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积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 诫子书 同步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淡泊(bó) 险躁(zào)B. 致远(zhì) 枯落(kū)
C. 淫慢(yíng) 穷庐(lú)D. 励精(lì) 治性(zhì)
【答案】C
【解析】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的注音有误,“淫”应读“yí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非淡薄无以明志 B. 非宁静无以至远
C. 淫慢则不能厉精 D. 险躁则不能治性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薄-泊;B.至-致; C.厉-励。故选D。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
(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
(4)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
(5)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
(8)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
【答案】 (1). (1)品德高尚的人。(2).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3). (3)放纵懈怠。(4). (4)修养。(5). (5)疾行,指迅速逝去。(6). (6)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7). (7)增长才干。(8). (8)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淫慢则不能励精”的意思是“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慢”的意思是“放纵懈怠”;“非学无以广才”的意思是“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学”的意思是“增长才干”。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非学/无以广才B. 非淡泊/无以明志
C. 夫学/须静也D. 淫慢/则不能励精
【答案】C
【解析】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C项的停顿有误,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夫/学/须静也。
5. 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2)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地集中精神学习就不
2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
能达到远大目标。 (3)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4)放纵懈怠便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便不能修养性情。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静”“俭”“致远”“淫慢”“险躁” 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填空。
(1)《诫子书》的作者是____,字____,被称为“___”,___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_____。
(2)对那些心气浮躁、生活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诫子书》中的“____,___”来劝勉他们。
【答案】 (1)诸葛亮 孔明 卧龙三国 忠武侯(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解析】(1)“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诫子书》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2)此题考查学生对古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这两句话符合题干的要求,作答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二、阅读理解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3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
【乙】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
(韩婴《周公诫子》)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无以鲁国骄士________________
(4)又相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9. 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_____;乙文中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
10. 甲文中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请结合原句表述,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11. 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答案】7. (1). 增长。(2). 陋室。(3). 因为。(4). 辅佐。
8. (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成为没有用处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9. (1). 要立德、修身 (2).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10.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
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感悟示例:要内心宁静,俭朴节约,立志高远,珍惜时间去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11. 示例: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
7.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注意“博闻”“广”“庐”“慎”的意思,注意积累。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中要注意“驰”“去”“接”“庐”“及”“谦德”等的含意。同时,注意第一句中的被动句和第二句的判断句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中心。甲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明诸葛亮要儿子立德、修身;乙文中“夫此六者,皆谦德也。”表明周公希望儿子伯禽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失去谦德,就怠慢轻视人才。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的相关句子。结合文中的“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等句子可知,诸葛亮认为一个人的成材,必须内心平静,不仅要有志向,爱学习,还要珍惜时间。在谈自己的感悟时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强调立志和惜时的重要性。
11.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在平时要注意归纳总结。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有很多,任选两句作答即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厚,君子以厚德载物;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附录:初中作文写作技巧
