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技术应用・
盐家油田巨厚砂砾岩体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张红贞3① 孟 恩② 孟东岳①
(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张红贞,孟恩,孟东岳.盐家油田巨厚砂砾岩体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45(1):110~114摘要 东营凹陷盐家油田砂砾岩体为快速堆积而成的近岸水下扇沉积,内部结构复杂,地层划分与对比难度较大。本文运用井—震联合分析技术对砂砾岩体内幕进行精细解剖,划分出多期水道,并刻画了单期水道的横向展布及空间分布形态。在此基础上,运用测井INPEFA旋回分析技术对单期水道内部进行精细划分与对比,为后续油田注水开发提供地质依据。关键词 东营凹陷 盐家油田 砂砾岩体 INPEFA技术 沉积旋回
1 引言
盐家油田位于济阳拗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北部为陈家庄凸起,东部为青驼子凸起,南临民丰洼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山高坡陡、沟谷相间的古地貌特征,在沙三、沙四段沉积时期发育巨厚砂砾岩体。由于本区砂砾岩体岩性复杂、埋藏深(3000~4000m)、厚度大(累计厚度达1000m左右)、岩电关系特征不明显,而且缺乏标准层和标志层[1,2],所以以往的工作主要是识别砂砾岩体和进行较大期次砂砾岩体的划分与对比。随着油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对砂砾岩体内部特征进行精细解剖,以满足现阶段注水开发需要。研究区主要含油层段为沙四段的砂砾岩体,本次工作利用
井—震联合及INPEFA测井旋回分析技术对盐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研究思路及方法
首先根据研究区的区域地质背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详细观察盐2222等井的岩心资料。根据砂砾岩体沉积特征识别出该区砂砾岩体为近岸水下扇沉积,扇体主要发育扇根、扇中亚相,扇端发育较差。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钻、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岩、电对应关系,初步识别出巨厚砂砾岩体大的沉积旋回,将研究区沙四段地层划分为5套砂砾岩体(图1),每套砂砾岩体厚度在100~200m之间。然后充分利用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纵向分辨率高的优点,识别出每套砂砾岩体内部单期水道;利用合成
图1 盐家油田沙河街组沙四段砂砾岩体地层划分
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100083
本文于2009年8月5日收到,最终修改稿于同年11月20日收到。
第45卷 第1期张红贞等:盐家油田巨厚砂砾岩体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111
地震记录对地震剖面进行标定,建立井—震对应关系(图1);利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三维可视化技术描述各套砂砾岩体内部单期水道的平面分布及空间发育形态。最后利用INPEFA分析技术对单期水道内部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和横向对比,刻画水道内部结构[3]。
其外部反射特征顺物源方向为紧贴大断层的楔状体(图2a),是多期发育、多次沉积形成的复合体;垂直于物源方向呈丘状反射特征(图2b)。砂砾岩体内部单期水道在平行于物源方向为平行—亚平行、中—弱振幅、中—低频较连续反射特征(图2a);垂直于物源方向水道横向展布较短,为短轴状、强—中振幅反射特征(图2b)。
3.2 INPEFA测井曲线旋回分析对比标志3 巨厚砂砾岩体地震反射特征及IN2
PEFA曲线旋回分析对比标志
3.1 地震反射特征
盐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为近岸水下扇沉积。砂砾岩体为近距离搬运、快速堆积而成,分选
差,在常规测井曲线上无明显旋回特征,在INPEFA测井曲线上旋回拐点清楚,变化趋势明显,相邻井之间旋回特征相似,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图3)。
相对较低的洼地,当沉积物补给充分时,地形增高,
4 盐家油田砂砾岩体空间展布特征
盐家油田砂砾岩体发育的位置是多期水道叠加而成的结果。在充填过程中,沉积物首先充填地形
导致水道改道。由于水道的频繁改道,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复杂,且不连续[3]。
盐家油田沙四段砂砾岩体在形成过程中受地貌、水动力条件、物源补给等因素的影响,每套砂砾
112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
岩体都是由多期水道沉积而成。各期水道形成时间不一致,并各自具有的油水系统。如前所述,根据砂砾岩体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上的旋回特征,把研究区沙四段划分为五套砂砾岩体,其中第三、第四套为砂砾岩体主力发育层系。下面以第四套砂砾岩体顶部单期水道的形成过程及展布形态说明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复杂性。
当碎屑流沿着沟谷地形流入盆地后,首先在“洼
地”发生沉积作用,当“沟槽”或“洼地”填满时,碎屑流发生转移,流向另外的低洼处,因而盆地中的低地
形是可容纳空间最大的位置,也是碎屑流沉积作用发生的地点[3]。研究区沙四段第四套砂砾岩体顶面沉积作用发生时,按照沉积物先充填“低洼”地形的原理,首先沉积了Ⅰ号、Ⅱ号砂体(单期水道沉积)(图4a);当“低洼”填满后,沉积作用发生转移,在另外的“低洼”沉积,即Ⅲ号砂体(图4b,图4d);最后
沉积了Ⅳ号砂体(图4c)。多期水道形成了在平面上
相互切割、纵向上相互叠置的空间展布形态(图4e,图4f)。进行数学变换,利用处理后的INPEFA曲线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
5.1 INPEFA技术原理及测井系列选择
INPEFA[4]旋回分析技术是一种以频谱分析为
5 井—震联合精细地层对比
地震资料虽然具有信息量大、横向分辨率高等优点,但纵向分辨率不如测井资料。要对砂砾岩体单期水道内部结构进行进一步解剖,只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测井资料。受砂砾岩体沉积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砂砾岩体的旋回性在常规测井曲线上特征不明显。本区选用INPEFA旋回分析技术对测井曲线
