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作者或出处:《晏子春秋》
原文: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译文或注释:
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灵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晏子进见时,灵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 还是止不住。为什么啊?”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不 穿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灵公说:“好。”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过了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注释】
(1)灵公:指卫灵公
(2) 好:(hào)喜好。丈夫:成年男子。 (3)服:穿。妇人而丈夫饰者:女扮男装。 (4)使:派遣。 (5)饰:装饰。 (6)带:腰带。
(7)相望:接连不断。
(8)寡人:寡德之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9)对:回答。
(10)君:您,对对方的尊称。内:指王宫内。 (11)犹:如同。
(12)何也:即“也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13)则:那么。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为:指穿。
(14)逾:超过。
(15)莫之服:“莫服之”。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而前置。 (16)国:国都 。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好: 喜欢
(2)公使吏禁之 之: 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9.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译文:大王你何不要让宫中的人女扮男装呢?(2)逾月,而国莫之服。
译文:过了一个月,国家再也没有人穿这种服装了。
10.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2分) 娆雪答案:比喻,挂羊头卖狗肉。
11.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答案:上行下效,灵公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晏子就让他为君做人,都要表里一致,说明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领导的以身作则比规定更有效。
12.
《忍小忿而就大谋》翻译
Vcvjaphir 11级 分类: 中小学作业 被浏览44次 2013.07.04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helloc2采纳率:50% 11级 2013.07.05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
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13.
原文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③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④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⑤!”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⑥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⑦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⑧救诸⑨?”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①贾人:商人。 ②浮苴(chá):水中浮草。 ③巨室:世家大族 ④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⑤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 ⑥黯然:失望的样子。 ⑦薄:迫近 ⑧盍:何不 ⑨诸:他 文言知识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运货贩卖为“商”,囤积营利为“贾”,所以说“行商坐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译文
济阴郡的商人,渡河时船沉了,(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哭喊着。有个渔夫驾着船去救他,还没到他身边时,商人就急忙喊道:“我是济水边上的世家大族,你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用船把他救上陆地以后,商人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渔夫问
他:“刚才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现在却只给十两,恐怕不行
吧?”那商人马上生了气变了脸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之内能有多少收入呢?而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金子,还觉得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个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触礁又翻了,而这时那位渔夫也在那里。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呢?”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站在那里看着那条翻了的船往下沉,终于(船)沉了下去。 注译
骤:一下子。
亡:丢失,沉没.。 号:呼叫,呼救。 予:给。 若:你。 尔:你。 向:刚刚 。 没:淹 。 济阴:郡名。 贾人:商人。 巨室:巨大家族。 向许:刚才答应。
无乃:莫非,岂不是,难道不是。 勃然:发怒的样子。
作色:脸变了颜色,指变成了怒色。 几何:多少。 黯然:情绪低落。 退:走开。
吕梁:地名,龙门山。
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 覆:翻,这里指翻船。 盍:何不。 简析
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看来,“承诺是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然而,渔夫也做得太绝,他不应该见死不救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出决定。
本文记叙了一巨商不讲信用,许百金而给十金,最终逃脱不了灭顶之灾
的事。
商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终遭灭顶之灾, 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旁观者明哲保身,指手画脚,不愿救死扶伤,充分体现了人情的淡薄.
