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 I课堂・教学 人,其文质彬彬、谦逊低调的儒者风范、君子之 观念,要把信息技术当做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 风让柳宗元钦佩不已,也让后世读者感慨不已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课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 利器,唯有如此,我们才会重视教学资源的运用, 在文本的研讨品味中,理解体悟字里行间 并用好用活资源,服从并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流露出的文化精髓,在理解中传承,在传承中 其次,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融 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 合,惟有有效和深度融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解”维度的应然追求。 如果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品 味语言、激发思维、引导审美、理解体悟,庶几 可以从微观视角扎扎实实地对接“语言建构与 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使之 远离被“束之高阁”的命运,接上蓬蓬勃勃的一 线语文教学的“地气”!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 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 ◎郑远祥 郑远祥,湖北来凤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语文教学因信息技术的融人焕发出了新的生 机与活力。然而,信息技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 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要么用信息技术代替 教师的讲解、点拨,要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 课堂的点缀,要么干脆不用。那么,如何运用好 信息技术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 课堂教学效益质的提升?我认为,首先要改变 才会呈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 融合?笔者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总结出这五 个键词:研究、适度、灵活、统整、精准。 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 基本前提。语文教师要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语文教 学资源,要用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文本、研 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的精神去研究资源。一是 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从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声频 视频、镶嵌资源、练习设计、示范教学和拓展材料 等进行系统研究,发现这些资源的优点,找到不 足,便于结合文本和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取舍。二 是比较研究,把学校引进的教学资源(如人教数 字教学资源)与其他平台或网站的资源进行比 较,找到更适合于我们的教学资源,做到取长补 短,互为补充,优化资源,为我所用。三是应用研 究,如电子课本如何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出其效 益,如何充分运用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 流,如何运用自制微课与现有平台资源进行补 充,如何运用QQ或微信等功能展示学生的作业 作品……四是优化研究,如“人教数字校园”中的 教学课件,张数多,问题细,过程繁,答案是教参 或者编写者的见解,运用时须进行必要的优化。 优化的基本原则:张数少而精,问题主次分明,过 程简洁明了,参体现教师自己的“个性化” 见解。 适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 基本原则。语文学习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以知识的 课堂・教学l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 2018年01月063 理解与运用为旨归,而是重在语言的学习、理 示的场所,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 解与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语言 考,没有时间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课件展示完 文字之中,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学习语言、理解 毕课也就结束了,这样上课学生能学到的东西就 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所谓适度,就是要 值得打个问号了。灵活,一是指时机灵活,学生 服从并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遵循语文 学习需要帮助时就用,不需要就不用,比如微课 教学的规律,要考虑时机、时长和数量,适时而 和视频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老王》, 用,用而有度,不是时时处处都用,不是哪种资 源都用。如果用得过多,一节课几十张ppt,视 频、声频、图片、文字一起上,将学生的视觉、听 觉填充得满满的,势必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研读 与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与咀嚼,这样 做得不偿失!所以,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信息技 术支持时就用,需要何种资源就用何种。一个 基本原则,就是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研读文 本、理解文本、学习语言。如教学《假如生活欺 骗了你》这首短诗,朗读的声频资源有两处可 用:一是初读诗歌,读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可以 让学生听朗读声视频,体会诗歌的重音和节 奏。(如果教师读得足够好实际上也可不用)。 二是学生已经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哲理和语 言有了足够的理解和体会后,再听朗读声频, 深人体会加深理解。教学这样一首短诗,有没 有课件无所谓,用不用电子教材也无所谓。但 是,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诗意读出 感情读出感悟则是必须的,此外,课堂上再让 学生读一两首普希金的短诗也是必要的,因为 这是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诗人的热爱与 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需要,也是培养 学生文学素养的需要。 第三,灵活: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 度深度的基本遵循。适时而用,灵活而不死板, 这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 要遵循。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老 师一节课准备了几十张课件,课堂成了课件展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杨绛对老王的微妙心 里,可制作关于“”期间人与人关系的微课, 让学生深入了解时代背景,从而理解杨绛为什么 对老王那么关心、怜悯与自责。教学《竞选州 长》,可节录美国总统竞选的视频,让学生了解 美国所谓民主选举的,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所讽刺的社会现象及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二 是指方式灵活,当需要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的时 候就用课件,需要用朗读声频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或训练朗读时就用朗读声频,当用视频时就用视 频,当用微课时就用微课,当用电子课本时就用 电子课本,当需要展示学生作业作品时就用手机 QQ或微信或投影。总之,应根据教与学的实际 灵活运用。如重点研读词语、句子和段落时可用 电子课本,甚至可用“人教数字校园”电子课本 中镶嵌的资源,可用微课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研 读,还可用手机OO、微信或投影展示学生的学 习成果。三是手段灵活,不局限于一种,不能像 有的老师那样一节课只用ppt,而不用诸如手机、 投影等其他的信息技术手段,给人单调之感,课 堂也显得呆板。 第四,统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 融合的基本途径。