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馆文化 张志勇 (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62000) 摘要:茶馆的发展历经了一千六百多年。在它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演义了不同的文化风采。本文主要是 对茶馆的来源、发展历程及具有代表的两个区域文化下的茶馆进行描述和探讨。 关键词:茶馆;来源;历史;区域文化;成都茶馆;杭州茶馆 茶馆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和窗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茶馆是一种以售卖茶水为中心,供客人品 茗养性,娱乐休闲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它又从一个侧面 折射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其余坊巷院落,纵横万数…各有茶坊、洒店、勾肆饮食”。 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 至夜尤盛”。其兴盛流行情况可见一斑。从此,茶馆的社 交作用凸现。清朝是茶馆的鼎盛时期。据《成都通览》载, 清末成都的街巷约有514条,而茶馆就有454家,几乎每 条街都有茶馆 。茶馆的真实情景在《清明上河图》中也 1茶馆的来源及发展历程 1.1茶馆的来源 我国茶馆成形于唐代。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南 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 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到了20世纪上半叶,茶馆成了人们了解时局,预测形 势发展和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场所。后,是茶馆的新 生期。茶馆从形式,内容,经营理念到文化内涵都发生很 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以此相仿效,遂成风俗。白邹、齐、沧、隶渐 至京邑,城市多开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饮茶成为时尚始于唐代的寺院,随后逐渐从寺院茶堂发展 大的变化,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也更具活力了。这时, 茶馆已经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关注的是 茶馆的文化,于是茶馆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 到了2l世纪的现代社会,茶馆文化贴近时代脉搏,崇 尚新潮,其理念定位在艺能至上,服务多层次,标新立异, 到民间茶肆 。在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或茶邸等, 明代以后始称茶馆。明朝张岱《陶庵梦亿》载“崇祯癸酉, 有好事者开茶馆”,从此后茶馆就成为通称。 1.2茶馆的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茶馆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在悠悠的 历史长河中,总共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富有创新精神,时刻体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茶艺馆应运 而生。最早的茶艺馆出现在70年代的 。茶艺馆都讲 究冲、泡茶技艺,有的茶艺馆中还有自己的茶艺表演队, 定期举办品茗艺术表演,演示艺术化、规范化的品茗艺术; 有的茶艺馆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书 画展、茶文化交流、品茶会等等 。 首先是茶馆雏形的阶段,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 那时,专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可以说是古代最早的茶馆。 唐代时,茶馆正式形成。可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 见记》中,至盛唐,“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杨华《膳 夫经手录》)。文人墨客时常聚茶会、作茶诗,这就影响到 2区域文化下的茶馆 从茶馆的历时态看,大体都经历了一个共同的发展历 上层统治者,慢慢出现了官办的大型茶宴,饮茶遂成为风俗, 这促成了我国最早的茶馆的产生。 程。但中国毕竟幅员辽阔,各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 平、历史进程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区域文化的熏陶下, 各区域中的茶馆也呈现出与别的区域茶馆完全不同的风貌 和特色,尤其在各地的老茶馆中这种风貌和特色尤为明显。 其次,发展时期。宋代至清代是茶馆的发展时期。宋 代茶馆兴盛的概况在《东京梦华录》、 《武林旧事》、《都 城纪胜》、 《梦粱录》等诸多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描 述 。据《东京梦华录》载:“曹门街,北山子条坊内有 仙涧、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马行街“约十余里, 以受巴蜀文化熏陶的成都茶馆和受吴越文化熏陶的杭州茶 室为例,两地茶馆最大的不同,一个是简朴随意;一个是 精细雅致。 2014年第一期 历史‘文化 2.1成都茶馆 2.1.1巴蜀文化 生活。