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创新研究
传统的评价模式采用教师主导、 笔试为主, 主要考察学生的 死记硬背能力及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这种评价模式延续了应 试教育的弊端。 这种风向标式的评价导致教学改革的弊端积重难 返,成为阻碍教学改革的主要阻力,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所在。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都聚焦在 常规课堂, 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研究较少。 随着对实践教学重 视度的日益提高, 对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应该成为学界和教育界 关注的一个重点。 双主体间性协同教学评价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 中基于协同学习形式,通过教师主体间、学生主体间、教师与学 生之间的评价互动,形成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模式,并充分调 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评价 模式。
一、主体间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在对主体的探究过程中, 通过研究者们的不断 思考和理论建构, 通过对教育实践过程的反思, 主体间性理论得 以确立。岳伟 [1] 等人认为,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 有人也把它称之为交互主体性、 主体际性、 主体通性、共主体性、 主体间本位等。 主体间性深化了主体性的研究, 主体间性是主体 性研究的一个成果。 主体间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之间的进一步 发展,本质上主体间性是一种主体性。
岳伟 [1] 认为,主体间性的思想是不断演进的,即由先验的 认识论
层面逐步转向现实的实践层面。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较早 地从认识论哲学的主客关系模式来间接地构筑主体间性。 主体教 育理论必然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不断探索如何建构平等民主的 师生关系和如何处理主体间的关系。宋剑 [2] 认为,对主体间性 问题的思考,人们的视野转向了交往与对话。 这是将人的主体性、 能动性导向一种共生的生态伦理, 是将人的主体性建构在生命平 等、人格平等的基础上。 通过交往与对话过程, 建立起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和相互促进的主体间性关系。张天宝 [3] 认为,从主体 教育理论延伸到主体间性教育论, 借助的理论资源是丰富的, 其 中包括以胡塞尔为代表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际性理论、 以海德 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主体际性理论、以马丁 ? 布伯的对话理论为代表的主体际性理论、 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 理论为代表的主体际性理论等。
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 促进学界和教育界对主体教育理论进 一步科学探索。人们对主体理论加以反思,从而使“对话”与 “交往”在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培养教育教学过程中成为主体间 性互动的实现途径和根本方式。
二、双主体间性协同教学评价模式 教育的几个主体间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评价 需要充分调动教育各主体间的积极性, 寻找适合教育教学双方的 教学方式, 从而获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双主体间性协同教学评价 充分调动教育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教师主体间的互动、 学生主体间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主体间的互动, 全方位考核教学 评价各个环节,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参考模 式。
(一)教师主体间性协同教学评价:教师成长保障 教师主体间性协同教学评价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团 队、授课教师自身、教学督导共同参与教学评价,通过教师团队 评价、 授课教师自身评价反思、 教学督导作为第三方评价营造的 一个团队互动评价模式。
以往教学评价过程中, 往往居高临下, 为管理服务的并作为 奖惩教师的一个标准, 只重视对授课教师的评价, 这种评价模式 导致教师为评价而评价, 迎合学生和评价团队, 忽视提升思考教 育内涵的渠道和方法, 以致出现功利性教学评价结果。 “课堂教 学评价要真正发挥改进教学的功能, 还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同 和接受评价结果与改进建议。 这就要求评价者在阐述信息时要将 教师放在关注的对象之列, 可以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和表达自己的 观点,在洞察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 [4] 。”在教学评价过程 中,授课教师应该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受益者, 引导教师积极参 与到教学评价中来, 促进教学反思, 发现教学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养成教学自觉反思的习惯, 着重教育改进能力的提升成为一种常 态,才能使教学评价的功能落到实处。
教师主体间性协同评价把授课教师作为评价的一方纳入评 价体系中,成为评价主体,一起商讨评价标准,探索教学效果, 使教学评价落到实处,教学反思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把教学评 价作为一个形式,使其真正发挥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技能提 升的作用。通过教育策略的碰撞、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学设计的 评价、教学效果的思考等一系列途径,真正触动授课教师主体, 使其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 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保 障力量。
(二)学生主体间性教学评价:教师成长的动力 双主体间性协同教学评价模式基于团队学习形式,
学生成为
学习的主体,通过团队成果的分享,学生对各个团队的教学成果 进行评价,形成了学生主体间的教与学的互评; 传统的讲授式课 堂使学生成了知识的接收器,学生间的互动较少,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主体间的教学评价, 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互动, 学会换 位思考,能与周围人的观点达成“互识”与“共识”,
