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语文 教案
教学内容 波浪 课时 1课时 认 了解作者;背诵、默写这首诗; 知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象征手法,体会文中“波浪”的象征意义; 目 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崇高的人生观。 标 教学目标 情 感 积累具有哲理性的语句。 目 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学习象征手法,体会文中“波浪”的象征意义;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崇高的人生观。 课件 教师活动 导入 同学们,面对“悬崖百丈冰”的“犹有花枝俏”乐观高尔基的那只《海燕》迎难而上、不屈战斗的英姿,让我们深受感染、激励;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个永不屈服的自由宣言——蔡其矫的《波浪》。 作者介绍 上世纪60年代,极左思潮当道,蔡其矫却在诗中“憎恨强权”。随后,他一再被“边缘化”,甚至被流放和投进监狱。1962年后,他从事自由诗、民歌体和古典诗词研究。这一时期,他的诗很少。“四人帮”之后,他又重新焕发了创作的活力,成为新时期中国诗坛的先驱人物。诗集《祈求》是他写于上世纪70和80年代的作品。在这里依然可见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关注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他的诗歌题材和形式多样化。诗人对理想、自由、爱情和生命的追求,在心灵与时代的相撞击中,激溅出诗的火花,成为20世纪的一份见证。其诗歌精神影响了几代诗人。蔡其矫先生无疑是我国当代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诗人。 《波浪》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写的诗篇,在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学生活动 1、走近作者 蔡其矫,现代诗人。上世纪50年代,蔡其矫主动放弃仕途,保持诗人身份。“大跃进”时代,当人们争相写颂歌之时,蔡其矫却另辟蹊径,写出了直面历史沉痛与生活艰辛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作品,在这一时期,他屡遭批评,原因是他对现实的这种清醒态度,是他诗中表现的所谓的“不健康”情调,是他大量采用的自由体形式。 这期间的作品分别收集在《回声集》、《回声续集》《涛声集》三个诗集里。 导入 课文
探究 拓展 实践 活动 总结 延伸 整体感悟 波浪在诗中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它是大自然有形的呼吸,它让世界生动,没有它,大海和天空将单调寂寞。它温柔却也凶猛。 作者对他的态度是羡慕、赞美。) 合作探究 1、“波浪”“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谈谈你的理解。(可用原文回答) (明确:波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的形象,他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同时,有勇于为自由、正义而斗争。) 2、作者为什么称波浪为“我英勇的、自由的心”?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因为“波浪”厌恶灾难、憎恨强权、拥有英勇的、自由的心。) 3、诗中的人称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波浪就是作者的心,表达了诗人的追求。) 4、波浪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 (明确:把波浪作为一种自由的象征他爱憎分明、不屈服于“强权”的统治,不服从“邪道”的压制,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 主题思想 通过对波浪的描述、赞美,表达诗人对英勇无畏、反抗强权的志士的礼赞和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 写作借鉴 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波浪,形象生动,给人亲切的感受;象征手法,全诗说明一个哲理,却把它寄予于熟知的事物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板 书 波 浪 蔡其矫 风平浪静是温柔 总写美 总结生活就要像波浪一样 风暴到来时凶猛 写作手法:象征、拟人 学生质疑,讨论下列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八、齐读全文,要求把握好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进一步体会故事的寓意。 谈谈你对本文主题思想的认识和写作借鉴 上网阅读有关哲理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