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辩论世界杯总结(一)
辩题:
正:对中产阶级进行“焦虑营销”是道德的
反:对中产阶级进行“焦虑营销”是不道德的
观后感:
首先拿到这个辩题需要明晰的就是何谓“焦虑营销”,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人的焦虑情绪促使人购买自己商品的一种营销方式。然后,审视辩题所针对的群体——中产阶级。那么今天辩论场上的数据、实例都不能脱离这个群体。至于辩题中的道德和不道德,鉴于其具有一定的弹性,故各方给出的标准也就无从统一。这是观赛前的准备。
比赛开始后,正方立论给出两点:不违法、不影响自由市场运行即为道德。并且正方顺势推出部分自己的辩论义务,说:请对方积极举证然后大家一起探讨,若是对方举证推翻自己两条标准中的一条即为对方得证。于是反方的质询环节便疯狂的举例攻击正方的两个标准,不过收效甚微,毕竟从一开始就跳入对方设置的战场多少有些不理智。反方所遵循的是康德的道德准则和民法,大概就是说我方可以证明“焦虑营销”在康德的体系中就是不道德,且民法中规定:在极端不理智情绪中达成的协议均不生效。反方三辩直接放言:康德就是这么刚,法律就是这么刚。到底刚不刚呢?你说好了就刚,你说不好就不刚。反方到最后自己都不坚定自己的立场,只能说明他们并不完全认同康德,这能刚的起来吗?再说民法,世界上的民法数都数不清,随便找一条与“焦虑营销”有关的法律总是找得到的,讲真,说服力不强,而的这条民法本来就和“焦虑营销”关系不大,极
端不理智情绪不包括焦虑,于是反方付出极高的辩论成本但却换来严重不对等的成果,实属遗憾。那么正方又如何呢?虽然坚守阵地成果显著,但有余力的他们却将自己的思考功率大大降低,以至于翻来覆去都是在讲同样的东西,除了回应正方,反方啥也没做。诚然,一个好的立论可以大大降低己方的辩论成本,但不加以利用多余的成本去扩大战果,这场胜利就变得寒酸了许多。最终,因反方久攻不下正方的高地浪费了大量时间,醒悟时已无力回天,只能败下阵来。在正方一开始立论就设下的“你证伪,你就赢”的陷阱中,反方愈陷愈深。跳不出来自然也打不出深度。正方虽然也守住了自己的阵地,但有余力而不为,过于依赖论的优势取得胜利,实在难以使人信服。以上。
我的看法:
对于这个辩题,正方可以从中产阶级切入开辟新战场。中产阶级,通常情况下是收入稳定可观,有住房的成年人。首先他们具备了成熟的判断能力,其次他们有多余的积蓄而且金额可达近百万(这里可以补充数据)。了解了这些,我们来看焦虑营销的商品,它们大多并不昂贵,且你是可以选择不买它的,而具备成熟判断标准的中产阶级即使被“焦虑营销”坑过一两次,也绝不会再上当。从结果来说商家不能持续赚中产阶级的钱,从过程来说营销手段多又多,我们给了买家选择空间,也没有过度消磨他们的理性,怎么能叫不道德呢?(这只是提出一个点,内容还有待补充)
反方其实也不难打,反方可以展开自己的论并追问正方。首先,商家的“焦虑营销”度在哪里?究竟给中产阶级留下了多少的选择空间?反方有提到,心理学上说类似“焦虑营销”给人心理上的诱导超乎我们的认知,这其实等同于将我们的选择空间极度压缩。这样一来,我们几乎失去了选择空间,这还能叫道德的营销方式吗?其次,我们来讲必要性。是不是一定要“焦虑营销”才能卖出你的商品,或者说只有它才是最佳方案吗?如果不是,明明有不利用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方式,比如:......(资料补充)为何不采用,你一定要用操
纵消费者心理的方式去营销,难道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吗?(仅为粗浅的理解,诸多考虑不周还请包涵)
tips:某评委在举例时说商业道德也有底线,比如不能骗小孩子,中产阶级=小孩子?“焦虑营销”=欺骗?实在是无法认同。
华语辩论世界杯总结(二)
辩题:
正:当代年轻人做加法更能使自己幸福
反:当代年轻人做减法更能使自己幸福
观后感:
依旧是一场定义战,对加法和减法重新定义来击溃对方观点巩固己方观点。那么审视辩题,三个要素:当代年轻人、加减法、幸福。当然还有一个字很重要:“更”。所以,今天必定不是要证出对方一无是处,而是要比较出加法和减法,孰者更容易带来幸福。换而言之,加法减法都得做,就看谁能证明其对幸福的决定性作用。
