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南
—国家级非遗『渠县刘氏竹编』传人刘嘉峰
八丨小篾匠的来路与归途
ProseandEssay会觉得比以前你采访过的各类非遗差!144
在结识四川渠县籍朋友吴平之前,我对位于川东、面积比深圳略大一些的渠县的认识,仅限于: 存留了不少汉阙,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真正诱发我对渠县向往并于炎炎夏日成行的,并非暮气 沉沉、古意森森的汉阙,而是吴平自微信发给我的不少渠县竹编的精美图片。吴平得知这两三年我都 在采集一个“中国手艺人”系列,已经结集为《手上春秋——
中国手艺人》,媒体不吝评价之后,遐
迩闻名,便极力撺掇我去他老家看竹编,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你只要看了我老家渠县刘大师手工编织 的那些实物,就绝对不会失望。感觉他就差一句话没有脱口而出:教授看了我们渠县的竹编,一定不
一则,吴平发的那些竹编图片确实打动了我,那些竹编字画、提花瓷胎竹编、双面竹丝编都有很 强的视觉美学效果;二则,无论我打小生活的赣西,抑或现在居住的深圳,都常见街市有竹编卖品:
竹盆、竹筐、竹簸箕……一个人的生活过往,总 会给他的审美趣味刻下不可磨灭的路径记忆。远 观竹山、近穿竹林、俯挖竹笋,皆是少儿眼中泛 黄的底片,到了“渠县刘氏”手里,何以便成就 了一件件引人遐思的艺术品,也包括了兼有把玩 效果的实用品?
便在一个芒种节气随吴平自深圳直飞达州, 随行的还有我几年前毕业的研究生、青年作家欧 阳德彬。达州乃四川人口大市,上古属巴地,出 机场之后顾不得去瞻仰一下凤凰山唐代大诗人元 稹的纪念馆,很快上了高速公路,直趋七八十公 里之外的渠县。一路上目之所及,加上来接机的 吴平朋友的介绍,留下这么几个印象,
一
是漫山
遍野植被丰沃,满目翠绿生生;二是当地盛产黄 花和花椒,路边也能远观万亩花椒山林;三是渠 县骚人墨客众多,已于2015年秋,由中国诗歌学 会授牌“中国诗歌之乡”。当晚见到的年轻的县 文联张世东,佐证了诗歌在渠县的兴盛,他 发给我一篇自撰的《黄花记》,
一
駢到底,词韵
交辉。我信口说,也要与之和一篇《花椒记》。 惜乎来去匆匆,诗情与生活两相阙如,至今未提 笔写斯文,早已食言而肥。
当晚在一个僻静之地的饭庄见到了刘嘉 嶂——
吴平极力向我推荐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遗“渠县刘氏竹编”的创始人与传承 人。兴许是一圈儿人多嘴杂,刘嘉峰除了埋头吃
饭、偶尔应答,话语不多。初次接触,约次日去 他的工坊采访。
次曰上午顶着烈曰,被朋友带着一一寻觅、 拜谒在玉米拔节的田野里散落的7座汉阙,中午稍 事休憩,便驱车前往渠光路651号的“刘氏竹编” 工坊。这是一个凹形院落,迎面及两侧遍植细长 的黄竹,
一
座三层楼的厂房阒寂无声。刘嘉峰带
着我上楼看过去,这才见工匠们正在各道工序上
专心工作:批丝、描绘、编织……之后来到二楼 作品陈列馆,这里陈列了各类竹编工艺珍品百十 件,一幅竹编字画挂轴《东篱赏菊图》,松林丘
壑之间,两位高士逸兴遄飞,工笔写实,不输高 手的水墨笔韵。一件瓷胎竹编的《龙纹梅瓶》, 瓶高88cm,器型庄严的瓷瓶包裹了 一身色彩斑斓 的吉祥图案,更显得典雅厚重。
一
只双面竹丝编
《天女散花》台屏,高59cm,宽32cm,画面直径 20cm,宛如散花之天女,被不经意间摄入其间, 风姿撩人,若隐若现,尤令人称奇者,从不同侧 面看过去均有不同表达。至于那轴置于玻璃长柜 中的竹编手卷《清明上河图》或称镇馆之宝了, 总长560cm,宽52cm,大至屋宇、供桥,细到贩 夫、牛车,皆在“一丝不苟”的演绎下,惟妙惟 肖;至若河中波纹,酒肆旗幡,莫不“逸笔”草
