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气候谈判中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囚徒困境博弈

气候谈判中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囚徒困境博弈

来源:九壹网


气候谈判中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囚徒困境博弈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问题,研究气候变化的国家(集团)间博弈,不仅有助于国家间进行更有效和积极地合作,还有利于中国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气候。以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国家(集团)的博弈为研究对象,采用囚徒困境博弈图式作为分析工具,以美国拒绝《京都议定书》为案例,展望囚徒困境模式下国际气候治理的未来。

标签:

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囚徒困境

1 “囚徒困境”博弈理论

“囚徒困境”博弈理论是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博弈论的一个经典假设:假设两个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后被捕,分别被关押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里进行审讯。他们面临着如下几种选择:(1)彼此合作,即两人互不揭发对方罪行。此时,根据警方掌握的案情,两名嫌疑人都将被判处2 年徒刑。(2)一方背叛、一方合作,即一方揭发另一方未暴露的罪行,换取宽大处理,另一方不揭发同伴罪行。这种情况下,选择“背叛”的一方获得从轻发落,被判处1 年徒刑,而选择合作的一方则被从重判处4 年徒刑。(3)相互背弃,即双方互相揭发对方罪行,此时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因罪行被揭露而或加重处罚,但同时又都因立功表现而获得减刑,最后都被判处3年徒刑。“囚徒困境”博弈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博弈论的一个经典分析模型,如表1。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若两个囚徒都选择“合作”,则可以同时获得次优结果,双方都只被判2年徒刑;相反,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则两人同时获得次差的结果,双方均会被判3年徒刑;而在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背叛”的情况下,选择背叛的一方总能获得最优结果,选择“合作”的一方则获得最差结果。假如囚徒A 和囚徒B 不能相互信任对方,都担心对方背叛自己,因此自己首先选择“背叛”,则往往会导致相互背叛的双输结果。由于人性的弱点,这种双输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如果国与国之间无法实现相互之间的信任并有效合作,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相互背弃的博弈结局。这就是哈丁在《公用地悲剧》一书中阐述的“个体理性行为的总和导致集体非理性的反论问题”。这就是国际合作中存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在以“逐利原则”为主导的个体行动组成的世界中,哪怕存在共同利益,单个行为体往往也不会主动为这种共同利益去努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囚徒困境博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個体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2 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囚徒困境博弈

美国在气候谈判过程中一直坚持发展中大国“有意义的参与”减排,它担心减排目标会大大损害美国经济,使美国企业丧失国际竞争力。布什总统在2001年

3月13日给四名共和党参议员的一封信中指出:“我之所以反对《京都议定书》是因为世界80%的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不实行减排,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严重伤害。参议院95票对0票的结果表明我们一致认为《京都议定书》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公平和无效率的协议。”发展中国家则因为自身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主张发达国家应承担历史责任并率先减排。最终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国际气候谈判因此而陷入了囚徒困境,理性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最终并未导致整个社会利益的最优结果(见表2)。

表2显示了国际气候谈判陷入囚徒困境的原因。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如果都采取合作战略(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义务,美国批准《京都议定书》),双方受益都是3。但这个结果并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和美国都有意愿选择背叛,美国单方面退出,受益会增加到4,而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承诺减排义务,也会增加1个单位的收益。美国如果得知发展中国家拒绝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义务,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就可以获得2个单位收益。

要克服非合作的囚徒困境的关键在于如何使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统一起来。由于囚徒困境博弈中存在个体理性行动与集体利性需求内在背离的刚性,因此为了实现最大化的公共利益,必然需要有一个约束力的机构,它迫使个体理性的行动接近集体理性的需求。这种具有惩罚、制裁性质的约束力成为克服囚徒困境中非合作行为的关键。

但是当今的世界并不存在一个能够强制执行《京都议定书》的集权的“世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也仅是一个明显带有软法特点的国际协议,只是笼统的规定了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没有对各国应当承担的减排或限排义务、时间期限、监督、违约制裁措施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一直没有生效,还不具有国际法的效力,所以美国批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但不批准议定书,其行为并不受国际法的约束。

