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初三二模记叙文二

2018初三二模记叙文二

来源:九壹网
嘉定、宝山(18-2):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1分)

跟着父亲读古诗

潘向黎

①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

②听上去平淡无奇——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园毕业了。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

③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然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我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繼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④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岳飞的《满江红》。后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李清照、柳永,至少也会选晏殊、周邦彦吧?现在的我对当年的父亲笑着说:“爸爸,你也太离谱了。”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等放暑假,父亲回来了,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失望。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

⑤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

⑥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

⑦等到可以天天见到父亲,我已经不需要再问,我自己明白: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诗不一定要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

⑧我十二岁那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仿佛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可以很方便地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大家。也就是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做了各种记号(估计是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标记,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

⑨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画圈。若是句子好,先画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觉得不好,是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顿号那样的一长点。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理衣裳、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他的三个圈。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

⑩那是20世纪80年代,他忙着准备讲义和伏案著书,我虽然到了他眼皮底下,他却常常没空理我。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父亲破天荒地允许我在他的书上做记号,当然只能用铅笔。父亲在苦熬他的文章或者讲义,我虽然就坐在他对面,但是不敢打扰他,只能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

⑪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

的观点。”惜时如金的父亲有点抵挡不了,想早点溜进书房:“以后再说吧。”我不依不饶:“你给我五分钟。”于是父亲坐了下来,听完我机关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接着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

⑫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20.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④段中的“失望”,是因为爸爸没抽查我能背的《满江红》。 B.第⑥段中的“惊喜”,是因为我读出了《绝句》中的画面感。 C.第⑥段中的“担忧”,是因为我读不出古诗中催人上进的意思。 D.第⑦段中的“轻松”,是因为我被古诗中优美的景色吸引住了。 21. 根据文中内容,概述父亲对我学习古诗提供的帮助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我”读古诗的方式,主要有背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3分)

23.第⑨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文末写道:“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根据上文相关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自己长大了?(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分)D 21.(6分)把诗写在文稿纸背面让我背诵 出差记得带唐诗书法书签给我 允许我翻看他书架上的藏书 准备带我请教名师(只要写出其中三处即可) 22.(3分)联想、批注、辩论(想象、评注等)

23.(4分)既表现了对父亲理解诗歌权威性的尊重,也表现了优秀古典诗歌在她心目中崇高地位,还表现了她对读诗这件事认真庄重的态度(写出其中两点即可)(表达的情感态度1分,与之相对应的内容1分)

24.(5分)一是面对权威的父亲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得到父亲认可;二是父亲愿意带她去见朱先生求教,把她看作了可以交流、可以讨论的对象。所以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两个角度各2分,语言流畅1分)

奉贤(18-2):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

①小区门口有个补鞋的老者,头发被风霜染得花白,脸上满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出的千沟万壑,年轻时还折了一条腿。老人虽身残,却心善,修补一双鞋只收两元钱。小区里的人看他可怜,都极为照顾他。

②上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染着黄发的小伙子,把自己的运动鞋拿给他补。无论老人怎么尽心尽力,他却总是嫌他补得不好,不断要求返工。站在旁边的我实在气愤不过,张口欲为老人抱不平,但他仿佛看出我的心思,用一个温暖的眼神阻止了我。就这样,老人反反复..复为小伙子修补了好几次。小伙子这才心满意足,丢下了十元钱,说:“补了这么多次,十.元钱就不用找了。”说完,便吹着口哨离开了。

③小伙子转身离开的时候,轻轻拍了下我的肩膀,给了我一个狡黠的眼神。我突然明 ..白,他是故意找借口来帮助补鞋的老者。这样,既能帮助老人于无形,又能维护老者的尊 严。

④瞬间,小区门口凋零的树木,在也突然桃红柳绿了。

⑤前不久吃早餐时,我被邻桌的一对母女吸引住了。她们穿着华贵,吃态优雅,着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那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放下筷子,向母亲娇声说:“妈,我饱了,剩下的三只包子我不要了。”母亲点着她的额头,笑嗔她是个败家女,示意她打包带走,女孩却表示,区区几只包子,不值得打包。母亲笑了:“刚才你还拼命喊饿,现在又说吃饱了。以前你说我花钱大手大脚,你看现在你也开始败家了。”