草,却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在刘嘉峡的工作间,煮茶品茗,比照昨晚, 他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旦话头拉开,竟至滔滔 不绝。
距今73年前的1946年春上,刘嘉峰出生在渠 县静边乡的大梨村。父亲从爷爷手里分家来到了 大梨村一隅的乔家坝,在此处安家落户,建房置 地。几年之后的“土改”不期而至,地从何处而 来,姑且不论,有地且达“标”,则地主的帽子 便被牢牢戴上了。
“我小时候一直很孤独,因为没有小伙伴肯 同我玩耍。”
出身被深深烙印入了另册,包括孩童都爱 憎分明。自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难回想。自小
敏感且孤独的孩子,往往是两岔分支,
一
支走向
自卑与自闭,一支走向倔强与好学。刘嘉峰属于 后一种。没人玩,没处去,他就经常跑去村里的
篾匠师傅跟前,看他们断竹划篾,编箩织席,一 看就是半天,不禁手痒难熬。一个知了聒噪的夏 曰,他在舅父家做客,三个舅父分头在编织竹 扇。他便蹲下去,让舅父手把手示范如何编织。 回到家里,他很快找来几根竹子,从剖开竹片, 划开一根一根篾条开始,学做篾匠。
篾匠活儿,看似无斤两,提起重千钓。就说 划篾吧,一刀下去,每每不走直线,一路歪斜, 宽窄失衡,厚薄不匀。不是竹子划破了手背,就 是刀子割伤了手指,鲜血涌流,裹了几层草纸都 禁不住。他气得擎起砍刀四下里一顿乱剁,剁 得竹子碎片纷飞,眼泪也情不自禁流了出来。恼
145
羞成怒之后,面对一地残骸,又得一件件收拾干 那时节的农村尚未通电,借着一灯如豆的煤油 净,忍着手痛,继续—
握竹,—f•举刀,从头
灯,边破竹起蔑,边比画思考。毕竟舅父们并未 来过。所谓“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狐白之 将李开文的锁边技术缕述其详,手边又无可资参 裘,非一狐之腋”,篾匠这活儿就是从一枝一 照的实物,都待重新琢磨、设计、试编。最后他 腋开始积攒、起步的。只不过刘嘉峰要编织的东 还真试制出了一把芭蕉扇形状的细蔑竹丝扇,此 西,远远超过了我们日常生活所习见的簸箩筐 扇的锁边是与李开文的暗合,还是一种新的创 席,此枝此腋,终要精细到令人叹为观止。
造?杳然不可考,但得到所见者包括舅父们夸 他在一篇自叙中写道:我通过反复练习, 赞,不能不令他心花怒放。
终于冲破了划篾这道技术难关,竹丝越划越细, 第一把精致、漂亮、新式锁边的“芭蕉扇” 越划越精,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根竹丝在 做出来,身边一拨儿艳羡的目光里,也夹杂了 我手中反复刮削,变得纯白透明,如绸似缎,拿 观望与期待,想看看这个玲珑少年的举动,是自 着机械师傅的游标卡尺,也无法精确量出它的厚 用呢还是送人?如果送人,又是送给谁呢?少年 度。若把它抛向空中,竹丝会像蒲公英一样自由 惜学重教,他将这把扇子送给了班主任王德兴老 飞翔,经久不落。
师。此时其他老师和同学一拥而上,都以不同方 不出几年——
这几年当然也是心慕手追,包
式提出了索求。他却把第二把扇子送给了一位女 括手伤、手痛难以计数,竹编扇面的功底日渐深 同学,回想起来,并非当时掺杂了别样的因素, 厚。至小学二年级,刘嘉峰同学就可以在扇面上 乃是这位女同学的缠绕劲与迫切感,实在令人难 编织自己的名字;逾二年,扇面上已能编织二十 以推辞。一时间,议论蜂起,虽说少男少女的心 个汉字左右,文字内容皆可根据用户要求订制。 思,上帝也琢磨不透,天可怜见,自小拔节生长 那两三年,周边的学校、银行、粮站、商店都有 于农家的刘嘉峰,身心还真慢半拍,昧于男女情 人来找一个小学生订制竹扇,自幼因出身不好受 感。“至于那位女同学向我射来的,是不是丘比 到伤害且自卑的心,宛若一棵沙地上的枯柳,此 特之神箭,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鬓生华发 时得到沛然而降的甘霖浇灌,顿时昂杨而挺拔
