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游戏的解读与支持
名称:舌尖上的中国豆腐 适合年龄: 4岁-5岁
一、活动设计思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于“吃”的饮食文化探究可谓源远流长,在“吃”这方面中国人不仅讲究色、香、味俱全,更讲究吃得养生、吃出健康。豆腐这一道食物在我国历史悠久,古语有云“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可以看出中国人非常重视豆类食品的保健功能,而“青菜、豆腐保平安”更是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饮食传承。结合《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食物部落》这一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对食物的吃法、厨具的使用方法、食物的保存方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中国的多样化特色食物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在就餐环节时幼儿常常会好奇的讨论“豆腐是怎么来的?”“豆子是怎么变成豆腐的呢?”豆腐脑也是豆子编出来的吗?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我们在户外农家乐投放了各种厨具、石磨、黄豆等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索。
1.前期准备:亲子收集“豆腐”的相关资料,如:豆腐
的来历、豆腐的制作方法、豆腐的食用方法等。并将收集有关的信息在班上进行讨论并布置在区域墙上。
2.在尝试制作豆腐的不同阶段,鼓励幼儿有目的自由结伴进行小组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实践,了解豆腐的制作方法。
二、游戏目标
1.了解豆腐的历史文化,知道豆腐的制作方法。 2.结合多种工具,运用观察、比较、猜想等方法制作出豆浆和豆腐。
3.在与同伴的合作实践中,激发幼儿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怀,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游戏材料
餐具、灶台、石磨、火钳、过滤架等 四、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第一阶段   材料探索
情景一:好玩的石磨
户外活动开始了,曹俊宇和安浩宇、杨立千寻、张莉薇几个孩子在农家乐石磨区互相追逐,几个孩子跑来跑去特别兴奋,跑了一会儿大概是累了,曹俊宇靠在石磨旁休息,对着另外几个孩子说:这个石磨可以拿来干什么?边说边用手触摸石磨,还试着用手抬了一下石磨,说了句“好重呀”张莉薇急忙搭话说“这个可以磨东西,放东西进去就会自己流
出来”,我奶奶家也有这个,是大的。“可以磨什么东西呢?”安浩宇说。曹俊宇说我们倒点水进去吧!说完就跑到水龙头处用手捧了一捧水从石磨的小孔中倒下去,几个孩子围在一起等了一会儿,发现并没有水流出来。“水太少了、水太少了”杨立千寻大声说着,也学曹俊宇的方法用手接了水放下去,果然这一次水流出来了。张莉薇这个时候兴奋的大叫着:“看,我找到什么东西了?我在自然角拿来的豆子(自然角用来发豆芽的豆子)一边说一遍把手中的豆子丢到石磨里,还吃力的推动石磨”,安浩宇也帮着推动石磨,没几下子石磨里面就出来一些豆瓣,几个孩子一看很兴奋,都兴冲冲跑去拿豆子了。
情景二:神奇的灶台
吴霜莹一个人在灶台边把锅架在上面,自己则蹲下来开始“烧火”做饭,一会儿往灶膛里添柴,一会儿起身搅拌锅里,玩的不亦乐乎,在旁边玩耍的张思蕊和吴垣坊被吸引了,跑过来询问吴霜莹“你的饭做好了吗?,还需要做什么,我
们两个可以帮忙,”。“我在煮豆浆,快熟了,你们去找一些碗来我们一起喝豆浆吧”,吴霜莹说道,两个孩子高兴的跑去种植园地捡了几片树叶当做碗,三个人开心的喝“豆浆”。
