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晨读材料(三十四)
【美文赏读】
用反馈来提高效率
心理学家罗司和亨利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试不告知学习结果。
八周后,心理学家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此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这则实验说明,反馈方式的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同。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及时反馈远比反馈效果更好。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及时了解,对学习积极性有强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其实,我们一辈子都在学习。可是,狭义的老师与成绩单不可能永远跟着我们。所以,每天晚上,你入睡前都不妨清算一下,今天我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样的“睡觉”是件美事,是对白天所有行动的奖赏
有一位朋友曾经送我一帖EQ的“咒语”:“凡事发生必有其目的,其结果必有助于我;然后再问自己,发生这件事带给我什么好处?”晚上上床前也要这样问自己:“今天我得到了什么好处?”
如此,一定会让自己更踏实。如果每天都有成本与收益的核算,就可以更清楚每天的价值所在,其实也是给自己的最大安慰与鼓励。夕阳是白天的句号,满天星辰是我们内心的盘点,得失尽在其中。
猴子为什么没有进化成为人?我六岁的儿子回答说:“因为它们从来就没有成绩单。”有点意思。
【诗歌鉴赏】
未 展 芭 蕉(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诗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芳心犹卷怯春寒”。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从表面看,和首句“冷烛”、“绿蜡”之喻似乎脱榫,其实,无论从形象上、意念上,两句都是一脉相通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有心惜别”的蜡烛本来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少女,所以蕉心──烛心──芳心的联想原很自然。“绿蜡”一语所显示的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容易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女性。在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如果说,上一句还只是以物喻物,从未展芭蕉的外在形状、色泽上进行描摹刻画,求其形似;那么这一句则通过诗意的想象与联想,把未展芭蕉人格化了,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境界。句中的“犹”字、“怯”字,都极见用意。“犹”字不只明写目前的“芳心未展”,而且暗寓将来的充分舒展,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遥相呼应。“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而且写出了它的感觉与感情,而诗人的细意体贴、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笔端。
三、四两句却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又不相连属,但读时却感到浑然一片。这奥妙就在“藏”字上。书札紧紧封缄着,它的
内容──写信者的一片“芳心”就深藏在里面,好象不愿意让人知道它的奥秘。这和上句的“芳心犹卷”在意念上完全相通,不过上句侧重于表现客观环境的束缚,这一句则侧重于表现主观上的隐藏不露。未曾舒展的少女情怀和包蕴着深情的少女书札,本来就很容易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但三、四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在诗人想象中,这未展芭蕉象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然而,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这后一层意思,诗人并没有点明,读者却不难理会。句中的“会”字,下得毫不着力,却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暗”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
