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7卷第9期 20 0 6年9月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1.37.No.9 Sep.,2006 文章编号:1001—4179(2006}09—0043—02 科学编制预案 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胡维忠 丁洪亮 曾 飞 ●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山洪灾害不仅对我国山丘区的基础设施、居民财产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 大的危害。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防治山洪灾害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其所需经费相对较少,但见效快, 效果好。阐述了科学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必要性,简述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原则和山洪灾害防御预 案应包括的内容,从监测通信及预警、转移安置和抢险救灾3个方面分述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主要内容的编制 要求。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编制预案;总体要求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422 我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山洪灾害不仅 对我国山丘区的基础设施、居民财产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 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危害。据1950~2000年资料统 计,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中山丘区占68.4%;近5 a山洪灾害造成 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进一步增大,并大 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此可见,山洪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造 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之一,已经成为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实践证明,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行之有 效的措施,其所需经费相对较少,但见效快、效果好。因此,为科 学指导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非常 必要的。 2总体要求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原则:①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 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②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 为主,防、抢、救相结合;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 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④因地制 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成灾快的特点,有山洪灾害防治任 务的县级、乡(镇)级行政区应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县域自 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 况,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确定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 1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必要性 山洪具突发性,来势猛,陡涨陡落,一次山洪过程历时短,成 灾范围小且分散,一般财产损失不大,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因 此,山洪灾害防治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防 治措施立足于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 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及时规避风 险,避免或减少山洪、泥石流、滑坡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的重要措施,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和调度以及抢险救 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 南,在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我国少数山洪灾害严重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局部区 域编制了较为完善的防灾预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大部 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尚未编制预案或预案不完善。 湖南省绥宁县2001年6月19日遭受了严重的山洪灾害。 全县连续降暴雨15 h,其中宝顶山区域4 h降雨量高达281 mm, 引发了大范围的山洪、泥石流并伴随山体滑坡,给当地居民造成 了巨大的损失。全县25个乡镇普遍受灾,失踪、死亡124人,毁 责及责任人员;明确区域内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乡(镇)及山 洪灾害防御措施;充分利用监测通信和预警设施、设备,确定预 警程序和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规定转移 安置要求,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 传、演练等工作。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包括:调查了解区域 内的自然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历年山洪灾害的类型及损失情 况,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危险 区和安全区;确定乡(镇)、村级防御组织机构人员及职责;充分 利用已有的监测通信和预警设施、设备,制定实时监测及通信预 警方案,确定预警程序及方式,根据预报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 坏农田0.11万 ,倒塌房屋1 575座,冲毁公路851 km,直接经 济损失5.6亿元。大灾之后,绥宁县认真吸取2001年“6.19”山 洪灾害的惨痛教训,积极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并将预案中的 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至2005年底群众未因山洪遭受较大损失, 全县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降至零。 收稿日期:2O06—05—10 信息;确定转移安置的人员、路线、方法等,拟定抢险救灾、灾后 重建等各项措施,安排日常的宣传、演练等工作。 作者简介:胡维忠,男,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规划处,高级工程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人 民 长 江 2006丘 3预案主要内容的编制 监测通信及预警、转移安置和抢险救灾是预案编制的主要 内容,对这3部分内容的编制分述如下。 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 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绘制人员转 移安置图。 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 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 置地点等。 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制定当交通、通讯 中断时,乡、村(组)躲灾避灾的应急措施。 3.1监测通信及预警 (1)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 生时的降雨情况,根据各地的暴雨特性、地形地质条件、前期降 雨量等,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情况,分析确定本地区 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溪河水位值及变化情况;有的河流可将上 转移工作采取县、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 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 游水情变化作为判断是否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依据。 (2)实时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 滑坡等信息。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以 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摸清区域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现有监测站点的 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测站或简易测量设施,拟定监测方式 以及信息采集传输方式等。 (3)通信。选取适宜的通信方式。常用的通信方式有电 视、广播、电话、传真、Intemet网络、语音查询、短信、数字式调幅 无线电指挥系统、专用警报系统、锣鼓号等。 以经济、实用为原则,因地制宜地建设山洪灾害监测信息、 警报等的传输和信息反馈通信方式。 (4)预报预警。预报内容包括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 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气象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溪 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由水利部门发布,泥石流和滑坡预报 由国土部门发布。 预警内容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 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 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预警启用时机:①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 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 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②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 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③当出现发生泥石 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④水库 及山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预警发布及程序: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 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 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①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 号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可参照县一乡(镇)一村一组一户的次 序进行预警(见图1)。②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 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防} 指挥部和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并 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见图2)。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 等)、报警信号(如信号弹、报警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 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 警方式。 3.2转移安置 通过调查,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 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 主。 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 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 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要避 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 图1一般情况预警程序示意 暴雨 洪水 省级防汛 市级防汛 山洪灾害 指挥部 指挥部 预报 泥石流 滑坡 县级防汛 指挥部 水库、山 塘溃决 互 r 广陋 地质异常 水库、山塘溃坝卜_—_J 水利工程险情 图2紧急情况预警程序示意 3.3抢险救灾 汛前,县、乡(镇)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普查,发现问题登记 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 专人负责防守。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和能力。 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 等。汛前要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 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抢险救灾工作主要包括:①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 级防汛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人抢险救灾,确保灾 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 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②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 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③发生灾情,要首先把 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④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 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⑤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 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⑥迅速组织力 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编辑:赵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