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医药2Ol1年第32卷第1期 大于5d,对具有2条以上诊断指标,尤其伴肛周 潮红脱皮、多形性皮疹或川崎病面容者,外周血 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增高或有冠状动脉 损害的患儿提示川I崎病。儿科临床工作者应提高 对IKD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系统体格检查, 综合分析,及时、动态地行相关辅助检查,并进 行鉴别诊断,早期诊断、治疗IKD,减少误诊或漏 诊,减少冠状动脉损害。 [参考文献] [2]张伟,李秋,赵晓东,等.942例Jil崎病的临床分析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24—328. [3]张清友,杜军保.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治现状IJJ.中华 儿科杂志,2006,44(5):339—341. [4]邵晓珊,杨锡强,赵晓东.不典型JlI崎病的诊断IJ1.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 1):853—854. [5]赵醴,钱娟,王莹,等.非典型JlI崎病的诊断(附29 例分析)fJ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5):429—431. [6]赵晓东,杜忠东.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JJ_中华儿 科杂志,2007,45(1 1):826—830. [7]李秋,李永楠,李成荣,等.IVIG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 变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分析l J1l临床儿科杂志,1998,16 (5):329. 1』张乾忠.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J].中国实 用儿科杂志,2006,21(10):728—730. ・经验交流・ 儿童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参数和免疫球蛋白的测定结果分析 符媛 ,杨侠宇 宣威655400) (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 1.儿科;2.检验科,云南关键词:儿童;过每支l}生紫癜;血小板参数;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7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4141(2011)ol一0076—02 资料与方法2008年1月~2010年9月本院 讨论血小板参数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与 收治的患儿144例,均符合AP诊断标准f1l,作为 观察组其中无肾损害l18例,有肾损害26例。年 龄2~14岁,男76例,女68例,男女之比1.1: AP发病和肾脏是否损害及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 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各种原因引起的过敏性紫癜肾炎是一个包括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循环和沉积于血管的过程。 患者血清中可测得循环免疫复合物,主要为IgA, 在感染后IgA升高更明显,病变血管及肾小球可 1.0。健康X,-JN组:健康儿童30例,男1 1例,女 19例.年龄4~l5岁。 方法: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测定采用散 射比浊终点法,试剂由上海申能德赛公司提供。 血小板参数PLT,MPV,PDW是贝克曼公司五分 类血球仪测定出来的结果。实验结果以x 4-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 检出IgA颗粒状沉着。因此,资料表明,IgA在过 敏性紫癜肾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免疫病理 技术证实,沉积的IgA无分泌片但有J链,提示是 多聚I 沉着,IgA于肾脏、肠系膜及皮肤的沉着 结果AP无 肾损害患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率均高于其他器官组织。至于IgA在本病发病中 确切机制尚不清,有人认为是抗原,也有认为是 PLT,LgC,IgM无明显变化,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O.05);而MPV,PDW,IgA均增高, 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P伴肾损害 即紫癜性肾炎患儿与AP无肾损害患儿相比PIJT明 抗体,或是非特异性抗体,为某种抗原对机体刺 激后产生相应抗体时同时产生。对IgA的作用有 两种看法,一种认为IgA可能是机体对不同抗原 显降低,而MPV,PDW,I 明显增高,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l及表2。 收稿日期:2Olo-12-06 反应所产生的抗体,然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 于肾小球系膜,另一种认为IgA为抗体,直接针 作者简介:符媛(1965~)女,2005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主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2年。 云南医药2011年第32卷第1期 表1 AP无肾损害患儿与对照组化验结果比较 对肾小球系膜结构或已固定于系膜的抗原而沉积 于系膜中。 过敏性紫癜(AP)患儿入院时紫癜、腹痛等 在AP缓解期,元肾功能损伤时,血小板虽无 数量改变,但MPV,PDW则有明显变化,其结果 与文献报道一致 ,说明血小板在AP的发病机制 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判断AP有无肾损伤,除了化验小便常规看尿 中有无尿蛋白及潜血,还可以通过血小板的3个 症状较为明显,病情较急,称之为急性期,此时 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呈明显下降,但MPV,PDW 均增加,后两者呈正相关,提示血小板可能参与 AP发病的过程。新生的血小板MPV大,内部颗 粒致密,代谢活跃,粘附聚集能力强,止血能力 参数PlJrr,MPV,PDW及IgA值的变化情况分析 判断,从而决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270. 强_2I,PDW增大说明由于新生的大体积血小板出 现,使循环中的血小板均一性降低所致,MPV和 PDW的这一变化说明了血小板在AP急性期由于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全身性小血管 炎症的免疫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及 炎症因子参与了血管炎症反应。同时,AP急性期 [2]丛玉隆,王淑娟.血液分析仪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3,16(1):50—53. [3]王缨,廖清奎,罗春华.儿童过敏性紫癜血流流变学 的变化【J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8,13(4):207—208. [4]刘滨普,刘华昌,李冠勇.过敏性紫癜血小板活化分 子的测定f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9):563. 存在高粘滞血症I 3】,导致血小板在内皮细胞受损处 聚集,血小板呈消耗性降低,造成血栓的形成, 产生坏死性小血管炎。 ・经验交流・ 240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杨丽萍,侯(玉溪市人民医院钢,冯荣学,陈 雯,周永芳 玉溪653100) 儿童疾病临床诊疗中心,云南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4141(2011)01—0077—03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 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 龄组发病率最高。其临床经过轻重不一,普通病 例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 收稿日期:2Ol0—11--26 斑丘疹、疱疹,预后良好。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 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 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2009年夏秋季手足口病在我 市暴发流行,并出现部分危重病例及死亡病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