荆轲刺秦王
《资治通鉴》中“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 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 袖而椹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 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 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 以击荆轲,断其左股气荆轲废,乃引匕首撼王,中铜柱。自知 事不就,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 子也! ”遂体解荆轲以徇,王于是大怒,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右手中有上帝2006 | 16-06-03
全部答案
(共 1个回答)
荆柯来到秦国的都城咸阳,通过秦王宠臣蒙嘉谦卑地请求 秦王的接见。秦王听说他们带来了樊於期的首级,不禁大喜,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设九宾之礼召见荆轲等人。可是,在荆柯手捧 地图进献给秦王时,匕首露了出来,他随即紧紧抓住了秦王的袖 子,用匕首行刺,可并没能刺中。秦王震惊,立刻起身挣断袖子。 荆柯追上去,秦王围着柱子慌乱地跑。朝下群臣一时之间都愣住 了,因为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完全出乎意料,大家尽失常态,而秦 法规定,殿上群臣不可以携带武器,于是左右上前徒手和荆柯搏 击,有声喊道:“大王,您背上有剑! ”秦王听到这句话后,随 即拔出背后的剑还击荆柯,斩断了荆柯的左腿。荆柯没有办法再 追击,就将匕首投向秦王,却打到了铜柱上。荆柯知道此次行刺 失败了,于是大骂道:“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想要将秦王活
捉,以 逼迫他许下有利于燕国的约定,以报答太子的恩情!
”秦王羸政 下令将荆柯五马分尸。盛怒之下的秦王遂增加兵力到赵国,命令 王翦率兵进攻燕国,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的。
郭淮之死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①。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②。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③。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⑤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⑥,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①郭淮:字伯济,魏朝时任雍州刺史,齐王曹芳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在关中(今陕西省地)三十多年,功绩显著。都督:官名,地方军政长官,战庸:战功。庸即功劳。屡:多次。②王凌:历任司空、太尉,密谋废立,司马懿当时为魏朝大将军(晋朝时追尊为宣帝),亲自领兵讨代他,便自杀。坐凌事:因王凌事获罪。
③征摄:收捕。摄,捉拿。戒装:准备行装。克日:定期。④遣:遣送,打发。
⑤徇:谋求。身首:这里指性命。⑥殒:殒命。
编辑本段折叠
历史典故译文
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很得民心,也多次建立过战功。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因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应当一起处死。派来逮捕她的官吏要人要得很急,郭淮让妻子准备好行装,限定日子就要上路。州和都督府的文武和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反抗,郭淮不同意。到期打发妻子上路,百姓号陶痛哭、一路跟着呼唤不舍的有几万人。走了几十里路后,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下的人去把夫人追回来,于是文武飞跑传命,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夫人追回来以后,郭淮写了封信给司马懿说:\"五个孩子哀痛欲绝,恋恋不舍,思念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我就会失去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如果死了,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司马懿于是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先后
先后【原文】
有人剃头于铺,其人剃发极草率,既毕,特倍与之钱而行。异日复往,其人竭力为主剃发,加倍工夫,事事周到,既已,乃少给其资。其人不服曰:“前次剃头草率,尚蒙厚赐,此番格外用心,何可如此?”此人谓曰:“今之资,前已给过。今日所给乃前次之资也。”
【译文】
有个人到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剃头很粗糙,等到理完了,这个人却故意付了加倍的钱就走了。过了些日子,他又到那个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尽力为他理发,而且下了加倍的工夫,样样都服务得很周到。等到理完了,竟少付工钱。理发师不服气地说:“上次理得粗糙,还得到您的赏赐,这次给您理得格外细心,怎么反倒少付钱呢?”这个人说:“今日的工钱,上次已经给过了。今天给的钱,是上次的工钱哪!”
