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圣严法师:宝镜无境

圣严法师:宝镜无境

来源:九壹网


圣严法师:宝镜无境

宝镜无境

——石头希迁〈参同契〉、洞山良价〈宝镜三昧歌〉新诠

圣严法师 著

自序

石头希迁〈参同契〉

正文

简介

释文

一、迈向佛心的道路

二、人人都有灵源

三、万法含摄于

四、诸法因缘生

五、心寂静,智慧生

六、在动中见不动

七、智慧不离烦恼

八、修行并无终点

九、时时精进修行

洞山良价〈宝镜三昧歌〉

正文

简介

释文

一、处处链心,勤拂心镜

二、对症下药,随顺因缘

三、自性显现,烦恼祛除

四、放下宝镜,只管修行

五、解脱知见,度化众生

六、迈向究竟悟境

七、体证实相的真如本性

八、依循佛道,远离魔道

自序

石头希迁所著的〈参同契〉与洞山良价所写的〈宝镜三昧歌〉,被公认为是禅佛教曹洞宗最重要的两篇著作。曹洞宗的源头可直接追溯到石头希迁(西元700—790年),间接可追溯到他的师公六祖惠能(西元638—713年),但曹洞宗的命名来自此宗两位最有名的祖师,即洞山良价禅师(西元807—869年)及曹山本寂禅师(西元840—901年)。

石头禅师有很多弟子,诸如药山惟俨禅师(西元745—828年)以及天皇道悟禅师(西元754—807年)。跟石头禅师一样,药山惟俨又把禅法传给许多法嗣,其中包括两位很重要的禅师,即云岩昙晟(西元780—841年)及投子大同(西元819—914年);云岩昙晟接着又传法给洞山良价。因此,曹洞宗确实是禅宗传承下来的宗派,这是不容置疑的。

〈参同契〉在曹洞宗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曹洞宗的祖师广泛援用石头禅师著作中的智慧,并且致力让后人能够了解〈参同契〉。在日本佛教丛书中,只要介绍曹洞宗的教理,〈参同契〉及〈宝镜三昧歌〉往往被编在一起。但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今还未发现有任何一本书清楚地解说〈参同契〉。

今日的,也几乎没有人讲解这两篇佛教著作的教理。既然我是曹洞宗的法子,我

觉得有责任把曹洞禅法传给我的学生及弟子们,这个传法的责任包括讲解这些重要的经教。我在美国东初禅寺每周三的开示中,介绍过这两篇佛教著作。通常在精进禅修中,我只强调禅修的方法,而不讲解佛法的哲理,但在每周三的开示中,我讲教理也讲修行方法。在这样的开示中,〈参同契〉及〈宝镜三昧歌〉是很理想的教材。

事实上,这两篇著作的中文原文非常难懂,将它们翻译成英文也是极吃重的工作。这两篇著作及作者的生平简介早巳收录于《开悟的诗偈》(Poetry of Enlightenment)一书中。在这本书中,我对每篇著作都作了深度的解说,我的注解是根据我对这些作品与其作者的了解,还有我对他们的修行方法的体验。不过我既不是石头禅师也不是洞山禅师,所以我无法完全而清晰地解释这两位大师著作中的涵义。这两篇诗偈很难参透,在翻译、解释、甚至编辑这些著作的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但是有愈多问题让我解释,这些诗偈的涵义就愈清晰。很高兴地,这项工作完成了。

据我所知,曹洞宗的典籍还没有任何英文注释,我相信〈宝镜三昧歌〉也没有任何其他英文译本;〈参同契〉好像已有一本英文译本,当然我也有可能记错了。我希望藉由本书,让更多英文读者认识这些重要的佛教作品,也让佛教修行者更易体会,并期望佛教徒能更为了解曹洞禅的修行方法及教理;对许多人而言,它可能是第一本曹洞宗的教理概论。

我要强调,这本注释不是学术论文。这些教理是为了真诚的佛教徒而说;修行方法的阐释是用来鼓励人们修行,而不是作研究。做研究、写学术论文我有经验,但学术性的东西还是让其他人去写,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引发更多更好的书来讨论这个主题。

致谢

我真诚地感谢促成本书问世的每一个人:王明怡和李佩光把凌乱的演讲稿翻译成英文;

