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导学案(2)
李白《蜀道难》导学案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占据此地,为非作歹,造反滋事。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惶惶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回家。蜀道太难走啊,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2.理清层次
【明确】第一层,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起,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蜀道的来之不易。第二层,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小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攀越蜀道之后面临的形势;而后又特地选择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
1 / 7
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层组成,至于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学习过程】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凫(fú)秦塞(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
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扪参(mén)(shēn) 喧豗(huī)砯崖(pīng)吮血(shǔn)峥嵘(zhēng)(róng) 咨嗟(zī)(jiē)号古木(háo)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危乎高哉(高)
(2)不与秦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 (3)可以横绝峨嵋巅(横渡横穿)
2 / 7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转掉头) (5)连峰去天不盈尺(距离) (6)锦城虽云乐(享乐) (7)难于(比)上青天 (8)开国何(多么)茫然 (9)黄鹤之飞尚(尚且)不得过 (10)但(只)见悲鸟号古木
(1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什么)为乎来哉 (12)猿猱欲度愁(为……发愁)攀援 (13)使人听此凋(使……凋谢)朱颜 (14)砯崖转(使……滚动)石万壑雷 (15)侧身西(向西)望长咨嗟 【整体感知】
8.本文主旨句出现了三次,主旨句是:
明确:本文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合作探究】
9.诗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三次。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
明确:从内容上看,一唱三叹,反复强调,层层深入,以主旨句贯穿始终,突出表达了诗人感叹蜀道之难,为友人入蜀深感忧虑的主题。
(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
3 / 7
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一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二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三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10.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每一个角度又分别是怎样写的 明确:第一段蜀道之高。 第二段蜀道之险。 第三段蜀地之祸。
1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缘”照应哪一句诗
明确:“尔来”句表达了蜀地与外界隔绝的时间之久,“黄鹤”句照应开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写出了蜀道崎岖难行的特点。
4 / 7
【品读鉴赏】
12.第一段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出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借助神话传说,为蜀道之难点染神奇色彩。
1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虚实结合、反衬夸张、细节描写。
14.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试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
明确:营造了一种凄清寂静的`氛围,“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从地势的显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关注,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16.第三段的句式较前两段有何不一样本段中韵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
5 / 7
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17.本诗的夸张与想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确】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同,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致度。人说登天最难,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地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本诗想象力也非常惊人,超越时空,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的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至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地描绘出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地渲染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 18.全诗在句式方面有什么创新?
传统的《蜀道难》句式单一,而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
6 / 7
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古题乐府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这类散文化句式,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 【百家争鸣】
19.关于蜀道难的主旨,有人说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有人说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明确:本诗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其中寄寓了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情。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