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病原实验报告

病原实验报告

来源:九壹网
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病原物的分离和纯化 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用对辣椒炭疽病或柑橘炭疽病病菌的分离和在pda培养基中对炭疽病菌消毒后做无菌培养然后转移到斜面培养的实验过程观察炭疽病菌的生长情况,了解分离与纯化病原物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并掌握培养基的制作和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分离培养、炭疽病、pda培养基、灭菌 前言

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或柯赫氏证病律,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按柯赫氏法则的四个步骤来完成诊断与鉴定。诊断是从症状等表型特征来判断其病因,确定病害种类。鉴定则是将病原物的种类和病害种类同已知种类比较异同,确定其科学名称或分类上的地位。有些病害特征明显,可直接诊断或鉴定,如霜霉病或秆锈病。但在许多场合难以鉴定病原物的属、种。如花叶症状易于识别,要判断由何种病原物引起,就必须经详细鉴定比较后才能确定。 柯赫氏法则表述为:“(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

现症状相同的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 【1】状与接种物相同”。 如果进行了上述四步鉴定工作得到确实的证据,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其病原物。但有些专性寄生物如病毒、菌原体、霜霉菌、白粉菌和一些锈菌等,目前还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采用其他实验方法来加以证明。侵染性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都必须按照

柯赫法则来验证,每个医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 都应能熟练地运用。 柯赫氏法则同样也适用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只是以某种怀疑因子来代替病原物的作用,例如当判断是否缺乏某种元素而引起病害时,可以补施某种元

素来缓解或消除其症状,即可确认是某元素的作用。 1. 材料、仪器与用具

1.1实验材料 柑橘炭疽病或辣椒炭疽病病害部位、pda培养基(自制) 1.2仪器用具

超净工作台、培养箱、培养皿、试管、接种铲、接种针、70%酒精、0.1升汞、电炉等 2. 内容与方法 2.1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按成分及对成分了解程度分为天然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组合培养基三类,

从物理性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两种,培养基不同,配制方法 【2】不同。”本实验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简称pda培养基。 pda培养基是植物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主要用于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下面介

绍pda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首先准备优质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10-2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ml。 将马铃薯切成小块,加水1000ml煮沸约半小时,煮沸过程中要不断搅拌,然后用双层纱布滤去薯块,补足水量,加入小块琼脂,加热融化,再加糖,待完全溶化后,趁热分装于三角瓶和试管中,注意每个三角瓶不宜装太多,以少于1/2为宜,试管中用于制备斜面培养基,

也应较少,1/3左右为宜,然后将三角瓶和试管塞好棉塞以备灭菌。 由于pda略带酸性,适于真菌生长,因此不用调节ph值。 2.2灭菌

为了得到某种病原物的纯培养,用于培养病原物的器物和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才能使用。灭菌前在三角瓶中加入少许孟加拉红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本实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对做好的pda培养基和试管内斜面培养基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法又称湿热灭菌,它是利用高压提高蒸汽温度,达到灭菌的目的,其操作步骤如下:

a、关好清水阀门,放入清水至标准度为止注意水量要加足,否则易造成事故。 b、将要灭菌的培养基、灭菌水等装入铁丝笼中,并用牛皮纸盖好后放入灭菌锅中,关上气盖,旋紧螺旋时,先将每个螺旋旋转到一定程度,不要太紧,再旋紧相对的两个旋钮,以

达到平衡旋紧,否则易造成漏气不能彻底灭菌。 c、通电加温,同时打开排气活门牌尽锅内的空气,当活门喷出的全是蒸汽的时候即可关闭阀门,一定要排尽空气以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通常压力表上升至5磅时打开放气降至零点再关闭。

d、压力表的指针上升时温度也随之升高,当压力表升至15磅时蒸汽压相当于一个大气压,此时计算灭菌时间,控制热源,使处于15磅压力保持30分钟,就能达到完全灭菌目的,然后停止加温。 e、一般应待压力表降至5磅时稍微打开排气活门,使锅内蒸汽缓慢排除,然后加大活门

开口,勿使排气过快。 f、当压力表降至0时锅内蒸汽完全排尽时,打开锅盖取出培养基。然后将高压锅内水排出。

g、抽取上述培养基放入25摄氏度恒温箱中,48小时不见杂菌证明培养基已达到目的。 有些培养基经高温灭菌后容易失去营养成分,则可采用间歇性蒸汽灭菌法,即每天保持

100摄氏度一个小时连续三天也可达到灭菌效果。 2.3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 为了获得分离菌的纯培养,必须进行分离菌的纯化,本实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炭疽病菌。分离培养一般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室和无菌箱要经过喷雾除尘,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工作前将所需物品放在超净工作台内,操作人员需用肥皂洗手,操作时还需用70%的