悭吝【译文】 有个人性情最为吝啬,忽然得了痨瘵之病,医生诊断说:“脉气虚弱,最好用人参补补身体。”病人十分吃惊,看着医生说:“身体虚弱,只好听天由命。”医生说:“人参如果不用,必须用熟地代替,其价钱很贱。”病人摇头说:“破费太过,情愿去死。”医生晓得他吝啬,便欺骗他说:“还有一药方,用干狗屎和红糖一二钱服下去,也可以补身子。”病人兴奋地问道:“不晓得狗屎一味,可以单独用吗?”李广与程不识将兵
李广跟程不识,都以边郡郡长(太守)的身份,出任武装统帅,当时都负盛名。李广行军作战,从不约束队伍,也不构筑阵地,像游牧部落一样,逐水草扎营,战士们轻松愉快,夜间也不击斗(斗,有柄的一种铜钤,只是不含钤珠,而由人击打发声),也不设立岗哨。文书工作,十分简单;但斥候(察看敌情的侦探)四出,侦骑遥远,从没有受到敌人伤害。程不识恰恰相反,整饬,严密行伍,安营扎寨,斗声音不断,官吏处理军中文书,直到天亮,得不到休息,同样也从没有受到敌人伤害。程不识说:“李广兵团,一切简单明了。然而,敌人如果发动突击,就很难应战。但他的战土却安逸快乐,都愿为李广而死。我带兵虽然烦扰琐碎,敌人也不敢侵犯。”匈奴汗国对李广的谋略,深为惊惧,官兵们也乐意当李广的部属,不堪程不识的烦苦。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③,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
里 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④;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⑤。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注释】 ①选自《庄子·天运》。②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颦:读pín贫。皱眉。里:乡里 。③美之:意动用法,即“以之为美”。④坚:紧紧地。挈:读qiè锲,带领。⑤去:离开。走:跑。 【译文】 西施经常心口疼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的样子,觉得很美,便 仿效着,皱眉蹙额,走到街上。村里富人看见她的这副怪样,都紧闭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这个丑妇看到西拖捧心皱眉的样子很美,但却不知道为什么美啊。【题旨】机械照搬,盲目模仿,势必弄巧成拙。
于令仪不责盗
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1),长厚不忤物(2),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3),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4)。令仪曰:“汝素寡悔(5),何苦而为盗耶(6)?”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7)。”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8)。\"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9),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
(10)。[1] 作品注释 (1)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2)长(zhǎng)厚:为人忠厚。忤(wǔ):触犯。 (3)盗:小偷。 (4)乃:原来。 (5)素:向来。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6)邪:同“耶”。 (7)十千:指一万铜钱。 (8)去:离开。 (9)延:聘请。掖:教育。 (10)令族:有声望的家族。 译文 于令仪是曹州(今山东菏泽)人,是个商人;他为人宽厚,不触犯法律,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麼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着十千钱回去,恐怕会被人责问。”于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良民。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及侄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精骑集-续》节选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
饮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忆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二,每阅一事,心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摩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千条,勒为若干卷,题为《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的错误。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知道了。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嗨!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翻译】
王生喜欢学,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
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自己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WWw.sLKJ.ORg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擅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吗?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用作告诫。”
某公之卒
某公之卒也,所积古器,寡妇孤儿不知其值,乞其友估之。友故高其价, 使久不售。俟其窘极,乃以贱价取之。越二载,此友亦卒。所积古器,寡妇 孤儿亦不知其值,复有所契之友效其故智,取之去。或曰:“天道好还,无 往不复。效其智者罪宜减。”余谓此快心之谈,不可以立训也。盗有罪矣, 从而盗之,可曰罪减于盗乎?
释文:某位长者病故之后,生前所收藏的古器物,他的妻子和儿子都不知道这批古器能值多少钱。便求死去丈夫的好友估估价格。那位好友故意抬高这批器物的价格,使得藏品一件都卖不出去。等到这家寡妇孤儿,生活贫困,实在没法活下去了,这人就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归为己有。过了二年,收购这批古器的契友也病故了,所收购的古器,他的妻子和儿子也都不知道能够卖多少钱,同样有个好友仿效死去老朋友玩弄过的手法,以最低价得到了故友原先骗取的这批古器。有人这样说:如同天体的运行,任何时空都在不停地循环反复着。想耍点非法手段取得便宜,你效他的,他也是学着别人的,反正是学来的,似乎应该减轻点罪恶。我(纪晓岚)说这话倒是说得痛快,但是,却不能立下这条规矩。盗取是犯法有罪的,你学着这套手段也去犯罪,怎么可以说学着去犯罪的人便能减轻他的盗取行为呢?