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游戏材料的探索兴趣超乎我的想象,不需要老师刻意的介绍,孩子们都能自发的、有想法的进行游戏,只是刚开始的探索,孩子们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分工,所以游戏缺乏持续和连贯性。 观察要点:
1.孩子对材料的兴趣度,是否有延续游戏的欲望。 支持策略:
一、谈话策略(部分)
幼儿游戏后分享,说一说今天的游戏故事和接下来的游戏计划。
曹俊宇:我们今天用石磨磨了豆子,然后石磨里面就流出来很对水和豆瓣。
杨立千寻:对呀,是白色的,像豆浆。
吴霜莹:我就是在煮豆浆喝,张思蕊和吴垣坊用叶子当碗。
张莉薇:我也想磨,但是自然角的豆子被用完了。 安浩宇:我明天准备磨很多豆子,然后喝豆浆。 二、材料支持:     投放足量的黄豆
第二阶段   制作舌尖上的豆腐 情景一:不一样的豆渣
孩子们兴高采烈的端着浸泡好的黄豆开始做豆腐的第一步——磨豆子,曹俊宇力气最大,大家决定由他负责推石磨,剩下的小朋友负责添加豆子,杨易语往石磨里加了满满的一勺黄豆,曹俊宇便开始转动起石磨,没几下石磨里就流出了一些浆水和豆渣,大家一看更来劲儿了,加快速度地往石磨里添加豆子,旁边的张麟响也加入曹俊宇,帮着推动石磨,几轮下来以后有孩子发现磨出来的豆渣越来越粗,很多豆子只是碎成两瓣,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袁晨子衿说是因为石磨转的太快,李明泽认为是水太少,杨骏艺认为是天的豆子太多,应该少加一点。曹俊宇则认为应该再磨一次一定,一番商量后,大家都认为再磨一次、少放一点豆子,应该可以磨细。就这样孩子们把磨过一次的豆渣重新又磨了一次,果然这一次出来的豆渣比上一次细了很多,出来的浆水也更浓稠。
情景二:清香的豆浆
看着满满一盆的浆水,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开始进行过滤,赵子涵自告奋勇的忙活着,把事先清洗干净的纱布对应的把四个角绑在过滤架上,杨易语和杨立千寻两个人合力把浆水端在过滤架边,龚诗航用早就准备好的大勺子,一勺一勺的把浆水往纱布里倒,杨易语和杨立千寻开始慢慢的摇动过滤架,摇了一会儿,赵子涵发现下面的纱布里并没有豆浆出来,便要求龚诗航再多舀一些浆水,多加了几勺浆水后,果真豆浆开始慢慢从纱布里渗透出来,几个孩子兴奋的不得了,龚诗航添加浆水的速度也开始更加快, 当所有的浆水都加完后,盆里的豆浆也没有多少,纱布里的浆水看上去挺多,但是渗不出来,赵子涵提议往里面加一些水,把浆水冲稀一点,果然加了一些水,渗出了豆浆便多了起来,看着满满一盆奶白色的豆浆,几个孩子不禁凑过去闻了起来,杨易语大声说“好香啊,真想快点喝到豆浆”,说完几个孩子哈哈大笑起
来。
在这个阶段我没有对孩子进行明确的游戏分工,原本以为孩子们的游戏过程可能会充满坎坷。但是,看着孩子们有理有序的进行着一切,我真的很惊喜。他们对于遇到的问题,会相互讨论、听从同伴、共同建议想办法解决,很自然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共同把这一切完成。这帮孩子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观察要点:
1.能否顺利实践操作?
2.能否仔细观察游戏活动出现的不同现象,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支持策略:
一、谈话策略(部分)
1.今天做豆腐有没有什么故事和小朋友分享呢?     安浩宇:今天我和曹俊宇负责的是磨豆子,但是我发现
今天磨出来的豆浆里面还有很多豆子,豆子没有变细,就是分成两半了。
2.为什么会这样呢?
安浩宇:因为曹俊宇转的时候没有压磨子,(转动石磨的时候,手向上使力,整个磨盘没有重力,所以豆子磨不碎)。    张麟响:才不是,是因为豆子放的太多了.     3.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张麟响:豆子少放一点,然后磨两遍。 4.你们尝试这个方法了吗?成功了没有?
曹俊宇:我们用了这个办法,很好,出来的豆渣变得很细。
第三阶段  点豆腐 情景一:“旺”起来的火
