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来源:九壹网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课文理解

1.课文第2段中说“有人慨叹”,这“慨叹”是以什么为根据的?

以第1段自夸“地大物博”相信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三个事实为根据。

2.第3段中“如果单据这个点”中的“这个点”指代什么?

指代第1段中的三个事实。

3.第3段是在驳什么?这样驳目的是什么?

驳对方的论据①论据②从而驳倒对方论点。

4.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4.文章③~⑤段,作者层层剥茧,直接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并分析推导论敌的论证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即: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的是(自欺力 )。

这两句话,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5.第⑥段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针锋相对的论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6.阅读⑦~⑧段,分析作者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1)用大量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是为( 例证法)

用来间接反驳论敌的观点,是为( 反证法)

7.阅读第⑨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画线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借喻有骨气、有自信力的中坚力量,就是党领导下的力量 借代,指反动御用文人

8.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

对神佛不敬,所以被删;恢复,揭露当时之虚弱。 1、试分析“他信力(一字之差,作用不凡!)”“自欺力”两个短语的表达作用。

“他信力”“自欺力”是按“自信力”仿造的短语,一字之差却刻画了论敌及当时中国社会上的一些人的丑恶嘴脸,且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杂文语言的艺术魅力,幽默讽刺。

2、文中六次用了“中国人”一语,请你说说含义(概念的范围大小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⑴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⑵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以前有过“他信力”……⑶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⑷ 不过,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⑸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⑹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答:⑴所有的中国人。这个概念的内容表述虽然错误,却是明确的。⑵⑶一部分中国人,持悲观糊涂观点的人们。这里的概念表面上显得有些含混,实是鲁迅的有意设置。

⑷另一部分中国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民大众。

⑸⑹中国人的整体。

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5、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6、7、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7、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8、8、文中所论及的“有自信力的人”,具体包括哪些人?这个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9、“埋头苦干的人”指的是那些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

10、“拼命硬干的人”是那些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农民英雄。

11、“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的人。

12、“舍身求法的人”指的是为追求某一种规范而不惜牺牲性命的人,即指那些舍生取义的人。

13、现状: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14、 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15、 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16、11、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

17、⑴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

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的脊梁”的光辉;

现代统治者──“摧残”“抹杀”战斗着的者。

⑵ 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13、“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物,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们是民族的真正力量,是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原因有三:第一,他们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的过程中总是被统治阶级残酷和暗杀,他们的精神不能被很好的宣传彰显;第二,因为中国长期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很多事情无权也无法知道;第三,近代以来的很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广大民众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缺乏理解,因而他们大多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17、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通过批驳敌手的什么(论点、论据、论证)来驳倒敌手的?

本文是通过先批驳敌手的论证,后批驳其论点的方式进行的。

18、指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一段中

所列举的比喻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脂粉:欺骗宣传。

筋骨和脊梁: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在当时,指的是以中国党人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状元宰相:反动派。

地底下:当时是指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运动。

19、“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两段话中,揭示了敌手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

论点是: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论据是:第一段,即三个“事实”。

1、本文要批驳的错误论调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要批驳的错误论点的?

错误论调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9、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后文就根据这些事实揭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自欺力。进而指出这些事实是部分事实,历史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斥责了对方论点。 3.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抹煞、无视另一方面的事实,依据部分事实就一概而论。因此,本文以反驳论证为突破口。 二.选择题

3、下列词语中加粗词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C )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一味地信地、信物、信外在玄虚的人)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无法捉摸,飘忽不定)

4、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自信力”。D、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国人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D )。A、借代,指为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