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经典对我的影响
所谓国学,广义上说,指中国历史上一切传统经典文献;狭义上说,乃指先秦之前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说明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视野往往决定了其未来的成就。远有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司马迁二十岁壮游,游历天下。近更有和萧子升游学行乞,漫游州县。所以说古时游学是一种在毕业前或毕业时,为开阔视野,了解各地文化,体验生活的游历活动。游学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更不是流浪。它具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不同于探险。游学不局限于接触自然,更是深入民间,用自己的筋骨去体验世界之大,扩大自己的阅历。下面我将谈谈国学对当代青年的指导意义。
学习国学对当代青年的意义
1、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年轻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对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年轻人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2、健全人格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
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3、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意存高远,可以培养青年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青年,就是给了青年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青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4、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年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青年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5、提升智力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青年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6、有利于后代的培养和成长。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更应体会国学内涵,取其精华来更好地指导教育祖国的下一代。
下面我就谈谈《论语》这部经典对我教学方面的影响。
《论语》相信大家都读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学理念是我配受推崇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现阶段我们中国的教育基本达到了“有教无类”,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暂时还无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去一点一点的做到“因材施教”。不要因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对他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要耐心的去发现他的长处,并加以引导,做好和家长的沟通,使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