的刘嘉峰回忆过往这一幕,不禁莞尔。
刘嘉峰进入静边中学读初中不久,饥饯蔓 延,即便天府之国也不能免灾,眼目所及,终生 难忘。得了一门竹编技艺,兑换温饱,与俄浮擦 肩而过,刘嘉峰觉得这真是上苍对刘家的青眼眷 顾。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一方面是期求精进。 四五十年代生人的学历大都是支离破碎的。那年端午,几个舅父在他家饭后闲聊谈及,中华 刘嘉峰的初中恰好撞上史称“三年困难时 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一个教书先生李开文,有一 期”,全民为吃饭发愁,学校因之停办两年。那 手编织类似芭蕉扇的独门绝技,要点在于别出心 两年他就在家里编竹扇、织竹席,也做农家用的 裁的锁边技术,人见人喜。扇子待价而沽,一把 库斗。宋代诗人陆游《村舍》诗云:“山高正 扇子可以换一斗米,连川籍大军阀刘湘、杨森等 对烧畲火,溪近时闻戽水声。”到1963年大势驰 人,也喜欢他手编的扇子。教书先生李开文果断 缓,又去补读完两年,到得1965年才走出初中校 辞别教坛,专事编扇售卖。几个舅父同发一声喟 门。此前一年的“社教运动”已经庄严提出了 叹:多次旁窥求教,终还是功亏一篑,未能将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即便读高中,也 人家的绝活学到手。
强调出身。刘嘉峰以每科高出录取线10多分的成 一旁的刘嘉峰听得两眼灼灼发亮,芭蕉扇,绩,被渠县中学“破格”录取,所谓破格,破的 一斗米,锁边技术 句句走心,暗思要么不是出身不好之格。侥幸与感激之情交织,可惜好 做,要做必做最好的竹编。舅父回家以后,他马 景未长,“”之火燎原,无论城乡皆不能置 上去山上砍来竹子。白天去学堂,夜晚习竹编,身度外,停课了。
146
刘嘉峰既无书可读,又不能厕身组织,还不 能擅自行动,离开学校,于是重操旧业,去砍竹 子,编织扇子、席子、篮子等竹制品。运动中革 命文艺如山花烂漫,“风景这边独好”,既缺乐 器,也缺乐师。刘嘉峰再显身手的机会到了,在 编织日用竹制品的过程中,他同时开始琢磨制作 乐器,举凡竹笛、二胡、京胡……什么都做,其 主要材料都是竹子,拿过现成的乐器来打样,仿 制并不难。一边试做,一边试吹、试拉,既为检 验乐器的音效,也为掌握一门或几门民乐演奏技 能。于是,侥幸或荣幸,再一次翩然降临到他头 上,他不仅被破格吸收进入思想宣传队, 而且被推举担任了乐队的“首席乐师”。自此, 一道灿然的金色护身符,将一袭令人压抑的黑纱 遮振,响遏行云的音符将一个青年高亢的梦想驮 向云端。
可惜,美好的鼓点,常常不走节奏,来去 倏忽。
1969年宣传队解散了,只有回乡务农一途。 刘嘉峰从小没有做过农活,在田地里耗时一天也 挣不了几个工分。方圆百十里,青黄不接,口粮 的短缺又出现了,他白天随集体出工,夜间做篾 匠活儿贴补家用。他曾在高一染了肺结核的毛 病,没钱,草草治疗,体质很弱。起意锻炼,
一
是跑步、二是早操、三是游泳。因家里到河边有 一段距离,天未亮即起,跑步过去,在河边做一 套早操,再跳入河中游泳。那时候的锻炼远不及 现在的普遍,天气不热一个人跳进河里游泳,犹 如湛蓝的天空出现一架来路不明的飞机,不能不 引起瞭望者的高度警觉,更何况那原本就是一个 杯弓蛇影的时代。
“革委会”主任喊话了 :地主的儿子刘嘉峰 天天在河边练武,他把身体练得那么好想做啥子 嘛?是想打群众吗?! 一时间压力很大,刘 嘉峰依然我行我素,持续锻炼,秋去冬来,大雁 南飞,河面上雾气笼罩,田野里白露为霜。堤坝 上,河水中,依然活跃着他的身影。既然找不到 整治刘嘉峰的借口,随意揪斗他的父母则无须任 何理由。批斗父母亲的大会上,儿子必须到场, 举拳头,喊口号,否则就是立场不坚定。见此人
表面配合,心中不服,生产队奉命扣下他的口
粮,理由似是而非:搞运动的时候,你有一段时 间不在家里,吃的却是生产队的定量,现在要一 笔笔扣下以作偿还……