⑥母女优雅地离开了餐厅,出门时,女孩回头望向刚才吃饭的地方,眼神里满是暖意。 ..那里——餐厅的角落,一个衣着褴褛的颇像拾荒者的老太太迅速闪到桌前,把三个包子当作珍宝似的放进手中的碗里。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

⑦也是瞬间,在这个极冷的早晨,我的心一片明媚,春暖花开。

⑧我有一个朋友,在接到大学同学十年聚会的通知时,心里颇有些chóu chú。毕业后,朋友一直混得不好,经济上很是拮据。而现在的同学聚会,据说都变成了炫富会,所以囊中羞涩且极好面子的朋友,是羞于参加的。但是,最终他没禁得住同学们煽情话语的诱惑,还是去了。

⑨聚会的饭店不是星级酒店,只是城区角落一小饭馆。同学们有的是骑摩托、电动车来的,有的是打车来的。放眼望去,并没有穿金戴银的土豪。有个同学很萌,居然把读大学时的校服给穿了过来。一下子,气氛变得无比的和谐融洽,大家杯来盏去,好不欢乐!

⑩朋友也是聚会后的第三个月才偶然知道:其实,很多身家不菲的同学,那天是刻意没开车来的;很多爱美的女同学,将自己的名牌首饰,在那一天悄悄摘了下来;而一开始大家选择的五星级酒店,也是因为得知他的境遇,而临时换成了普通的小饭馆。

⑾朋友说,当他得知实情后,眼泪立马噼里啪啦掉了下来。不为别的,只为同学们用心良苦的善良。

⑿去年夏夜,我和看护桃园的三叔公聊天,突然听到悉悉索索声。我马上提醒三叔公,肯定是偷桃的蟊贼,并操起了一根木棍。

⒀“不,”三叔公阻止住我,“现在生活好了,谁还缺一口桃子吃?这么晚偷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你要是猛地过去了,孩子们一慌,万一从桃树上给摔下来怎么办? 随他们吧。”三叔公眉眼神里爬满的都是慈祥。 ..⒁那一晚,我觉得整个天与地间都是那么美好。

⒂我一直认为,人活一世,也许或多或少会遇到苦难,但这个尘世里,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宛如缕缕阳光,于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和你不期而遇…… 19.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chóu chú

20.文章标题“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中的“美好”在文中具体体现为:(9分)

(1) (2)

(3)朋友的同学们十年聚会时,选择小饭馆,没有开车,没有穿金戴银,实际是为了照顾朋友的面子。

(4) (3分) 22.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2段中小伙子“丢”、“吹着口哨”的动作看似轻慢,实则有其用意。 B.文中多次出现“眼神”的描写,其中第3段中的“眼神”是贬词褒用。 C.第7段运用了环境描写,表现“我”当时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D.第13段画线句用了疑问句的句式,表现三叔公阻止我时的语气坚决。

21.第一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3.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第15段的妙处: (5分) 19.踌躇

20.小伙子补鞋时,让补鞋老人反复修补,实际是为找借口帮助老人 女孩吃早餐,没吃完拒绝打包包子,实际是为留给衣衫褴褛的老太太 三叔公看护桃园,阻止我操起木棍赶蟊贼,实际是为孩子们安全着想

21.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老人饱经风霜,身有残疾,表现作者对他的同情,为下文小伙子对老人的帮助做铺垫。 22.C

2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美好带给人们温暖,揭示文章中心——在帮助他人于无形同时,维护他人尊严,总结全文,呼应标题,用省略号予人回味,意犹未尽

静安(18-2):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1分)

一只鹰落在屋顶上了

①山脚下只有一户人家,房子是黄泥小屋,栅栏用石头垒就,显得孤独而又宁静。 ②我坐在离这户人家不远的地方抽烟,突然看见一只鹰从远处盘旋而来,落在了这户人家的屋顶上。我对同行的几位朋友说:“这家人的房顶上有鹰!”但他们因为没有看到刚才的一幕,都不相信鹰会落在房顶上,在他们的观念中,鹰因为高傲,是不会接近人的。但我不怀疑自己的眼睛,我确实看到一只鹰落到了这户人家的屋顶上了。然而我又能如何让自己的这次目睹得到认可呢?大家的观点是从高原存在了多少年的事实中得来的,我说服不了他们,我感到孤独。