休闲、会客、交友甚至工作。因而,茶馆很热闹, 干什么的都有,下棋打牌的、喝茶聊天的、吃饭看报的、 成都茶馆是在巴蜀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谓的 “巴蜀文化”是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区域, 南涉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区域,具有从古 及今的历史延续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文化 。巴蜀文 明发源很早,是我国古老的原始文明地区之一。据考古发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巴蜀文化就已存在。巴蜀人民在独特的 会客交友的、搓背掏耳朵的、唱戏遛乌的、打瞌睡发呆的, 一种浓浓的市民生活气息 。 最后,社会功能齐全。成都茶馆在表面的闲适背后其 实是一个社会功能齐全的公共场所,具有信息交流、休闲 娱乐、经济活动、场所民间法庭等功能。如哥老会。哥老 会在四川称为“袍哥”,袍哥的公口大多设在茶馆,事实上, 地理环境和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 稳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特质:封闭中有开放、追求 稳定、安宁、喜好歌舞诗词,安于闲适享乐。 2.1.2成都茶馆 茶馆最初源于巴蜀,这与四川人“乐群”的性格有关, 也与四川的天气有关:四川I盆地光照少,养成了人们爱聚 拢在室内活动的习惯,最根本的是茶乡的人民爱喝茶。茶 馆文化很能体现巴蜀地区的文化特征:稳定、悠闲、享受、 生活化0 。茶馆文化已经成为巴蜀文化的一部分。 成都茶馆是四J1I茶馆的代表。茶馆内大多以竹、藤为 桌椅,一般是矮桌、竹靠椅,那竹椅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结晶, 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坐上去舒舒服服,还不打瞌睡。茶 具是盖碗茶,由茶盖、茶碗、茶船三部分组成,各有其独 特的功能。茶船既防烫坏桌面,又便于端茶。茶盖则有利 于泡出茶香及刮去浮沫,若将其置于桌面,则表示茶杯己空, 示意茶博士过来续水;倘有茶客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之上, 表示暂时离去,少待即归” 。盖碗茶是成都茶馆的一大 特色。四川茶馆的另一大特色是茶博士。他们个个身怀绝技, 待一桌茶客落座后,只见么师右手提着锃亮的紫铜壶走过 来,左手五指分开,夹着七八个茶碗、茶盖、茶船,一挥手, 丁当连声,茶具各自就位,他先把一米长的壶嘴靠拢茶碗, 然后猛地向上抽抬,一股滚水直泻而下冲到茶碗里,再然 后小拇指一翻就把茶盖盖上了。动作一气呵成,桌上不撒 一滴,充分体现了茶道“精华均匀”的精神,看着真是一 种享受。成都茶馆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茶馆多。四川有 谚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而四川茶馆又以成都 最有名,因而又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 的说法。据刊载,成都现有茶馆5000余家 。茶馆多,与 它追求闲适的文化分不开,也与巴蜀文化中所特有的农业 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分不开。其次,生活化。四川人去 茶馆不叫“坐茶馆”,更不叫“品茗”,而叫“泡茶馆”, 一个“泡”字足以让你感受到四川人把泡茶馆当作是一种 一些茶馆即为袍哥所开。袍哥有一整套的茶诗、茶阵、茶 手势相认。当然,这种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 2.2杭州茶馆 2.2.1吴越文化 在吴越文化的熏陶下,浙江茶馆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 位。吴越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5万年 前的旧石器时代。对吴越文化认识一般是在两个层面上, 一是指吴地与越地的文化。指的是从原始先民开始到春秋 战国时期生活在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东南部的吴国与 越国的文化。二是指吴越国的文化。吴越国是在唐朝末年, 权威下降,各地纷纷出现地方性的割据政权,即所谓 的“五代十国”中的一国,范围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全境、 福建东北部一带。因此。所谓吴越文化,主要指的是在浙 江及其周边这块土地上所形成的具有从古及今的历史延续 性和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文化。它以重利、务实、开放、 创新、精致和谐、讲究人性为核心内容。 2.2.2杭州茶室 杭州茶室是浙江茶馆的代表,杭州茶室把吴越文化的 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报道,杭州茶馆业的年营业额已 达十亿元n 。杭州茶室有几大特点: 首先,茶、景交融。杭州茶室向来讲究名茶配名水, 品茗临佳境。因而杭州茶室的环境都特别好,这里的环境 不仅指的是内环境,更指的是外环境。历史上杭州茶室就 注重选址,除了开在传统的各水陆码头、交通要道、商贸 市场等人口密集区,吴山、玉皇山、宝石山、云栖、龙井、 九溪、三谭等风景名胜区也开满了茶馆,更别说西湖一带 二是杭州茶文化与禅宗的密切关系。 清末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茶馆越发向风景名胜 区集结,一些著名的景区如平湖秋月、西冷印社以及灵隐、 虎跑等处都设有茶馆。明初,西湖边拆围墙改马路,西湖 边及西湖各风景点均有茶室,一年四季皆有独特处。