“难啊,那时节真是难啊。”沉浸在往事回 忆之中的刘嘉峰,眉峰时而蹙起,时而舒展。
只有回到竹编这个小世界,刘嘉峰才能心无 *碍,物我两忘。况且竹编虽是小工艺,却是老 百姓日常生活所需,可以换钱啊。他又去山上砍 来竹子,回到家里削竹划篾,做竹扇、竹席、竹 篓、竹筐……一旁还带了一个小徒弟,小他四岁 的弟弟刘嘉瑞。
当两兄弟偷偷将一应自制的竹编制品带到街 上或上门去兜售,这才发现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即便想用自己一丝一篾编织出来的劳动产 品,去兑换日常必需的柴米油盐,也触犯了时代 所允许的底线,此之谓:资本主义的尾巴。既然 经典理论认定,小生产者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资本 主义,那么对于自留地里的一把韭菜、鸡笼里的 一只鸡,乃至篾匠手里的一只竹筐,想兑换成块 儿八角的钱财,都应引起百倍的警惕,便是理所 当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顺理成章,资本主义亦可能从一条小小的尾 巴,成长为一个庞然怪兽,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 割除。
其结果,就是刘嘉峰这条“尾巴”与一群形 形色色的“尾巴”一道,被押送进了大队的“学 习班’’。
此类特定年代的“”后来有了一个专 属称谓:牛棚。此牛棚非彼牛棚,如果翻译成外 文,得配一个长长的历史注解3在牛棚里除了念 念有词的“学习”,更多的是没完没了的坦白交 代、深刻检讨、无限上纲、唾面自干。至于被训 话、被批斗、罚站、挨骂、挨打,几乎是每一个 “学员”的日课。在这样的环境里经受改造,不 留下心理阴影那是不可能的。
从牛棚出来的很长时间,他见到竹子和竹 编,都有一种莫名的心悸。再也不敢去编织,更 不敢去售卖竹制品了。
空虚无聊的时日最是难熬,同样难熬的还有“技痒'
在街边、店铺乃至人家,看到各色日用竹制
147
品,他就情不自禁地勾画,要在哪里加几笔或减 几笔,才能使眼前的这件用品更称手,更好看。 他终于说;IS■自己:只编不卖,那就算不上“资本 主义尾巴”吧?做了送人,也算是那个时代大力 提倡的“好人好事”啊!闲下来的一年,他做了 大小一二十把扇子,经队长恩准请假五天,自静 边出发,经清溪,到鲜渡,停渠县,绕三汇,落 土溪,回到静边。一大圈走过来,扇子全送给了 相熟的同学与初识的朋友。印象最深的是在三汇 1972年小平同志复出,出现了 一个政治气候 的“小阳春”,多年淹蹇停滞的外贸出口被提到 了议事日程上。达县(现为达州)地区特意筹办 一个工艺品展览会,通知下属各县呈交特色工艺 品。那时节,口粮尚且不敷吃用,各地充其量也 只有一些围绕农耕的手工业,领导们个个愁眉锁 眼。渠县忽然想到了有一个手艺人刘嘉峰,炎炎 夏曰,他正在田里打谷子,被人叫上去,原来是 县二轻局来人,叫他赶紧做几件竹编送去地区参 镇,位于渠县北部的该镇不仅是四川三大文化古 镇之一,还有一些央企落户在此。譬如铁道部下 属的川东水泥厂,从全国各地陆续找来不少青春 男女,南腔北调,热情洋溢。
川东水泥厂的青工们,首先看到的是刘嘉峰 手中漂亮的扇子,不由得对这样一位穿着土气、 普通话带着浓厚川音的后生刮目相看。所剩不多 的几把扇子瞬间被瓜分完毕,手中落空的青工颇 不甘心,更有几位姑娘缠绕着问这问那……他原 本想是不是可以住下来,找到工具和竹子给她们 加做几把扇子,也可以与她们多交流一会儿。这 个念头刚冒出来,立马想到自己的身份不对,及 时找了一个理由,逃之夭天了。
回到家后,他心中依然荡漾着情感的涟漪。 毕竟他已经是二十啷当的后生了,在外面被一群 少艾簇拥,迷离有之,憧憬有之,幸福有之。可 他明白,一旦她们得知了他的胎记上打着无法洗 刷的“红A”烙印,那一定会跑得远远的。谁愿 意用自己阳光一般炽烈的青春,去兑换一眼望不 到头的幽深隧道里的黑暗呢!