Dorothy Weiner与NancyMakso不厌其烦地将讲稿誊写成文;Chris Marano主编这本书,有效率且勤奋地做准备工作;Harry Miller大力协助Chris,让读者觉得浅显易懂;Stuart Lachs对本书的许多观念及整体风格,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评语及意见;JonathanBardin和NancyMakso负责校对及定稿;Page Simon设计内页及封面;Trish lng监督所有的作业流程。我也要感谢周三佛法开示班的所有成员,没有他们,这本书就无法问世了。

<参同契>正文

石头希迁禅师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

眼色耳青声,鼻香舌咸醋。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阴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

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

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参同契>简介

在讲解〈参同契〉之前,简短介绍作者石头希迁的生平及成就。他是唐朝人,十三岁出家,起初跟随六祖惠能学禅,但是没多久六祖就圆寂了,于是他转而跟着六祖惠能座下的一位重要弟子青原行思(西元660~740年)学习。极为重视〈参同契〉的曹洞宗,它的源头可以溯及石头希迁,但开创曹洞宗的,却不是石头禅师,而是他的两位法嗣。

石头希迁的法脉传承如下: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洞山良价及曹山本寂被公认为曹洞宗的开创者。事实上,曹洞宗的名字即取自这两位祖师名号的第一个字。

石头希迁这部著作名为〈参同契〉,这个篇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代,原为另外一本书的书名,那是道士魏伯阳的著作。这部道书描述炼丹术,以让人长生不老或羽化成仙。但为什么石头禅师采用道书的书名作为自己禅诗的名称呢?当佛教初传中土时,释迦牟尼佛被称为“大觉金仙”,这是道家用语,其目的就是要让佛法与道家产生关联。由于采用道家的书名,石头禅师让成仙与成佛两者间产生了类似的关系,他劝导世人,说修行能让人成佛或成为“大觉金仙”。另外,这个名称还暗指成佛所凭借的禅修,与道家某些方式极为类似。

这篇著作的名称由三个汉字组成。其中,“契”本为“合约”之意,当两人为了完成一个目标而达成协定时,这个协定称为“契”。例如,在公证结婚的人需要宣誓确认彼此的婚约,这种确认就称为“契”。

“同”表示“共同”,这首诗中,“同”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契”一词所指的“确认”不只是两人间的协议,而是指诸佛共同确认。为了要成佛,一个人必须依循这首诗歌所指示的道路去修行。

“参”可翻译为“功”或“参究”,一个人必须努力去探究事物的意义。这首诗歌的名称意味探究“同契”的意义,或探究什么是诸佛共同认可之事,这与参公案、话头时要面对的问题是同类的。事实上,许多公案都源自〈参同契〉及曹洞宗的开示。例如,有一则知名的公案:什么是达摩祖师西来意?当然你不能回答说,菩提达摩离开印度,将佛法传入中国。因为这样的回答是根据理性思考推论出来的,而这问题背后所潜藏的要旨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解释的。当一个人参究这则公案时,实际上即是在努力揭开诸佛共许之事,这就是〈参同契〉的一个范例。

在这首诗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名相──明与暗,它们字面上的意思分别是“光明”与“黑暗”。曹洞宗后来的作品常提到相对的概念,诸如“中与偏”、“君与臣”,这些对词其中之一──明、中、君,代表事相中的主导者;另一个名词──暗、偏、臣,代表事相中的辅助者或配合者。这些相对词常为曹洞宗禅师所用,以帮助解释修行的经验。例如,他们将开悟的经验分成五种层次,而利用相对词辅助解释曹洞宗五层悟境的做法,即源自于石头希迁的“明暗”这对名相。

石头希迁对禅宗影响很大,尤其是曹洞宗。〈参同契〉中既然有他的根本思想,因此这部著作很值得探讨。可是,〈参同契〉的内容很难理解,而且目前也没有这首诗的英文注释。

我希望抛砖引玉,将来有更多更好的〈参同契〉注释跟着出现,希望这本注释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同契>释文

