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_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同步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_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同步练习pdf含解析新人教版

来源:九壹网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同步练:百家争鸣

一、基础巩固

1.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下图)。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春秋战国历史”和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铁器、牛耕的使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变革;百家争鸣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变革。B项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所以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C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D项民族关系的发展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A项符合题意,故选A。

2.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A.“兼爱”“非攻” B.“仁政”治国 C.提倡法治 D.“无为而治” 【答案】B 【解析】

由“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孟子的这一思想是“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加强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所以答案选B。

3.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春秋战国那种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B。

4.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 名人》中的第75 位名人的评语是“孔子之前对人类思想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第75 位名人是 A.老子 【答案】A 【解析】

老子是春秋晚期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A。 5.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认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老和少,是我国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正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体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6.“孔子是万世师表。他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三人行必有吾师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B.庄子 C.老子 D.韩非子

D.以“德”化人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给出的“孔子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表明孔子注意“因材施教”。C项符合题意。三人行必有吾师是思想方面的教育,A项不符合题意;有教无类是指教育公平,B项不符合题意;以“德”化人是指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7.“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思想可概括为十项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节用”是指反对奢靡,提倡节俭,因而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治国,A不符合题意;庄子主张无为而治,C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法治,建立集体的封建国家,D不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A.乙 【答案】A 【解析】

B.丙 C.甲、乙 D.甲、丙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 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乙的表述符合题意,而甲“秦汉”时间表述不合题意,丙“100位”的 表述不合史实。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9.下图所示讲学者传授的是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依据图片中的文字“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结合课本所学,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B符合题意;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万物运行有顺其自然的法则,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的双方,A不合题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C不合题意;法家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建立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10.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 A.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C.提倡法治集权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可知,秦朝统治者践行的是法家思想。因为秦始皇采用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建议,以法治国,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秦始皇加强皇权、巩固集权政治的工具。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面的双方能相互转化。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答案】C 【解析】

老子即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为楚国人。著有《老子》。他认为事物都有相互对立和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含有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统治者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就易于治理了。所以答案选C。

12.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知道老师引用了哪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的吗? A.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晚期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B。

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和贵族垄断教育的,故C是正确的;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以及各国的改革,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故ABD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故答案选C。

14.战国时期,有一学派认为:“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家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的韩非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集权国家。题文的“依法行事,公正无私”强调的是法治。分析选项可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

15.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孔子提出了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A.无为而治 B.“仁”和“德治” C.“兼爱”和“非攻” D.实行“法治” 【答案】B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但是百家争鸣的各家学派及主张是易混点,要准确记忆孔子主张“仁”和“德治”。

二、拓展提升

16.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题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图说历史)

(1)图中以这几个人物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风潮,它是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理解学习)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在表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短剧时,说了下列台词,请在括号内写出这四句台词的代表人物。 A.“民贵君轻,仁政于民”________ B.“无为而治,顺应自然”________ C.“爱人如己,崇尚和平”________ D.“以法治国,集权”________

(3)(学以致用)在你所在的班上,有同学乱丢垃圾,造成班级卫生状况糟糕。面对这种情况,你会运用“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思想来教育他,帮助他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请说说你的具体做法。

【答案】(1)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

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孟子;老子;墨子;韩非

(3)儒家的思想教化:先制定一套班级卫生的礼仪规范,加强对该同学的思想教育。道家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应顺应自然,让环境改变该同学的行为。法家的“用刑罚加强统治”的思想:用严厉的手段对该同学进行惩罚,如罚款等方式,并督促其改正错误。墨家的“兼爱”思想:自己把纸屑捡入垃圾桶中,尽力维持教室的整洁。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图中人物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代表人物,诸子百家掀起的学术繁荣局面,历史上成为“百家争鸣”。第二小问,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是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民贵君轻,仁政于民”体现的是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主张;“爱人如己,崇尚和平”符合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以法治国,集权”是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子的主张;故ABCD分别对应的人物是孟子、老子、墨子、韩非。

(3)针对题干中现象,结合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制定相关措施来帮助他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如儒家角度:先制定一套班级卫生的礼仪规范,加强对该同学的思想教育。道家的角度: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应顺应自然,让环境改变该同学的行为。法家的角度:“用刑罚加强统治”的思想:用严厉的手段对该同学进行惩罚,如罚款等方式,并督促其改正错误。墨家的角度:“兼爱”思想,自己把纸屑捡入垃圾桶中,尽力维持教室的整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