有了“”的教训,也因为穿一件新衣 服都会招惹警惕与咒骂,他有意将自己的打扮混 同于乞丐。那年冬天他穿了一件破棉祅,棉絮从 烂布面里绽露,腰间拴的是一根草绳,正蹲在街 头展示竹编,一位彼此有意的姑娘忽然出现在面 前,他的脸倏然涨得通红,恨不能扭头就跑。
“这位暗恋我的姑娘从不嫌我穿得破烂,总 是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我也总是因 为自己的衣不蔽体、穷困潦倒的形象,顿觉无地 自容。,’
这位姑娘后来去师范读书了,且谈了一个现 役军人。一
段未了情缘,很快就戛然而止。
148
展,免得全县剃光头。
有人求来,且是做自己的拿手好戏,刘嘉 峰当然兴兴头头。夜以继日,很快编织了几把芭 蕉扇,均织入时代流行的语录或诗词。送上去之 后,扇子得到好评,但需改进,因为扇子是出口 产品,要迎合“资本主义”用户的时尚,红色元素改为山水田园、花鸟虫鱼 这个又有何难
呢,
一
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青年,眼中心里最不
陌生的就是故乡物事。
想象的轻巧,很快遭遇了动手的沉重。画 面的编织与字体的编织,完全是两个思路,两条 路径。编汉字是一字一格,长宽合度,有规律可 循,编画则不然,构图变化多端,留白亦需处 理。
一
个结打不开,便觉关隘重重。一天他在百
货商店转悠,柜台里的两种被面顿时吸引了他的 瞩目:两种都是丝绸被面,一种图案凹凸有致, 色泽分明;另一种要么全红,要么全绿,图案若 隐若现。他几乎将鼻尖贴在了玻璃柜上,细细察 看,猝然得到启发,艺同此理,竹编的技法也可 以千变万化,凸与凹,显与隐,昂与藏……原本 可以多彩多姿。竹丝与丝线不同质,宽窄韧脆, 各不相同,编织原理却可以打通。于是他尝试借 鉴丝绸被面的“提花织物”的工艺方法,结合竹 丝的性能及特点,经过反复推演、试编,一举发 明了竹编“提花编织法”。
简单地说,此方法是将一半竹丝染成黑色, 可对应丝绸被面的金线和银线,编出的字画便是 现在竹编字画的黑白图案。那种对应一片单色被 面的编织,就全用不经染色的天然白色竹丝,借 用光线折射原理来呈现竹编的各式构图。这种编 织方法,与他后来考察学习的龚扇技法,这一些 技法堪称曲径通幽。
口,一把可以换回一辆小轿车,渠县为之轰
四
1972年底的工艺品展览,刘嘉峰送展的不仅 有十几把扇子,还有枕席和提篮,造型、花色及 技法均让人耳目一新,地区领导也颇感惊讶,于 是传令他从乡里赶去现场表演。所有展品在展会 动了。
我问刘嘉峰,当时一把竹丝扇可以兑换一辆 小轿车的传闻,确否?
刘嘉峰答,当年是外贸人员告诉他的。那 时一辆小轿车多少钱老百姓哪里晓得,小轿车在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都是稀罕物,说能换小轿车, 他就惊到了。
结束之后,被抢购一空。展览会后,经达县地区 二轻局推荐,并经省工艺美术公司开具介绍信, 他得以被派去自贡学习遐迩闻名的龚扇技艺。
竹丝扇始于自贡龚氏,故俗称“龚扇”。 龚扇在中国竹编艺术中,代表了最高技术水平, 至今已逾百多年历史,是自贡著名的“小三绝” 之一(自贡“大三绝”指千年盐业、彩灯文化和 恐龙化石;“小三绝”指龚扇、扎染和剪纸)。 清光绪年间,由民间艺术家龚玉璋在继承其父龚 爵五技艺基础上创制而成。龚扇在1886年四川劝 业道道台周孝怀创办的宝川局“赛宝”会上一举 夺魅,得以被选送进皇宫,光绪皇帝喜之,赐名 “宫扇”。此扇用数千根薄如蝉翼、雪白如绸的 竹丝精巧编织,内容则以名家画卷为本。正面对 光看,扇面现白色,花鸟人物若隐若现;向左侧 看,花纹闪露青色,树叶现出白色;向右侧看, 花纹现出白色,树叶闪露青色,更为难得的是, 轻叩扇柄,有悦耳鼓声,令人玩味不已。
刘嘉峰初来乍到,当地工艺美术公司的领导 例行接待,但告知只能参观,不能教授。当年龚 扇传人已经到了第三代,龚长荣、龚玉文两兄弟 对他非常客气,不仅领着参观,而且不时讲解。 杜甫有句:“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看 了龚扇实物珍品,刘嘉峰真是服气!此行眼界大 开,真是天外有天啊。在自贡一住十来天,一方 面是震惊,一方面是学习——
尽管没有人给他
