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CL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

CL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

来源:九壹网


CL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

摘要:交际语言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理念而非具体的教学方法。他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仍在国外二语教学中备受推崇和欢迎。交际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交际能力培养,对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听说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它对于语言结构的重视以及提高学习者的读写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交际语言教学的应用在我国的外语语言环境,教育和测试下面仍然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关键词:交际语言教学 挑战 交际能力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交际语言教学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作者讨论分析了交际语言教学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涵盖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教学材料因素及大课堂因素等等。最后,笔者针对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涉及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教学质量,测试改革以及教学材料使用和大课堂改革等建议。

1什么是交际语言教学

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始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对传统语言教学的改革。自交际语言教学法诞生之日起,便争议不断。区别于以往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交际语言教学更倾向于是一种教学理念,因为“交际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涵义” (Harmer,2007, p69)。Harmer(2007, p69) 总结了交际语言教学的两派不同观点。一派是基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认为交际语言教学首推语言的口语表达功能,写作语法以及如何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恰当的表达。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使用完成时态和第二条件句进行邀请,道歉,同意,拒绝”等等。 另外一派的观点是学生应该卷入真实的或现实的“有意义的交际任务中”, 通过“无障碍的参与有意义的语言环境”(Illich, 1972, cited in Harmer, 2007, p52)并且接触丰富的“使用中的语言”和“去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

Nunan(1991,cited in Brown, 2001, P78)提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五个特点。使用目标语在交互式交流中学习语言;在教学中引入真实性的教材;不仅要学生关注语言本来,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强化学生自身经历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尝试将课堂学习与课外语言使用联系起来。这些特点与Richards & Rodgers (2001,p158)认为的交际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并且“基于经历”(experience-based)。Littlewood(1981,cited in Richards & Rodgers, 2001, p155)认为交际语言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其系统地关注语言的功能方面和结构方面。英国和美国的交际语言教学拥护者一致认为交际语言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以及语言交际所依赖的听说读写技能。

因为交际语言教学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且其涵盖广泛, 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文本或者权威定义也没有一个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权威范

例。至诞生之日起,至今仍然是备受推崇的教学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分支,如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从中发展而来。

交际语言教学一方面侧重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有助于改变我国英语教学中出现在的“哑巴英语”的状况,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更适合当前正在国际化中的我国英语教学。另一方面,其对于语言结构方面的关注同样有助于学生在读写能力的培养。

2交际语言教学在我国遇到的挑战

交际语言教学在我国的运用遇到很多挑战,使其并不能充分发挥其最新热门教学法的作用。 笔者在四年的教学中,亲身感受到在运用交际语言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这些挑战根源于我国的语言环境,教学及测试,涉及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

2.1 语言环境对于交际语言教学的

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Foreign Language)而不是“二语”(Second Language),英语学习主要依赖于课堂学习(Ellis, 1999, pp11-12),课外几乎没有任何语言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而交际语言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英语作为“外语”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了教师在课上“交际活动”(Harmer, 2007, p70)的设计,学习者在课外缺少激活英语的环境和机会,“基于经验”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2.2 教育及考试对于实施交际语言教学的局限性

教育是纵向的,连贯的,衔接的。因此,大学前的语言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知识结构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高考等考试为目的的英语课程学习后,很难适应同与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差异巨大的交际语言教学。

此外,流利性(fluency)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Richards & Rodgers, 2001, p172), 但是当前大学英语测试仅仅以强调正确性(accuracy)的笔试为唯一的测试手段,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各高校自身的英语期末考试都赋予了英语笔试的权威性,这无疑同交际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相违背。鉴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四六级考试反作用于(Hughes, 2000, p.1)教学,成为教学内容的一个环节,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考试为目的的课程教学而不是真正的语言教学。

2.3学习者自身因素

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而非二语, 学生除课堂学习外,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进行交流。通常,除考试这个外在动机外, 学习者没有很强的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和目的。根据卢琳 (2007, p20)对于大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的

调查结果,仅有大约10%的学生出于内在动机学习英语,大于50%的学生出于包括四六级在内的考试压力而学习英语。将英语视为一门被测试的课程而不是一门语言学习使得大多数学生更加在意考试成绩而不是交际语言教学所强调的学习过程。

受到传统的教育和中国文化的影响, 英语课堂上有着大量传统式好学生,他们安静认真听课,记笔记,在英语测试中获得高分但很难积极融入交际语言教学的任务或活动中去。而交际语言教学认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是积极的“协商者”(Breen & Candlin, 1980, cited in Richards & Rodgers, 2001, p.166)而不是被动的的接受者。

2.4 与教师相关的因素(Hird, 1995, p.25)

我国英语教师身份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但是英语教师而且也是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的语言水平是同样是通过大量语法和知识点的笔试塑造而成。其所经历的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影响着其教学理念和方法。由于教师和学生拥有共同的母语-汉语,在无法用英语准确解释要说的问题时,教师很自然地求助于汉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和教师自身语言水平的局限性使教师很难以“目的语” (Nunan, 1991, cited in Brown, 2001, p78)来组织交际语言教学的课堂任务和活动。

尽管教师期待改进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却少有途径来实现。我国在这个方面的局限性和日本的英语教学状况非常相似。根据Sato 和 Kleinsasser (1999,pp. 499-502)对交际语言教学教师因素局限性的调查报告发现大多数教师不知道交际语言教学或对交际语言教学存在不同的误解,更不用说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应用。若不是笔者是在攻读国外大学英语教学硕士的课程, 也不会了解到交际语言教学。尽管有所理论学习,但是笔者在自身的教学中发现理论同实施理论之间存在一定难度。交际语言教学要求教师尽可能创造“真实而有意义的” (Richards & Rodgers, 2001, p172)课堂任务和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鉴于语言环境和教学内容大纲的局限,这对于教师的课程设计提出很大要求。

2.5教学材料和大课堂因素

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依旧依赖于以一本或两本课本为主,教学进程依照课本单元划分,教师学生对于课本或材料的选择权过少,遇到科普类或与现实生活无关的文章也要坚持学习完毕。使得学生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趣。依照规定好的文章材料设计交际语言教学的课堂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此外,我国大学英语课堂通常是以60人为基数。在这样的大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耗费时间管理课堂。在大课堂上,组织语言任务活动,同单个学生面对面交流成为很大的挑战, 这为交际语言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3结语

综上所述,交际语言教学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包

括教师对于交际语言教学理念的认知, 教师自身教学质量和外语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推动交际语言教学在我国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改革测试手段和方法,尝试增加英语测试中口语考试的比例,在外在动机上调整并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改变当前“哑巴英语”的教学结果;提倡国内外语言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交流,加强教师在教学法和教学质量的培训以提高英语教师对于交际语言教学的实际应用能力;逐渐尝试脱离以单一课本为主语言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多资源利用教育理念;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大班制向小班转变,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课堂语言交际机会,并为交际语言教学法提供更多可实施空间。

参考文献:

[1]Brown,H.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3]Fang, F. My experience of learning languages and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a narrative inquiry[J].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ritique, 2006(5), 117-129.

[4]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4th ed.). Harlow: Longman, 2007.

[5]Hird, B. How communicative can English teaching be in China[J]. Prospect, 1995 (3), 21-27.

[6]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7]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J]. (2nded.). Cambridge: CUP, 2001.

[8]Sato, K. & Kleinsasser, R. C.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Practical understandings[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9(83), 494-517.

[9]卢琳.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J]. 新西部,2007(20),130-131.

杨叶,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