③过了一会儿,我们准备离去。这时候,我看见从那个黄泥小屋里走出一个人,去屋后骑了一匹马向我们这边跑来。我们坐的是越野车,很快便把他甩到了后面。我从倒车镜中看见他在车后的灰尘中慢慢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我很想等他骑马近前后问问他,是不是有一只鹰落在了他家屋顶上,所以便一直观察着他,看他是否一直尾随在我们身后。可是后来,他不见了。我打消了向他询问的念头。

④汽车在一个有平整积雪的大平滩上停下,大家下车赏雪。雪很漂亮,将这个大平滩覆盖得犹如帕米尔高原最具神韵的一面镜子。

⑤这时候,我一扭头又看见了他。呵,他果然一直尾随在我们车后。他向我们使劲挥手,似乎让我们等他。我对大家说:“看,那个人在向我们挥手!”大家看过去,他已拨转马头沿大平滩外沿向我们这边跑来了。这是一个50开外的塔吉克族男人,脸因为长期受高原紫外线照射而呈赤青色,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看人时目光锐利得像刀子一样。他从马上跳下来,指着一位同行的塔吉克朋友说:“你,我的朋友嘛!刚才,我房子门口你都到了,不进去,为啥?”

⑥同行的塔吉克朋友一时想不起他,脸上有了窘迫之色。 ⑦他的目光更锐利了,紧盯着他说:“刚才,我看见你这骑马的腿了!你忘了,10年前,你来这里,骑我的马,掉下来了,摔伤了。我的马,把你摔伤了,是我的事情嘛!我,还没有,给你赔不是。”

⑧同行的塔吉克朋友一时想起了往事,噢了一声,说:“没事,我已经好了。” ⑨他忙说:“不,你的腿,好了,是你的事情;我,要不给你赔不是,那就是我的事情。”他总爱用“事情”二字来表达他心中想表达的东西,好在我们在已经生活了好些年头了,知道他说的好是“事情”,不好也是“事情”。

⑩同行的塔吉克朋友因他还惦记着10年前的事感动了,而他也因为终于找到了10年前被自己的马摔伤的人而释然了。他和同行的塔吉克朋友握手,临了用手拍了一下他的腿,显得无比亲密。我想,这些帕米尔高原上的人,实际上在更多的时候就是因为这样的情景而成为朋友的。

11我看他们之间的事情说得差不多了,便忍不住问他:○“有一只鹰落在你家屋顶上了,你知道吗?”

12他一下子用锐利的目光盯住我,问道:○“是吗?” 13我说:○“我看见了,这些朋友没看见,他们不相信。” 14他的目光变得更锐利了,○而且由于他的个子很高,所以让我觉得有一种被什么从高处刺中的感觉。他说:“你,看见了,是你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是他们的事情。”他仍用他那好事坏事都是“事情”的理论回答了我。他和同行的塔吉克朋友互道祝福,然后骑马走了。他用了10年时间,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

15他骑着马渐行渐远,在雪野里又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19. 文中的塔吉克男人和“我”各有心事:塔吉克男人曾因为⑴ 而无法释怀;“我”则因为⑵ 而犹疑纠结。塔吉克男人最终释然,他处事的原则是⑶ 。(6分) 20. 第⑤段画线语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3分)

11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21.第②、③、○

。(4分)

14段画线句改为“你看见了,是你的事情;他们不相信,是他们的事情”好不好?22.把第○

为什么?请简述理由。(4分)

23.下列对文章主旨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提醒人们,做事应尊重客观事实,不宜过分依赖经验。 B.告诉人们,放弃自我坚持,将会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

