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唐宋时期佛教盂兰盆会的民俗化

浅论唐宋时期佛教盂兰盆会的民俗化

来源:九壹网
历史回 浅论唐宋时期佛教盂兰盆会的民俗化 梁霞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盂兰盆会本为印度佛教的法会。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 的孟兰盆会深受中国本土儒道思想和民间文化的影响,盂兰盆会逐 僧众沿袭此惯例,并依据我国气候特点.实行“两解两结”的安居制 度,即夏安居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冬安居从十月十五日至 次年正月十五日。夏安居的日便 曾自恣日、佛欢喜目。 渐由寺院的佛教法会日益演变成中国民间一大节日。其民俗化的 过程,也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儒道思想和民间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 关键词:唐宋:盂兰盆会:民俗化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2唐宋时期盂兰盆会民俗化的过程 佛教初传中国时,盂兰盆会在中国大受欢迎,其原因在于它与 中国传统的孝亲观念、祭祖文化的密切融合。晋末南朝之际。盂兰 盆斋便在三吴荆楚地区推广开来,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荆 楚地区孟秋望月的节俗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 文章编号:1673--2l 1 1(2012)07--0224--02 盂兰盆会本为印度佛教法会,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 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 养慈爱之恩。其根据来自佛经《盂兰盆经》。盂兰盆会作为佛家一种 独特的对去世父母行孝的方式很受推崇孝道的中国人的欢迎。佛 教传入中国后盂兰盆会受民间文化、习俗的影响而日渐成为独特 的民俗节日流传于中国各地。 也。”D 塞段资料表明:盂兰盆节是因《盂兰盆经》而来,与中国传统节 令没有联系。但因其主导思想与民众忠孝观念一致.而成为僧俗共 同参与的节日。根据资料记载,这一天以 未食置于盂兰盆中供养 三宝和十方僧众,宣称以此功德可使七世父母脱离苦海,往生极乐 世界,还可为珊生父母增福延寿。可见,盂兰盆会初为佛教度七世 父母之盛食奉佛献僧的一种法事。此乃盂兰盆会建立之初衷。 南朝以前,盂兰盆斋仅在民间流行。盆斋为朝延认可始于南朝 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 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 《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五三八),梁武帝在同泰寺设 1盂兰盆会的来历 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 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 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孟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之苦的 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昧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 拯救A地狱的苦难众生。 盂兰盆会来源于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的故事。故事讲的是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 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 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 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 盂兰盆斋。自此往后,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 父母、祖先恩德。其后,盂兰盆节开始在民间形成。此时的盂兰盆会 仅限于寺庙中举行,依佛法制施行,设斋供佛及僧。其仪式内容主 要是诵经施食,斋1曾是其主要活动。但此后盂兰盆会在中国民间目 渐民俗化。 作为佛教兴盛期的唐朝,盂兰盆节更为朝野所重视,唐高宗亦 立皇室送盆之仪,《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记载此事说:“国 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献供各种杂物,及 奈。哭着请求佛袒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 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 众僧结夏安居修行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 舆盆、音乐人等。”不仅如此,唐代的盂兰盆供极为奢丽,据记载, “至代宗大历元年,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孟兰盆,饰以金翠,所费 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 按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 在《佛说盂兰盆经》中佛陀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 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 百万。……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目。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 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 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十剁士观。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 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 种种杂物。当时的盂兰盆供是出巨资操办的大规模的庆典,皇 室和民众都争橱f其养佛僧,浩荡的队伍中不仅有皇家仪仗,大 群百姓也加入其中。可见当时盂兰盆节已成为社会各阶层人们共 同参与的节日,并由起初“救拔宗亲”的悲苦情结转化为斋僧之喜 庆愉悦的情结。  .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盂 兰斋会就定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曰举行。 按印度佛教惯例,因印度雨季达三个月之久,届时外出不便, 为防踩杀地面之虫类草木等,规定此三个月中不得外出,要聚集一 处致力修习,是为“安居”。安居结束时应作自恣、解界、结界、受功 德衣等四事,在安居的“解夏”之日, 曾聚集一堂,反省安居 中的行为,若有罪则自宣己罪,互相砥砺、忏悔,以求进步,称为“自 唐时民间的盂兰盆会亦日趋热闹。唐代日本学者1曾人圆仁曾 记述了盂兰盆节的盛况,对唐武宗会昌四年(844)长安诸寺盂兰盆 节盛况.记载如下:“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诸寺作花蜡花饼、 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 恣”.