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种类等。 2.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 3.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4.了解对联的有关类型,基本上学会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通过《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对联导入,介绍对联的起源,格式,类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乡二里共有三父子不识四书五经竟敢教七子十分大胆 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里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恰恰 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哮,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棋盘上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八目共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教学实践 二、对联起源: 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到了宋代,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 三、对联历史 对联,常张贴、悬挂在或镌刻于门上、柱子上。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它是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分上下两联,有的还有横批。 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认为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生活场景和名胜古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对联分类 (一)组合对 组合对实际就是把某个字拆开来然后再组合起来。例如: 乾隆看望纪晓岚,见其愁眉不展,问其心事,答曰有所思。乾隆说我能猜透你心事。于是出一上联: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纪晓岚猛一惊,忙跪地对曰: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这里他们分别把“思”和“谢”拆开又组合在一起。这种对联就叫组合对。 (二)谐音对 谐音对就是利用语音相谐一语双关,起到妙趣丛生的效果。例如:高力士和李白的对骂:玄宗让高为李出题,高出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李还击: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 (三)缺字对 缺字对是利用空白寓意双关。例如说一穷书生过年,贴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即:上联(缺一)谐音(缺衣),下联(少十)谐音(少食),指自己生活艰难。横批:南北指自己没有东西。 同类趣联鉴赏:一、二、三、四、五、六、七 (忘八),孝、弟、忠、信、礼、义、廉 (无耻)。 (四)矛盾对 矛盾对就是利用反义词写出看似矛盾实则并非矛盾的对联。例如: 船载货物货重船轻轻载重,尺量土地地长尺短短量长。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往右翻,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 (五)重叠对 重叠对就是利用词语的重叠来写对联。例如: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趵突泉)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题西湖孤山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题杭州龙井南九溪十八涧 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何防。--题浙江奉化“休休亭” (六)改对 改联就是把原来的对联改编仍然是一幅好联,但寓意却发生了变化。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觉得用自己家的东西为他撑面子不划算,就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七)同字异音对 同字异音联是利用多音字的多个读音出联。例如: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山海关孟姜女庙上联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下联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八)拆字对 拆字对和组合对恰恰相反,拆字对是把某个字拆开,组和对是把某个字拆后再组和。例如: 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言: 王老者一身土气。王老头对道:朱先生半截牛形。秀才默然。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故云“半截牛形”。 同类趣联鉴赏:蚕为天下虫,鸿是江边鸟 (九)数字对 数字对是巧嵌数字出联。例如: 清末孙中山留学归国,途经武昌时,闻张之洞办洋务兴实业,欲与一见,便投名刺曰:“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用此种口气同他说话,便在纸条上写出一联。让门官交孙中山。联曰: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旋即写出下联传进去: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见了,暗暗称奇,立即下令开中门迎接。张之洞在出联中在摆官架子,孙中山在对句中则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慨予以折服。两人之联皆各切身份。 《奇趣妙绝对联》云,郁达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餐罢得句云: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一时未得对句。适逢主人报帐曰: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达夫以为主人是说对句,经交谈,不禁大笑。三竺,指上、中、下。六桥,指苏堤上有六座桥,即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 因巧合与误会而成联是这副对联的情趣所在。上联全为杭州山水,下联全为食单帐目,两联数字对得尤其工整,很难得。 (十)讽喻对 讽喻对是寓意含讽的对联。如: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写于十年) 冬迁南国,夏选北疆,会不背时令;彼避严寒,此消酷暑,风正合人心(讽某些会风不正) 官大,权大,肚子大,口袋更大;手长,舌长,裙带长,好景不长(讽某些者)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讽选总统) (此联绘形绘色地活画出旧时知府官的两副面孔) (十一)同韵对 同韵对是利用一词多词性或同音字出联。例如: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 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水陆洲,洲停舟,舟动洲未动;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不飞。 (十二)倒顺对 倒顺对即上联正读下联反读切语意完整。例如: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客来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十三)歇后对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用群众熟悉,诙谐而形象的语句, 运用时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也可以前后文并列,采用这种 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联”。例如: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和佛印) 开花芝麻--步步高;出土甘蔗--节节甜 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清水池中洗和尚--水浸葫芦 (苏小妹和佛印) 君子之交淡如--水;醉翁之意不在--酒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十四)同旁对 同旁对就是同练部首相同。例如: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同类趣联鉴赏: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十四)顶针对 顶针对就是上下联顶真。例如: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同类趣联鉴赏: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十五)无情对 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是不拘一格。 同类趣联鉴赏: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 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 (十六)嵌字对 嵌字对就是联里嵌着所要表达的人名地名或事物名。例如: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蔡锷赠小凤仙 又如: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 参出民间疾苦,议定治国方针。(参议院) 韬略终须绘新图,奋起还得读良书。--郭沫若题上海韬奋图书馆 (十七)白话对 白话对是利用口语表达,亲切宜人。例如:穷鬼哥快出去,莫要纠缠小弟;财神爷请进来,何妨照看晚生。 又如: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十八)集句对 集句对是利用古书里的名句成对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如:采菊东篱下,种桑长江边。 秋菊有佳色,幽兰生前庭。 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 (十九)长绝对 长绝对字数较多,结构庞杂,但也对仗工整。例如:昆明大观园楼上有幅号称“古今第一长联”的对联,共180字。全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当然,对联的形式还有很多,趣闻更无法在有限的篇幅尽情一叙。对联其实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靠对仗取胜。如果想很好地掌握对联的知识,请多读诗歌。不过大致分类也就这些。 五、课外阅读 《笠翁对韵》 《声律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