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质的比热容》配套练习(答案版)

2022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质的比热容》配套练习(答案版)

来源:九壹网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第3节物质的比热容

一、单项选择题

1.将质量、初温分别相等的铁块和铝块〔c铁<c铝〕放在沸水里煮直到温度不再升高,比拟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那么〔〕 A.铁块吸收的热量多 B.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C.铁块、铝块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D.无法判定 【答案】B 【解析】

将铁块和铝块放在沸水中煮到温度不再升高,二者的末温相同,因为铝的比热容比铁的比热容大,在铁块和铝块的初温和末温、质量都相同时,由Q吸=cmt可以知道,比热容大的吸收的热量多,因此铝块比铁块吸收的热量多。应选B。

由公式Q吸=cmt可以知道,在温度变化和质量相同时,铝的比热容大,所以吸收热量就会更多。

Q2.根据c=,关于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c,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m(tt0)A.假设吸收的热量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增大一倍 B.假设质量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减至一半

C.假设加热前后的温度差增大一倍,那么比热容增大一倍 D.无论质量多大,比热容都一样 【答案】D 【解析】

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物质的比热容只跟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质量、温度上下、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均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 应选D。

3.以下有关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比热容越大

B.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

C.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主要是因为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 D.铝的比热容比铁大,质量相同的铝和铁放出相同的热量后,铝的温度一定比铁高 【答案】C 【解析】

A.比热容是物质特有的一种属性,只跟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跟物体的温度没有关系,故A错误; B.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与这种物质的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的比值,故B错误;

C.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在相同的条件下放出的热量较多,所以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故C正确;

D.铝的比热容比铁大,质量相同的铝和铁放出相同的热量后,铝的温度变化量小于铁的温度变化量,由于不知道它们的初温和末温,最终无法判断它们温度的大小,故D错误。 应选C。

4.质量相等的A、B 两种液体分别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下图,由图中可以看出〔〕 A.A和B的初始温度不同 B.液体B的比热容大 C.A的温度比B升高得慢 D.A和B的比热容相同 【答案】B 【解析】

A.从图中可以看到,A和B的初始温度相同,都是20℃,A项不合题意;

BD.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两液体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在相同的时间内,液体A升高的温度较大,根据QcmΔt可知,液体A的比热容较小,液体B的比热容较大,选项B符合题意,D项不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相同时间内,液体A的温度变化量较大,那么A的温度比B升高得快,C项不合题意。 应选B。

5.以下事例中①水力发电;②在北方严寒的冬天,用水来作为传热的介质,给居民区供暖气;③冬天,户

外的自来水管常有冻裂;④农民伯伯为了防止植物在夜间被冻坏,黄昏时常给田里灌水;⑤汽车发动机用水循环冷却;⑥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于沙漠地区。以下4个选项中,所述事例均不是利用〔或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是〔〕 A.①③ 【答案】A 【解析】

①水力发电,是利用水的势能发电,故①符合题意;

②在北方严寒的冬天,用水来作为传热的介质,给居民区供暖气,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的慢,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冬天,户外的自来水管常有冻裂,是水凝固时体积变大的缘故,故③符合题意;

④农民伯伯为了防止植物在夜间被冻坏,黄昏时常给田里灌水,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的慢,故④不符合题意;

⑤汽车发动机用水循环冷却,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变化相同的温度,吸收更多的热量,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于沙漠地区,是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的慢,故⑥不符合题意。

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应选A。

6.关于物质的比热容,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比热容与物质吸热多少有关 B.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比热容就越大 C.水适合做冷却剂是因为比热容大 D.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比热容不变 【答案】C 【解析】

ABD.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同种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比热容会改变,比热容的大小与质量、吸收的热量无关,故ABD错误;

C.水的比热容最大,和其它物质比拟,降低相同温度放出热量多,所以汽车散热器常用水作为冷却剂,故C正确。 应选C。

B.①⑤

C.②③

D.④⑥

7.如图为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加热装置的功率始终不变〕,从图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该物质为晶体,熔点为10℃

B.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在CD段小

C.该物质在B、C两点时温度、内能都相等 D.该物质在B、C两点之间温度不变,是因为到B点后不再吸热 【答案】B 【解析】

A.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那么该物质为晶体,且熔化对应的温度是0℃,即熔点为0℃,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该物质在AB段的升温比CD段快,且相同时间内吸热相等,物质的质量也不变,由Q=cm

t可知,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在CD段小,故B正确;