应对气候变化是奥巴马的重点之一,所以在气候变化方面表现最不积极的美国在奥巴马上台后立场有所调整。美国提出, 截止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但这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7% , 而且美国坚持两个要求:首先是反对在没有发展中大国有意义地参与减排的前提下要求美国承担法律上的减排责任。这不仅成为它延迟对气候变化采取实质性行动的借口, 而且在77国集团之间打下了一个楔子;其次,强烈倾向于灵活性的市场减排途径,要求可通过碳排放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完成减排的目标。它的立场比较接近石油输出国组织。美国认为,它落实《京都议定书》的代价要大于欧盟和其他附件B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将气候变化对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最后,一些能源密集型企业对美国大力游说,并资助所谓的“公共研究”,质疑减排的必要性。这些企业的强大财力和政治影响力了科研人员和非环境组织对美国公共和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有不同的声音开始对华盛顿游说, 并影响公共舆

论。美国的许多州和企业已自行宣布了减排目标, 一些宗教团体和大量非环境组织也越来越积极地参与游说, 帮助民众提高气候变化与环保意识。此外,为了寻求解决气候变化和石油进口依赖的途径, 并出于对能源和的考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在美国国内受到重视, 并在最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气候变化和能源开始成为美国国内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2006年和2008年民主党分别在国会和总统选举中获胜, 表明美国国内的主流已开始转向。在2007年第13次缔约方会议上, 美国在最后时刻接受了巴厘行动计划。后来奥巴马曾在多个场合表示, 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首要责任,要在用创新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做出表率, 并有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但是, 在2009年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上, 美国又重申拒绝京都议定书,不顾公平正义原则, 坚持要求发展中大国参与减排, 试图把世界上最大排放者的义务转移到那些未来可能的主要排放者身上。在2010年美国国会选举中, 一些民主党议员因支持旨在温室气体排放的气候法案而失掉了议席, 而一些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成为了新议员。这个结果“将使得在即将到来的坎昆会议上推动本已困难重重的国际合作更有难度”。这些都表明了美国在短期内并不会在实质上改变其原有立场。

3 超越“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隐含的假定博弈是一次进行的,而不是重复进行的,因此一次囚徒困境博弈下的均衡解(不合作)并没有考虑到时间因素的意义。但是,如果博弈是董岱、重复进行的,任何博弈者现在的行动都会受到“未来效应”的影响,这就为集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博弈者的理性要求根据自己未来的支付成本大小来决定是否选择背叛战略。显然,一次博弈时,在给定过的支付结构下,博弈方可能只考虑“眼前利益”而采取不合作战略;但当重复博弈时,博弈方将更多地考虑到”未来效应”,从而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采取合作的战略达到纳什均衡结果。

由于美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附件I国家的36.1%,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要达到《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生效条件非常困难。假设《京都议定书》达不到生效的要求,即使附件I国家中批准的国家自愿实施规定的减排义务,第一承诺期(2008-2012)的减排目标仍然无法兑现。这个期间,发展中国家借助附件I国家提供的技术转让、能力建设、CDM等项目以及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也会相应增加,国际社会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的呼声将会更高,如果发展中国家继续以要求发展空间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为结构拒绝减排或限排,另一博弈方美国也会以发展中国家没有“有意义的参与”为由而继续不批准,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可能退出《京都议定书》成为第二承诺期的“搭便车者”,《京都议定书》就将成为一纸空文。

参考文献

[1]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0:159.

[2]

Anil Agarwal, “ A Southern Perspective on Curb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Stephen H. Schneider, Amin Rosencranz and John O. Niles eds[M] , Climate Change Policy:A Survey,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2002:380.

[3]

任海军.“国际观察:政治气候变化波及美国气候”, 新华网, 2010

年11 月4 日, http://news. xinhuanet. com /2010 - 11 /04 / c_13591148. h tm, last accessed on Novem ber 7,2010.

[4]

Katherine Sierra, “After Election, U.S. Leadership on Climate Crisis is

Critical”,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November 3, 2010. http:/ /www. brook ings. edu / opinions /2010 /20101103_climate_elections_sierra. aspx, last accessed on November 7, 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