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吴利土壤实习报告

吴利土壤实习报告

来源:九壹网


广 州 大 学 实 习 报 告

项目名称:土壤地理野外实习学 院:地理科学

专业年级:

学 号:

* ***

指导老师:李江涛、吴大放

实习单位:罗浮山

实习时间:

10地理

**********

*

2011年11月7至11日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 野外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映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习野外土壤调查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工作的操作技术,培养同学们的工作能力。要求完成以下实习任务:

1. 野外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记载与土壤标本的采集方法。 2. 调查罗浮山土壤类型与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3. 观察罗浮山不同植物群落条件下,土壤类型、性状变化。 4. 母岩对土壤种类和性状的影响。 5. 编写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二、 野外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2011年11月7—11日到罗浮山进行实习。

罗浮山是地理系选定建立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基地。它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它特有的优越条件,适宜训练学生进行土壤剖面的挖掘与观察等研究方法。

三、 野外实习的内容

1. 土壤剖面点的选择与挖掘

2.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观察记录

3. 土壤剖面比样标本盒和化验土样的采集 4. 成土环境、土壤类型与垂直分布规律性调查研究

四、 实习的工具

实习工具:一套实习资料,每组一套实习用具(罗盘、铁锤、皮尺、钢卷尺、土壤植物野外工具和调查表、土铲、土刀、铝合、土袋、标本盒、标签、比色卡、笔记本等)。

五、 实习原理

(一)、土壤剖面观察

1.土壤剖面地点的选择与挖掘

研究土壤类型与剖面地点的选择。首先要充分注意其代表性、在

实地工作中,根据植被类型、母质、地形等成土因素的变化,确定土壤剖面的挖掘地点。

土壤剖面一般宽为80公分,深1.0—1.5米. 挖掘土壤剖面时,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1)、 土壤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地表,并向阳,以便观察。在山地、山

坡,一般观察面朝向下坡。 (2)、在田间挖掘剖面时,表土、心土、底土应分别堆放,观察完毕后,

分层填回土坑。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以免影响观察记载和采集样本。 2、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的研究,首先要对土壤剖面所处的海拔高

度、坡度、母质及母岩,地下水位及水质情况,排水及灌溉情况,植物或农作物种类、施肥及利用情况,侵蚀状况等诸多因素进行调查记载。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包括部面构型,溶淀情形、湿度、颜色、

质地、结构、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动物穴、新生体、侵入体、有机质、PH、碳酸钙、盐碱情况等。 (1)、自然土壤发生学层次的划分 A’未分解的调落物层 A”半分解的调落物层 A 腐殖质层

AB 腐殖质层向淀积层的过渡层

B 淀积层 C 母质层 D 母岩层 (2)、溶淀情形

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注意个发生层间土壤特征的差异,确定发生

层间的物质是以淀积为主,还是以淋溶为主。

(3)、土壤湿度

野外对土壤水分的描述,分为五级:

干:用手挤压土块,感觉不到有水分,颜色较浅。 润:用手挤压土块,有凉的感觉 湿润:用手压土块,手上有湿痕。 潮湿:用手挤压土块,可挤出水来。 湿:土壤水分饱和。

(4)、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与有机质的含量,化学组成与及土壤干湿度有密切的关系。

在野外工作中,正确地判断与确定土壤的颜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在观察土壤颜色时,第一:除现场观察记录外,还要在室内风干状态下观察和记载颜色;第二:要避免太阳光或人为光线的影响;第三:在观察颜色时,尽量保持土块的自然状态,不要把土块压得过细碎。 测定土壤颜色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是们塞尔的颜色系统,其命名是用色

调、亮度 和彩度的颜色的三属性来表示的 (5)、土壤的质地:

野外工作中,要分层鉴定土壤质地,其标准如下:

砾质土: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石块、砾石,根据>3mm直径的砾石含量可

以分为:

轻砾质土:>3mm砾石含量5—15% 中砾质土:>3mm砾石含量15—30% 重砾质土:>3mm砾石含量>30% 此外还有指感法分级标准。 (6)、土壤结构:

野外描述土壤结构时,要注意两点:第一,土壤湿度比较小的情况下,

才能容易和真实地观察到土壤的结构;第二,在同一土层中,土壤结构不止一种类型,往往有两种或三种,如同在同 一土层,既有粒状,又有小块状,要详细描述,并记录在剖面内的变化情况。 土壤结构常见的有:

① 团粒:形似绿豆,近于球体,边面不明显,直径1.0—5.0mm。 ② 粒状:形似绿豆,面近球形,但不平滑,边面明显,直径0.5

—5.0mm。 ③ 核状:类似粒状,直径5—20mm。

④ 块状:近似立方体、边角、边面不明显,直径大于20mm。 ⑤ 柱状:结构沿垂直轴发育较好,边角不明显为柱状,边角明

显为棱柱状。

⑥ 片状:结构沿水平面轴发育,边与面表现清楚,又称板状。 ⑦ 鳞鱼片:似鳞片。

(7)、土壤松紧度:

土壤松紧度或坚实度,是指土壤对于进入土层的工具的抵抗力之大小而言,

在野外通常可借助土刀,小锄等小工具来确定,如对较好干旱的土壤来

说:

① 极坚实(极坚硬):只有用锤击土刀,才能插进很浅的土壤中。 ② 坚实(坚硬):用很大的力才能将土刀插入较浅的土壤中。 ③ 稍坚实(紧密):用不大的力,可将土刀插入土壤1—2里面深。 ④ 疏松:轻微的挤压,土壤容易松散。 ⑤ 松散:土壤通常处在松散状态。

(8)、土壤孔隙度:

在野外,土壤孔隙度是通过对土壤孔隙、裂隙和孔隙密度的观察加以评定的。 ① 孔隙:是指土壤结构体内部或土壤单粒之间的空隙。

② 裂隙:是指土体结构间的孔隙,呈长形和分枝状。

③ 孔隙密度:指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其孔隙间距以估计土壤孔隙密度。 (9)、植物根系

植物根系分布状况与土壤肥力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观察根系的深度、数量、粗细以及分布的形状等,同时要注意根系对土层中腐殖质形成的影响,并分清是木本的或是草本的,其描述标准可以分为四级:

① 没有根系

② 少量根系,每平方厘米有1—2条植物根。 ③ 中量根系,每平方厘米达5根以上。

④ 大量根系,根系交织,每平方厘米根系在10条以上。 (10)、动物穴

在土壤中的动物有机体数量相当多的。常见的有蚯蚓、蚂蚁、各种昆虫和田鼠等等。正确描述土壤中的动物及其活动后留下的动物穴的状况,对评价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1)、新生体

土壤新生体是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在观察剖面时,应详细描述其原始形态、成分、数量和出现部位,并进行综合分析。土壤的新生体通常依附于土壤结构的表面,或填充于孔隙与孔隙之间。 (12)、侵入体

侵入体与土壤的形成关系不大,而是由人为机械活动或动物活动混入的物质。其种类有石块、砖瓦块,贝壳及各种动物遗体、虫粪等等。在观察时,要说明其种类、数量和出现的层位。 (13)、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状况与土壤颜色深浅有一定的关系,在野外可以根据土壤颜色状况,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和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情况给予恰当的描述。

(14)、土壤PH

在野外,可用PH混合指示剂直接测定土壤PH: (15)、碳酸钙:

如果土壤PH>7.0.应用10%盐酸溶液检查土壤有没有石灰反应。 (16)盐碱:

对于盐碱土壤要注意观察、描述、确定土壤的盐碱状况。

土壤剖面的观察,根据上述标注逐项记载入土壤调查记载表,对于土壤层次过渡情况,可以根据颜色、质地、松紧度等来描述层次过渡是否明显,并可记录在备注中,然后对土壤及其自然情况进行综合叙述、评价,结果写入调查记载表中。

(二)、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剖面在描述与记载之后,为了对其肥力状况及发生学特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应分层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分析。野外采样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对土壤的认识和判断是否正确,要充分注意采样的方法,否则实验室的分析将是徒劳无益的。 1土壤发生学采样:

根据划分好的发生学层次,分层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500—1000克,分别装入土袋,并填写好一式两份标签,一份装入土袋,一份系在口袋。在采样时,应从土壤剖面的下部开始,逐层向上采集,避免土壤混淆,影响结果。 2、土壤农化采样:

主要为了解土壤耕作层的养分情况,一般采集土壤农化样本,其特点:第一,只采耕作层的土样;第二,是多点采集样本,进行充分混合,然后用四分法取舍到所需样本数量为止。 3、标本盒采样:

为了进行土壤分类和拼图,按调查区内主要制图单位的土壤,分层采集土壤标本,装入土盒,以便相互比较,土盒盖上应写明剖面编号、地点、土壤名称、层次、深度等。

4、整段标本采样:

为了陈列或教学示范,将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土壤剖面采集整段标本。

六、 实习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自然条件的概况:

罗浮山位于北纬23°13′—23°25′,东经113°55′—114°44′之间,

地处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地区,方圆面积约16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飞云顶,海拔1281.5米,相对高度1250米,,为燕山期花岗岩隆起雄

伟山体,呈南北走向。 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① 气候:自然区划上属南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带.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平均年平均气温21—21.5°C,1月份平均气温12—13°C,7月平均气温28°C,>=10°C的连续积温6900°C,年降水量1800—1900毫米,其中86%降于4—9月,干湿季十分明显。山地随高度的增高,温度逐渐降低,相对湿度逐渐增加。这种水热条件,极有利于土壤化学风化的强烈进行,使原生矿物受破坏变为粘土矿物,一直进行到高岭石阶段,决定了土壤发展方向。

② 地质地形:罗浮山属于粤东东北—西南走向一系列平行山脉之北列,

为燕山运动火成岩侵入形成的花岗岩穹窿构造,后经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形成了现今巍峨矗立的山体,主峰飞云顶海拔高度123.5米。山地基岩裸露,节理发育,多瀑布急流,有石蛋地形发育,地形坡度大,侵蚀强烈,土层较浅薄。地质地形条件,影响着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从而决定了土壤分布的组合特点,对于土壤形成特性,化学组成等也有重要作用。 ③ 植被:亚热带季雨林目前仅片断残存于海拔高度350米以下的沟谷中,

主要有锥栗、青果榕、鱼尾葵、葡桃、红车、贞楠等,林木层次多,

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丰富,并有板根和茎花现象。350—900米的沟谷中为由樟、榉、后壳桂、红楠、锥、杜英等组成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800米以下的山坡上,树木遭受严重破坏后,演替为马尾松、桃金娘、铁芒萁群落或马尾松、桃金娘、茅草群。900-1200米为灌木草丛,有杜鹃、山茶、乌饭树、金竹等。1200米以上的山顶,主要是草旬类型,为多年生中生植物群落,以乔木科五节芒为主,次有无毛鸭咀草等,覆盖度达90%以上,各种植被类型是本地区有机物质的主要来源,并影响着土壤腐殖质话过程的特点。

上述诸成土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于土壤,使本区土壤具有腐质化、脱硅富铝化、黄化、灰化等成土过程,并形成与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生草黄壤和山地草甸土等类型。 (二)、土壤形成的特点 1、有机物质累积作用的主要特征

土壤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的分解,植被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物质累积作用的程度和特点也不相同,水热条件也影响着土壤殖质化过程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降低,湿度增大,植被群落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土壤有机物质累积作用也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赤红壤上的植被,目前主要是以马尾松、桃金娘、芒箕、茅草等组成的草地灌丛疏林,凋落物量不多,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的矿化分解十分强烈,有机质含量只有2—3%,为本地区有机质含量最低的土壤。常绿阔叶林下的山地红壤,有机质含量达到4.11% 。到地形部位更高的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可增至6-8%,一般森林植被下的黄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草灌植被下的生草黄壤。山顶的山地草甸土,禾本科草类生长茂盛,根系深而密,干重较大,低温潮湿的气候条件,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残体矿化作用减缓,有机质的累积显著大于分解,有机质含量高达12%,并且形成35-45厘米厚的黑灰色的腐殖质层。 2、脱硅富铝化过程的主要特征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硅铝酸盐类矿物遭受强烈分解破坏,其中硅和盐基不断被淋湿、铁、铝氧化物和粘粒不断形成聚积,所以脱硅富铝化过程是本地区土壤最基本的形成过程。盐基、硅、铁、铝等含量及硅铝率等是这一成土过程的重要定量指标。 3、黄化过程