一、迈向佛心的道路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

“竺土大仙”意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并未将佛法从西方传来东方,在历史上,佛法东传至中国应归功于菩提达摩,但是这两句诗也不是指菩捉达摩。诗偈谈的是佛心,不是佛陀本人。从西方秘传至东土的这颗心是指觉悟者的智慧,亦即佛教名相中的“心地法门”。

释迦牟尼佛立誓在菩提树下禅坐,不达彻悟,终不起座。据说当他真实本性现前时,心中是光明的。烦恼尽除,其心明净;若修行者达到这种境界,则见诸法真实本性。此真实本性有很多名称,有时叫做法性,开悟前亦称为佛性,开悟后则称为佛的智慧。众生未悟前,不知佛心为何物,或位于何处,只有深入观察自己本性的人才能察觉真心。因此诗中说,佛“心”或佛的智慧——“密相付”,亦即得以秘传。

未悟的人见不到此心,佛陀也无法让他们看见此心,修行者必须靠自己亲身体悟。佛只能给人佛法,不能让人变成佛。连佛都没办法让我们看见此心,佛以后的祖师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开悟必须靠修行人自己努力才能达成。

虽然看来矛盾,但觉悟的人了解,佛已明确、完全地将智慧传给他们。换句话说,佛

将他的心显现于彻悟的人面前,而这些彻悟者也亲见历代祖师将此心从西方(天竺)传到东方来。石头希迁用“祖师”一词,形容彻见此心的觉悟者。

此真心又称“正法眼藏”。一切法皆来自这个“贮藏库”,但只有法眼已开的觉悟者才能见此法藏。此心传承于历代祖师之间,这有时称为“传法”或“付法”,但它的正式名称为“付法藏”。同样地,历代祖师的法统纪录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即《付法藏因缘传》。

当然,历代祖师间师徒传承法藏绝非秘密,对传法者与受法者而言,法藏的传付是公开透明的,但是尚未觉悟的众生对当下发生的传法一无所矢口。对未悟的人来说,“付法藏”是秘密,在他们开悟之前,这始终是一个谜。

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

虽然未悟众生的根器有所不同,但祖师无论来自东西南北,皆无差别。

人的根器的确有差异。若能修学佛法,即使你认为自己修行很差,都应该感到高兴。能够遇上、接受及修行佛法是稀有难得的,这表示你跟佛法结了很深的缘。然而,法缘深厚不等于具有利根或钝根。得遇佛法者或许具备相同的法缘,但其中有些人也许是利根,有些人则是钝根,而利根人比钝根人更能迅速斩除烦恼。

想像有一颗铁球,虽然它很重,却也可能因为不够锋利而无法穿透纸袋,因而仍然隐藏于袋中。根器深而钝的修行者就好比是袋中的铁球,虽然法缘很深,但修行能力却是钝的,因此无法迅速破除烦恼。相反的,根器很利的修行人就如同一把铁剑,稍一用力,这把剑就可剌穿袋子。

经过长时间修行仍然不能见到自己真实本性的人,必须承认自己是钝根人,但不该因此绝望。这种人根器虽钝,法缘却很深。像这样的人必须坚持下去,继续修行,不断琢磨、锻链他们的“铁球”,直到打造出锋利的刀刀,剌破业障之墙,唯有此时,剑才能现前。

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喉罗在耶输陀罗(佛陀出家前的妻子)腹中住胎六年。释迦牟尼尚未离开皇宫时,耶输陀罗就已怀孕,但直到释迦牟尼彻悟,罗喉罗才出母胎。皇族人人交相指责耶输陀罗与人通好,并且判她死刑。对此判决,耶输陀罗说:“我知道自己是清白的,为了证明这一点,我愿意接受一项试验:在水中放一块石头,然后我跟孩子站在石头上。假如我们沉下去,表示我有罪,我们淹死了也应该;假如我们浮在水面上,那就表示我无罪。”当然,结果耶输陀罗与罗喉罗母子,还有那块石头都没有下沉,因而证明了她的清白。

罗喉罗为何停留母胎如此之久?释迦牟尼佛解释此事因缘:原来在过去世中,罗喉罗曾看到一条蛇溜进洞中,他封住洞口,将蛇困在洞里,六天后才移开洞口的石头,让蛇脱身。因为这个行为的果报,使得罗喉罗在娘胎中住了六年。