所谓统整,不是单一地使用某 一类资源或者某一种教学技术,而是将其有机地 按照教学目标和师生教与学的实际需要,将各类 资源或者教学技术统一整合起来,为教而用,为 学而用,为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而用。实际教学 中.,能够将各类教学资源统整起来的课很少见, 064 I课堂・教学 即使是“人教数字校园”中现有的资源(教学设 不同的效果,学生课堂上的作业作品通过手机 计、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电子课本、拓展阅读 QQ或者微信,就可增强可视性;电子课本如果 等)有机统整起来也不多,更不用说把诸如微 能融合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就会让文字具有了 课统整进来。各类教学资源的统整主要是指文 形象性;教学进程中融合进微课,则又使课堂变 字、图片、音频、视频、微课、电子课本等,各种 化多端。方式的精准,也是为了体现“学生学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统整主要指一体机、网络、 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需要”,需要用哪种方式 QQ、微博、微信、摄像设备及音响工具等。统整 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确实为教与学所需, 语文课堂教学切忌将一切信息技术手段和各 种教学资源堆砌,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研 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与训练;二是依据 文本特点进行整合,如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 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品析,我觉得把音频(特别 是吟诵的音频)、视频、图片、课件进行整合就 足够了,而像教学鲁迅的小说,我觉得还需要 整合微课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解析,帮 助学生理解其小说的深邃内涵;三是少而精, 因为语文课毕竟不同于其他的课程,要引导学 生深人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内容、感悟写法、训 练语感、积累语言,所以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 杂,不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第五,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 度融合的基本标准。首先要求融合的时机精 准,不用则会费力费时,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 提升,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把握和课堂 的有效训练;用了,则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 学生学习《行路难》难以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停 顿和节奏时,教师如果能及时播放朗读的音视 频,学生边听边看边体会,不仅能较好地把握 住该诗的停顿、节奏,同时还能较好地体会其 内容和思想感情。信息技术运用的时机精准, 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难点及学生学习的 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否则就谈不上精准。其 次是融合方式精准。不同的融合方式就会产生 就用哪种:电子课本、图片、视频音频、微课、QQ、 微信……第三是融合的内容精准。内容精准是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要 求,也是基本原则,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这里的内容包括图片的选择、音视频的制作、文 字的说明、微课,甚至问题的设计等等,必须是 科学的,准确无误的。比如运用QQ、微信、投影 等方式展示学生的作业作品,必须选择有代表 性、典型性的,否则就失去价值。再如,教师制作 或修改的课件,必须精美且准确无误,如果错误 多或漏洞百出,会给学生以误导,反而会干扰学 生的学习,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第四是融合的手 段精准。手段当然是指信息技术的手段,包括课 件、手机QQ、微信、投影、微课、资源平台等,什 么时候用哪种手段达到最佳效果就用哪种,不 能死板。如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作品可用QQ、 微信、投影等手段,如果要展示多个学生的作业 作品可通过平台在学习空间进行展示。课堂上 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单一,但也不能过多,否则教 师就会手忙脚乱,甚至操作不好影响课堂教学 效果。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深化信 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 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要依托信息技术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 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 才培养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惟有主动深度融 课堂・教学I语艾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 201 8年01月065 合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的 缺乏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往被群体 常态化高效运用,我们才能培养出与信息化时 消融,而此时的“自我”又因其减少了毕露的锋 代相适应的高素质语文人才。 芒而苟得安生,直至“寿终正寝”,长此以往便养 成国民的一种劣根性:逆来顺受,心安理得。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剖析,可以说自鲁迅的 《阿Q正传》发表以来,一直是许多作家在作品 中力图揭示的,而且视其为自己作品的“深刻 基于高级阶段对外汉语阅 处”和“支撑点”。在我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 读课的传统文化审美探究 中,更有许多作家以一种全新的现代意识对国民 ◎杨理沛 杨理沛,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 劣根性问题进行再深一层的剖析,其现实意义不 言而喻。笔者在讲授《平凡的世界》时,却特意突 出了路遥的创作“亮点”——他不急着去平凡的 世界中揭露平凡人身上的民族劣根性,而是更多 地关注他们身上潜藏的传统美德。如果说对国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针对以汉语为第二习得 民劣根性的剖析是对民族灵魂“丑”的一面的揭 语的外国人所进行的语言教学,又是一种文化 示,那么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展示则可以使国人及 审美鉴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同样是围绕语言 外国留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善良纯真的 运用与情感塑造而展开的日常教学活动,因此 一面。这不仅是一种更加全新而积极的审美理 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与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积累了300(03500个左右汉语词汇、具有一 念,而且有利于更多的外国留学生知华、友华、 高级阶段对外汉语阅读课主要针对已经 爱华。 譬如,对于为全家操劳一生而浑身都是病的 定中国文化知识背景的外国留学生开设,每周 奶奶,孙玉厚一家非但不嫌弃,而且无限爱护。 至少2节课(每节课45分钟)。笔者将以华中 小时侯,少平和兰香每天都到野地里拔一些带露 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外国留学生为参 珠的青草叶,把露珠滴在奶奶的眼睛上。终于有 照,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为切入点,探究高级 一天,少平用润叶姐给他的钱,为奶奶买了一瓶 阶段对外汉语阅读课中的传统文化。同时以此 止痛片和两瓶眼药水。在忙碌中,他还抽空给奶 为依托,提升传统文化审美对语言教学的促进 奶点了眼药水…・--在如此贫困的岁月里,是小孙 作用,并希冀从新的视角拓展语文教学与对外 子的一片热情温暖了奶奶那颗因生活所累而干 汉语课程的宏观研究体系。 一涸的心,而奶奶那感动的眼泪让少平为之心潮翻 涌,热泪盈眶。作者通过对人物及其言行的细致 、淳朴的人间真情 外国留学生初到中国,由于语言及文化的 刻画,折射出他对生活本真的渴望和珍惜。在路 差异,而未能全面地把握中华民族的集体特 遥看来,支撑他度过难关,战胜病魔的伟大力 点。他们往往认为中国文化传统沿袭了“中庸 量,就是人间至善至美的真情,而他的生命韧性 之道”,因此中国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体,大都 也正是这种真情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