连处士墓表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
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②,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③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②粜(tiào):卖出粮食;③省(xǐng):看望。【注释】①赒(zhōu):救济,接济;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以牛自归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11.文章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 、
的高尚品格。(2分)二、6.B 7.D 8.A评分意见:本题2分。9.遗憾 归还
评分意见:本题2分。每个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10.(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评分意见:本题2分。补出主语得1分,意思1分。11. 乐善好施 宽以待人
评分意见:本题2分。每个空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的父亲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66。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李孝子传
李孝子传袁枚
嘉定之曲江里有孝子李维煌,字裕光。父岩士,生孝子十年殁,家无旨畜①,母针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养亲,儿职也。儿不养母,乃藉母养儿,儿心何安!” 遂弃书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进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饮,喀喀②不下者三昼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梦神人刺以针曰:“哀而子之孝也。”觉,一 汗而愈。雍正
七年秋,海风起,城中生波涛,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摇摇然,孝子趋负母,伏几下。俄而前后庐舍崩,所避处独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③亦亡。及其莽也,时届严寒,体故羸,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数人,蕴火覆之,沦以汤,乃苏。年五十五卒。卒时抱母大恸,嘱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传其幼时,居父丧,寝苫块中,哀号三年,每出入,邻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盖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闻于朝,建坊曲江里,立祠其旁。
论曰:《孝经》一书,圣人所以为人子训者至矣。然世人方读书以求孝,而李氏子独因孝以废书,何耶?中庸曰:“率性④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无俟于教也。不然,慈乌反哺,羔羊跪乳,彼所读何书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嘉定的曲江里有个孝子叫李维煌,字是裕光。他的父亲李岩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后就去世了。家里没有贮藏的食物,母亲靠缝补衣物来供应孝子到外塾读书, (孝子)哭着说:“赡养(供养)父母,是儿女的职责。做儿子的不能供养母亲,却要凭借(依靠)母亲养活儿子,儿子怎么能心安!”于是就舍弃了学业,努力耕 种,买珍稀食物,给母亲吃,而自己情愿吃素淡的食物。母亲的喉咙有疾病,他就用勺子喂食。但是母亲连续三昼夜一喂就吐,食物难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 亲梦见神人用针刺着她说:“我是哀怜你儿子的孝心啊。”一觉醒来,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风,城中洪涛滚滚。孝子家的房子本来就 有洞漏雨,半夜里屋就摇晃起来。孝子赶忙背起母亲,趴到案几下面。不一会儿,前前后后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们躲避的地方完好无事。
孝子的父亲去世一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时候,正值严冬时节,孝子的身体本来就羸弱,手跟炭土一个颜色,冻僵在大雪中。几个负责修筑坟 冢的匠人,点燃麻绳暖和他,再用热水浸泡,他这才苏醒索还。五十五岁那年去世。死前抱着母亲悲恸大哭,叮嘱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传他幼小时,在为父亲服丧期间,在苫块中睡觉,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门,邻人指点着他议论说: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这样(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禀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里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礼堂。
评论:《孝经》这本书,圣人用来教化孩子的内容已经达到了极致了。不过,世人正用读书来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独因孝心而废弃了读书,这是为什么 呢?《中庸》里说:“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学习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则,慈鸟反哺母鸟,羔羊 跪着吃奶,他们读了什么书呢?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