在这个故事里,佛陀只叙述罗喉罗过去世中的一桩行为,而无量世以来我们对其他众生造作种种恶行,不可能一一追溯自己累积的所有恶业。过去世的恶业会在今生的修行道路上形成障碍,就像罗喉罗无法离开母胎,我们的智慧也无法突破自己的业障。只要遭到过去的行为障碍,不管法缘多深,我们的根器依然鲁钝。

想要进步,一个人必须坦然面对自己的业障,接受过去世所造的业报,并且自今生起,生生世世坚定道心,不断修行。

自觉根器鲁钝的人不用绝望,也不必羡慕利根人。有些人法缘深,根器又利,在修行

道上,这种人很快就进步神速,而且不会退步。他们有很深的开悟经验,一次开悟就断尽所有烦恼,达到彻悟。但这样的人如凤毛麟角,寥寥无几。通常修行进步很快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业障,法缘不深。他们的根器很利,修行不久后就见到自性,但是因为没有很深的法缘,所以从开悟中得到的利益很薄弱,而且维持不了多久。他们不能从经验中产生持续力,并且因为没有继续精进修行,先前获得的利益很快就消失殆尽。

禅师们常说,一个人在开悟前必须精进地修行,“如丧考妣”;然而开悟后,更要加倍精进修行,心态更为严肃认真,犹如“更丧考妣”。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未开悟前,你非常可怜,既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又不知道自己是谁。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除了死心蹋地、精进不懈地修行之外,你别无选择。

至于开悟的人,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但是已见自性而法缘不深的人必须小心谨慎,因为这种人很容易退转,或偏离正确的修行,就像走在狭窄的险道上,一不小心就可能迷路,再度置身陌生异地。有了开悟的经验后,修行人需要继续精进修行,直到踏上宽广、安全的大道。

石头希迁在这两句诗提到的“道”,意指佛心,也指迈向佛心的道路。未开悟的人,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去向何方。对这样的人来说,

“道”的意思就是成佛之道。见到自性后,修行人就知道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也知道未来的目标在哪里。然而,他们仍须在修行道上继续前进,所以还是需要谈到“道”。只有成佛,才不再需要谈“道”。有时候我们把“道”当成佛道,但这是为了要利益还未成佛的众生,才需要这样的名相;对佛陀而言,并没有佛道。

我们要知道,见到自性或体验悟境未必代表永远开悟。当一个人见到自己真实本性,

亦即见到无我的空性时,悟境就像灵光乍现,一闪即逝。根据禅宗史的记载,只有一些禅师经历一次悟境就已大彻大悟,唐朝的沩山灵祐禅师(西元771—853年)及仰山慧寂禅师(西元807—883年)就是如此,他们是最高境界的禅师。

但这种例子不多,通常一次开悟不够,修行人需要多次开悟经验,有时悟境很浅,有时很深,例如宋朝有一位禅师说他一生中大悟三十多次,小悟不计其数。一位有智慧的禅师很少允许弟子初次开悟后马上去教导别人,因为他们仍然需要继续精进修行。

曹洞宗谈到修行佛道有五种层次,后来明朝诸禅师则谈到了禅修三关。通过第一关“初关”相当于初次体验开悟,就像跨过一道门槛。也许会有禅师印证认可你这种体验,但他很可能不允许你去教导别人,因为你还得下许多工夫。

第二关称为“重关”(重重关卡)。在这个层次,修行人会经历好几次悟境,通常悟境会一次比一次强,来自悟境的力量也会持续较久。我所说的力量与利益,意指烦恼消失的数量及力量。悟境可能只维持一刹那,但在那一刹那,修行人会了解自身烦恼的虚妄本质,由贪、瞠、痴、慢、疑造成的烦恼与执着也会暂时消失。修行人的烦恼可能很快回复,也可能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回复,这要依悟境的深浅、强弱而定。只有大彻大悟,才能永断烦恼。

第三关称为“牢关”。打破此关的修行人就破除了生死轮回的束缚,这样的人已经达到解脱,大彻大悟,也断尽一切烦恼。但这仍然不代表不需要再修行;一个解脱的修行者可以一边教导别人,同时一边修行,以累积更多智慧与功德。这个层次,相当于禅宗“十牛图”的第十图。

