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数学课堂也美丽
单位:迁安市杨各庄镇明德小学 姓名:李玉凤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了一片生机,它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了独特的内在魅力,它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
一、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运用计算机CAI课件的鲜艳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的再现客观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所以在以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时,用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出三副图案,先是出示一面色彩鲜艳的红领巾,让学生找出红领巾中的角,紧接着又出示一副逼真的钟表实物图案,还有一把漂亮的实物折扇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 表达手段丰富,增强信息强度。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放大信息,增强信息强度的功能,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如:在教“角的认识”一课中,我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的实物图,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本质,引出角的图形,然后问:角是怎样形成的?并在计算机上演示,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本课中,我还有这样的设计:在直线上任取两点,两点间的一段“闪烁”几下,引出线段,在几下“闪烁”中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段的特点,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易于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这样做比教师用实物操作的刺激强度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 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
如:“圆的认识”一课,对于圆的形成过程这一问题,教师讲不明白,学生难以理解,而一位老师用CAI课件却把这个问题演示的非常清楚,他先在电脑上出示了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然后他说小球可甩动,屏幕上的小球左右摆了两下,再让学
生观察小球甩动一圈后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电脑屏幕上小球开始走,每走过一点,屏幕上就留下他的痕迹,当小球走过一圈后,屏幕上形成无数个点,最后形成一个圆,这时教师又放了一次慢镜头,再让学生观察一次。这样学生对圆是如何形成的就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可见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四、 设计娱乐性练习,有效巩固新知。
在学习完圆的认识,掌握了圆的特征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方形或椭圆形的呢?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这时教师利用三维动画片演示一个小猴子开着车,车的轮子是方形,走一段路看其效果,来验证方形的弊端,又做成椭圆形来试验,结果和学生想象符合,最后换成圆形的,车子平稳的行进着,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解释了所学知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多样化人才以及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越来越大,教育要适应这种需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作为教师,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我坚信,只要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