讲解、演示具体的工艺过程,可明眼人一看、再 看、多看,便能逐渐参透个中奥妙。
回到渠县,领导指示他编织出像龚扇那样的 竹丝扇,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一把外行几乎看不 出与龚扇有何区别的熊猫图案竹丝扇呱呱坠地。 省地两级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都大加赞赏,当即 签下订购20把出口任务的合约。听闻这种扇子出
他告诉我:浙江东阳的中国木雕博物馆里, 有一个竹编馆,收藏了他的两件珍品,一件是 双面竹丝编《天女散花》,一件是提花瓷胎竹编 《国宝》。如斯藏品,见者认为非市价可以 估量。
顺便说一句,刘嘉峰编织的竹丝扇,也是当 年渠县有史以来第一宗出口商品。
渠县端赖刘氏一柄轻盈的竹丝扇,出口任 务持续增加。为了让一个农村青年更便捷、更集 中、更守时地完成出口的政治任务,渠县向地区 专呈一份报告,内容很简单:将刘嘉峰招回城 市。地区革委会经研讨做出一致决定,破格将刘 嘉峰招收到渠县二轻局。于是,一个在刘嘉峰人 生之旅中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事件发生了:逆着知 识青年滚滚如潮的上山下乡洪流,他收拾行装, 办理关系,抽调回到县城,由农业户口转为城镇 户口,由拿工分转为领工资。
这一个改变,不仅改变了一个青年的身份, 也改变了一个艺人的命运,为刘嘉峰从一个业余 的竹编爱好者,向竹编手艺人乃至工艺美术大师 的过渡,铺设了路径。
尽管,此路径并非坦途,弯曲且坎坷:1973 年他回到县城落户,渠县特意为他成立了一个工 艺美术小组。此小组好小11阿!小到只有一个户口本,一个粮油证,一个人----刘嘉峰。一则招工指标难批,二则他也没时间带徒弟,一门心思在 编织等待出口创汇的扇子。连续两年的编织,他 精工巧制了20把扇子,题材有山水亭台、国宝熊猫、宫廷侍女、喜鹤登枝
1975年的四川省工
艺美展上,他的《剑舞》和《虎》两把扇子,与 自贡龚扇的两把扇子在同一展柜亮相,无论从构 图还是编织技艺上,渠县刘氏与自贡龚氏两家的 作品难分轩轾。好景不长,很快地“四人帮”极
149
左路线的干扰再起波澜,扫除“封资修”的大棒 重新抡圆了,出口的时钟又一次停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刘嘉峰也面临何去何 从的困境。
此后他先后被调去两家县级企业。先在印刷 厂担任保管员,一年后塑料厂筹建,二轻局又将 他调去塑料厂。其间他自学了机械制图及钳工等 技术,在塑料厂正式成立之时,负责设计室和钳 露、更没有现场演示龚扇编织技艺的一枝一叶, 刘嘉蜂观摩之后得到启发,这一点却不能否认。 他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任何时候,不会抹杀竹 编工艺路上所获得的涓滴沾溉。
可是一批竹丝扇的出口合同早已签约,违约 将承担责任。刘嘉峰心里纠结,思忖再三,我完 成这一批20把扇子的出口任务以后,这一辈子都 不再编织扇子了!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这不 工组,兼管生产技术。
尽管可以千一行,专一行,此之谓:敬业。 心中寄托,犹是竹编。业余时间他仍在寻找与 阅读一些美术书刊,琢磨竹编技法的精进之道。 1976年刘嘉峰借着出差重庆的机会,带着一把竹 扇去四川美术学院投石问路,希望能够继续深 造。川美工艺美术系的教授看到这么精致的扇 子,赞不绝口。系主任幽默道:“可惜我们学校 没有竹编专业,你这样的学生若是进来,我也教 不来啊! ”没能进大学,固然遗憾,得到大学教 授的嘉许,心亦欣然。
五
迨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势大 变。一年后,原本只剩一个躯壳的渠县工美小
组,摇身一变成为工艺美术厂,刘嘉峰身边瞬间 聚拢了5名学徒。八十年代值得回忆的物事大多,国门打开,然后大开,才是国运昌盛的主要标 识。对于川东渠县小小工美厂的师徒而言,有出 口,接订单,是为福祉,先是日本,港台,新加坡,及至东南亚...出口的是竹编,换回的是口中食,身上衣,是一沓沓脆响的外汇。1988年企 业迅速扩张到200多人,至九十年代中期,翻番为 400多人。