C.启示人们,保持思想和强大的内心,需要坚守自我。 D.劝导人们,做人应该是非分明,敢于承担责任。

19.(1)未向十年前因骑他的马而摔伤的人赔不是;(2)看见一只鹰落在屋顶上却得不到同行的认可。(3)敢于担当、执着坚持。(6分,每小题2分) 20.答案示例:①画线句中的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塔吉克族男人目光的明亮与锐利,表现了他的坚毅果敢与敏锐的洞察世道人心的能力。②画线句中的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塔吉克族男人的利索动作,表现了他的直爽性格。③画线句中的语言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塔吉克族男人的热情好客、爽快友善。(3分) 评分说明:(1)思考点: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标点符号的运用,动词运用等(1分);(2)分析(2分)。

21. 内容上,这些句子与“一只鹰停在屋顶上”相关(看见、想问、问),表现“我”在意别人的看法又不愿盲目从众的心理,并以“我”的犹疑反衬塔吉克族男人的有主见、果敢、执着,深化了文章的主旨。结构上,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行文思路严谨清晰,同时也引出下文塔吉克族男人对“我”疑问的回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4分,内容2分,其中句子意思概括1分,“我”的心理及反衬作用1分;结构2分,其中照应及作用1分,情节及作用1分)

22. 不好。原句“你”“他们”之后用逗号隔开,单个词语成为句子,句子更加短促有力,强调了“你”、“他们”这两个主体,这样的语言形式更能突出塔吉克族男人追求、不盲目从众的坚毅性格。改后的句子这种意味没有原句强。(4分,判断1分,分析3分,其中独词成句1分,强调作用1分,表达效果1分) 23.C(4分)D(2分)

松江(18-2):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20分)

草帽面

⑴甘城的这个夏天,硬是热的古怪! ⑵而这个古怪的夏天,也出了一件xī qí事:在甘城小学旁的一个小巷内,有了一个卖热面的,也就是普通的葱花肉丝面,可人人都说硬是吃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的香味儿!每天晚上到了凌晨两三点了还有很多人坐在那里,吃的吃,等的等,不时有一些人来了,看了看前面那些等待的人,便习以为常的找个地儿,站的站,坐的坐,边等边聊起天来。这成了小城夏晚的一景。

⑶这个推着板车卖汤面的小摊主。每天都是晚上十点准时来到这个小巷,板车蓬架上挂着一个用毛笔字写的几个黑字:草帽面。小摊主的头上,也时时戴着一顶草帽,生意再好,也没取下来过,一直到收摊儿。

⑷不知不觉,巷边小摊排长队等面,在这个夏天已成为一种时尚,那些在酒馆茶馆吃多了喝腻了的客官们往往会相约一句:“走,吃碗草帽面去!”师傅很奇怪,任你长队排到多少人,他还是不紧不慢,不吭不哼,一碗一碗仔细配料,他的面条不是超市里买的那种,而是那种加工的碱水面,一天就准备那么多面,卖完后,就轻轻说了一句:“面没了!”后面的人一听说面没了,只是各自散开,毫无怨言。只等第二个晚上来早一点便可吃到了。草帽面好吃!香!比大闸蟹还香!且要去得早!草帽面出名了!

⑸小巷有一个摆摊烤羊肉串儿的,看着草帽面生意火爆,很是羡慕,打听后得知草帽面摊主是个复员军人,曾在炊事班做过几年,厨艺不错。于是悄悄观察了好几天,暗自学艺,不久便也改下起热面生意来,亦美其名曰“草帽面”,并竖了一个广告灯牌做的招牌,

让人还未进巷口便可看到大大的几个字。

⑹小巷更热闹了,两家生意都好,烤羊肉串儿的摊主很高兴,做生意的谁不想赚钱,有好门路了就要跟啊!可时间只过去了两周,烤羊肉串儿的热面生意就差了起来,吃面的人宁愿排队也要等那个老摊摊的热面吃。烤羊肉串儿的纳闷了,他悄声拉住一个老吃面的人问道:“为何他的生意硬是比我好,我的面条材料和做法都和他差不多啊!”那人仔细上下打量了一下他:“你的头上没戴草帽啊!”“啥?这?都是草帽面,戴与不戴有什么关系呢?”