诗意的想象与联想,归根结蒂还是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体察和深切体验。如果钱珝对生活中受到环境束缚、心灵上受到禁锢的少女缺乏了解与同情,那么他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上面那一系列诗意的联想的,也绝不会从单调的未展芭蕉身上发现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的。
【写作助力】:
一波三折尽其妙
平静的湖面能给人以美的感觉,然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浮沉,则会让人有更多的联想和感受。作文亦是如此。如果文章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会让人索然无味;反之,如果文章波澜起伏,有起有落,才能引人入胜,极尽一波三折之妙。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要写出事件的波澜,应注意以下几点:
巧设包袱 “包袱”本是指相声等曲艺节目中用来作笑料的,这里是指在作文中设个谜,最后再把谜解开。这个“谜”,就是一个悬念。如老作家萧乾的《枣核》,老作家作家萧乾动身要到美国去讲学,自然也要去看看旧时同窗。动身前,这位旧时同窗再三托付萧乾一定给他带几颗生枣核。文章就从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篇就设悬念。几枚枣核普通极了,朋友却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呢?(一悬)到了朋友相聚时,该有多少话要说,可是朋友却急切地索要枣核并托在掌心,而将家乡来的朋友“冷”在一旁,这又是为什么呢?(二悬)……直到踏访后花园,通过朋友倾吐思乡之情,才道出了美籍华人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了悬念。悬念未解之前,就像相声里的包袱,揭谜底相当于解包袱,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张驰相间 张,紧张;驰,松驰。文章只有引驰结合,松紧相间,才会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如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一回为例。赤壁一仗,曹操大败,曹操狼狈逃窜,险些丢命中。——此谓一张,令人心悬。当曹操逃到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处,连续大笑三次,笑诸葛亮、周瑜未在此三处设下伏兵。曹操认为老天助力,不该灭亡。——此谓一驰,读者与曹操一样都松了口气。正当曹操大笑之时,赵云、张飞、关云长突然分别杀出,几乎生擒曹操。这时曹操被吓得如似木雕,读者不禁也为曹操结局担心。——此又一张,烽火再起。幸关羽义释,曹操才死里逃生,转危为安。——此又一驰,读者之心得以平稳。最后,曹操到了南郡,应该庆幸自己得以生还,但作者非但不写他笑,反而写他哭,哭郭奉死得太早,哭自己未听他的劝告,不然,何以有今日之惨。小说就这样笑笑哭哭,张张驰驰,将胸怀韬略、败而不馁的奸雄曹操,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感。
抑扬相生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最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就是这样,文章开头写自己“总不大喜欢蜜蜂,原因是小时候被蜜蜂蜇了一下”“感情上疙疙瘩瘩的”,这是“抑”。后来吃荔枝蜜“动了情”。前去参观养蜂场,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惯后,心“不禁一颤”。油然感到蜜蜂的可爱,由衷地赞美蜜蜂,并“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是“扬”。这样的先抑后扬,如蜂峦起伏,曲尽其妙,富有艺术魅力。“抑扬相生”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蓄积突转 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
“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如有一篇获奖作文《唠叨》,它以情感变化作为线索,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唠叨”从厌恶、不满到怀念、感激的转变。文章前半部分为蓄势,写“我”在家时对父亲的唠叨“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离家时为可以摆脱父亲的唠叨而庆幸;父亲到学校探望时,“我”对唠叨的厌恶之情已被推上了顶峰。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如开闸放水,极力描写“我”不仅盼父亲,更盼父亲的唠叨,当父亲再也没有往日的唠叨时,“我”还想多听听他的唠叨。因为“我”终于感悟到父亲的唠叨其实是“深情的倾诉”与“爱心的凝聚”。这样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安排巧合 它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结构故事情节的方法。