修行人是有可能在第一次开悟时就破牢关,不过通常必须先破重关才行。一次开悟就

破三关的人具有深厚锐利的根器,犹如身怀锋利的铁剑。在禅宗发展初期,出家人尚未破除牢关前不准教导别人;但现在环境不同了,有些修行者还在第二关,或甚()达第一关,就得到允许教导别人。

已有开悟经验的人应该了解,他们并未完全大彻大悟,还需寻求的指导或研读经教。

如果实在找不到指导,他们才可以指导别人,但仍然必须谨慎。他们要了解,自己还有很多问题要克服。他们本身经验尚浅,因此要小心,不要误导追随者。他们本身悟境不深这件事,应该让学生知道;如果学生误以为老师是大彻大悟者,日后他们可能会对老师的言行感到失望,这不仅对学生不公平,对佛法也不公平。仅有初次开悟经验的老师必须谦卑,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继续修行。

这样的老师就好比是教练,教练也许不是杰出的运动员,却有能力教导别人成为杰出的运动员。我时常说我好像只有一条腿,身边围绕着一群无腿的学生;我走不快,但至少我能四处走动。我知道只有一条腿不够完美,也知道自己有可能拥有两条腿,有这样的认知,我可以教那些无腿的学生长出两条腿来。

常常有人问我,开悟的境界是否有可能退失,以致修行者忘失自己的体验,不再修行?其实,消失的不是灵光乍现的开悟经验,而是来自悟境的力量。如果真正开悟,就会清楚看见自己的真实本性,并且加倍努力修行,因为修行的信心与力量都增加了。如果一个人自称已经开悟,你得有所警觉,要是他不再继续修行,而且行为不检点,那么他很可能没有真正的开悟经验。当然,某些业报因缘也有可能使修行者在开悟后无法继续修行,但这是例外。

另外,从修行得到的力量并非魔法,它不是推动一个人持续修行的实体或力量。修行的力量是来自贪、瞠、痴、慢、疑的消失,当这力量退失时,这些烦恼又会再出现。不过这应该足以驱使修行者继续修行,因为一旦一个人曾经经历无烦恼的生命,即使只是一刹那,也会让此人有信心、决心持续修行,直到烦恼终于减轻而永远消失为止。

二、人人都有灵源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

“灵源”是指成佛的潜能,或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有的成佛种子。它通常称为佛性,也可形容为我们人人内在本有的清净无染之主(undefiled master)。

“灵源”一词还有其他涵义,它暗示某种自在柔和之物,像一盏温和、无障碍的灯,具有普照力量。这两个字有时用来形容月光,人们普遍认为月光是柔和而皎洁的。因此,灵源完全不受障碍,而且光明、皎洁、清明。

从一位觉悟者的眼光来看,灵源清净,如如不动。它不具任何力量,因为不需要,不过如其本性而已。但是对一般有情众生而言,灵源具有照明之力,因为他们处在无明的黑暗中,需要光明的力量才能脱离黑暗。当灵源显现这种照明之力时,就称为智慧。

灵源存在于每个众生心中,且为一切众生所共通。只是未悟之前,众生被无明障蔽,灵源被烦恼覆盖。其实,任何有情众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说,每个众生皆是这共通于一切的灵源之流各个不同的分支。

从佛陀的观点,人人都有灵源。换句话说,清净无染的佛性之光处处皆同。但众生未

悟,只见自己沉沦在黑暗中,远离灵源。他们将灵源之光视为智慧,自身周边的黑暗则为烦恼。人人皆有自己的烦恼,所以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情众生依照自己陷于烦恼的深浅程度,而见种种不同层次的黑暗。对佛陀而言,智慧与烦恼并无不同,虽然如此,佛陀还是无条件地立即回应众生的需求。

当有情众生从这共通的灵源分歧而出时,就朝无量无数不同的方向婉蜒流去,随着各自的烦恼与业报,在各种不同道路上的各个支点流出流入,充塞于生死轮回无尽的六道中。

这两句诗的第一句提到“明”,第二句则有“暗”。“明”代表觉悟,“暗”恼,或有情众生未悟前的状态。在这两句诗中,明暗互别,彼此相异;明是明,暗是暗,壁垒分明。然而,明暗之间的差异是佛法的一种方便说,用以教导凡夫众生,使他们得到利益。