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如果遇见被(主人)派来买酒的奴仆、婢女,一定问:“你能饮酒吗?”(并且根据奴仆、婢女说的酒量)尽量斟酒给他们(饮),并叮嘱:“千万不要偷瓶中的酒喝,不然要受主人鞭笞的。”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大多脸色难看。卖酒者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能够休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求取借
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了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客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然而我已经赌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译者注:酬,主人进客也。——《说文》。凡主人酌宾曰献,宾还酌主人曰醋,主人又自饮以酌宾曰酬。这里意译为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有个方术之士(行占卜的人)谈论五行,判定卖酒者将死。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将到之时,他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召来,说:“我以往买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契约的价格,价格不公道的,拿现金追补。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不要他们偿还了),并且说:“不要让我的子孙为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了!”到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明亮,亲戚朋友面面相觑,等到半夜才散去。他后面的方术之士判定会死的从第八个人算起,都如期死了,而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正午牡丹【原文】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翻译】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来辨别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画中的牡丹萎wWW.slKj.orG靡无力而且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的眼睛。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间,猫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这也是善于研究古人笔下的意境啊。幽王击鼓身亡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 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1. 为:建造。 2.说:通“悦”,高兴的意思。 3.数:多次。 4.为:被。 5. 如果容寇到了,就以鼓声相传信息,诸侯的都要来救幽王。 6.幽王想看见褒姒的笑,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几次来都城都没有戎寇。 7. 因为周幽王不讲信用,不重视诸侯,因引褒姒一笑而屡屡戏弄诸侯,从而导致诸侯不相信,也不想帮助周幽王。 8.做人要诚实守信,讲、信誉,重信用,只有诚实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帮助,信任和爱戴。贾人渡河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阴那个地方的大商人,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二人相仇
古文句子翻译
ckse5a4l 11级 分类: 中小学作业 被浏览90次 2013.08.10
甲乙有夙怨,乙日夜谋倾甲。甲知之,乃阴使 其党某以他途入乙家,凡为乙谋,皆算无遗策,凡乙有所为,皆以 甲财密助其费,费省而工倍。越一两岁,大见信,素所倚任者皆退听。乃乘间说乙曰:“甲昔阴调妇,讳弗敢敢言,然衔之实次骨。以力弗敌,弗敢撄。闻君亦 有仇于甲,故效犬马于门下。所以尽心于君者,固以报知遇,亦为是谋也。今有 隙可抵,盍图之。”乙大喜过望,出多金使谋甲。 某乃以乙金为甲行贿,无所不曲到。阱既成,伪造甲恶迹及证佐姓名以报乙,使 具牒。双庭鞫,则事皆子虚乌有,证佐亦莫不倒戈,遂一败涂地,坐诬论戍。愤恚甚,以昵某久,平生阴事皆在其手,不敢再举,竟气结死。死时誓诉于地下,然越数十年卒无报。 所以尽心于君者,固以报知遇,亦为是谋也。 遂一败涂地,坐诬论戍。
eszqf采纳率:52% 11级 2013.08.10
甲乙两个人有夙怨,乙时时刻刻都在想怎么扳倒甲。甲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暗中派他的党羽某某以其他途径潜入乙家,凡是为乙所作的谋划没有一点遗漏。乙要做什么事情他都偷偷从甲家拿钱资助乙,使得乙要办的事情既花费节省成就又能很大。过了一两年,这个人就非常地受到乙的信任了,原来乙的幕僚谋士们都只能退下听凭这个人所言。这个人就乘机劝乙:“甲原来曾经偷偷调戏妇女,因为他的身份而不敢告发,但不吐此言如鲠在喉。我的力气没他大,我也不敢打他。听说您也和甲有仇,因此前来效力。之所以尽心辅佐您,固然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但其实也是为了这件事。如今有空子可钻,为什么不来打击他呢?”乙非常高兴,花了很多钱来算计甲。这个人也用乙的钱替甲四处行贿,没有没涉及到的。陷阱挖好之后,这个人就伪造甲的不良行径及证人的姓名承保给乙,让乙向上写奏折上报。两个人在朝廷上接受询问对质,发现这些事都是子虚乌有的,证人也纷纷倒戈不承认这些事。告甲之事以大败告终,乙因为犯诬陷罪被判处戍边。乙非常愤怒羞愧。因为一直以来和这个人关系很好,自己有许多不可告人的把柄都在他手上,不敢举报这个人,终于气愤填胸而死。死的时候向黄泉发誓,但过了几十年也没有什么报应之事发生。 史记里面用“坐”很多的啊,比如“坐谋反,赐死,无后,遂国除”,讲的就是“因叛国罪判处赐死,因为没有后代,于是这个诸侯国消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