C.该物质在B、C两点时都是0℃,温度相同,但熔化过程中却在不断吸热,所以该物质在B点的内能要比C点的内能小,故C错误;

D.C两点之间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条件是到达熔点且继续吸热,特点是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在B、但继续吸热,故D错误; 应选B。

8.一块冰全部熔化成水后,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体积一定变大 C.具有的热量一定变大 【答案】D 【解析】

A.冰熔化成水,其质量不变,由密度公式B.比热容一定不变 D.具有的内能一定变大

m可知,体积会变小,故A错误; VB.冰熔化成水后,比热容会变大,故B错误;

C.热量是发生在热传递的过程当中,物体本身并不具有,故C错误; D.冰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故其内能会变大,故D正确。 应选D。

9.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固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C.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小

D.冬天放在室内的透明玻璃杯中装入局部开水后,杯的内壁会出现小水珠 【答案】D 【解析】

A.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还有可能是外界对该物体做功,故A不正确; B.只有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B不正确; C.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故C不正确;

D.冬天放在室内的透明玻璃杯中装入局部开水后,杯内有高温水蒸气,所以杯的内壁会出现小水珠,故D正确。 应选D。

10.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不计热量损失〕如图是A和B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1 B.A的比热容与B的比热容之比为2:3 C.都加热t时间,B吸收热量比A吸收热量多 D.A和B升高相同的温度,B吸收热量较多 【答案】A 【解析】

AB.在时间t,吸收的热量相同,A的温度变化tA20℃,B的温度变化tB40℃,A、B的质量相同,由Q吸cmt,那么

cA:cBtB:tA2:1,

故A正确、B错;

C.由图可知,在时间t内,吸收的热量相同,故C错;

D.由图可知,A、B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A的时间长,A吸收的热量多,故D错. 二、填空题

11.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如下图,是某中学在培养茶艺的培训课活动的情形。烧水的过程中,将木炭的化学能转化为了水的______能,茶壶中的水温度升高50℃,这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J,

c水=4.2103J/kg℃。

【答案】内4.2104 【解析】

[1]烧水的过程中,木炭的化学能转化为水的内能。 [2]茶壶中的水温度升高50℃,这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为

12.如下图,壶身与壶嘴中的水面之所以保持相平是因为____原理.放入冰箱使壶内1千克的水温度降低10℃,[c水×10³焦〔千克·℃〕/] 在此过程中水放出的热量是_____焦,这是通过_____的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答案】连通器×104焦热传递 【解析】

壶身与壶嘴中的水面之所以保持相平是因为连通器原理,在连通器里装有同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水放出的热量:

Q放=cm△t=4.2×103J/〔kg•℃〕×1kg×10℃=4.2×104J;

水放出热量、内能减少,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减小水的内能. 三、实验题

13.小明在探究“物质的放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质量均为的水和另一种吸热能力弱于水的液体进行比照实验,并用图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如下图实验过程中水和另一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分析图像可以得出:

(1)图中表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是______〔选填“甲〞或“乙〞〕;

(2)0~15min 内,另一种液体放出的热量为______J,其比热容为_______ 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

3

J/〔kg⋅℃〕]

【答案】甲×104×103 【解析】

(1)[1]时间相等时,两种液体放出的热量相等,由图像可知,乙液体的温度降低的快,甲液体温度降低慢;根据Q放=cmΔt可知,在质量相等、放热也相同的情况下,谁的温度降低得快,它的比热容小;所以,甲液体的比热容大,表示水的温度变化图线。

(2)[2]由题知,而水和液体的质量相同,即m水=m乙,而水和另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即Q水

=Q乙放,那么

c水m水Δt=c乙m乙Δt′

结合图像〔15min以内〕可得,水放出的热量,即另一种液体放出的热量,即

Q水放=Q乙放=c水m水Δt=4.2×103J/〔kg⋅℃〕×0.5kg×104J 〔60℃-40℃〕=4.2×

[3]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四、计算题

14.某工厂利用地热温泉水辅助冬季供暖,地热温泉水每天出水量为2.5×104kg,温泉水的初温是80℃,供103J/〔kg·℃〕暖后温度降到40℃.温泉水的比热容是4.2×.试求: 〔1〕这些温泉水每天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107J/kg的焦炭提供,至少需要燃烧多少千克的焦炭? 〔2〕假设这些热量由热值是3.0×109J 〔2〕140kg 【答案】〔1〕4.2×【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温泉水放出的热量是:

Q放=c水m△t=4.2×103J/〔kg·℃〕×2.5×104kg×109J 〔80-40〕℃=4.2×109J 〔2〕根据题意知道Q吸=Q放=4.2×

109J/3.0×107J/kg=140kg 由Q放=mq知道需要的焦炭的质量是m=Q放/q=4.2×

15.如下图,小强家安装了一台康达太阳能热水器,它的热效率可以到达80%,水箱容积为100L,装满水,水的温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关系如表: 光照时间T/h 水的温度t/℃ 0 20 1 2 3 35 4 40 5 50 6 60 7 65 8 70 9 10 25 30 75 80 (1)太阳能热水器光照10h,水吸收的热量? (2)太阳能热水器10h接受多少太阳能?

(3)太阳能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节约了多少度电? 【答案】(1)2.52107J;(2)3.15107J; 【解析】

(1)水箱装满水时,水的体积 由m得,水的质量 V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初温t020℃,末温t80℃, 那么水吸收的热量 (2)由Q吸100%得,太阳能热水器10h接受太阳能 E〔3〕太阳能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节约的电能

WE3.15107J8.75kWh8.75度

答:(1)太阳能热水器光照10h,水吸收的热量为2.52107J; (2)太阳能热水器10h接受3.15107J太阳能; (3)太阳能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节约了度电。

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目标梳理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利用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知识梳理

1.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

〔1〕原因:液体内部和外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处于液体外表附近的动能足够大的液体分子会挣脱液体内部其他分子的束缚飞出液面,形成蒸气.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②液体外表积越大,液体蒸发越快.③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3〕液体蒸发的特点

①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即液体的蒸发不受温度.②只发生在液体外表,即发生的部位在液体的外表,且过程较缓慢.③蒸发过程中要吸热.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有致冷作用. 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也与自身的性质有关,有的液体容易蒸发,有的液体不容易蒸发. 3.沸腾

〔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下图〕 〔3〕特点

①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发生.在内部形成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②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4〕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

①液体的温度到达沸点.②液体能持续吸热. 〔5〕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说明:沸点与液体外表处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高压锅就是利用增大气压的方式来增大液体的沸点的. 4.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

例如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还要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①降低温度.②压缩气体的体积.如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是气态,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为液体.

注意: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但有的气体仅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才能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

重点梳理

【重点01】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

1.主要实验器材:温度计、停表、烧杯、酒精灯、硬纸板等; 2.器材组装顺序:自下而上: 3.温度计的原理、使用和读数;

4.硬纸板: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分析数据和现象,总结结论】

5.通过气泡的变化判断液体所处的状态:气泡沸腾前只有少量,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如图A〕,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且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如图B〕; 6.温度-时间曲线图的分析与绘制:判断沸点、沸腾时间等; 7.表格数据分析:找错误数据、判断沸点、沸腾时间等; 【交流与讨论】

8.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用初温较高的水;②减少水的质量;③加带孔的纸盖;④调大酒精灯火焰。 9.验证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的方法:停止加热,观察水能否继续吸热; 10.水沸腾的条件:到达沸点,继续吸热; 11.水沸腾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12.烧杯口处产生“白气〞的原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3.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水的沸点低于100℃的原因: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2〕水的沸点高于100℃的原因:杯口盖密封较严,导致烧杯内的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将装有刚停止沸腾的水的烧瓶倒置,浇上冷水,水又重新沸腾:浇冷水,温度降低,瓶内气压降低,

导致水的沸点降低;

14.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会继续吸热; 15.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液化要放热; 16.改变液体内能的方式:热传递;

17.水温度上升不是直线的原因:随着水温的升高,散热越来越来快,所以水温升高速度变慢; 18.假设增加水量,水的沸点不变,沸腾时间延长,如图乙所示。 实验结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重点02】蒸发与沸腾的不同 【重点03】常见的液化现象

〔1〕自然界中的雾、露.

〔2〕“白气〞现象:冬天呼出的“白气〞;烧水冒出的“白气〞;冰棒周围的“白气〞;翻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

注意: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3〕“小水珠〞:人戴眼镜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镜片模糊;汽车玻璃上的水汽;自来水管外壁上出现的小水珠;洗澡后镜面上的小水珠;从冰箱里取出的东西外壁上的小水珠.