基础,利用最大熵方法把测井曲线从深度域转换到频率域,通过数算把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测井曲线分解成不同频率成分的曲线。利用转换后的测井INPEFA曲线可以快速、简便地识别不同级次旋回的地层。经过计算所得到的频谱曲线对应的地质学意义为:由多个不同周期的沉积旋回叠加的测井曲线,可通过数学变换分解成各自的周期旋回,以频率的形式记录成频谱曲线。频率值低,表明该
第45卷 第1期张红贞等:盐家油田巨厚砂砾岩体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113
沉积周期长,表现为地层旋回厚度大;反之频率值高,表明该沉积周期短,地层旋回厚度就小[5~7]。
各种测井曲线所包含的地质信息不同,能用来识别和划分地质旋回的地质信息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在运用测井信息识别和划分地层旋回时,选择合理的测井曲线十分重要。自然伽马测井测量的是地层中的泥质含量,是一种对沉积相较为敏感的曲线,通常情况下选用伽马曲线进行沉积旋回分析。实验表明,伽马曲线在本区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研究区砂砾岩母岩成分中钾长石含量较高(钾长石含量为4%~30%,平均约为18.2%),受母岩成分影响,砂砾岩段自然伽马测量值呈现高值,与泥岩地层有重叠区域,无法区分砂砾岩和泥岩。针对本区的地质情况,对测井曲线适应性分析认为,CNL(中子)测井响应与岩石孔隙中氢元素含量密切相关,能准确反映孔隙度,受岩石骨架成分影响小,可以消除砂砾岩体母岩中钾长石对测井曲线的影响。通过反复试验及与岩心、测井资料对比验证,INPEFA2CNL曲线在本区可以较好地反映砂砾岩体的旋回特征。因此,本区选取中子曲线进行频谱分析,根据INPEFA2CNL曲线的旋回特性刻画单期水道内部特征。5.2 单期水道内部精细地层对比5.2.1 单期水道内部旋回分析
学变换后的INPEFA2CNL曲线的趋势变化和拐点识别单期水道内部旋回界面,进行地层划分。利用
INPEFA技术对研究区的13口井进行了沉积旋回分析,识别每条单期水道内部的旋回特征,为进行单期水道内部地层横向对比提供依据。图5为盐2222井的一期水道的单井旋回分析剖面,在该水道内部识别出3个旋回界面,划分为4个短期旋回。旋回Ⅰ为一个正旋回沉积,岩性由下往上由粗变细;旋回Ⅱ为一个加积地层单元,其内部发育三个次级旋回;旋回Ⅲ为一个由反旋回和正旋回组成的沉积,岩性由下往上为由细变粗再变细;旋回Ⅳ为一个反旋回沉积,岩性由下往上由细变粗。
盐家地区沙四段砂砾岩体沉积微相主要有主水道、辫状水道和水道间沉积,砾岩、含砾砂岩、砂岩是主要的储集层。随着水动力条件的不断变化,沉积微相在平面上不断迁移,在纵向上相互叠置。水道内部微相在纵向上形成的多个旋回沉积为利用测井曲线进行水道内部解剖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利用INPEFA测井旋回分析技术进行测井曲线频谱分析时,首先要选择合理的时窗,利用不同时窗进行INPEFA分析获得的频谱分析曲线包含的频谱内容不同。通常情况下,长期INPEFA曲线(选择长时窗进行INPEFA分析后所得曲线)包含低频频谱成分,可以识别低频旋回。短期INPEFA曲线(选择短时窗进行INPEFA分析后所得曲线)包含高频频谱成分,可以识别高频旋回。但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研究区的地质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方法选择时窗大小[8]。
本次研究分别以每期水道的顶、底深度为起、止处理窗口长度,对CNL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利用数
图5 盐2222井沙四段第四套砂砾岩体
顶部一期单期水道旋回分析图
5.2.2 单期水道内部地层横向对比
单期水道内部地层按以下原则进行横向对比。
首先在同一水道内进行对比。同一期次的地层形成于同一时期,故其内部旋回特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层,其旋回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盐家油田砂砾岩体不同水道之间旋回特征不同,不同水道之间可对比性较差。
其次进行沉积旋回相似性对比。INPEFA曲线的旋回相似性是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曲线形态相似、曲线趋势、拐点相似、位置相似、岩性相似。
此外还可根据地层厚度进行对比。因为同一期水道内部,同一套地层的厚度横向上变化不会太大。
根据以上地层对比原则,利用INPEFA测井曲
114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年
图6 盐222斜12—盐2222—盐222斜1井单期水道地层对比剖面
线旋回技术对研究区内五套砂砾岩体内部根据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出的38期单期水道进行了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以短期旋回为对比单元的各期水道等时地层对比格架,预测单期水道内部储层的横向分布,判别砂体的连通性,为后续的注水开发工作提供地质依据。图6为第四套砂砾岩体顶部的一期水道地层对比格架。该水道地层横向分布较稳定,在INPEFA曲线上表现为旋回性强,各期旋回在横向上可以连续追踪,可对比性强。旋回厚度约20m,达到了砂砾岩体内部地层精细对比的目的。
详细地层对比),取得了较好效果。
(3)INPEFA技术能够提取隐藏在地层中的旋回特征,利用不同级别旋回划分不同级别的地层,可以提高地层对比的精度和可靠性,有助于巨厚砂砾岩体精细地层对比问题。
参考文献
[1] 袁庆.利津油田沙四上段利853砂砾岩扇体内幕研究.
特种油气藏,2003,10(3):18~20[2] 孙怡,鲜本忠,林会喜.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沉积
期次的划分技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42(4):468~473[3] 邓洪文,王红亮,祝永军,TimothyACross.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79~83
[4] SDjinNio,ARBohm,JHBroweretal.Climate
StratigraphyPrinciplesandApplicationinSubsur2faceCorrelation.2004[5] 王贵文,邓清平,唐为清.测井曲线谱分析方法及其在
沉积旋回研究中的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93~95[6] 陈茂山.测井资料的两种深度域频谱分析方法及在层
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9,34(1):58~63[7] 李凤杰,王多云,郑希民等.测井曲线频谱分析在含煤
地层沉积旋回研究中的应用.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60):14~17[8] 路顺行,张红贞,孟恩等.运用INPEFA技术开展层序
地层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7,42(6):703~708