酒精擦拭双手,操作时呼吸要轻,不要说话。 操作方法如下: a、取灭菌培养基一个置于湿纱布上,在皿盖上表明分离日期、材料和分离人姓名,并分

别将10s、15s、20s、25s四个标示均匀标示到培养皿背面备用。点燃酒精灯。 b、将培养皿拿在手上在酒精灯上烘烤皿口一圈,用无菌培养操作法向培养皿中加入25%乳酸1-2滴,然后将溶化冷至60摄氏度左右的pda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每皿倒15-20毫升,

轻轻摇动使成平面,凝固后即成平板培养基。 c、取辣椒或柑橘炭疽病新鲜病叶,选择典型的单个病斑,用剪刀或解剖刀从病斑边缘既

病健结合部切取长宽3-4mm的方形小块病组织数块。 d、取5个灭菌培养皿,两个分别加入75%酒精、0.1%升汞,其余三个加入适量无菌水。将切好的病组织放入75%酒精中浸泡3-5秒(消除表面张力),然后按无菌操作法将病组织移入0.1%升汞液中分别进行表面消毒10s、15s、20s、25s,然后放入灭菌水中连续漂洗三次,除去残留消毒剂。 e、将漂洗后的病组织放到无菌吸水纸上吸取多余水分,减少细菌污染,然后在酒精灯火线前用无菌操作法分别将消毒时间为10s、15s、20s、25s的病组织各1个分别放入培养皿对

应标识的位置,然后迅速将培养皿盖上。 f、将培养皿放到25摄氏度左右恒温箱内培养。前两天主要观察是否被细菌污染,后两

天主要观察待分离菌生长情况。

g、若病组织长出较为一致的菌落则多半为要分离的病原菌,为确定病原物是否为需要分离培养的病原物,可挑取菌落镜检,观察其形态特征,若与之前看到的一致即为所需病原物。待病原菌生长到一定情况,取出培养皿,在超净工作台内用接种环在菌落边缘挑取小块移入斜面培养基上(接种环使用前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数秒,防止杂菌滋生),在25摄氏度左右恒温箱内培养,数日后观察待分离菌生长状况,如无杂菌生长,即得到该病菌的纯菌种,便可置于冰箱中保存。 如需验证此病害,可将分离培养所得病原物通过无菌操作接种到健康的相同植株上,保湿培养数日,观察其所致病害特征是否与原来一致,如一致,可再将其

病原物分离培养观察其性状是否与第一次分离培养的病原物一致。 3. 结果分析 3.1实验结果 分离培养所得病原物菌落多数在平板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呈纯白色或灰白色,约有极少数被细菌污染,呈乳胶状,灰色。约3天后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中,生长数天后观察生长良好,

无杂菌污染,呈黑褐色。 挑取菌落部分与显微镜下观察,其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盘内壁上,分生孢子梗呈无色或褐色,分生孢子为无色单胞,长椭圆形或新月形,有的分生孢子盘上还长有黑褐色刚毛。 3.2结果分析 本实验过程主要为科赫氏法则的前两步,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了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掌握了消毒灭菌方法和培养基的制作、无菌操作技术,了解了科赫氏法则的程序

和方法。篇二:雪松病原培养实验报告 陵川雪松病害病原培养实验报告 雪松为松科常绿乔木,是世界三大著名观赏树种之一。由于雪松适应性强,病虫害少,

树形优美,常作为城市庭园和道路绿化树种。 雪松很少发生病害,目前国内报道有以下几种:(1)假蜜环菌引起的根朽病。(2)异担孔菌引起的针叶树根白腐病。(3)蛛形葡萄孢菌引起的雪松枯梢病。(4)松球壳孢菌引起的雪松梢枝病。(5)聚生小穴壳菌引起的雪松溃疡病(6)樟疫霉菌、掘氏疫霉菌和寄生疫霉菌引起的雪松疫病,主要症状为根腐、溃疡、猝倒和立枯,造成植株直立枯死。(7)葡萄孢菌引起的雪松灰霉病,造成嫩梢发生溃疡、枯梢及小枝枝枯。(摘自雪松针叶枯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以上病害除蛛形葡萄孢菌和松球壳孢菌引起雪松枝梢枯死外,其他5种病害分别危害根茎和干部皮层。引起雪松针叶病害的报道较少,有过报道的有雪松落叶病和雪松赤枯病。 雪松落叶病(松针枯病)是下部的针叶先出现症状,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全株干枯死