易于 品茗赏景的有:乍暖还寒时,柳浪闻莺处的“莺馆”品茗; 2014年第一期■ 暮春时节“镜湖厅”小坐;夏日炎炎,则云栖、烟霞等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茶馆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综合了经济、 文化、政治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并且,在各异的区域文化 熏陶下,茶馆的形式、文化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上所 述的成都茶馆与杭州茶馆中,差异更是十分明显:首先在 装饰布置、气氛上,成都的茶馆装饰布置较简单,气氛随意、 自然。相比之下,杭州的茶室注重装潢的精美和精致,注 重环境的清雅,因而杭州茶室的选址都很讲究,从西湖边 鳞次栉比排列的茶室就可以看出来。其次,成都茶室“俗”, 茶室,清静宜人:秋季则可到白堤之平湖秋月,若是秋雨 霏霏之际,则可往曲苑风荷处的“湛碧楼”;冬日就应该 去昭庆寺的茶楼了 。清末,“藕香居”系尼姑所开,茶 联非常有名,一联云:“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 人”,另一联云: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 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把杭州茶文化的两大特色都点出 来了,一是茶、景、意趣和谐统一;二是杭州茶文化与禅 宗的密切关系 。三是整个杭州就是一个大茶寮,茶与人、 人与天地、山水自然契合,融为一体,这才是品茗的真趣。 如南山路上的西湖国际茶人村,一派古典的江南园林建筑, 粉墙黛瓦、山光竹影、古筝泉鸣、香烟袅袅;而紫艺阁茶 馆则用绿叶植物装点,田园风情弥漫。 其次,精致、艺术化。杭州茶室在店堂的布置、冲茶 的技艺、茶艺表演、茶文化活动上乃至精美的茶点无不体 现这种精致和艺术化的品味,这和浙人“柔慧”的性格分 不开,和吴越文化中的“精致和谐”分不开。先人在<宋 史地理志》中曾概述浙人的性格气质“人性柔慧,尚浮屠 之教,厚于洋味,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 浙江向来是才子佳人辈出的地方,品茗赏景、吟诗作画的 风气很盛,而书画与佳茗都蕴涵一个“雅”字。早在南宋时, 就有茶馆用名人字画装点四壁,时至今日,更是如此。此外, 在店堂布置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一种文化意韵。如在太 极道苑里,所有的栏杆、墙板均木纹显露,茶桌、凳椅都 不施半点油漆,一切以天然见人。放音机里放的是“小热昏”, 一种旧时杭州民间的说唱艺术,让人感受到一些老杭州的 意味。而和茶馆则用古书的旧版绘图做墙纸,用清代的马 车毂辘配以玻璃制成别致的茶桌;茶馆内放着明代紫楠小 案、清代红木荷花扶手椅、清代民用小炕桌等各式古代生 活用具和各种陶瓷、木雕、银器等。丰达茶馆的每扇玻璃 窗上,都装饰着米芾的“茶”字,室内的方柱上、四面墙 上都有杭州书法家书写的古今著名茶联、茶诗,还挂着山水、 人物画。 最后,种类、层次齐全。杭州茶馆的风格整体上属于雅, 比较精致,不是非常民俗,但仍然有适合各色人等,不同 层次消费需求的各种类型茶馆。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是较 早引进茶艺馆的城市。茶艺馆是茶馆业界的新型态,是讲 究文化底蕴和品饮艺术的茶馆。最早的茶艺馆出现在7O年 代的,内地第一家茶艺馆是1985年在杭州落成的茶人 之家。 2014年第一期 不是庸俗,而是世俗、通俗、民俗,是俗的安逸。而杭州 茶室“雅”,多了一份儒雅之风。在社会功能上,成都人“泡” 茶馆,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成都的茶馆很热闹,很生活化。 而杭州茶室的社会功能则单纯得多,主要是聊天会友、休 闲娱乐,感受一种氛围。因而,杭州茶室远没有成都茶馆 那么热闹,其讲究的是名茶配名水,讲究的是品茗赏景之趣, 自有一种风雅、诗意的情致,很艺术化。再次,在文化品 位上,成都茶馆没有杭州茶室文化品味高,文化氛围不浓, 茶文化的精髓较少体现,是一种市民茶馆。而杭州茶室文 化氛围浓,特别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景、茶的合一, 充分体现了“和”的茶文化。但是,它们都渗透了当地的 文化,符合其社会的风俗,并且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1张一民,周英美.中国茶馆的演变及社会作用[J】..中国茶叶 加工2007,(3):52 【2】刘清荣.宋代茶馆述论[J].中州学-IU.2006,(3) f3J王镇恒,王云,朱世英.四川名茶与四川茶馆文化[J】.农业 考古.2000,(2) 【4】童启庆.茶艺馆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l茶叶 .1 997.23(2) 【5】宋毅彬,姜含春.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U1.中国茶叶加工 .2006,(2):42—44 【6】徐晓村.中国茶文化【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2):192 [7】张小霖.品味成都茶馆.茶苑奇葩【J].2002,(3):3O一31 【8】徐晓村.中国茶文化【MI.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2):194 【91许启民.上海成都北京杭州新茶馆[J】.茶报.2004.1 【10】曾燕,杨国良等.成都茶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l乐山 师范学院学报.2006,(12):69—72 【1l】方益波,彭友.杭州I茶馆业年营业额达十亿元[J】.经济与市 场.2007,(5):12 【12】倪群.近代杭9'I1茶馆【J].农业考古.1999,(2):144。 【13】徐晓村.中国茶文化【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