黄化过程也是本地区土壤重要的形成过程,此种成土过程广泛存在于海拔600米以上地区的土壤中,这些地区终年云雾缭绕,少日照,相对湿度大,使土体经常保持湿润,导致土壤中氧化铁水化而形成含有结合水的针铁矿、褐铁矿等。在海拔较低的地段,黄化过程主要存在于自然林保存较好、深林湿度郁闭度大、集水条件好的阴暗潮湿的沟谷中。 4、物质的淋溶与淀积特点

本区土壤腐殖组成以富铝酸为主,胡敏酸主要是分子结构较简单的活性胡敏酸。土壤呈强酸性反应,pH值4.4-5.5,酸性环境下,这些活动性很大的有机酸,加上持续性水流的配合,土壤矿物进行着强烈化学水解与淋溶作用,所释放出来的盐基成分大部分淋失,土壤吸收性复合体吸附多量铝,导致盐基饱和度急剧下降,盐基饱和度一般在20%以下。土壤上层pH值和盐基饱和度多低于下层。粘粒有下移的趋势,表层粘粒含量较低,剖面中,下部较高,甚至受母质影响较大的底层也较表层高。

本区土壤有灰化现象,但是除部分土壤上层土壤较淡外,形态上的灰化特征并不明显,这是由于灰化程度较轻或部分剖面为生物累积作用所掩盖,属于隐灰化类型。本区土壤未发现灰化亚类,因为灰化亚类应指有明显灰化层和淀积层的土壤。

(三)、土壤类型:(包括各个土壤类型的土壤剖面描述)

罗浮山主要形成的土壤类型有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生草黄壤和山地草甸土等类型,本次实习考察主要有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以及山地草甸土。 1. 赤红壤及其特征

经纬度 海拔 地理位置 土壤类型 植被类型 地形 母质 23°15′9″N 114°0′57″ 193M 华首台鱼塘旁 赤红壤 马尾松、桉树、樟树 台地 半风化花岗岩

层次 厚度 湿度 A层 0-12cm 干 B层 12-60cm 干 BC过渡层 60-80cm 干 C层 80-250cm 干 干土颜色 7.5YR 6/4 浊橙 7.5YR 6.5/6 橙 7.5YR 7/6 橙 7.5YR 7/6 橙 闰土颜色 质地(黏粒含量) 结构 松紧度 孔隙度 植物根系 动物穴 新生体 侵入体 有机质(g/kg) pH 7.5YR 4/6 棕 20.49% 团粒状 稍坚实 较多孔隙 少量根系 无 20.3 4.93 5YR 4/8 红棕 32.98% 块状、棱柱状 稍坚实 中量孔隙 少量根系 蚁穴 铁锰胶膜 1 5.10 5YR 5/8 亮红棕 30.74% 棱柱状 坚实 没有根系 蚁穴 石块侵入体 2.85 5.18 5YR 4.5/8 亮红棕 无结构 坚实 没有根系 无 以上是赤红壤的采集信息及土壤剖面及基本特性

2. 红壤及其特征

23°16′06″N 114°01′06″E 466M 驼峰鞍部半山腰 山地红壤 马尾松、椎树、荷木

经纬度 海拔 地理位置 土壤类型 植被类型 地形 母质 坡地 半风化花岗岩

层次 A层 B层 BC过渡层 C层

厚度 湿度 干土颜色 润土颜色 质地(黏粒含量) 结构 松紧度 孔隙度 植物根系 动物穴 新生体 侵入体 有机质(g/kg) pH 0-13m 润 7.5YR 5/6 淡棕色 7.5YR 4/4 棕色 22.23% 团粒状 松 大孔隙 少量根系 无 22.47 4.78 13-35m 较润 7.5YR 7/8 黄橙色 5YR 5/8 淡红棕色 25.63% 无结构 稍紧 无裂隙 少量根系 无 14.4 4.91 35-70cm 较润 5YR 5/8 淡红棕色 5YR 5/8 淡红棕色 21.83% 无结构 稍松 无裂隙 无根系 小型动物穴 铁锰胶膜 石头 8.1 4.99 >70cm 干 5YR 7/6 橙色 2.5YR 4/8 棕红色 紧 无 以上是红壤的采集信息及土壤剖面及基本特性