6 结论及认识
(1)根据地震反射特征把盐家油田沙四段砂砾
岩体纵向上划分为5套沉积层系,其中第三、四套为该区砂砾岩体主要发育层系。每套砂砾岩体由平面上相互切割、纵向上相互叠置的多期水道叠加而成。
(2)盐家油田砂砾岩体不同水道之间旋回特征不同,且可对比性较差,因此不同水道之间进行地层对比意义不大。同一期次的地层形成于同一时期,故其内部旋回特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时期形成的地层,其旋回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利用井—震联合对比办法(即首先利用地震划分水道范围,然后利用INPEFA技术在同一水道范围内进行
(本文编辑:冯小球)
2010年2月第45卷 第1期
作者介绍
马召贵 博士研究生,1978年生;2006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毕业,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油藏综合地球物理实验与技术。邬世英 博士研究生,1978年生;2000年本科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自动化专业,2005年获该校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并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中心从事提高地震信号分辨率和3D3CVSP速度建场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崔汝国 高级工程师,1969年生;1991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200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工作,参加了国家863项目“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工作,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陆 斌 助理研究员,1973年生;1997年本科毕业于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4年获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学位;2006年至今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随钻地震信号处理研究工作。夏洪瑞 高级工程师,1950年生;1975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数学专业。现在江汉石理局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从事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李合群 高级工程师,1963年生;1983年毕业于石油物探学校地震资料解释专业,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函授)勘查地球物理专业,2002年毕业于长安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目前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工作。长期从事地震数据处理及信号类处理方法研究工作,先后从事过静校正、相位校正、反褶积、FX/FK域预测、复杂山地地震数据处理、各项异性、地层Q吸收补偿等方面的研究。黄 饶 博士研究生,1983年生;2004年毕业于长江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主要从事储层预测及AVO正、反演研究。秦 臻 博士,1978年生;2001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获江汉石油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目前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地球物理正演和波阻抗反演。王月英 博士,1977年生;2001年毕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探专业,2004年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油藏工程系任教,主要从事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研究。霍元媛 工程师,博士,1982年生;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石油天然气储层预测领域的研究工作。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生;1978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物探专业;曾出版专著或教材三十部,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现在成都理工大学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方法、复杂地表及复杂地下速度建模和成像方法、现代信号非线性处理方法等。井西利 教授,博士生导师,19年生;198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地球物理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在燕山大学从事地震波传播理论及计算方法研究工作。苏 劲 博士研究生,1982年生;2004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