亡,受害的针叶从尖端开始一段一段的发黄;以后逐渐变深褐色。 雪松赤枯病症状为松针受害后先出现黄色段斑,渐变褐,最后呈灰白色或暗灰色,稍凹陷的病斑。病斑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常有1暗红色的环圈,病部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

孢子盘,以叶尖枯死为主。 我们将发病叶片采集回来发现,病叶表面散生有黑色小点,叶尖变白枯死,病斑与健康

组织交界处有暗红色的环圈,我们初步鉴定为 此病为雪松赤枯病。为了更进一步的证明此病的病原,来更有力的鉴定此病害,我们对

此做了病原培养实验。 一、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1.组织培养:取新鲜雪松病叶用无菌水清洗晾干后,剪取病健交界处组织,大小约3mm左右,在超净工作台内,用75%的酒精消毒1min,用无菌水冲洗3次,用灭菌的滤纸吸干水

分,接种到pda培养基上,在每皿放臵4~5块,臵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培养7天后可以看到菌落中心发黑,边缘发白,可以初步判断为此病有真菌侵染。

a

b 2、病原镜检 将培养7天后的菌落,用已用酒精灯灭菌的挑针挑取一小块黑白交界处的菌块,放臵于用75%的酒精消毒的载玻片上,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镜检。(除了菌落,所有的器具均在超净

台紫外灭菌15分钟以上,整个操作在超净台完成) a

b 从图中可以看到雪松病叶中有真菌侵染,此病原分生孢子为链格孢属,和去年引起水杉赤枯病的病原一样。为了证明此病就是这种病原侵染所致,我们必须再做病原菌的纯化和健

康雪松叶子接种实验。

3、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1)分离纯化 将培养7天后形成的菌落,用挑针挑取菌落边缘的新鲜菌丝,转到新新鲜的pda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 (2)单孢分离:

将已纯化培养7天后的菌落,待产孢后向平板中加入灭菌水轻微 晃动,进行梯度稀释,至一滴水中含有1~2个分生孢子为最佳。将适宜浓度的孢子悬浮液涂布于水琼脂上,24h后臵于显微镜下观察,用接种针含有单孢子的培养基移入新的pda

培养基上,25℃培养7天,长出的菌落即为水杉病原菌的纯培养物。 通过对其单个分生孢子的形态观察,我们鉴定此分生孢子为半知菌链格孢属,顶端产生

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的分生孢子。 二、接种实验 根据柯赫氏法则,要将分离纯化的病原菌接种到健康的雪松叶子上,如果症状相同,才

可判断引起该病的就是此病原。 接种体的制备:在纯培养物上喷洒无菌水,配臵孢子悬浮液,进行梯度稀释直至一滴水

中含有1-2个分生孢子最佳。 接种:将配好的孢子悬浮液喷洒于已用75%酒精消毒的健康的雪松叶片上,以一小枝为一个处理,放臵于覆盖有两层滤纸的培养皿上进行保湿培养(喷雾不可过多、过湿)。对照用

无菌水进行喷雾,臵 于25℃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病叶发病情况。 图6.

刚接种完接种与未接种的健康雪松叶子篇三:1植物病原细菌实验报告(一)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实验报告纸 (院、系)专业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一、 实验目的 通过对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植物病原细菌实验的 技术,

为以后研究和植物病害诊断打下基础。 二、 实验内容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三、 实验仪器及材料 培养皿 剪刀 患病植物组织 75%酒精 镊子 na培养基 接种环 酒精

灯 超净工作台 试管 四、 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配制na培养基,倒好平板和斜面。

2) 取样:在仲恺农学院植病实验室的花棚中找到患病植株。 3) 用剪刀剪取患病植物组织,剪碎,放入盛有75%酒精的培养皿中进行消毒,并用灭菌水清洗数次。 4) 灭菌后,置入盛有灭菌水的培养皿中制成悬浮液。在无菌操作下,用接种环蘸取悬浮液,在配置好的灭菌的na培养基(牛肉浸膏3.0g,蛋白胨5.0g,琼脂15.0g,均为每升的含量)平板上划线。

5) 接种好的培养皿标记号接种时间和接种人名,置于25℃恒温箱中倒置培养。 6) 7 天后,挑取取数量占优势的菌落进行再次划线纯化培养。 7) 7 天后,挑取单菌落进行斜面接种,保存,以备后用。 五、 实验结果 分离到五种细菌,其中一种菌落黄色粘稠,另一种菌落白色,生长缓慢,可能是植物致

病菌,有待进一步鉴定。篇四: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验实验报告 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 年级专业: 学号: 姓名: 一 实验目的:从脓汁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和检测病原体。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的