3. 山地黄壤及其特征

经纬度 海拔 地理位置 土壤类型 植被类型 地形 母质 23°16′05″N 114°01′53″E 687M 驼峰鞍部 山地黄壤 灌草丛 鞍部 半风化花岗岩

层次 厚度 湿度 干土颜色 闰土颜色 A层 0-14cm 润 2.5Y 5/2 10YR 5/2 粒状、团粒状 较疏松 B层 14-60cm 润 2.5Y 7/3 2.5Y 4/4 无明显结构 稍紧 C层 >60cm 2.5Y 8/3 2.5Y 6/6 稍紧 质地(黏粒含量) 结构 松紧度

孔隙度 植物根系 动物穴 新生体 侵入体 有机质(g/kg) pH 中量根系 33.79 少孔隙 少量根系 虫卵 13.96 无根系

以上是山地黄壤的采集信息及土壤剖面及基本特性

4. 山地草甸土壤及其特征

经纬度 23°16′06″N 114°01′06″E 海拔 地理位置 土壤类型 植被类型 地形 1280M 罗浮山飞云顶 山地草甸土 山地灌草丛 山地 母质 半风化花岗岩 层次 厚度 湿度 干土颜色 闰土颜色 质地(黏粒含量)

A层 0-25cm 润 7.5YR 2/2 5YR 2/1 20.88% B层 25-60cm 润 2.5Y 8/4 10YR 7/6 17.67% C层 >60cm 润 2.5Y 8/3 2.5YR 6/6 11.24%

结构 松紧度 孔隙度 植物根系 动物穴 新生体 侵入体 有机质(g/kg) pH 团粒 稍松 中量孔隙 革质根丰富 蚯蚓穴 无 120.4 4.45 团粒 稍紧 少量根系 石头 40.75 4.68 疏粒 较疏松 少量根系 无 13.1 4.77 以上是山地草甸土壤的采集信息及土壤剖面及基本特性

(四)、土壤分布规律

根据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何宜庚等前辈的调查并结合本次实习所得记录,

罗浮山的土壤分布及其发育规律如下:

(1)赤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山麓地带,以及低丘、台地等。 (2)山地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600米的低山地区。 (3)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00—900米的中低山地区。 (4)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100的山间谷地、洼地。

从中得到的一些结论:

通过对罗浮山垂直土壤的实地观测,并采集土样进行比对,和对得到数

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一下结论:

1、

对各个剖面A层土壤的分析,A层土壤的厚度从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到山地草甸土分别为:12cm、13cm、14cm到25cm,有机质层越来越厚,且颜色越来越深,从暗红色一直变到黑色,说明了腐殖质的含量越来越多。从罗浮山的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降低,降水增多,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下降,并在土壤的表层积累,是土壤表层的颜色逐渐变深,厚度变大。总体上,反映了土壤形成的生物累积过程。

2、

根据和其他小组对15cm-25cm图层的比对及简单分析,从赤红壤到山地草甸土中,CEC为0.75毫克当量/100克、0.80毫克当量/100

克、1.31毫克当量/100克和1.53毫克当量/100克。CEC越大,说明了土壤的质地越细,且肥力越高。

3、

此次实习中所观测的赤红壤、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按照发生学分类,是属于富铝土;从诊断学分类来讲是属于氧化土,诊断层是铁铝层,诊断特性是土壤的水分状况。从赤红壤到山地黄壤的过渡过程中,随着海拔的增加,水热作用的变弱,风化度搞的矿物不断减少,铁、铝氧化物积累的速度变慢,硅铝率变大。

4、

对此次实习的土壤的分析比较,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南亚热带的基带土壤(赤红壤),还有土壤在山地的垂直分布,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多,水热组合状况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土壤的形成条件也发生了变化,成土过程也发生改变,形成了不同的山地土壤,从空间上反映了一个尺度上自然规律的变化。

七、 感想启示

为其5的实习已经结束了,但是我深深地体会到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谛所在。平时,在课室听老师讲理论,感觉很抽象,当自己真正置于生活中时,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在这次实验中,我们留下很多遗憾,因为天气原因没能登上山顶,没能亲身领略山顶的美景,最重要的是没有达到采集土壤的目标。不过,幸好的是,回来可以参考师兄的数据。希望以后可以多些机会到实践中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