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信息技术研究工作。曾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多篇。轩义华 工程师,1978年生;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地震反演、储层预测方面的研究。张志让 高级工程师,1965年生;1988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物探专业,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石油地质专业博士学位。曾从事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成像、岩性反演及油藏描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外专业杂志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现任北京恒泰艾普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综合研究及其管理工作。谭锋奇 博士研究生,1984年生;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后在该校攻读地球物理测井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始在该校资源与信息学院直接攻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刘俊峰 高级工程师,1966年生;19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物探系地球物理勘查专业。现于中国地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大庆油田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勘探评价部从事石油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毛志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矿场地球物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地球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8年至今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任教,主要从事岩石物理基础及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和技术科研及教学工作。张红贞 工程师,1967年生;2008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海洋地质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地质。长期从事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工作。刘朋波 博士研究生,1981年生;2004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07年获长江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现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地震储层预测和复杂油藏描述。王秀娟 副研究员,1976年生;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专业,获博士学位。自2006年留所工作,主要从事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许怀智 工程师,1976年生;200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2006年在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塔里木勘探事业部和研究院库尔勒分院从事地震资料综合研究工作;现为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专业研究生。肖 锋 讲师,1977年生;1999年本科毕业于长春科技大学;2004年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并留校任教;2009年获得吉林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重磁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以及固体地球物理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吴小羊 1983年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现正攻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油气地震勘探与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赵长海 博士,讲师,1979年生;200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2009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并行与分布式计算、地球物理高性能计算。张元鹏 1978年生;2001年毕业于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学士学位。目前为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曾就职于北京军区后勤部。
Vol.45 No.1Abstracts Ⅶ
cademyofSciences,BeijingCity,100029,China2.LandOceanEnergyServicesCo.,Ltd.BeijingCity,100084,China
Studiesonapplicationof32DseismicconvertedwaveprocessingtechniqueinLMDarea.LiuJun2feng1,2,MengXiao2hong1,YuChun2ling3,XuHong4,TianXiao2dong3andFuLei3.OGP,2010,45(1):99~104
Inthispaper3D3C(3Dimensionaland3Compo2nent)seismicdatainLMDareaisourstudyobject,basedonthedatawesystematicallysummarizedima2gingtechniquesfor3Dseismicconverteddata,suchascoordinaterotation,pre2stacknoiseelimination,staticcorrection,pre2stacktimemigrationandsoon,thejointprocessingflowchartforPwaveandPSwave(convertedwave)werepresented,thedifferencebe2tweenZ2component&R2componentjointprocessingflowchartandR2component&T2componentjointpro2cessingflowchartwaspointedout.Byapplicationofthetechniquetofielddata,itcanbeseenthattheima2gingprecisionfor3Dseismicconverteddatawasgreat2lyimproved,asaresultthehighqualitybasicdatasetswereprovidedforfurther3D3Cseismicdatainterpreta2tion.