⑺那人望了望那顶“草帽”:“关系大了!你知道吗?那人是个复员军人,曾是的炊事班班长,在一次抗洪抢险中差点被洪水冲走,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才保住性命,可头皮却硬生生被揭掉了一块,再也长不出头发了,现在为了贴补家用,才晚上出摊卖面,很多人去吃面,除了他的面好吃,更多的是冲着他头上那顶草帽啊......”

⑻三天后,烤羊肉串儿的老板又出摊了,不过不是热面,而仍是烤羊肉串儿,只是他身后多放了很多小塑料凳儿,很多吃面的人都可在他这儿坐坐,聊聊,渐渐地,羊肉串儿生意也好起来了。

18.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xī qí

19.对第⑴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交代甘城这个夏天天气热 B. 反衬了热面生意火爆的反常

C.表现复员军人卖面的辛苦 D. 引出人们凌晨等吃面的情节 20.小说以“草帽面”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横线内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复员军人的“草帽面”生意火爆→ ⑴ →羊肉串摊主打探卖“草帽面”生意差的原因→ ⑵ 21.第⑶与⑸段画线句都写到“草帽面”的招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5分)

22.细读第⑻段,说说结尾的妙处。(6分)

18.2 分 稀奇 19.3分 D

20.4分 羊肉串摊主改卖“草帽面” 羊肉串摊主不卖“草帽面”改回老本行 21.5分 第⑶段写出了招牌的简陋、不起眼【1分】, 第⑸段写了招牌的考究、显眼【1分】, 与生意的好坏形成强烈的反差【1分】, 突出了人们对复员军人的敬意【2分】。 22. 6分 羊肉串摊主改回老本行后,因他的一个细微的善举而生意逐渐变好【2分】,与前文生意差形成对比,起到一种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2分】,借此又凸显了好人有好报,弘扬社会向善风气的主旨。【2分】

金山(18-2):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0分)

母亲的月饼 肖复兴

①记得我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就特别羡慕店里卖的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那时就只是这样传统月饼老几样,哪里有如今又是水果馅又是海鲜馅,居然还有什么人参馅,花脸一样百变时尚起来。可那时中秋的月饼在北京城里绝对地道,做工地道,包装也地道,装在

油篓或纸匣子里,顶上面再包一张红纸,简朴,却透着喜兴,旧时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②只是那时家里穷,买不起月饼,年年中秋节,都是母亲自己做月饼。说老实话,她老人家做的月饼不仅远远赶不上致美斋或稻香村的味道,就连我家门口小店里的月饼的味道也赶不上。但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

③母亲先剥好了瓜子、花生和核桃仁,搀上桂花和用擀面棍擀碎的冰糖渣儿,撒上青丝红丝,再浇上香油,拌上点儿湿面粉,切成一小方块一小方块的,便是月饼馅了。然后,母亲用香油和面,用擀面棍擀成圆圆的小薄饼,包上馅,再在中间点上小红点儿,就开始上锅煎了。怕饼厚煎不熟,母亲总是把饼用擀面棍擀得很薄,我总觉得这样薄,不是和一般的馅饼一样了吗?而店里卖的月饼,都是厚厚的,就像京戏里武生或老生脚底下踩着厚厚的高底靴,那才叫角儿,那才叫做月饼嘛。

④每次和母亲讲,母亲每次都会说:“那是店里的月饼,这是咱家的月饼。”这样简单的解释怎么能够说服我呢?便总觉得没有外面店里卖的月饼好,嘴里吃着母亲做的月饼,心里还是惦记着外面店里卖的月饼,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比自己家里的圆,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是外面绝对买不到的。当然,明白这一点,是在我长大以后,小时候,孩子都是不大懂事的。

⑤好多年前,母亲还在世的时候,中秋节时,我别出xīn cái请母亲动手再做做月饼给全家吃,其实,是为了给儿子吃。那时,儿子刚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尝尝以往艰辛日子的味道,别一天到晚吃凉不管酸。多年不自己做月饼的母亲来了情绪,开始兴致勃勃地做馅、和面、点红点儿,上锅煎饼,一个人拳打脚踢,满屋子香飘四溢。月饼做好了,儿子咬了两....口就扔下了。他还是愿意到外面去买商店里的月饼吃,特别要吃双黄莲蓉。

⑥如今,谁还会在家里自己动手做月饼?谁又会愿意吃这样的月饼呢?都说岁月流逝,其实,流逝的岂止是岁月?

