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试卷及答案(汇总)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姆(mǚ) 憎恶(è) 孤孀(shuāng) ...B.福橘(jǔ) 惊骇(hài) 疏懒(shú) ...C.渴慕(mù) 寂寞(mó) 掳去(luē) ...D.絮说(xù) 诘问(jié) 搜集(sōu)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迭起 土壤 耻辱 颠沛流离 B.取谛 烦琐 荒辟 轰轰烈烈 C.陡峭 循环 渺小 语无轮次 D.萋萋 拯救 尉蓝 据理臆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
B.邻居张大伯经常故意说一些骇人听闻的话,使不知底细的人信以为真。 ....C.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起来。
D.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关心和帮助,相敬如宾,....友好相处,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我们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B.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左右的花粉。 C.我市上下齐心协力,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高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D.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9000万元。
5、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1 / 8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6、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②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④一本好书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⑤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①③④②⑤ B.⑤③②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⑤④③②① 7、默写填空。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____ ,小草也清得逼你的眼。 《春》 ④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⑤ _______________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 秋思》 ⑥ 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⑦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 。《 次北固山下》 ⑧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 《峨眉山月歌》 ⑨_________________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念长安故园》 ⑩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 。《江南逢李龟年》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 / 8
(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这里指父母。③汩:搅乱,扰乱。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家乡的人。⑥无忝:不要辱没。忝: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3)然今遣汝者(________) .(4)力改故习(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上看又有何不同? 写作目的:__________ 写法上:(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3 / 8
1、明天的寓言
①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相处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
②沿着小路生长的月桂树、赤杨树以及巨大的羊齿植物和野花,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即使在冬天,道路两旁也是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无数小鸟飞来,在雪层上露出的浆果和干草的穗头上啄食。这里事实上正以其鸟类的丰富而驰名,当迁徙的候鸟在整个春天和秋天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都长途跋涉地来这里观看它们。另有些人来小溪边捕鱼,这些洁净又清凉的小溪从山中流出,形成了绿荫掩映的生活着鳟鱼的池塘。这里一直是这个样子,直到许多年前的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③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农夫们述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莫解。不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中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这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了,并在几小时内死去。
④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斑鸫、鸽子、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泽。
⑤农场里的母鸡在孵窝,但却没有小鸡破壳而出。农夫们抱怨着他们无法再养猪了——新生的猪仔很小,出生后也只能活几天。苹果树花要开了,但在花丛中没有蜜蜂嗡嗡飞来,所以苹果花没有得到授粉,也不会有果实。
⑥曾经一度是多么吸引人的小路两旁,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浩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了的地方只有寂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因为所有的鱼已经死亡。
⑦在屋檐下的雨水管中,在房顶的瓦片之间,一种白色的粉粒还在露出稍许斑痕。在几星期之前,这些白色粉粒像雪花一样降落到屋顶、草坪、田地和小河上。
⑧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⑨上述的这个城镇是虚设的,但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上千个这种城镇的翻版。我知道并没有一个村庄经受过如我所描述的全部灾难;但其中每一种灾难实际上已在某些地方发生,并且确实有许多村庄已经蒙受了大量的不幸。在人们的忽视中,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地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这篇文章共有九个自然段,若分成三个部分,应该怎样划分?各部分都说的是什么?
4 / 8
3.文中说“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相处得很和谐”,归纳一下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它。
4.第⑨自然段中“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中的“幽灵”是指什么? 5.请你想想办法改变一下文章中说的局面,对未来做一番美好的畅想。
2、父亲数钱 李书霞
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
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尽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
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
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
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
⑦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
⑧“左手数。”母亲叮嘱道。
5 / 8
⑨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
⑩“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 ⑾“再数数。”
⑿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
⒀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差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
⒁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
⒁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 1.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效果? 2.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3.选文第⒀段中画线部分“不小心”三个字有何深意?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4.选文结尾说:“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请你分别说说两种姿态里饱含着怎样的情分?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人生在世,总少不了陪伴。这些陪伴,常常来自亲人师长或同学朋友。有时,某些陪伴还可能来自陌生路人或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来自那毫无生命的物品或境遇……十几年来,有没有一种陪伴,已经沉淀在你的心中,使你一想起来便觉得温暖可亲,长久永恒……
请以“最温暖的陪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不要少于 500 字。 注意: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 / 8
参:
一 D A C C D A
山岛竦峙 随风直到夜郎西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风正一帆悬 枯藤老树昏鸦 回乐峰前沙似雪 归雁洛阳边 思君不见下渝州 遥怜故园菊 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
1. 用 经过 派
2.(1)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2)如果你努力学习,在
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
可以获得教益,了解历史经验教训。3. 甲文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理由是通过博览全书, 乙文朱熹因为自己不能常陪儿子学习,就让他拜师求学,也劝儿子珍视光阴、努力向学。 勤奋读书。也有侧面描写。4. 都是劝说别人认真学习, 甲文既有委婉劝说, 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劝说
三
1. 这是一篇科幻作品(科幻小说)。
2. 第一部分(①、②):虚拟城镇环境美好的昨天。第二部分(③—⑦):虚拟城镇环境变坏的今天。第三部分(⑧、⑨):揭示变化原因,预测明天的后果。 3. (1)城镇位置优越。 (2)终年环境美丽,动植物种类丰富,小溪洁净又清凉,人们到小溪边捕鱼。 (3)旅行者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观赏候鸟,欣赏路边花草树木。
4. “幽灵”是指环境被污染的危害。
5. 示例:人们改变了种植方式,注意保护环境,树木渐渐生长起来,鸟儿
7 / 8
又飞回来了,狐狸、小鹿徜徉在林间。 【答案】
1.主要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当年挣钱的不易和对来之不易的收入的珍惜及兴奋满足之情。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半句总结前文,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场景3.“不小心”其实是故意为之。这里表现了母亲既要给父亲足够的锻炼机会,又要让他不易察觉的细心。体现了父母之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深厚淳朴的感情。
4.年轻时数钱,充满骄傲和自豪,父母一个挣,一个管,把穷困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两个人相互支持的情分可见一斑;有病时数钱,笨拙可笑,这里数钱不再是为了过日子,而是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的关心呵护。两个人年老时相互扶持的情分感人至深。 四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