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这两句诗回应前两句。我刚才说明暗互别,彼此相异,但这种说法源自于佛教某些宗派的教理,并非最高层次的佛法。此处这两句提醒我们,将明暗视为不同的实体并非最究竟的佛法。

假如区别明与暗、烦恼与智慧、生死与涅盘,那就是分别心,而分别心来自于无明。要是你分别,也就是执着种种现象间的不同,并以执着心加以区分,那么你就没有觉悟,仍然愚痴,执著于某种见解。这些特征属于凡夫众生,不属于觉悟者。

此处第一句说明,假使你执著于明、暗所产生的种种现象,就仍然愚痴迷惑。第二句则告诫我们,与理契合亦非觉悟。这里的“理”意指将明暗视为同一,无二无别。若人不

分别明暗,则与“理”相应,与“理”契合;但这也不是觉悟。

为什么“契理”不是觉悟呢?契理可以算是世间的悟,称为统一心。虽然这种经验很有力量又很宝贵,但在佛教看来并非觉悟,因为其中还有自我,我们称之为“大我”或“申我”(atman),也就是石头禅师所谓的“理”,但是那不是觉悟,并未让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

将这个理当作究竟真理而紧握不放的人,很可能相信有真实、不变、永恒的本性。然而,佛教的根本教义明白表示,没有不变、永恒的自性,宇宙万有的基础是空性。其实,执着一个永恒、普遍而不变的理就是执着大我。

三、万法含摄于一

(法)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我们都熟悉太极阴阳图,也就是一半是白,另一半是黑的圆。一方面,阴、阳相隔互异;另一方面,阴、阳又都是同一个圆的一部分。虽然石头禅师并未提到太极图,但他也以类似的手法运用明暗这些符号。阴与阳、明与暗虽是对立或相反的元素,却又彼此相互作用。

在继续说明这诗句之前,我想先解释两个佛教名相——“法”与“性”,因为这有助于厘清我接下来要探讨的大部分内容。“性”这个佛教名相有很多意思,有时候指事物本来的模样,如用于“自性”一词中。虽然我们常说“寻找自性”,其实并没有“自性”这种东西;实际上,自性就是法。“法”,不管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因此根本没有自性。从另一方面讲,当诸法从因缘生起时,的确具备各自特有的“性”——

这里的“性”是指(自性)。

任何一法,不论是生理的或心理的,都有其特质、位置,以及(生、灭)经历的轨迹。每一法都安住于自己的领域中。具有独特性质、轨迹与领域的诸法彼此相互作用,这就构成了宇宙(法界)。此外,我们应该分辨两种“法”,也就是英文Dharma与dharma的不同。第一个字母大写的Dharma是指佛教教理、原则、方法等的主要部分,小写的dharma则指任何现象或所有现象。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佛法(Dharma)实际上是若干现象(dharmas)的组合。

若看这两句诗的英译,你会发现第一句强调“门”,而“法”则置于括号中。其实应该强调“法”,不必提到“门”。每一法都含摄“一切境”,也就是所有的领域。在本质上,每一法都是其余任何一法的一部分,彼此连结。这是什么意思呢?

曹洞宗时常借用《易经》的术语与符号。《易经》中,以一条中断的线(——)代表阴或暗,而一条连续的线(—)则代表阳或明;这种线条符号称为“爻”,六爻组成一卦。根据《易经》,共有六十四种爻象组合的可能性,这六十四卦既代表一切现象,也可用来解释所有现象。我们现在讨论的足佛法,不是道家或《易经》,但这三者有一个共通点:每一法或现象,无论小大,都是其余诸法的一部分,彼此相连。

我说过,诸法或所有现象都是一切法的一部分,也与一切法相连,而一切法都是从阴阳所象征的相对元素之间彼此互动而产生的。诸法因缘生,这些因缘本身也不断改变,而且相互依存。事实上,没有因、缘,没有阴、阳的互动,诸法不可能生起。一件事物必须与另一件不存在的事物对照比较,才能存在;相对于“无”(不存在),才能确认“有”(存在)。另外,“有”、“无”的比较正是阴、阳的互动。