自恣之日又称“自恣日”或“佛欢喜日”。佛教传人中国后,中国 作者简介:梁霞(1978一)女,汉族,青海门源人,青海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 ̄151古代史、佛教社会史 ・224・文学界 历史回廊 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啼 ,唐宋时期, 官、地官、水官,相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后人们又以正 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道教将二者糅合起来,认为正月望 中国的盂兰盆节传到了日本,发展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节日。 唐五代以后,盂兰盆节受到密宗经典的影响,采用了“放焰 口”、日天官赐福、七月望日地官赦罪、十月望目水官解厄。三官监视世 人的行为,以人的行为善恶来决定降罪或赐福。三元节时,三官下 “水陆法会”等密宗仪轨。焰口又名“面然”,佛经中的饿鬼名。 放焰口系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佛事活动,就是 僧尼诵念,施食饿鬼的一种仪式。 到了宋朝的时候,佛教文化进一步与中国本土的道教思想相 融合。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派,在民间流传已久,对民众影响 巨大。佛教传人中国后,便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寻找契合点。自宋 代,佛教的“盂兰盆会”由“供佛及僧以超度父母脱离三途之苦”改 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 中元t寸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 南北朝时道教定一月、七月、十月这三个月的十五日为天、地、 水三官的诞辰' 塞三日建三元斋拜忏,修身、谢过。至此,七月十 五日这一天就与中国古来庆秋收、祭祖等的风俗结合起来,演化为 变为“以盆施鬼”,并演变为大做法会,放焰口烧法船普济孤魂,甚 荐拔祖先的本土道教节目。道教中元节原本是为鬼魂赦罪的,在佛 教盂兰盆节“盆斋众僧、救拔饿鬼”的影响下。有了赦免饿鬼的含 至以“鬼节”代称就是受道教“中元节”的影响,盂兰盆节也因此实 现由“斋僧”到“祭祖”的演变。据《东京梦华录》卷八云:七月十五日 的早晨,“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 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道场”。《东 京梦华录》记载的北宋东京“盂兰盆节”的情况,很明显地表现出这 个节日具有佛教与道教相结合的特色。在唐宋时期,盂兰盆节是中 国民间一个热闹非常的盛大节日,并且由起初的“斋僧”转变成“祭 祖”“荐亡”“扫墓拜坟”。 到了明清,盂兰盆节在民间更加淡化了其斋僧供佛的佛教正 统意义,而演变成了普度鬼神的“鬼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并 行的局面被打破,“中元节”有优势而得 发展。其原因在于:“中 元”是我国本土的时序节称,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有着坚实的根基; 作为外来译名的“盂兰盆”则拗口、晦涩,因此,“中元节”之名称占 据优势,成为通用的孟秋望日节称。在节祀的长期实践中,中国传 统的“祈农告丰收”和“祭祖荐亡”的民间 Lf谷融入了中元节。因而 被民众称为“鬼节”的中元节,在救拔饿鬼的思想影响下。以祭祖荐 亡作为主要行事仪式而流传至今。 3唐宋时期盂兰盆会民俗化原因探析 3.1盂兰盆会与儒家的“孝亲观”融合 佛经中《盂兰盆经》的旨意是以修孝顺励佛弟子,报答父母养 育之恩。而中国自古就是重丰l 义敬 首之邦,孝道是— 首德的根 本,在孝亲观方面,佛教与中国“孝I睇为本”的儒家伦理想契合。《盂 兰盆经》中救赎七世祖和饿鬼、地狱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孝亲祭祖 方式结合了起来,这使得佛教在忠孝观念浓厚的汉地有了良好的 传播基础。“孝”也成为盂兰盆会后来在中国由“斋僧”转变成“祭 祖”“荐亡”的一个契点,合乎中国祭祖的习俗。盂兰盆会 也日涛 或 为汉民族的一大民俗节日,还特别强调每年的七月十五目设盂兰 盆供以救赎地狱亡灵,这一天在南朝齐梁以来就演变成中国重要 的节日—盂兰盆节。然而印度本土并没有盂兰盆节的风俗。属南传 佛教范围的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也没有此风俗。 3.2盂兰盆会与道家文化的融合 道教所认定的中元地官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皆在七月十五 日。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 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道教崇奉三官,即天 义,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 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 盆施饿鬼。但 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 4盂兰盆节的流变与传播 释道在敬养、孝亲、祭祖思想上的一致性.以及儒家伦理根深 蒂固的群众基础,使得中元节和盂兰盆节在唐宋时期并行不悖,尤 其在崇佛亦尊道的李唐王朝,两节均受重视而并行于世。但自宋代 开始到明清,盂兰盆节在民间更加淡化了其斋僧供佛的佛教正统 意义,而演变成了普度鬼神的“鬼节”。盂兰盆节的佛教意义日益淡 化成为中土化的民俗节日。其俗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儒、道、俗的 互相渗透使然。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文化冲击下的合流趋势。 明清之后至今,“中元节”“鬼节”这两个名词成为这一节日通 行的称呼,并且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盛 大的华夏民俗节日。目前,盂兰盆法会在中国还在佛教寺院举办, 但民间的盂兰盆活动已荡然无存.中国人已经不知盂兰盆为何物。 但盂兰盆节习俗传^日本后得以较好的保留和发展。盂兰盆 节在飞鸟时代传人日本,现在已成为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 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 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现在 在盂兰盆节前后,学校放暑假,公司企业也都要放假7天到15天。 大部分日本人会利用这个时间返乡祭祖。此时。日本家家设魂龛, 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 的顶峰。另一种欢送的形式是盂兰盆舞,夏夜,在太鼓声中,男女老 少穿着浴衣起舞,现在已成为日本著名的观光活动。朝鲜的中元节 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参考文献: 【1 够 懔著,谭麟泽注.《荆楚岁时记译注》[MJ.武汉:湖北人民 出版社,1985,112 [2](宋)李防.时序部[A].太平御览(卷22)[脚北京:中华书局, 1960 [3Ⅱ日释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记(卷4)【M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177 文学界・2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