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学教育学心理学模拟试卷与答案7
一、单选题(共20题)
1.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对立统一的,随下列哪种情况而转移() A: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 B:能否提高学习成绩 C:能否得到师长好评 D:能否增进友谊 【答案】:A 【解析】: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A:考核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观察法 【答案】:D 【解析】:
3.老师上课前,先要引导学生温习上节课学过的相关内容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做法遵循的迁移理论是(??)。 A:关系说
B: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C:形式练习说 D:相同要素说
- 1 -
【答案】:B
【解析】:认知结构的迁移观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这就是迁移,所以,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发生迁移的重要原因。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新学习是不存在的。
4.体现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的是()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原则 D:德育目标 【答案】:B 【解析】:
5.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形式主要有类别群集、联想群集和__________。() A:个体群集 B:主观组织 C:接近联想 D:客观组织 【答案】:B 【解析】:
6.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A:国家、地方、教师三级管理
- 2 -
B:国家、校长、教师三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校长三级管理 【答案】:C 【解析】:
7.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主要是通过()表现出来的。 A:培养人 B:参与政治活动 C:传播文化与科学知识 D:参与经济活动 【答案】:A 【解析】:
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__________。() A:道德修养 B:道德意志 C:道德学习 D:道德素质 【答案】:B 【解析】:
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 3 -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答案】:B 【解析】:
10.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意识到的动机是() A:意识动机 B:外在动机 C:无意识动机 D:内在动机 【答案】:C 【解析】:
11.“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 A:《学记》 B:朱子全书?论学》 C:《五经正义》 D:《论语:》 【答案】:C 【解析】:
12.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属于() A:短时记忆
- 4 -
B:感觉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时记忆 【答案】:C 【解析】:
13.教育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等其他社会现象来说,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发展规律和能动性,这体现了教育的什么属性() A:本质属性 B:历史性 C:相对性 D:永恒性 【答案】:C 【解析】:
14.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D 【解析】:
15.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指的是()
- 5 -
A:成就需要 B:交往需要 C:权利需要 D:进食需要 【答案】:A 【解析】:
16.“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 A:春秋孔子《论语》 B:战国乐正克《学记》 C: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 D:宋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 【答案】:C 【解析】:
17.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分类的最初提出者是() A:加涅 B:华生 C:布鲁纳 D:斯金纳 【答案】:A 【解析】:
18.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要素中,是基础,是关键。A:知情
- 6 -
() B:情意 C:知意 D:知行 【答案】:D 【解析】:
19.围绕某学科内容中的一个课题或单元的教学而设计的学习包是() A:录音练习册 B:多媒体学习包 C:自学课件 D:导听教学 【答案】:C 【解析】:
20.__________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投射效应 【答案】:A 【解析】:
二、多选题(共10题)
- 7 -
21.动作技能形成所要经历的阶段有() A:认知阶段 B:联系形成阶段 C:接受阶段 D:熟练阶段 E:自动化阶段 【答案】:ABE 【解析】:
22.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环境 E:教育手段 【答案】:ABCE 【解析】:
23.主张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的代表人物有() A:赫尔巴特 B:福禄贝尔 C:卢梭 D:孔德 E:裴斯泰洛齐
- 8 -
【答案】:BCE 【解析】:
24.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可以分为() A:单独概念 B:合取概念 C:普通概念 D:集合概念 E:具体概念 【答案】:ACD 【解析】:
25.常见的兴奋剂有() A:苯丙胺类 B:咖啡因 C: D:尼古丁 E:可卡因 【答案】:ABCDE 【解析】:
26.广义的德育概念包括()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 9 -
D:法制教育 E:理想教育 【答案】:ABC 【解析】:
27.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主要的观点是() A:认识过程说 B:认识和发展过程说 C:实践说 D:交往说 E:对话说 【答案】:ABCD 【解析】:
28.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常见的有() A:自然语言媒介法 B:地点法 C:视觉表象法 D:首字母缩略词法 E:谐音法 【答案】:ABCDE 【解析】:
29.现代心理学是一个科学体系,按照它们研究目的和取向的不同,可以分为()
- 10 -
A:基础研究 B:心理现象研究 C:心理活动研究 D:心理对象研究 E:活动领域层次 【答案】:ABDE 【解析】:
30.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活动 D:德育内容 E:德育方法 【答案】:ABDE 【解析】:
三、填空题(共5题)
31.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程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主要步骤 教学内容 【解析】:
32.__________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答案】:10
- 11 -
【解析】:
33.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操作技能与_________操作技能。 【答案】:徒手型 器械型 【解析】:
34.__________是形成各种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答案】:练习 【解析】:
35.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可将技能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 【解析】:
四、问答题(共5题)
36.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1、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支约,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2、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为到规则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个
- 12 -
体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解析】:
37.指导教学包括哪六项主要活动?
【答案】: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解析】:
38.在运用变式时,常常发生什么错误?
【答案】: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一类常见的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另一类常见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解析】:
39.在提问策略上与反馈策略上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存在哪些不同? 【答案】:专家型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多,从而使学生得到的反馈也更多。并且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会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专家型教师将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问题,给出指导性反馈。专家型教师比新教师在学生自发讨论中更有可能提出反馈。 【解析】:
- 13 -
40.并列结合学习
【答案】: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解析】: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