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8期 中州煤炭 总第188期 矿井直流电法勘探技术应用与分析 黄军辉 (郑煤集团公司超化煤矿,河南新密452385) 摘要:郑煤集团公司超化煤矿应用矿用YDZ(A)数字直流电法仪进行老空积水边界、导水构造破碎带、富水 区探测,指导回采工作面底板预注浆加固处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应用表明:直流电法仪勘探方 法针对性强,可节省大量的钻探工程,并能有效防止矿井水害的发生。 关键词:矿井直流电法勘探;超前探测;测深;相对低阻异常区;防治水 中图分类号:P6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506(2011)08—0050—03 矿井直流电法勘探通过在井下巷道周围岩层中 均不超过80 m,主要用于巷道底板破碎带,隐伏构 建立全空间的稳定人工电场,测量该电场的变化规 律,求取岩层的视电阻率,绘制视电阻率曲线图,从 而达到了解巷道周围岩层中的导水和含水构造的目 造及顶、底板,侧帮富水区的探测。①进行三极测深 (图2)时,接收极 、Ⅳ固定不动,间距8/1"1,B为无 穷远极,放线直线距离同样不小于300 m,A为发射 极,距接收极M或Ⅳ4 m,按A,、A 、A,…间距4 m依 的…。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水害防治,超化煤矿应 用矿用YDZ(A)数字直流电法仪,采用直流电法三 极超前探、三极测深及四极测深技术进行了大量的 次进行跑极,进行视电阻率的观测。②对称四极测 深(图3)是在巷道中以A、B为发射极,M、Ⅳ为接收 勘探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极,在测量过程中,A、B分别以4 m为间距逐渐增大 供电电极间距, 、Ⅳ分别以I n'l为间距逐渐增大接 收电极问距,对应的垂直勘探深度将不断增大。 1 基本方法 1.1超前探测 超前探测主要为三极超前探测,应用于掘进工 作面,探测巷道前方含水断层和富水区范围,其探测 距离不超过80 ITI。施工方法:布置供电极A 、A 、 图2 三极测深施工布置示意 A ,间距4 113,B为无穷远极,放线直线距离不小于 300 1TI,接收极 、Ⅳ间距2~6 n"l,M、N交替移动,进 —r—_4I-TiI ■叩■ 4m — . .行测量。理论上 、Ⅳ电极间距2 m测量密度大,探 测准确率高,但在实际应用当中发现 、Ⅳ间距太小 则容易受到环境干扰,而 、Ⅳ间距6 m则测点密度 ‘一A jlf OⅣ— 口— 图3对称四极测深施工布置示意 低,因此现在普遍采用 、Ⅳ间距4 m,既提高了测 量时的抗干扰性,又兼顾了测点密度,达到了最佳的 探测效果(图1)。 需说明的是,进行测深施工时,根据探测顶板、 底板或侧帮异常体的不同,要相应地将电极打在巷 底、巷顶或侧帮上。三极测深对地下地电异常体的 电性响应最强,其异常分辨率比对称装置高,施工时 I!:! :!±!:! :!i!:! ! Al A 2 A 3 M Ⅳ .. 一一一一一. 一 一一一. .. . 量 M‘ Ⅳ’ 基本可达到无盲区,适用于较短巷道内施工。但由 于是单点供电,所以测量信号较弱,探测深度相对较 浅。四极测深的优点是采集到的信号强、信噪比高, 图1 三极超前探施工布置示意 探测能力强;缺点是施工时存在较长的探测盲区。 1.2 测深 2 应用实例 2005年,郑煤集团超化煤矿应用矿用YDZ(A) 数字直流电法仪进行老空积水边界、导水构造破碎 带、富水区探测,指导采面底板加固工作。 测深法有三极测深和对称四极测深,探测距离 收稿日期:2011—04—22 作者简介:黄军辉(1975一),男,河南郾城人,助理工程师,1996年 毕业于河南省化工学校,现从事地质及防治水工作。 ・5O・ 2011年第8期 黄军辉:矿井直流电法勘探技术应用与分析 总第188期 2.1 复采工作面掘进期间超前探测老空积水边界 超化矿21052工作面全区位于原21051综采面 采空区内,根据工作面及四邻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21052工作面内不存在大面积的老空积水,但不能 排除局部存在少量老空积水的可能。超化矿防治水 部门提出了对21052运输巷、回风巷先以直流电法 超前探找出巷道前方的相对低阻异常区,确定是否 存在老空积水,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钻探验证。如 图4所示,回风巷掘进面前方64 m范围内无相对低 阻异常区,经分析无须进行钻探,可继续掘进。 g 4 氲3 2 嚣1 0 画苴 12 熊 超前探测距离,m 图4 21052回风巷第3回次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曲线 如图5所示,运输巷掘进面前方15~18 m、47 ~55 m段为相对低阻异常区,但经分析,前一处相 对低阻异常区可能为底板抬升所致,后一处相对低 阻区可能为积水边界,前方可能有老空积水,随后进 行了钻探,钻进至后一处低阻区时放出约50 m /h 的老空积水。由于使用了勘探手段,使21052工作 面掘进期间钻探的工程量大大减少,节省了钻探时 问、人力和物力,并缓解了采掘接替紧张的局面。 吕 窝 图5 21052运输巷第6回次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曲线 2.2岩巷掘进中超前探测导水构造破碎带、富水区 对岩巷或煤巷掘进工作面而言,通过先施工直 流电法超前探,可发现前方发育的地质构造异常或 底板富水区 。 在超化矿31胶带下山、31轨道下山的掘进中, 主要施工层位为L7_8灰岩,其水压在3.0 MPa以上, 施工中有约10 m /h的底板涌水,随着掘进的深人, 底板水有增大的趋势,且如果掘进中误揭断层,则有 可能会造成突水,经研究决定先对31下山进行预注 浆堵水,再进行掘进。