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100问湖南新邵读者章红老师问: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偏义复词”,如何判定这些偏义复词的意义?本刊特请华容五中的李正兵、陈雪莲两位老师作答———
如何判定文言文中偏义复词的意义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的语素组成的并列式词语,两个语素只有一个语素的意义充当整个词语的意义,另一个语素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临时陪衬的作用。正确理解偏义复词的意义,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言语句的含意。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判定偏义复词的意义。
一、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例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父兄”一词的意义偏指在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又如《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一句中,“死生”一词的意义偏指在“死”,因为文章强调的是五人死难的重大意义,不是一般地论述人生观或生死观的问题。所以这句话应解释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再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渔人信步自适的心境。
偏意复词中陪衬语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前可后。例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句中“出入”偏义在“,出”字陪衬在前,译为:防备别的强盗闯进和意外的变故。“有孙(上接41页)诊。有些教师所写的文章总是上不了档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反复推敲,缺少会诊式的提炼;有些教师虽然也在细细推敲,可限于本人水平,无法突破和超越。开展教研活动时,可以选择一
李正兵
陈雪莲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三、根据词语照应来判定。例如中的“出入”偏义在“出”,“入”字陪“齐桓用其仇,有益于时,不顾逆顺,衬在后。
此所谓伯道者也。”(《汉书梅福传》)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仇”,仇人,这里指管仲,齐桓公重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原来反对自己的管仲为相,“仇”与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其临时性便随“逆”互相照应,可见“逆顺”偏指即消失。例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逆”“,顺”只起陪衬作用。又如“今以心知。”(《偶题》)句中“得失”无偏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义,“得”指“成功”“,失”指“失败”属《石(钟山记》“)钟罄”偏义在“钟”,于单音词的连用。
“罄”是衬字,这从后面的“鸣”字可以二、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例如判定。“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昼夜勤作息,伶俜萦(《扬州慢》)“巷陌”偏义在“巷”,“陌”苦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是衬字,这从后面的“巷”字可以判而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定。“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息”无义,起陪衬作用。同样,(《石钟山记》)中,“浅深”偏义在”深“: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深度)”,“浅”是衬字,这从前面的
马”中,“车马”偏指“车”义,因“车”“石穴罅”可以判定。
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当然,现代汉语中也有偏义复配(一般而言,我们不能说造“马”),词,只不过他们的词义固定单一,不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另外,曹因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人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物”“质量”“忘记”“好歹”等词语,两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已行”一诗中,“行止”,通常情况下可经消失,只起陪衬作用。上述“人物”以理解为“飞行和栖止”。但我们更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知道,雁只有在飞行的时候才会列“质”“,量”义消失;“忘记”偏指“忘”,成队形,而止宿时则聚在一起。可见“记”义消失;“好歹”偏指“好”义,这里的“行止”当偏在“行”义,但为“歹”义消失。
了协调诗歌的音节,使句式工整,还(作者单位:华容县五中)
是保留了不表义的语素“止”。责任编辑/许云莉
篇有代表性的教师随笔或下水文,变个人主见的立场。如果能请到教学专印发给参与者,然后集体分析。这家或特级教师来现场诊断,那效果肯定种教研活动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会更好。
民主,让每一个人都有话直说。当(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然,对于当事者,既要有虚心听取育局教研室)
他人意见的胸怀,又要有不轻易改
责任编辑/刘秋泉
43
湖南2006年8月号
教育《孔雀东南飞》“兄”“所以遣兵守关者,“入”《孔雀东南飞》《礼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