张思蕊和田安欣在灶台边烧火,当他们把所有的柴火都准备好以后,却发现没有打火机,两个孩子一筹莫展的望着对方,何梓瑜跑过来询问原因,得知她俩的烦恼后,她脱口而出“你们可以去借呀,谁抽烟就应该有打火机”,“保安叔叔有打火机”张思蕊马上接口说,两个孩子成功借来了打火机。还准备了一些废纸引火,但是两孩子尝试了几遍还是无法烧起来,当我在犹豫要不要过去帮助她俩时,何梓瑜却找到了原因“那个纸烧的太快了,你们的柴又太大了,这样烧不起来的”,“那该怎么办呢?”张思蕊询问,“而且我们也
没有刀,可以把柴劈的小一点”田安欣也说道。“没有就去借,但是小朋友也没有力气,我们还是请大人来帮忙”何梓瑜说完就带着她们两个去寻求保安叔叔的帮忙,在保安叔叔的帮助下,柴被劈的细小的,田安欣也从幼儿园的种植区找来了一些干枯的小树枝,火成功烧起来了。这时候跑过来看热闹的吴政宇随手就把地上的木柴扔进去,这下好了,好不容易烧起来的火瞬间就熄灭了,不停地冒青烟,田安欣马上开始哭起来,边哭边说“我们好不容易烧着的火,你一下子就破坏了,你要负责”。吴政宇见状也慌了,不停地说“对不起,我只是想把火烧大一点”。就在我想出来主持“大局”时,何梓瑜急忙安慰田安欣,并替吴政宇解释不是故意的,我们大家再重新烧一次就好了,说完并主动拿起打火机开始烧火。“哎呀”传来何梓瑜的惊叫,“我知道火为什么会熄了。因为这些柴是湿的”。张思蕊马上解释是我刚才不小心把水洒在上面的,何梓瑜恍然大悟说道“不是吴政宇故意把火弄灭,是因为柴是湿的”,田安欣也对吴政宇说了不怪他,几个孩子从旁拿了一些干的柴,重新把火烧了起来,烧的特别旺,看着锅里快沸腾的豆浆,孩子们已经垂涎欲滴啦。
情景二:滑嫩的豆腐脑
放入了酸浆后,田梓榆在锅里慢慢的推动,没几分钟他
兴奋的大叫“快来看呀安老师,豆腐出来了”,听到声音旁边玩耍的所有小朋友都围过来了,看着锅里慢慢聚集漂浮起来的豆腐脑,孩子们一个个说着“太神奇了豆腐出来了”,“不对、不对,这是豆腐脑,才不是豆腐”,安浩宇急忙辩解,“豆浆煮开了加入酸浆,慢慢变成豆腐脑”,听完安浩宇的解说,大家明白了漂浮的白色团状就是自己平时吃的豆腐脑,张思蕊高兴的说“太好了,我总算知道了豆腐脑是这样做的”。
情景三:白白嫩嫩的豆腐(1)
曹俊宇看着逐渐凝固、慢慢变得越来越多的的豆腐脑,拿来了豆腐箱用纱布垫好,把锅里的豆腐脑慢慢盛起来装箱,再把它包好,做好这一切。曹俊宇跑到后面找来了很多小石头,再耐心的把小石头清洗干净,然后一个个摆在豆腐箱上面,还低头观察,发现并没有水流出来,自言自语道“怎么不滴水呢?是石头太小了吗?”于是叫上安稼轩一起去寻找更大的石头。结果俩人空手而归,并没有找到认为的大石头,安稼轩立马说“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拿一个桶装满水放上去就可以啦”,“对呀,这应该可以”曹俊宇附和道,两个人找来一只小桶装满水,小心翼翼的放上去,果然,豆腐箱立马漏水了,两个人开心的击掌说“太棒了、我们成功了”。何梓瑜搭话说道“就是太难做了,实在是太辛苦了”,“对呀,我觉得最累的就是磨豆子,做豆腐真辛苦”,张思蕊说道。“所以我们不可以浪费要珍惜,我妈妈说过的粒粒皆辛苦”。
情景四:白白嫩嫩的豆腐(2)
倒入白醋以后豆浆马上就起了变化,浮现的豆腐脑也越来越多,就在我想着要怎么提示孩子去发现变化时,安浩宇立马就喊出来“安老师,今天的豆腐怎么那么快就出来了?上一次是慢慢才出来的?”。“因为这一次放的白醋,白醋很酸”何梓瑜自发的解释到。“应该是这样吧”安浩宇回答。“应为酸浆和白醋都是酸的,所以才能做出豆腐”何梓瑜补充说
道。
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豆腐的制作兴趣点都特别高,没有半途而废,即使遇到各种的问题孩子们依然通过不懈的努力坚持到了最后,成功制作出豆腐,孩子们的喜悦欢呼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通过对话可以得知孩子们通过自己亲身动手实践、参与制作豆腐,不仅了解了制作豆腐的方法,也体验到了劳动人的不易,有了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观察要点:
1.孩子们能不能成功把火烧起来?     2.豆腐能不能成功?
支持策略:
一、谈话策略(部分)
1.集体分享幼儿的游戏过程,请幼儿说一说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田安欣:今天我们在农家乐玩做豆腐,我和杨易语还有张思蕊在烧火。但就是烧不起来。
2.为什么火燃不起来?应该怎么办?
