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是凸显学生个性、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它在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普及。但是,如何让它不流于形式,让学生能通过它拥有独特的感悟、理性的思考,受到真正的情感熏陶,时刻让学生审视和调整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为此,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尝试,以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在阅读提问中放飞想象
古语曰:“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教师总是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文本,从全班读、小组读,到男女生读、分角色读,再到全班读,最后以一句“大家都读得很不错”来结束。莫不是我们的学生真能在这样的“读”中读出点什么?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许多教师奉行“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原则:在接触文本之前就设置好一系列问题,把学生直接引入正题,进行预设的规范化教学。如:“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很好?”“哪些字词用得很好?”“哪些地方深深地感动了你?”……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学
生们往往费尽心思,在文本中一次又一次地寻找教师所需要的答案。这样的课,会按照教师的预设而画下完美的句号。但是,一番思考后我们发现,学生失去了许多自我思考的机会。这正是因为我们在无意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只能徘徊于其中;正是让他们在欣赏文本时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所以他们想象的翅膀无法飞翔,思维的骏马不能驰骋。
阅读本是一种自由和愉悦的体会。只有让学生在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阅读,他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古语曰:“情动而辞发。”只有让学生真正为文本而动情,教师再提出一些需要学生潜心体会的问题,学生的理解才会深入。
我在教学《李时珍》一文时,在文章的情感体验方面花了大量的力气。在学习李时珍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历尽千辛万苦去采取药材这一段内容时,学生都被李时珍那种崇高的品质所折服。于是,在朗读完课文最后一小节后,我先强调“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终于编写出《本草纲目》”,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终于’有什么理解?”一番沉寂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从‘终于’两字感受到李时珍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有的说:“我从‘终于’中看到了李时珍为了理想而勇敢追求的品质。”有的说:“‘终于’两字让我看到了李时珍经历的无数艰难。”还有的说:“‘终于’两字让我体会到坚持不懈的力量。”……至此,文章的主题已水到渠成。
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实践的过程,是其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必从自己的阅读期待出发而预先精心设计“问题圈套”,而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待学生有感而发后再提出问题,或等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让大家带着问题到文本中去探寻。这样的提问才能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在阅读评价中发展能力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能得到表扬,得到认可,于是“说得真好”“你真棒”等评价语充盈我们的课堂。教师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地送出表扬语。虽然教师语言的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十分高涨,但一味地摆好评功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那么,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需要怎样的评价语呢?怎样的评价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首先,评价需要真诚的激励。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所以,教师不应吝啬赏识与赞许,可以及时送上“回答真精彩”“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真了不起”“你的表现很出色,老师很欣赏你”等评价语,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到莫大的快乐。当然,激励应当是真诚而亲切的,是发自肺腑的,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发挥其创造性。
其次,评价需要客观。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仅仅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的,教师还应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成功与进步、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的同时,可以通过对学生表述中的问题进行客观评价,为其指明问题所在,并引导他们进行反思。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评价需要客观的激励。如果离开了“客观评价”,“鼓励赞赏”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成功只有在汗水的衬托下才显得光彩耀眼,表扬也只有在客观的评价中才显得更有魅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被充分激活,才能敢想、敢说、敢做。
个性化阅读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明朗的蓝天下,让我们的学生放飞灵感,放飞想象,犹如一群群快乐的小鸟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