“白气〞出现在哪一侧

【例题】在寒冷的冬天,爸爸开车带小明外出,小明坐在开着空调的车里发现一个现象,车窗上有水雾出现阻碍了驾驶视线,爸爸调整了风挡附近空调的出风口对着车窗吹风,水雾就消失了。请同学们分析:〔1〕车窗上的水雾是怎么形成的?〔2〕水雾在车窗的内外表还是外外表?〔3〕车窗上的水雾为什么会消失?

答:〔1〕寒冷的冬天,车里开着的空调吹出的是暖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液化放热,是车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会附着在玻璃窗的内外表;〔3〕对着车窗玻璃吹风,可加快小水珠蒸发,水雾就消失了。

1.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期间,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前必须要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起雾的现象。这是由于〔〕

A.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玻璃片外侧造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附着在玻璃片内侧造成的

C.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玻璃片内侧造成的 D.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玻璃片外侧造成的

2.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吸水性好的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以下关于简易冰箱制冷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选项是〔〕

①纱布有较好的吸水性,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 ②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③水蒸发时吸热,可以使食物的温度降低; ④提高水的温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某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内的酒精中,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关于它们的示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只有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

B.甲的示数为室温,乙、丙的示数相同,并都低于室温 C.甲、乙示数相同,都等于室温 D.甲、乙、丙示数都相同,都等于室温

4.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那么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A. B. C. D.

5.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21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这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首奖,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她回忆当年带着课题小组实验尝试加热青蒿水溶液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份以提取药物,做了大量实验但并没有发现有效结果.她猜测: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乙醚提取.最终成功地从青蒿乙醚溶液中提取出有效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1〕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醚的____________ 〔选填“熔点〞或“沸点〞〕较低.

〔2〕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慢慢消失,这是一种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说明用___________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6.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为了防止影响视线,司机师傅应该对挡风玻璃吹_______〔选填“冷风〞或“热风〞〕

7.如下图,让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将____,过一段时间,容器B中的水温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

8.小华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组装实验装置时,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放置非常重要,实验时,应领先调整固定_____的位置〔选填“铁圈〞或“铁夹〞〕;

(2)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局部数据如下表。表格中〔A〕、〔B〕两处应填的内容是:〔A〕_____〔B〕_____; 〔A〕 〔B〕 0 90 1 92 2 94 3 96 4 98 5 98 6 98 7 98 8 98 (3)请在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B〕—〔A〕〞关系图像; 〔________〕

(4)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5)在探究结束后,有一个学习小组绘制出如图丙所示的水的〔B〕和〔A〕关系图线,其中错误的线段是_____。 1.【答案】C

【解析】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起雾的现象,这是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片造成的。 应选C。 2.【答案】C

【解析】液体蒸发吸热可以使物体的温度降低,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湿度、液体的外表积、液体外表上方的空气流动的速度等。

①纱布有较好的吸水性,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加快水的蒸发,所以①分析正确; ②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外表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所以②分析正确; ③液体水蒸发时从周围吸收热量,可以使食物的温度降低,所以③分析正确;

④提高水的温度,虽然水的蒸发加快了,但是不能起到制冷的作用了。 应选C。 3.【答案】C

【解析】蒸发是汽化现象,蒸发吸热.因为空气中的温度计测的是室温,密封玻璃瓶中的酒精可以认为是不挥发的,那么乙温度计所测酒精的温度和室温是相等的.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棉花上的酒精蒸发,从周围环境中吸热,使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所以丙温度计测的温度比室温偏低.应选C. 4.【答案】D

【解析】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不会变化,所以水的沸点不会改变,但水量增加会使水的温度上升变慢,即加热时间变长.故D选项符合题意. 5.【答案】沸点汽化压缩体积

【解析】(1)[2]根据题意:“尝试加热青蒿水溶液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份以提取药物〞,可见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醚的沸点较低.