此期间出现一个插曲,终致一个陡转。渠县的竹丝扇出口之后,自贡龚扇的两个 老师挨了领导的批评。交代过任何人过来参观也 就止于参观,不能教人家技术。俗话说得好,教 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下好了,人家做的扇子都 出口了,你们的呢?两个老师将此话转达给刘嘉 峰。虽然两个老师也很委屈,他们实在没有透150
仅是向龚扇第三代师傅的承诺,也是向他们第四 代、第五代后人的庄严承诺。
龚扇千百年以降,早已蜚声海内外。即便你 刘氏的竹丝扇做得再精美,人家一看也难脱龚扇 的影子。换一个思路,绝处开凿,才能豁然现出 一片新天地。
刘嘉峰埋首收集、辨析省内外的各种竹编产 品及技法,杨长避短,刻意求新,重点在竹编字 画上选择突破口,兼收瓷胎竹编和双面竹丝编的 艺术开创。
具体说来,一方面将竹编字画的编织、技 法、色彩及表现形式继续拓展,不断完善,力求 异彩纷呈,另一方面,将竹编字画的编织技术挪 移到瓷胎竹编上,借以改变它的装饰效果。传统 的瓷胎编织方法,“挑一压一”,过于简略,颇 受局限,图案效果尤显呆板。他琢磨着将竹编字 画的技术融汇其中,可前者的“提花编织法”只 适合在平面竹编上运用,瓷胎则是立体的,圆柱 形,椭圆形,扁形乃至各种变形都有。在此问题 上他费了不少脑筋,终于成功地创造出了 “提花 瓷胎竹编”,一举了传统瓷胎竹编百年不变 的编织技术,令瓷胎竹编焕然一新。
在我采访过程中,间或有隔壁工坊里的工人 抱着细如发丝的竹丝过来,向刘嘉峰请教一些细 节。
我得以进一步了解到,刘氏竹编所用竹 子,并非我后来采访泸州毕六福油纸伞所用的楠 竹,亦非我在赣西山区常见的毛竹,而是中国 西南地区如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 云南等地多见的慈竹。资料云:慈竹(学名:
Neosinocalamusaffinis),禾本科,主干高5~10米,
顶端细长,弧形,弯曲下垂如钓丝状,粗3-6厘 米。可用于治痨伤吐血以及制作竹编工艺品。慈
竹的长处是柔软,初性好,批竹丝能划得很细, 起得很薄。
却也要挑选,不是所有的慈竹都能够适用。“我们以前用的是渠县的慈竹,现在都不用 本地慈竹了。渠县的慈竹是丛生的,一簇一簇, 日照时间长,故而竹节短,脆性也大。它的一面 朝阳,
一
面向阴,颜色也就不一样。我找阴山里
的竹子,生长在山沟里面,成片成片那种的,阳 光照不进来。这样的竹子为了吸收阳光雨露,就 会拼命拔节生长。这样的竹子的特点是竹节特别 长。竹编最好是用一节长长的竹子,譬如编一只
杯子,竹丝太短了,就会有接头,接头碍眼,费 事,所以一根竹丝,总是越长越好啊。”谈到慈竹生长的土壤,刘嘉峰认为渠县多 为黏性土质,生长的竹子是虚底,竹子也不够 挺直;川西南一带的慈竹是黄沙土养育,材质 较佳。
依照竹编种类的不同,竹子选取的老和嫩也 有讲究。
双面竹丝编和竹编字画,竹丝皆须划得很 薄,多半用一年竹;瓷胎竹编相当于给瓷杯或瓷 瓶编织一个小背篼,多半用两年竹。识别竹子的 年龄主要看表皮,慈竹多为夏天发笋,次年夏天 即为一年生,以此类推。
以做竹编字画为例:
先是选竹,选那种一眼看过去长得很正的, 即便下面弯上面直也不好,要的是从头到梢的 一竿笔直;然后挑竹节长的,这与选甘蔗是一个 道理,谁挑甘蔗会挑节短结多的呢! 一根慈竹砍 倒,去其两头,留下中间一长段,最堪用的是中 间六七节。
再是备料,看下来之后就要锯节,锯成一节 一节之后,去青——
用篾刀将竹子表面的青皮刮
掉,留下青下之黄。原本刮青之后并不大黄,经 太阳晒那么两三天就留下了漂亮的黄,可称之为 晒色。
其三剖竹,把一节节竹子全部剖开,一分 为二。
其四开条,开成一厘米的条子。
其五起层,将竹丝起薄。起层批薄又有几道 工序,用的时候再刮削,刮得很薄很薄才行。
其六分丝,一厘米的原料批分成14丝,或者 32丝。
其七染色,一般是黑色用量大,再配一点红 色,编织印章必用红色。
其八绘图,绘图先是选题材,是山水、花 鸟,还是人物,绘图为底,然后编织。
其九编织,一般字画是经线用本色,纬线用 黑色,根据下面的图案一丝一丝编织,用眼,用 心,也用脑。