杨易语:因为柴太大了,应该劈小一点。 张思蕊:柴要干干的才可以,湿的也不行。 二、材料支持
破损的木板、鼓励幼儿大范围寻找木柴(如:种植园地的枯枝)
五、活动特点及价值分析
从以上孩子们实践操作的几个阶段中,我们清楚的看到孩子们的活动过程呈现出“材料探索——制作豆腐——豆腐出锅”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幼儿的每一个阶段操作实践,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我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来解读幼儿的发展信息,并给予相应的支持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游戏变现,看幼儿的发展过程 1.活动形式由到集体,发展幼儿的合作力 看得出几个阶段中,在最初的材料探索孩子们都是各自玩,没有把整个游戏连成一条线,第一阶段中,孩子们会主动找材料磨,会假装自己在煮豆浆,这个阶段孩子们表现出的是对材料很感兴趣并主动探索,但是比较分散。
在第二阶段中孩子们开始尝试制作豆腐,虽然老师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孩子们有了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行为,看见同伴的行为会主动衔接,在情景一中张麟响会主动帮助曹俊
宇推石磨,看见出来的豆渣越来越粗,大家会讨论、尝试想办法合力解决遇到的问题。
2.突发意外,看幼儿的应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第三阶段情景一种,面对大家好不容易烧起来的火,被吴政宇的不小心破坏了,田安欣急得哭起来,大家都不知所措时何梓瑜主动出来处理这一切,不仅安慰田安欣和吴政宇,还鼓励大家一起重新烧火,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孩子们在遇到突发的意外,有能力自己主动解决,会听从同伴的建议,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
3.活动现象,看幼儿的观察力和认知力
第三阶段情景二,孩子们对于豆腐脑的形成,孩子通过观察发现豆浆变成豆腐脑的整个过程。情景三和情景四,用两种不同的卤水点豆腐,孩子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酸浆和白醋点豆腐的区别,发现白醋点豆腐成型比较快,通过幼儿亲自参与,通过实践观察所得对于幼儿的观察力和认知力都有很大提升。
(二)根据幼儿需求,提供有效支持
“教师是幼儿游戏的环境创造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发展的支持者”,所以在观察了幼儿的整个游戏过程,解读了幼儿的行为产生意义后,作为教师我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支持,以此来促进幼儿游戏发展的有效学习。     1.及时和幼儿分享游戏过程,促幼儿游戏的延续开展
自主游戏更多的使幼儿致力于自发性的探究,当孩子在
活动中有了懵懂时,作为老师我应该把有价值的游戏经验用分享的方式帮助孩子们一起梳理,利用同伴,寻找更多的方法,利用有效提问促进幼儿思维的有效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应该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鼓励幼儿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孩子们的整个实践过程,每一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进行相应的游戏分享活动,内容如下:
幼儿游戏阶段   第一阶段:材料的探索 游戏分享主要话题 以幼儿自发尝试的“磨豆子”和虚拟的“煮豆浆”,制作豆腐的步骤和方法为话题进行分享。    第二阶段:制作豆腐 以观看视频——发现问题|——讨论解决方法的形式,开展关于“豆渣的粗细”“豆浆的多少”的问题,并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根据前期的已有认知,鼓励幼儿勇于实践、细心观察的分享话题   第三阶段:豆腐成型 以“燃烧的条件”“豆腐的成型”为话题开展讨论分享(如:火的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酸浆和白醋都能做出豆腐,它们有什么不同?) 由以上表中内容可见,开展及时有效的游戏后分享活动,对于支持幼儿持续性实践活动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根据需要自主获得材料,保持活动延续开展 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和老师不断地分享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制作豆腐的相关流程逐渐清晰,会根据自己的实践操作需要提前准备所需的材料,比如:提前浸泡黄豆、准备工具等。也能根据突发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比如:向保安叔叔借打火机、请保安叔叔劈柴;面对无法燃烧的火,会讨论找出原因并想办法寻找引火柴解决。幼儿以上的表现都很好的体现了《指南》社会领域“具有自尊、自主、自信”的目标,而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放手让幼儿自己做,适时的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
从整个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我在游戏中只是负责全面观察幼儿表现并记录他们的活动过程,尽量的放手让幼儿自己做,而在分享时,用照片、视频让他们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明白集体合作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我从孩子们的合作操作中,看到了孩子的实践能力和社
交能力,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是探究者、实践者,都有解决问题、自发组织活动的能力。这一次的豆腐制作看出孩子们对于农家乐的游戏兴趣并没有消减,从分享讨论中,看到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看到了孩子们遇到问题,合力解决问题的和谐氛围,孩子们不懈努力、不畏困难的行为让我懂得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游戏中孩子们是我的老师。
孩子们对于实践操作活动的参与度特别高,对农家乐的兴趣点依然浓厚,结合我园现有的特色种植课程,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会着力于引导孩子对于农家乐的材料实行“一物多用”的玩法,如:石磨除了可以磨豆子还可以磨什么?用灶台还可以做什么好吃的?从哪里寻找材料呢?引导孩子把种植园地和农家乐相互结合(如:种植的白菜、土豆、胡萝卜等)从植物的种植方法、生长条件到食物的烹饪方法,形成一条线的实践探究,做到把有限的资源条件玩出无限的创意。在实践中去帮助孩子获得认知和技能的提升。力求做到让孩子用实践操作的方法在“游戏中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