5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材,确定中心 3: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2在以上基础上注意以下五条:
1:题目(新颖,命题作文例外) 2: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龙头凤尾)
3:用词妥当,修辞正确。(力求语言的准确生动) 4: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让人读着顺畅,有一气呵成之势) 5:巧设布局,详略得当。
如果能文情并茂那更好。 文:指文采,文笔 情:指感情
解析:半命题作文
题型解析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时限定题目部分内容,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其灵活度介于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之间,既有所又不失开放性,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纵观近年来全国中考,半命题作文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四种常见的作文类型中,半命题作文是最不容忽视的,也应是我们备考练习的重点内容。
下面是归纳的几种常见命题形式:
一是前空型。如“ 是我致胜的魔杖”、“ 的种子在我心中种下”、“ 的岁月”、“ 刷新着我的生活”等。
二是后空型。如“因为有 ”、“错过 ”、“追寻那渐远的 ”等。
三是中空型。这类题型要联系前后内容,确定写作的方向。如“有 陪伴的日
6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
子”、“留一份…….给你”、“藏在 里的精彩”等。
四是“两空”型。这种命题要运用一定的联想和想象,把空缺之处补充完整。如“因为 我更 ”、“为 画上”等。 解决策略
半命题作文写作,关键在于高明补题、精心构思。如果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命题,则容易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雷同题目现象。
如何把半命题变为有利于自己发挥特长的命题,可以说是一种技巧和艺术。因此,要掌握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写作时才会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第一步
仔细斟酌 补好题目
1.准确理解,辨清题意
写好半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拟好题目。我们应对题目认真审度,理解每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我读 ”,从句子成分来分析,明显地缺少了宾语,加上宾语这就行了吗?不行。还要抓住至关重要的关键词。
把握住了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甚至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迷惑和干扰因素。上面例题中的“读”就是关键词语, 重点扣住“读”的程度或过程,把最能反映特殊爱好而自己又沉醉其中的那个事物名称填上就行了。如《我读四大名著》《我读澜沧江的浪花》《我读妈妈那颗期盼的心》等等。
2.细处入手,以小见大
如果拟题过大,往往难以下笔。以“善待 ”这一半命题作文为例,不少考生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善待生活》《善待他 人》《善待时间》《善待大自然》……,显然,要在如此短的篇幅中,写深写透一个主题,写起来不易把握,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7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
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立意,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刻。如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去表现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因此补题要避免雷同,要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如以《善待地球》为题,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抓住几个真实的、震撼人心的镜头,注意细节取胜,让人感受到地球被毁坏的惨状和大自然警钟长鸣的力量,挖掘出深刻的立意。
3.诗意命题,匠心独具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时错过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位好友,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 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声礼貌的道谢……而这一切错失的背后,应该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与非同寻常的意义。请将你的故事与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请以“曾经错过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近几年来,诗意化的命题逐渐走进了中考作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也因此增加了审题和构思的难度。考生要将诗意化命题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挖掘出来,使作文立意深刻含蓄。如上述命题,大多数考生补题为:一段友情、一次机遇、一个道歉等。如此补题易于构思行文,但均出自提示语中,造成雷同,毫无特色。我们不妨展开想象,化实为虚,补出新意。在文题的横线上补上:一轮明月、一米阳光、那个季节、那缕芬芳、暗香盈袖的日子、梦想拔节的日子……这些文题新颖生动,既富有诗意,又蕴有理趣,能激发读者美好的遐想。
第二步
理清思路 立意出新
不难看出,半命题作文的立意,实际上往往与作者的补题构思同步进行。考场作文立意水平的高下决定着作文的成败,而立意水平的高下又取决于作者平时的生活积淀和感悟人生、提炼思想的水平。下面谈谈半命题作文立意的三点要求:
1. 准确。准确是前提,立意不准,全盘皆输。求准,首先就是要准确理解文题中的关键词语:也有人称之为“题眼”“题魂”。立 意前须把握题中已有的修饰或性词语,准确理解已给文字的含义十分重要。同时,半命题作文如果有引语,往往以精辟优美、寓意深刻、情感浓郁的语句导人作文情境,或阐释,或举例,或提示,往往有着激发写作情思、界定选材范围的作用。
8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
2. 新颖。即对题中已有概念的理解要避开一般层面而取题意允许的新层面。例如“拒绝 ”一题,一般考生在横线上补充上“自卑”“儒弱”“平庸”“自我封闭”等宾语,构成动宾短语,这类文章都含有自我审视和校正的色彩。有的考生却能避开这一般模式,机智地补出别具一格的题目,闪烁出与众不同的文学色彩、哲理色彩,如《拒绝再玩》《拒绝长大》《拒绝末日》等。在求新的同时,所补题目须利于我们选用自己熟悉的、有感情、有特色的题材,这样就能做到有材料可写,有情可抒发。
3. 深刻。这不是指故作高深,而是指由表象进入本质,由感性进入理性。例如作文题“我多想 ”,你若补“唱”,则文章未免肤浅;你若补“飞”,这比“唱”可能要好一些,但也流于一般。其实所补写的内容可实可虚,可近可远,你只要大胆发挥想象, 尽可以游览于草木山水之间,徜徉于琴棋书画之中,关键在于你是否有较为丰富深刻的人生思考。例如有位考生拟题《我多想把你留住》,作者从运河水当年的清澈、宁静写到现在的浑浊、喧嚣,写到了人对大自然的毁坏,也感悟到世态沧桑和“水如 人生”的哲理,平中见奇,于一般中见深刻。
第三步
明确要求 写出特色
有的半命题作文前有引语,要谨慎审视,提取关键词语和切题联想。在文题的后面,往往都有一个“要求”,常对诸如写作范 围、角度、文体、字数等方面作了一些限定。审这些要求的方法与全命题作文的相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