比赛开始,正方立论首先定义加法:知识储备、技能的提升叫做加法。然后阐释为什么21世纪的青年人要给自己增加压力,因为现在我们有更好的精力,更大的容错空间,等中年后就没机会了。并且正方说这是一种期望,即期望当代青年人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为什么是期望呢?因为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青年人行动力极弱,并且有94%的青年人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的。这也就是说当代青年人对未来的方向并不确定,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丰富
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给未来做充足的准备。所以,当代青年人更应该做加法,而加法所带来的你的成功会最终带领你走向幸福。很明显,这个理论并不坚固,也可以说是上半身坚固后半身脆弱。没有目标,看不清方向,青年人如何获得努力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动力?再者,做加法就一定获得成功吗?成功就一定导向幸福吗?这一系列的逻辑问题是可以找出巨大漏洞的。不过,反方并未质疑,emmm?反方提出了什么呢:知识和技能不能算加法,因为知识和技能学到了就学到了,是不可能减除的,所以这些都能讨论因为他们只能加不能减。且不说反方这个推论本身就有问题,就算你说的对,那你又想减掉什么东西呢?
反方立论:我们认为想获得幸福的根本是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怎么说呢?选择就是减法,遵循内心将选择范围缩小,致力于自己喜欢的方面,选择不就是将不符合自己内心的选项剔除掉吗?再者,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做的不好也觉得幸福,我就算佛系一点我与世无争但我遵从了内心我也幸福啊。然后反方举了一些例子:比如一个想回小镇发展的青年遵从了内心啊云云。其他的则均在反驳正方。反方的立论问题同样很大,遵从内心?你的内心声音一定是正确的吗?青年人的价值观本身并不成熟,交由自己判断不但可能失去幸福还可能犯下无法回头的大错。再说选择,做选择=做减法?这显然不能被我们认同。遗憾的是,正方当面指出了这个错误推论使得反方瞬间落入下风。最终,双方在争执加减法的定义中结束了比赛,反方始终坚持选择即减法的立场无法令人信服,所以惨败。
我的看法:
对于正方,其实讲到了一些可以继续深入的例子而且逻辑可以更加严谨。当代青年人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而我们是应该排斥这些压力给自己减负还是迎着压力努力前进?而从长远来看,克服压力与逆境带给我们的财富是受益终身的,而放任自己轻松度日,在大城市受不了了回三四线城市发展即使现在快乐,未来也会因为现实的重担而抬不起头,面子、
赡养父母、疾病......这些都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所以,今天的青年,可能不能总想着如何天天过的幸福,逼着自己艰难的前进总会是痛苦的,而这些痛苦使你坚强,使你优秀,你得到的不仅是克服困难后的短暂幸福,还有未来生活衣食无忧的长久幸福,这不是更好吗?
反方,很简单,减掉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为了更加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上,把我的工作学习做好做精,排除杂念,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为未来美好生活奠基。同样,这个减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领域,无论你做什么,排除其他事物的干扰,一件事倾注尽量多的精力不是更容易做好吗?做好我们当代青年人正在做的事,学习、工作、实践......于是逻辑就连上了:一心一意方能做好一件事,做好了一件事就获得成就感和相应的回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感到幸福的事。
当然,这只是肤浅的建议,事实上不深入探讨依旧是漏洞百出,且正反双方加减的并非一物,交锋点无法预料。
tips:部分思路受到了周玄毅评委的启发,算不上自己的完全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