Keywords:coordinaterotation,pre2stacknoiseelimination,convertedwavestaticcorrections,pre2stacktimemigration
1.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City,100083,China
2.HailaroilExploration&Developmentcommandpost,DaqingOifield,HailarCity,In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021008,China
3.1stGeophysicalExplorationCompany,DaqingDrillingEngineeringCompany,DaqingCity,He2longjiangProvince,163357,China
4.GasProductionCompany,DaqingOilfieldcom2panyLtd,DaqingCity,HelongjiangProvince,163000,China
ANMR2basedporositycalculationmethodforlowporosityandlowpermeabilitygasreservoir.MaoZhi2qiang1,2,ZhangChong1,2andXiaoliang1,2.OGP,2010,45(1):105~109
ManylowporosityandlowpermeabilitygasreservoirsdevelopedinXujiaheFormationincen2tralSichuanBasin,coreanalysisresultsshowthattheporosityofthereservoirisfrom4%to8%,andthepermeabilityisfrom0.1to1mD.Forthistypeofreservoirs,accuratelycalculatingtheirpo2rosityisofgreatsignificance.Asthereservoirsare
gas2bearing,itisdifficulttoaccuratelycalculatethereservoirs’porositywithsingletypeofwelllog2gingdata.AccordingtotheNMRbasicprinciplesandanalysisforrockvolumephysicalmodelwhichisbasedonacoustictimedifferencewellloggingandbyintegratingacoustictimedifferencewithNMRwellloggingdataamethodtocalculaterealporosityoflowporosityandlowpermeabilitygasreservoirwasdevelopedinthispaper.Applica2tionofthefielddatashowsthattheporositycalcu2latedfromthenewmethodmatchesthecoreanaly2sisresultsverywell,andthecalculationresultscouldobjectivelyreflecttheporosityofthegas2bearingreser2voirs.Keywords:lowporosityandlowpermeabilitygasreservoir,acoustictimedifference,nuclearmag2neticresonancelogging,gas2bearingcorrection,volumephysicalmodel
1.StateKeyLaboratoryofPetroleumResourcesandProspecting,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BeijingCity,102249,China
2.BeijingCityKeyLaboratoryofEarthProspec2tingandInformationTechnology,ChinaUniversi2tyofPetroleum,BeijingCity,102249,ChinaFinestratigraphicclassificationandcorrelationforextremelythickgluteniteinYanjiaOilfield.ZhangHong2zhen1,MengEn2andMengDong2yue1.OGP,2010,45(1):110~114
ThegluteniteinYanjiaoilfieldofDongyingDepressionisafastpiled2upnearshoresubmarinefandeposition,itsinnerstructureiscomplex,asaresultitisdifficulttoconductstratigraphicdivisionandcorrelation.Inthispaperwell2to2seismicjointanalysistechniquewasusedtoconductdetailedin2terpretationfortheepisodeoftheglutenite,multi2plewaterchannelswereclassified,andlate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ofsinglewaterchannelwasde2lineated.BasedontheanalysisabovewellloggingINPEFAcycleanalysistechniquewasutilizedtoconductdetaileddivisionandcorrelationfortheep2isodeofsinglewaterchannel,theanalysisresultsachievedcouldprovidegeologicalbasisforfurtheroilfieldswater2floodingdevelopment.
Keywords:DongyingDepression,YanjiaOilfield,glutenite,INPEFAtechnique,sedimentarycycle1.CollegeofEnergy,ChinaUniversityofGeosci2ences,BeijingCity,100083,China
2.SchooloftheGeosciencesand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City,100083,Chin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