(2)[2][3]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慢慢消失,液态变为气态,所以这是汽化现象;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说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6.【答案】内侧热风

【解析】[1]冬季,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外表。

[2]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因此应吹热风。 7.【答案】液化升高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解析】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容器B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 8.【答案】铁圈t时t温见解析移开酒精灯 CD

【解析】(1)[1]组装实验装置时,器材的组装应该从下向上,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在下,悬挂温度计的铁夹在上,所以应领先调整固定铁圈的位置。

(2)[2][3]由题意可知,90到100应该是温度的示数,0到9应该是时间的示数,所以〔A〕是t时,〔B〕是t温。 (3)[4]根据表中的数据描点,然后连线,可得到相应的图像,如以下图所示。

(4)[5]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移开酒精灯,这时水没有吸收热量,再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5)[6]从图丙可以看到,其中错误的线段是CD,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第二课时目标梳理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利用用“温度—时间〞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 知识梳理

1.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

〔1〕原因:液体内部和外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那么运动.处于液体外表附近的动能足够大的液体分子会挣脱液体内部其他分子的束缚飞出液面,形成蒸气.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①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②液体外表积越大,液体蒸发越快.③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3〕液体蒸发的特点

①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即液体的蒸发不受温度.②只发生在液体外表,即发生的部位在液体的外表,且过程较缓慢.③蒸发过程中要吸热.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有致冷作用. 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也与自身的性质有关,有的液体容易蒸发,有的液体不容易蒸发. 3.沸腾

〔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如下图〕 〔3〕特点

①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发生.在内部形成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②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4〕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

①液体的温度到达沸点.②液体能持续吸热. 〔5〕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说明:沸点与液体外表处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高压锅就是利用增大气压的方式来增大液体的沸点的.

4.液化

〔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

例如被水蒸气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还要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

①降低温度.②压缩气体的体积.如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是气态,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为液体.

注意: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但有的气体仅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才能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

重点梳理

【重点01】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

1.主要实验器材:温度计、停表、烧杯、酒精灯、硬纸板等; 2.器材组装顺序:自下而上: 3.温度计的原理、使用和读数;

4.硬纸板: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分析数据和现象,总结结论】

5.通过气泡的变化判断液体所处的状态:气泡沸腾前只有少量,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如图A〕,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且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如图B〕; 6.温度-时间曲线图的分析与绘制:判断沸点、沸腾时间等; 7.表格数据分析:找错误数据、判断沸点、沸腾时间等; 【交流与讨论】

8.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用初温较高的水;②减少水的质量;③加带孔的纸盖;④调大酒精灯火焰。 9.验证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的方法:停止加热,观察水能否继续吸热; 10.水沸腾的条件:到达沸点,继续吸热; 11.水沸腾时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12.烧杯口处产生“白气〞的原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3.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水的沸点低于100℃的原因:当地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2〕水的沸点高于100℃的原因:杯口盖密封较严,导致烧杯内的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将装有刚停止沸腾的水的烧瓶倒置,浇上冷水,水又重新沸腾:浇冷水,温度降低,瓶内气压降低,

导致水的沸点降低;

14.撤去酒精灯,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会继续吸热; 15.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液化要放热; 16.改变液体内能的方式:热传递;

17.水温度上升不是直线的原因:随着水温的升高,散热越来越来快,所以水温升高速度变慢; 18.假设增加水量,水的沸点不变,沸腾时间延长,如图乙所示。 实验结论: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重点02】蒸发与沸腾的不同 【重点03】常见的液化现象

〔1〕自然界中的雾、露.

〔2〕“白气〞现象:冬天呼出的“白气〞;烧水冒出的“白气〞;冰棒周围的“白气〞;翻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

注意: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3〕“小水珠〞:人戴眼镜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镜片模糊;汽车玻璃上的水汽;自来水管外壁上出现的小水珠;洗澡后镜面上的小水珠;从冰箱里取出的东西外壁上的小水珠.

“白气〞出现在哪一侧

【例题】在寒冷的冬天,爸爸开车带小明外出,小明坐在开着空调的车里发现一个现象,车窗上有水雾出现阻碍了驾驶视线,爸爸调整了风挡附近空调的出风口对着车窗吹风,水雾就消失了。请同学们分析:〔1〕车窗上的水雾是怎么形成的?〔2〕水雾在车窗的内外表还是外外表?〔3〕车窗上的水雾为什么会消失?