20.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别出xīn cái( )( )

21.第⑤段加点词“拳打脚踢”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2.朗读第④段画线句,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为什么?(6分)

23.下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第②段交代了母亲自己做月饼的原因以及带给全家的快乐的节日气氛。 B.第③段的“剥”“撒”“浇”等动词表现了母亲制作月饼时动作的娴熟。

C.第③段将母亲月饼的“薄”与店里月饼的“厚”形成对比,为下文我的不满埋伏笔。 D.第⑤段写多年前我还请母亲为全家做月饼,是为了让儿子体验过去生活的艰苦辛酸。 24.将第⑥段与下面这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6分)

怀念母亲!怀念母亲亲手制作的月饼!

20.心 裁 (2分) 21.忙碌(2分) 22.“亲手”(1分) “绝对”(1分) “亲手”强调了母亲自己做月饼这一手工制作方式以及母亲的用心(2分); “绝对”一词更能突出表达“我”对母亲在艰苦岁月里自己做月饼这一方式的感激和理解。(2分)

23.C(4分)

24.原文结尾更好。因为原文结尾段连用三个反问句,既总结了全文,也加强了语气, 深化了主旨,表达出作者对岁月流逝,带走母亲,带走母爱,带走母亲这一辈人对贫穷的态度(逆境中的坚强和自尊)、对生活的尊重、勤俭节约精神等的深深的怅然与感慨,使结尾更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深思。而改后的结尾虽直抒胸臆,但主题内涵不够丰富,缺少叩问与沉思的力量。(6分)写出运用的表现形式“反问”或“反问句”(1分);写出其表达效果“加强语气”或“总结全文”(1分)和“使结尾更耐人寻味”或“引发读者的深思”(1分);写出主旨也就是借反问句表达出的情感(2分);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分析(1分)若回答改后的结尾好,只要言之有理也可以酌情给分,但不超过4分。

普陀(18-2):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后妈也是妈

① 她第一次对我“施暴”时,来我家还不到半个月。

② 那半个月,我已在背地里开始了和她的较量。比如,我会偷偷在她的杯子里撒上一层盐,她不知情,喝水时一口被呛到;比如,我会用小锯子把她一只鞋的鞋跟锯短一点点,她穿上去,一迈步一个踉跄……对我这些恶作剧,她都保持了沉默。这给了我一种错觉,我觉得第一她好欺负,第二作为一个后妈,她不敢对我怎样,怕别人说。

③ 那天晚上,我带领院子里几个孩子玩嗨了,最后把王奶奶家乘凉的棚子给点着了,围着火堆欢呼雀跃……和院里大人合伙把火扑灭后,她把我揪回家里,关上门,二话没说抓起了鸡毛掸子挥道:“让你知道后妈也是妈,也能教训你!”

④ 我也大吼:“后妈打人了,虐待,救命啊……”结果,我喊破了喉咙也没人来拉架。也许我这个院里有名的“惹祸精”被后妈“教训”让别人开心。直到我识趣地不喊了,她才住了手,指着我说:“以后再敢胡作非为,做一次打你一次,不信你试试。”我终于哭了,因为太疼,也因为我忽然意识到,她说的话是真的,如果我爸知道我放火,也肯定不会轻饶我。我和她的战争终于以我的全盘失败而告终。

⑤ 不过我对她有点刮目了,因为她居然没告状,也没告诉我爸赔了王奶奶家3000块钱。而且,她过来之后,家也像个家了,一切井井有条,我再没穿过脏衣服,她做的饭菜,手艺还真不赖。以后的日子,我和她进入了平和而疏离的状态。

⑥ 上了中学,功课日益紧张。有一天晚上,我做题到深夜,打算去厨房找点儿吃的。推开门,吓了一跳,客厅里黑着灯,电视机却在亮着,无声无息,她蹲坐在电视机一米开外的小板凳上,看字幕。听到我开门,她忽然回头,好像也被吓到。倒是她迅速恢复淡定,平静地说:“你开着灯,知道你没睡。厨房有煲仔饭。”我应了一声,从暗暗的无声的光影里走过去。不知怎么,那一刻,心有些酸软。

