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字面上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高尚的情操更能感召年轻一代。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造物即造物者,指天。整句诗的意思为:天没有言语却有情意,每当寒冷过去便让我们觉得春天已来临。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今天晚上,我格外地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还听到透过绿色窗纱传来的春虫的叫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讲了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用笛子吹奏的《折杨柳》的曲调,于是感慨到: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让我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是陈与义从汴京去襄邑途中作的诗句。意思是:躺在船上看满天的云没有动,殊不知,云和我一起住东飘去。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偏爱菊花,是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菊花开过,大自然中再没有其他花开放了。
已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字定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政治家、文学家。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
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伟大情操,令人肃然起敬。这正好比悲心回向、永远利他的大乘精神;而无论盛开的花、落下的花、还是地上的泥土,其实原本就是一体,只不过是随缘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
这两句的通俗解释:
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新雷
清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②,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③,
只待新雷第一声。
张维屏 (1780—1859) 清广东番禹人,字子树,一字南山,号松心子。道光进士。署湖北黄梅知县,后为江西南康知州。道光十六年(1836)退隐。工诗文,精书法。鸦片战争期间,愤英军淫掠,支持广州人民抗英,赋《三元里》长诗,歌颂抗英志士,斥责奕山、余保纯媚敌、乞和行径。又作《三将军歌》,颂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壮烈殉国的事迹。著有《松心草堂集》,另辑有《国朝诗人征略》。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道光四年(1824)春初,写春将到的喜悦。诗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对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欢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会新变的心情。小诗短短四句,寓理于情,清丽可喜,耐人寻味。
②“造物”句:《论语·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诗本此。造物,指天。
③著:同“着”,助词。
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在这寂静之中,正蕴蓄着巨大的爆发力量,就等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1)诗题一作《夜月》。(2)更深:深夜。半人家:指深夜月光西斜,只照着半个庭院。(3)北斗:指北斗七星。阑干:横斜的样子。雨斗:二十八宿之一,有六颗星。(4)偏知:出于意外地感到。(5)新:初。
【译文】
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有“简斋集”。
这是诗人在河南行舟襄邑道中的真实感受。船顺水而下,趁着顺风,百里路程只走了半天,水速是惊人的。榆堤两岸的景物,应似飞掠而过,此诗虽未写出,可由想象而得。然而,诗人注意的却是船上看云的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满天云彩,一动不动,船行百里,竟没有觉察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
东。船上观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种感受,看两岸花木又是另一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的不同:花木在近处,看去似飞动;白云太离远,观者未觉动。可是,同一个陈与义在另一种场合下看那天上的云,却又象跟着归去的诗人在一起行走: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是一首七言绝句。这两句是说,不是我偏爱菊花,一年之中,菊花开过之后,再没有别的花开放了,赏花的机会再没有了。诗句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爱菊之情,其中含有对菊花坚贞品格的赞美。别出新意,笔法巧妙,新颖自然,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