研究方法和手段,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 二 实验器材:试管架,酒精灯,污物盘,普通冰箱,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奥林巴斯 cx21型 生物显微镜,乙醇乙醚,吸水纸,石蜡油,拭镜纸,染色架,革兰染色瓶,1500w电炉,石棉网,手套,酒精棉球,镊子,碘酒棉球,接种针、接种环、油性笔、打火机、试管架、冷藏室、蒸馏水、玻片缸、消毒液、1‰新洁而灭、天平、砝码、细菌干粉培养基、锥形瓶、量筒、试管筐、糖发酵管、灭菌平皿、试管(棉塞)、刻度吸管、洗耳球、称量纸、硫酸纸、牛

皮纸、橡皮筋、尺子 三 方法与步骤:

1培养基的制备、消毒和灭菌: ○ 1. 调配→溶化→ 矫正ph →分装→灭菌→检定→保存。 2. 干粉培养基→蒸馏水→加热溶化→分装→灭菌→检定→保存。 ②细菌的分离培养: 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将取脓汁和粪便标本中混杂的多种细菌,分别在普通平板和伊红美蓝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之分散成单个细菌,在37℃培养18~24h ,从而分离出单个菌落。 ③细菌的纯培养:脓汁标本在普通平板上有黄色、白色两种菌落;粪便标本在伊红美蓝

平板上,有紫黑色、淡粉红色两种菌落。挑选这四种不同菌落分别在斜面培养基上接种 ④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涂片制备 → 干燥 → 固定→ 革兰染色 ⑤细菌的生化试验等 : 糖发酵试验, 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血浆凝固酶试验, 半固体

接种法, 痢疾血清玻片凝集反应 ⑥结果观察、分析、总结 四 结果与讨论 结果讨论:

1. 在制备好培养基后,我们首先采用的是平板划线分离法,从脓汁标本中分离出黄 色和白色两种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株细菌均为g+球菌,排列不规则,呈葡萄串状,是典型的葡萄球菌→再结合菌落或菌苔颜色,可初步断定,这两株葡萄球菌分别是金黄

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再通过血浆凝固酶试验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致病菌。 2. 用伊红美蓝平板,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紫黑色具有金属光泽和粉红色半透明菌 落。紫黑色菌落是能分解乳糖的大肠埃希菌。粉红色菌落是不能分解乳糖的致病菌。显微镜下,它们都是g-杆菌,散在排列,从形态上不能鉴别是什么细菌。经糖发酵试验,半固

体动力试验,血清学试验结果鉴定,它们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和福氏志贺菌。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 1. 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可能是第一次做微生物实验,很多操作都不规范。例如,没有在无

菌操作区进行操作;没有坐着操作;操作时经常会和旁边同学交流;棉塞下端接触到管口外的地方;试管用完后忘记将管口迅速通过火焰3次等等。这些错误的操作的发生,都因

为没有养成无菌操作的习惯,应加以改进。 2. 在培养基上接种培养细菌后,出现有的培养基显示的细菌数量聚集在一起,没有形成单

菌落,这是因为,划线的时候力度不对,把琼脂给划破了,标本都渗进了琼脂里面,再

用接种环划线时也不能将细菌分离。 3. 在进行糖发酵试验时,结果显示该有气体产生的却没有气体产生。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试

验完成后,管口朝上,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溢出,观察不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对病原菌的正确检测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正确知道细菌种类的情况下才能对菌用药,否则就会容易造成耐药性的产生,不容易治愈疾病。在试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试验的要求去做,操作者应树立一种无菌概念,尽量在无菌环境下操作,既能确保能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又保证操作者的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篇五:病理实验报告

病理综合实验报告

专业:动物医学 班级:08级4班 姓名: 学号: 一、 实验目的 掌握兔和鸭的解剖方法,观察准确描述病变,根据病变能推断出可能的病,知道治疗此病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 每种病都有一些特定的病理变化,在掌握不同病不同的病变时,可根据临床解剖,观察

病变反推病,确定治疗方案,但是要注意病情轻重时不同表象。 三、 实验材料

兔 鸭 手术刀 手术剪 消毒水 一次性手套 解剖盘 四、 实验步骤 1、 2、 3、 取兔和鸭,处死。鸭喉部入刀放血,兔断颈锥处死。 消毒水湿润兔和鸭,观察外观状态。 解剖步骤。十字剪开关节→从腹中线剪开皮肤,剥开皮,观察皮下、肌肉病变→手术刀划开肌肉观察内脏器官的病变→剪开食管和气管→用手术钳剪开头骨,观察。 结束清理干净。 4、

五、 实验结果 六、 实验分析 七、 注意事项

1、 处死时要准确快速,避免出现一些反应,造成误诊 2、 解剖按顺序,边解剖边认真细致观察记录病变,注意手术刀的正确使用, 以免划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