⑦ 从那之后,我发现不管我复习功课到多晚,她都不睡,并做好一份可口的宵夜在炉火温着,也不喊我,只等我饿了出来找着吃。终于,一天晚上,吃完虾仁鸡蛋羹后,我对她说:“谢谢您。”她淡淡地看我一眼,“有什么好谢,后妈也是妈,妈能做的,后妈也能做。”就是这句话吧,令18岁、已经1米83的我,忽然就忍不住湿了眼眶,背过身去,说:“电视您放点儿声吧,影响不到我。”她好像也应了一声,但之后,依旧看着无声的电视,直到两个月后,我参加完高考。

⑧ 高考成绩好得出乎我爸的意料,坚决为我举办盛大的升学宴。那顿饭,78岁的奶奶也来了,和她挨着坐,奶奶说:“小宽能有今天的出息,多亏了你。”她笑笑,不承认,也不否认。七大姑姨也都开始夸赞她,她终于有点儿招架不住了。我起身,几乎不假思索地替她解围:

“你们怎么都那么客气啊,后妈也是妈好吧?”没有人知道,说完那句话,我和她一样,都愣住了。

⑨ 6年多来,我从来没有叫过她妈,甚至很少叫她阿姨,我们之间的对话,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可是时光能记住一切,记住她所有对我的付出,包括那顿令我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的“暴打”——不是每个后妈都有勇气、敢担当地举起鸡毛掸子。她没有拿我当外人,从来没有。我也在时光里读懂了她。

⑩ 9月,我去北京外国语学院报到。入住寝室第一晚,4个男生闲聊,说说彼此的糗事或者奇遇,而我讲的,则是“我的后妈”的故事。 18. 第①段“施暴”在文中的意思是 19. 分析第②段的作用。(3分)

20. 阅读第③—⑦段,完成下表。(8分)

“我”和后妈的故事 我因放火被后妈狠狠地揍了一顿,但她没告状 (1) 我复习功课再晚,后妈也会准备宵夜等我

21. 第⑧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3分)

A、后妈没想到七大姑姨们能夸赞她。 B、后妈没想到多年的辛苦付出已被认同。 C、“我”意识到早已把她当亲妈看待了。 D、“我”对自己脱口而出表示惊讶不已。 22. 结合全文“我”对后妈的称呼,说说结尾的妙处。(4分)

19、因犯错而严厉地教训 20、 第2段展现“我”少年时的顽劣及对后妈的抵触情绪,她处处忍让不与“我”计较形成反差,反映她的明理与包容。为下文“我”点着了王奶奶家凉棚受到后妈严厉教训的情节作铺垫。 21、(1) 为不影响我做功课,后妈看无声电视并等我到深夜(2) 对她有点刮目(3)感动感激(4)孩子犯错,后妈应和妈一样严格管教,不能任由其胡作非为(5)后妈会和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的生活22、A 23、文章以“我”对同学讲述后妈的故事作结尾,用平静的语气写出了对过去种种不懂事行为的自责,“我”认识到今日的成材离不开后妈的教育与关爱,“我的后妈”这一称呼,表达了内心由衷的敬佩与感恩之情。

崇明(18-2):

(一)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22分)

“我”的感情变化 (2) 心有些酸软 (5) (3) “后妈也是妈”的具体含义 (4)

(2分)

童年的最后一天

①夏日炎炎,黑狗炭头是那样走路的——蹑手蹑脚,舌头伸得好长,好长,几乎要触到路面了,哈。

②大太阳让上学的路变得漫长。炭头一路上呵呵呵地努力呼吸,直到走到学校门口,女孩拿手上的野芒草抽一抽它的头说,去吧,放学时再来。炭头才转身往回家的路上呵呵呵地走。夏日的阳光让炭头看起来比平日黑得更纯粹一些,皮毛发亮,长尾巴竖起来摇啊摇的,像在赶苍蝇,也像妈妈坐在病榻上摇蒲扇的动作和节拍。夏日的夜,纳凉,赶蚊蚋,驱不走的是郁闷。