答:〔1〕寒冷的冬天,车里开着的空调吹出的是暖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2〕液化放热,是车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会附着在玻璃窗的内外表;〔3〕对着车窗玻璃吹风,可加快小水珠蒸发,水雾就消失了。

1.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期间,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前必须要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起雾的现象。这是由于〔〕 A.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玻璃片外侧造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附着在玻璃片内侧造成的

C.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玻璃片内侧造成的 D.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玻璃片外侧造成的

2.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

把一个吸水性好的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以下关于简易冰箱制冷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选项是〔〕

①纱布有较好的吸水性,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 ②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③水蒸发时吸热,可以使食物的温度降低; ④提高水的温度,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某房间里有甲、乙、丙三支温度计,将甲放在空气中,乙的玻璃泡插入被密封在玻璃瓶内的酒精中,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关于它们的示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只有甲温度计的示数与室温相同

B.甲的示数为室温,乙、丙的示数相同,并都低于室温 C.甲、乙示数相同,都等于室温 D.甲、乙、丙示数都相同,都等于室温

4.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那么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A. B. C. D.

5.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21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这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首奖,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她回忆当年带着课题小组实验尝试加热青蒿水溶液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份以提取药物,做了大量实验但并没有发现有效结果.她猜测: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乙醚提取.最终成功地从青蒿乙醚溶液中提取出有效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1〕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醚的____________ 〔选填“熔点〞或“沸点〞〕较低.

〔2〕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慢慢消失,这是一种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说明用___________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6.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选填“内侧〞或“外侧〞〕,为了防止影响视线,司机师傅应该对挡风玻璃吹_______〔选填“冷风〞或“热

风〞〕

7.如下图,让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将____,过一段时间,容器B中的水温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

8.小华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组装实验装置时,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放置非常重要,实验时,应领先调整固定_____的位置〔选填“铁圈〞或“铁夹〞〕;

(2)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局部数据如下表。表格中〔A〕、〔B〕两处应填的内容是:〔A〕_____〔B〕_____; 〔A〕 〔B〕 0 90 1 92 2 94 3 96 4 98 5 98 6 98 7 98 8 98 (3)请在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B〕—〔A〕〞关系图像; 〔________〕

(4)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5)在探究结束后,有一个学习小组绘制出如图丙所示的水的〔B〕和〔A〕关系图线,其中错误的线段是_____。 1.【答案】C

【解析】护目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起雾的现象,这是护目镜和面部之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片造成的。 应选C。 2.【答案】C

【解析】液体蒸发吸热可以使物体的温度降低,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湿度、液体的外表积、液体外表上方的空气流动的速度等。

①纱布有较好的吸水性,可以增大水的蒸发面积,加快水的蒸发,所以①分析正确; ②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外表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水的蒸发,所以②分析正确; ③液体水蒸发时从周围吸收热量,可以使食物的温度降低,所以③分析正确; ④提高水的温度,虽然水的蒸发加快了,但是不能起到制冷的作用了。 应选C。 3.【答案】C

【解析】蒸发是汽化现象,蒸发吸热.因为空气中的温度计测的是室温,密封玻璃瓶中的酒精可以认为是不挥发的,那么乙温度计所测酒精的温度和室温是相等的.丙玻璃泡用浸有酒精的湿棉花包裹着放在空气中,

棉花上的酒精蒸发,从周围环境中吸热,使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所以丙温度计测的温度比室温偏低.应选C. 4.【答案】D

【解析】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不会变化,所以水的沸点不会改变,但水量增加会使水的温度上升变慢,即加热时间变长.故D选项符合题意. 5.【答案】沸点汽化压缩体积

【解析】(1)[2]根据题意:“尝试加热青蒿水溶液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份以提取药物〞,可见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醚的沸点较低.

(2)[2][3]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慢慢消失,液态变为气态,所以这是汽化现象;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说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6.【答案】内侧热风

【解析】[1]冬季,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外表。

[2]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的越快,因此应吹热风。 7.【答案】液化升高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解析】水蒸气在试管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容器B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 8.【答案】铁圈t时t温见解析移开酒精灯 CD

【解析】(1)[1]组装实验装置时,器材的组装应该从下向上,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在下,悬挂温度计的铁夹在上,所以应领先调整固定铁圈的位置。

(2)[2][3]由题意可知,90到100应该是温度的示数,0到9应该是时间的示数,所以〔A〕是t时,〔B〕是t温。 (3)[4]根据表中的数据描点,然后连线,可得到相应的图像,如以下图所示。

(4)[5]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移开酒精灯,这时水没有吸收热量,再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5)[6]从图丙可以看到,其中错误的线段是CD,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不会再升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