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承 担一定的学习活动任务,同时,也作为学习活动的受益者,分享 别的小组的成果。并从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活 动进行评价,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这既尊重了受教育者 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互动评价、价 值多元化的最优发展,彰显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评价过程中, 被评价者主体自身也在进行鉴别、思考、学习,成为自己教育自 己、主体间相互教育的新型学习主体, 形成了学生主体间性协同 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很好地实践了科学的评价模式,彰显 了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价值,从而探索了多元评价模式。 (三)教师学生间互评: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教师学生间互评是指教学评价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以 及教师课堂上对学生团队成果和个人成绩的评价, 双方通过纸笔 和网络评价渠道,评价互动,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地开 展。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的评价, 也是目
从而不断
前国内高校采用形式较多的一种评教模式, 因学生参评数 量较多,能更客观地反映教师的上课受学生欢迎程度。 教学评价 设计合理,还可以对教学效果、教学态度、教师教学设计等方面 搜集大量信息,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信 息。同时,通过学生主体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使教师主体也获得 教学反馈。
教师对学生团队和个人的评定,对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起到 了指引和导向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需改进以分数论英雄的单 一评价模式, “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综合评定人才培养 质量,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尤 其是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5] 。”
双主体间性协同教学评价模式既重视对教师的教的评价, 也 重视对学生的学的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从团队和个人学习两个 方面进行。 既重视了智育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也重视了学生综合 素质的提升、团队能力的构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团队学习评 价中,鼓励学生通过他们的视角,采用他们喜欢的呈现方式,开 展学习交流、经验分享,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和发展中来,为学生 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三、双主体间性协同教学评价模式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理性定位评价目标 教学评价首要的问题是理性定位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关系到 教学评价的引导方向, 是教学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科学地 教学评价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 又要兼顾教师的成长, 同时还 要为教育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评价目标的理性定位应该基于 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钻研, 以改进教师的教学为目的, 以促进 学生的
发展为引导,为教育管理部门提升教育效果提供科学参 考。
(二)合理构建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价值主体是多元的, 包括学生个体与 群体、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多个层次。由于各个层次价 值主体的需要不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就具有了多元性特征 [4] 。”教学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特色、社会需求、 学生心理特征, 重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发展性指标的构建, 形 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教学评价环境。 同时,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广泛 征求评价的教师和学生主体的意见, 使他们成为教学标准的制定 者,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标准对教学评价的导向和约束作用。 其 次,教学标准的制定应该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需求和关注重点,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实用的教学评价体系, 并能给教师主体提供一 个综合的教学评价反馈, 以便于教师能更全面地开展教学反思活 动,从而使教学评价功能更好地得到发挥。最后,教学标准的制 定既要重视学生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 又要重视教学标准和 教学任务的完成, 同时还要考虑情感标准的营造, 创设和谐教学 氛围,才能给教学效果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三)科学处理评价结果
教学评价能否达到改善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取决于 对教学评价结果的科学处理。教学评价是为教师、学生、教学管 理、社会服务的,因而,教学评价结果要发挥真正的效果,需既 重视科学性的量化指标, 又重视具体化的质化指标。 兼顾各个方 面的需求,使教师参与评价指标的制定、认可教学评价、有效指 导教学。使学生参与教学评价、
思考教学效果、收获评价成果,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教学管理部门在宏观层面能着眼于 学校的发展, 教学质量的提升, 提升评价结果在教育管理中的权 重。使社会成为教学评价的间接受益者, 可以考虑社会参与评教, 引入市场和社会评价,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