③炭头是在妈妈犯病后才来的。女孩那时误以为是只小猫,把它捡了回来。爸爸不喜欢炭头,他说狗毛会让妈妈的病加重。女孩听话地把小狗丢弃,它又自己xún路回来,女孩就再也舍不得了。不依不依不依!她一脸倔强。把小狗紧紧抱在怀里,爸爸没辙了。邻居说自来狗是好兆头,而小狗还适时地在家里发现了借宿的毒蛇,汪汪汪,算是救了大家的命。妈先心软了,爸也就无话。从此家里多了条狗,黑不溜秋的,叫炭头吧。

④炭头真黑,浑身不夹半丝杂毛,只有眼珠略带棕褐,像两枚琥珀纽扣钉在一团黑绒上。这双眼睛就那样看着女孩一天天长大,也陪女孩一起凝视妈妈印在墙上的身影,以及爸爸愈来愈精瘦黝黑的背脊。

⑤妈妈到医院去的次数日益频繁,留诊的时间愈来愈长。上门来讨债的人似乎多了些,勤了些。也有热心的邻里打听了各种偏方,或送来一些奇怪的野味与草药。爸爸傍着炉灶静静地熬药和抽烟。隔壁家的大娘经常过来,还在说着一大堆偏方的名目,不时瞟一眼炭头,还差一味黑狗血的药引子啊。

⑥女孩听得毛骨悚然。她回过身来狠狠地瞪着那大娘。爸爸却沉默地看着自己吐出来的烟雾。夏日,只有知了在外头穷嚷嚷。像无休止的抱怨。

⑦知了的喧闹,在课堂里也听得到。女孩有点烦。好不容易等到放学的钟声响起,她收拾书包走到门口。那里人很多,人声比知了的叫声更喧闹。她没听到炭头的吠声,不像往常一样,有一只黑狗摇着尾巴向她奔来。女孩只看见爸爸站在前面的树阴下,难得地,没有抽烟。

⑧那一天,爸爸陪她走回家。路上女孩什么也没问,沉默地让爸爸牵着她的手。只是走到半路时,她忽然想起炭头蹑手蹑脚伸长舌头呵呵呵地走路的样子,才忍不住把手抽回,咬着嘴唇狠狠地擦眼泪。

19.结合段意及相关解释,请为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并说明理由。(3分)

它又自己xún路回来

A.循:依照;沿袭

B.巡:巡视;巡查

汉字: 理由: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8分)

故 事 情 节 父亲要女孩丢弃黑狗 黑狗看着女孩一天天长大 女 孩 表 现 (1) 女 孩 心 理 舍不得 凝视着妈妈的身影、爸爸的背脊 (2) (3) 什么也没问、无声哭泣 (4) 2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画线句重复出现所起到的作用。(4分)

(1) (2) 22.文中⑥⑦两段多处写到知了的叫声,从表达效果看,这样写的目的是

。(3分)

23.对题目“童年的最后一天”,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4分)

A.这一天女孩因黑狗逝去而伤心。 B.这一天女孩告别了童年的任性。 C.这一天女孩在伤痛中走向成熟。 D.这一天女孩理解了家人的难处。

19. 循(1分) 循路回来就是沿着原路返回(1分)。表明小狗将女孩家当作了自己的家(将女孩认作是自己的主人),成为女孩执意收留小狗的原因(1分)。(共3分) 20. (1)不依不依不依!(把小狗紧紧抱在怀里)(2)对家庭情况感到担心、忧虑 (3)黑狗被杀做成药引 (4)强忍悲痛(每格2分,共4分)

21. 强调了夏日上学路途的炎热,辛苦,表现出了黑狗与女孩之间的关系亲近。(2分) 与文末女孩“忽然想起碳头蹑手蹑脚伸长舌头呵呵呵地走路的样子”相呼应,更能突显女孩失去黑狗的痛苦,从而体现出成长道路上的辛酸。(2分)

22.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出女孩内心的烦躁、忧虑,同时也暗示着黑狗即将被杀的命运。(3分)23.C(4分) D(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