根据直流电法勘探结果,对 31下山施工前方的低阻区进行超前预注浆治理,有 效治理底板L1一 灰水,并防止了断层突水。 超化矿23071A工作面掘进切巷时,在下切口 处向南进行了超前探测,发现下切口南18~22 m段 为一处相对低阻区(图6),分析可能有导水构造存 在,经施工探巷证实,此区域发育1条落差达50 1TI 的导水断层,据此工作面切巷向西迁50 m预留了 40 m的安全煤柱,工作面安全回采。 童 嫠 熏 图6 23071A切巷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曲线 2.3 在采面预注浆加固中的指导及验证作用 在超化矿,对于底板承压水水压小于3 MPa的 回采工作面,如21091东工作面,利用直流电法勘探 进行底板测深,仅对勘探成果显示的相对低阻异常 区进行钻探验证及注浆治理,既有效地防治了底板 突水,又减少了底板注浆治理的钻孔工程量和费用。 当回采工作面底板承压水水压大于3 MPa时,在对 底板进行金面预注浆加固的同时,将勘探成果显示 的低阻区作为重点治理对象,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水 工作成效。如22101工作面,工作面底板充水含水 层主要有石炭系L L 、L 薄层灰岩岩溶裂隙含 水层和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0 m)厚层灰岩岩溶裂 隙含水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 灰岩含水层通 过断裂带与下伏C t、L 灰岩,甚至0 m灰岩发生 水力联系时,会对二 煤层开采造成较大影响。 22101工作面贯通后,对此工作面实施了直流 电法测深探查,工作面西部100 m采用三极测深,东 部采用对称四极测深。勘探最小测深6 IT/,最大测 深45 1TI(图7、图8)。 从图7可以看出,巷道底板中深部低阻区较多, 且部分电阻率较低,应为底板较为富水所致。从图 8可以看出,东段阻值较高,低阻区主要分布在中 段,且中深部阻值小于40 n・m的区段较多,可见中 段底板富水性较强。 结合直流电法勘探结果,对22101工作面进行 底板注浆以改造L L 、LI_3灰岩含水层,将勘探结 果中显示的构造破碎带和岩溶裂隙等导水通道作为 重点治理对象,以期达到预防0 m灰岩水突水的最 终目的。 注浆加固结束后,重新以电法测深对22101工 ・51. 2011年第8期 中州煤炭 总第188期 作面底板的富水性进行了探查,通过比较发现,视电 异常区有明显的增大。22101工作面在底板带压条 件下安全回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阻率整体较原来提高了20—50 n・1'/1,特别是低阻 图7 22101回风巷直流电法探测剖面 图8 22101运输巷直流电法探测剖面 3施工注意事项 (1)在干扰信号较强时(如:电车开动、胶带及 刮板输送机运转、附近变压器工作等带来的电场干 扰),需避开此时或此地进行测量。另外,电极要安 设牢固,并尽量远离巷道中的铁轨、胶带架子、刮板 机槽、工字钢等金属干扰物。 (2)发射电流较小(小于30 mA)时,应检查发 射电极是否接地良好,若巷底过于干燥,则需在电极 周围浇水。 反映进入异常体位置和穿出异常体位置。 (4)含水导水构造异常在成果剖面上呈现“低 阻”反映,包括前方断层导水、陷落柱、老空积水区、 地层裂隙水等;空洞、干燥破碎带呈现“高阻”反映, 因此资料解释时对异常区判断具有多解性,这需要 紧密结合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作出具体的分析,才 能得出理想的结果。 5 结语 目前,郑煤集团公司在回采工作面的水害评价 中,已将直流电法勘探结果作为一项衡量底板含水 层是否具有突水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如工作面存在 相对低阻异常区,则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以 保证工作面正常回采。如工作面在回采前不对底板 施工直流电法探测,则不予验收通过。 (3)发射电极应安设在比较潮湿的地方,但是 一定要注意电极不能被地面的水导通,发射电极导 通会使发射电极没有距离差别,接收电极导通会使 测量电压值偏小。 (4)在施工前要注意检查电线是否绝缘,避免 线路漏电。 可以看出,井下直流电法勘探是一种实用性、经 验性很强的行之有效的矿井防治水技术,其自身有 一4资料分析解释 (1)成果剖面采用的是视电阻率梯度比值处理 定的弱点,在应用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规律,改进 工艺方法,使该技术能更好地服务于煤矿的防治水 工作。 结果,数值的高低反映的是相对电性变化情况,不代 表地层介质的真实电阻率。 (2)成果剖面上“低阻”数值的高低预示了前方 介质含水性的强弱,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比例 关系,而是与整个工作区域的背景值有关,分析时要 引入“相对”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王秀明.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2]侯宏亮,苏伟,沈秋华.郑州矿区太灰水患及井下直流电法探 测技术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6):82-84. (3)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成果对前方界面的变化 反映明显,但当异常的规模较大时,成果剖面可能只 .(责任编辑:梁郁鑫)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