相对元素的汇合,并不代表它们会静止于一处。太极阴阳图给人的印象是流动、变动不居的本质,森罗万象随着因缘不断变迁而生起、变异、消失,而且接连生起,与其他现象接触。尽管如此,不管发生多少改变、互动,一切现象都属于阴阳或有无所象征的整体。本质上,万物都在变,但从整体来看,一切皆不动。阴阳仍然同属一圆,每一法皆与其他任何一法相互作用,也含摄其他任何一法。每一法都含摄阴阳所代表的整体,同时也生起于阴阳的互动中。

我们不能把法法视为各自孤立的事件,视为相对元素的单独互动,《易经》强调阴阳的互动衍生无量无边的现象。每一法从阴阳互动中生起,不断与其他阴阳所生的诸法互动,而法法之间的互动也是阴阳所生。每一法不只是跟其他任何一法相连,同时也包含一切诸法,包含一切境界,包含整个全体。《华严经》说道:“一沙一尘皆含无量经典,一沙一尘部有一切佛法。”

佛教说,诸法因缘生。既然诸法从因缘生,就没有不变的自性,因此诸法是空。正因为诸法因缘生,我们才能认识到诸法的空性;反过来说,正因为空性,所以诸法才能从因缘生起。要是诸法本质上不是空的,那么它们就会是固定、恒常、不变的,如此一来,它们就不会随种种因缘的聚合而生灭。事实上,(因缘所生的)诸法与空性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明”,代表空性,也就是“灵源”;“暗”,代表因缘所生的诸法,因为诸法有障碍。诸法是在“有”的领域当中,而障碍及执着是“有”的一部分;空性则是光明的,因为没有任何执着或障碍。空性亦称为“理”,而因缘所生诸法则称为“事”(现象)。

我刚才说每一法都含有阴、阳,如果套用石头希迁的说法,就是每一法都含有明、暗,或空、有。一般众生执著于“有”,只看到诸法“有”的这一面;我们只见诸法或种种现

象,却看不见现象背后的因缘。但是觉悟的人则看到两者,既见诸法,也看见使诸法生起的空性,因此他们不会执著于现象。

一般众生不能体认每一法都含有一切境或领域,觉悟的人则看见诸法从因缘生起。觉悟者看到诸法从空性而生,因此他们体认每一法皆包含其他一切诸法,而每一法也都被其他一切诸法所包含。

这段诗偈的第二句说,诸法“回互不回互”。“回互”或互动,意思是现象间相互关联。例如,在同一房间的人呼吸彼此的气息,所以是彼此相关的。这并不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吸入所有的空气——虽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这可能发生。如果扩大这样的比喻,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与法界(整个宇宙)的一切有关系。你们可能很难理解或接受这一点,不过一切诸法是彼此相关,且相互作用的。

然而,这种关系的显现或效果也许历经数劫依然隐蔽不现。你我现在正在谈话,我们之间的互动似乎立即产生效果;在此同时,你也正在和宇宙其他诸法互动,但这可能经过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清楚显现,或甚至永远也不会显现。这就是这里所谓“(有一些法)回互”的意思。

这句诗偈又说“(其余诸法)不回互”,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可分为两种层次来理解:第一种层次是达到“一心”状态的人,对这种人而言,并无回互——没有来、去,如如不动。万法含摄于“一”;既然一切都包含在“一”里面,实际上什么事也没发生。

第二种层次,是指已经证得“无我”境界的人。觉悟的人对于一切变动、相互关联与作用都了了分明,但是因为他已无自我,所以对这一切毫不执着,也丝毫不为所动。

四、诸法因缘生

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

诸法不只在当前彼此互动,而且持续不断地互动,层层扩展,绵延不尽;一法与其余无量诸法互动,其余诸法又一一与原先这一法互动,因此有“一法生(或导致)一切法”之说。换句话说,一法含摄一切诸法。这并不表示有一个最初的法,作为其他所有法产生的源头。虽然一法含摄一切诸法,你却无法紧抓住这一法,而忘却其余诸法。

“相涉”一词是指一切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