可以把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其故事性、戏剧性,使作品波澜迭起,奇事巧合,使读者在惊讶之中得到美的享受。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急切盼望着在国外发了财的于勒早日归来。当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去哲尔赛岛游玩时,无意间巧遇穷困潦倒的于勒,作者正是利用这一巧合让菲利普夫妇作了淋漓尽致地“表演”,暴露了他们冷酷、自私而又虚伪的本性,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巧设误会 这种构思方法是让作品中的人物一方对另一方造成误会或双方互相误会,从而引起矛盾,造成事件情节的发生与发展,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多姿多彩。如有位学生在《四支圆珠笔》中成功地设置了误会。文中的“我”有两个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是好朋友,大家总在一起写作业,可每人的笔总是爱坏,而“我”正好与一位笔店老板很熟,就提议每人出一点钱,由“我”到店老板那儿买四支圆珠笔。可奇怪的是,那三位同学的圆珠笔一写就坏,唯独“我”的笔怎么写也不坏。那三位同学认为“我”拿他们的钱给自己买了支好笔而给他们买的是水货笔,朋友之间感情的距离拉开了。“我”此时非常痛恨这支不坏的笔,想办法把它弄坏了,朋友间的感情又融洽起来,最后这“谜底”又被朋友们揭开,四位同学的感情又深了一层。 需要注意的是,写出事件的波澜的方法并不仅以上几种方法,而且一篇文章也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 【优秀作文展示】
出 逃
屋子里充满了橘红色微弱的灯光,香炉点燃着,缕缕的紫烟缭绕,那变幻的烟雾再加上放出的清香让人感到像是进了仙境一般。一位清秀的女子便是这屋子的主人,她叫梦紫轩。 她看着雕工精细的镂花窗子,她看着袅袅的从香炉里升起的烟雾,她看着屏风上绣着的清丽仕女,她看着屋里的一切,心里涌起了阵阵悲哀:丈夫死去不久,婆婆向来十分讨厌自己,现在又将丈夫的死说是自己克夫,让自己有口难辩。她想到婆婆憎恨的眼神,又想到屋外监视自己的丫头,眼泪禁不住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这简直是度日如年,婆婆昨日就因那么一件小事将我狂打一阵,天天如此。我又该怎么会呢?”紫轩摸了摸身上仍隐隐作痛的伤痕,叹了口气,站起来。“自杀!”一个念头闪过,她悲哀地摇了摇头,看着镜中年轻美丽的自己被无尽的痛苦耗费。“不!”她拍桌而起,震得桌子上的茶杯互相碰撞。外面的丫头问道:“少奶奶,出了什么事?” “没什么,自己不小心撞了一下。”她吁了一口气,一个计划逐渐在心中由模糊到清晰。 几天后……紫轩趁丫头不备,拿起了一个瓷杯子,将杯子掷落在地上。丫头赶紧进了屋子要去收拾,紫轩快了一步,将纤细的手伸向最锋利的一块碎片。“哎哟!”她叫了一声,血沿着伤口流着,血流了很多。这下把丫头吓懵了,飞奔着去找大夫。 紫轩看着丫头远去,转身抽出已准备好的包袱,也出了屋子向后院奔去。那后院有个小门,平日里并没有把守,可偏偏今日有几个洗衣服的老婆子在那闲谈。怎么办?从后门出去一定会被她们发现的。这时那几个老婆子也看见了她,诧异地望着。她偷偷地将包袱藏在身后,看上去十分从容地离开了,她拐到后院的另一个角落。
紫轩知道自己很快就会被发现失踪了,正当万分焦急时,她看到了那堵破墙,可能是几天前下雨冲坏了,一大片的砖块撒落在地上。她也顾不得往日的清洁硬是钻了过去。
出来后她丝毫不敢松懈,想到刚才几个老婆子见到了她,一定会告诉婆婆的。于是她又有
一计。她撕烂衣服,将几条布片放在沿大路的草木旁边,然后朝相反方向跑去了…… 紫轩自以为逃过了婆婆的追捕,心里刚刚放松了些,忽听见远处有人喊道:“抓住它,把它拦下!你这个畜生,你给我回来……”她为之一惊,“天啊!”不觉惊叫一声。想必是婆婆家的人追来了,她迈着三寸金莲拼命地跑。可是这双小脚又如何能跑得快呢。最后她实在跑不动了,坐在地上想:“这下完了。”
只见后面来了一位老农夫拉着他那还在奔跑的驴子。老农夫惊奇地问道:“姑娘,我追驴你跑个啥?”说着又被驴拽着走远了。
紫轩“噗哧”笑了,放松地躺在了草地上……
[鉴评]这篇文章仅仅选取了旧时代一位少妇出逃的片断,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文章一开始,少妇想要自杀,令读者心里一紧,然而少妇又断然否决;她决定从后院小门出逃,偏偏又碰上几个老婆子在那闲谈;好容易出来后,心里刚刚轻松,又听有人高喊“抓住它。”最后原来是老汉追他的驴子。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该文脉络清晰,笔触细腻,文采赡富,可见作者平时读写功力之深。
【近义词辨析歌诀】(七)
从未有过用不曾,以前有过用曾经;没有害处用不妨,程度范围用不过; 控制不了用不禁,忍受不了用不堪;从今以往用从此,过去至今用从来; 确实如此用诚然,情理如此用当然;基本估计用大抵,比例很大用大多; 情况估计用大概,数量猜测用大约;总括一般用大凡,主要情况用大致。 【每日一得】不把时间浪费在无益的焦虑上而把时间放在切实的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