为什么这么讲呢?有一些难编的地方是要 动脑子的,譬如有的地方需要很细的线条,就需
用针把竹丝挑开,一丝为两丝,将一根竹丝穿过 去。有的地方甚至需要一分为三,一根变三根, 两边不剖开,中间切一极细的口子,像微创手 术,另一根竹丝从中穿过,这样才能天衣无缝, 彰显效果。
大致编完了,还需整理。整理之后才算完成 了一件作品,然后装裱,包装,贴标签,一件作 品便成了待发运的商品。
上面只是做竹编字画的大致工序,如若细 分,有几十道之多。
做瓷胎竹编则工序更多,更复杂。
与做字画相比,选竹的方式相同,划丝方法 有所不同,瓷胎竹编的竹丝起薄之后,要加上冲 头、揉丝等等,要紧的是,揉丝之后,还要过匀 刀。除了晒色,还有烤色——
涂上化学原料的竹
丝,下面用焦炭烤,烤出来的合格颜色是古铜色 的。概而言之,晒色是黄色,烤色是古铜色,五 彩则是通过染色获得。
瓷胎是立体编织,难度大多了。起头编的 时候,就要找到生根的地方,通常在瓶底,起头 就用黏胶粘在瓶底。生了根才能往下走。依胎成 型,瓷胎是母体,竹编是胞衣,一
旦编好,水乳
交融,生死与共,永不分离。
“我们的竹编工艺,有继承,有创新,更多 的是创新。即便是一个斜纹,我们都跟传统的不 一样。竹编与瓷瓶紧紧箍在了一起,把它放在水 里煮开都不会掉,即便瓶子打烂了,它也不容易 取下来。只有一种盖碗,上大下小,分节编织, 靠的是股黏,使用不当就会脱掉。”
最后,还是谈到了传承问题。
151
企业经过早年的转制,眼下已是刘嘉峰独 资的民企。若论全套竹编工序的技术,从头至尾 能够熟练掌握的,也仅限他一人而已。现在的工 作方法是分段制作与管理,搞原材料的,搞竹编 字画的,搞瓷胎竹编的,各领一行,也各有其 师徒。现在渠县刘氏竹编的国家级传承人是刘嘉 峰,省级传人则有他太太、儿子和徒弟。
刘嘉峰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本单位还有5个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这个领头羊不无骄傲道:“周围没有哪个单 位有我们这里的大师多,还有很多具备参评条件 的,我们慢慢来。我们走的是精品路线,作品只 要拿出去参评、参赛,一定获奖,拿到的各种奖 本奖杯真是太多了。国内以及亚太地区的,各条 线的评比,我们都满栽而归,人家讲我们是得了 大满贯。”
我把话题推到尽头,问道,你想过没有,假 如哪一天你不在了,一去不复返了,有谁能接你 这个盘呢?
他略一思考道:“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也 是一个难题。现在我不仅是传给我的家人,也传 给外姓徒弟,能不能都掌握,甚至超过我呢?工 艺的事情很难讲的,我们不讲各种工匠,就讲画 家吧,非常出名的画家很多,但能超过先人的并 不多啊。任何手艺,勤奋很重要,悟性也很重 要。”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刘嘉峰 眼中的聪明人是,师傅教你一,你学会了一,不 叫聪明,你要学会二,才是聪明;如果师傅教你 一,你学会了三,那就相当于天才了。
他特别强调在传统之上的创新,死守未必守 得下去。他举例,从龚扇到竹丝扇,就是一个创 新。正因创新,便可反徒为师。
六
我希望他谈谈忧虑。
他告诉我,最大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人 才的问题。年轻人喜欢做竹编的不多,他们坐不 住啊。现在厂门口树了一块牌子,常年招聘。不 像八十年代,随便一声召唤,来应聘的要都要不 完。现在招来的人,你费心教了好久,没有任 何原因的,不知什么时候不想做了,就不辞而 别了。
能够继承传统,又不断图谋创新者,方有未 来。个人如此,行当亦然。
告别刘嘉峰及其竹编工坊出来,我想起他儿 时的理想,要做必做最好的竹编——
这是他的赌
气与发愿,也是他的梦想与归途。宋代周邦彦的 《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 清圆。”期盼更多的雏莺栉风沐雨,练硬羽翼, 从这里飞出来。
其实,期盼的又岂止是竹编啊。
责任编辑杜小烨
1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