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说课稿 新
人教版必修3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单元内容是一个颇具难度,理论含量很高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专题。学习本专题时首先要明确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产生背景,应先将本专题三节课的内容综合概括介绍,使学生对人文精神发生、复兴发展和成熟的三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三次思想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希腊的智者运动;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一较完整的认识和较全面的理解。教材内容大多抽象晦涩,不利于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应该尽量利用感性材料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来突破难点。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意义; (2)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 (3)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情境再现。
(2)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意义,认识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2)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3.重点、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难点: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文科生绝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不好、基础差、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历史文化素养欠缺,理底不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的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梳理顺序、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层层递进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1 / 4
1、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活动,运用谈话法,以“探究·体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
2、创设情境平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将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
3、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引言、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延伸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等作载体,落实课标要求。
四、说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学生齐声朗读“生,彰显了人的价值;死,成就了人的尊严。”
“生,彰显了人的价值;死,成就了人的尊严。”这是后人对苏格拉底的评价。为什么后人会这样评价苏格拉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苏格拉底,走近古希腊先哲们的精神世界。
2、教学过程
本节课由三个子目组成,按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为人文主义起源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内涵、影响四个部分,由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组成,由基础梳理到重难点突破,由浅入深。
首先: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必修一、二及本课内容,归纳人文主义起源的背景。 2、列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接着:合作探究,精析精讲 (一)背景
提问: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人文主义思想?人文思想是一种思想文化现象,思想文化主要由什么决定?(政治、经济)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点拨并重点阐述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二)代表人物及主张 1、智者学派
提问:什么是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然后展示几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这些材料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哪些主张?应该如何评价?然后自然过渡:正是由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导致雅典世风日下,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重视道德,他就是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主张。然而学生对于这样抽象的哲学概念
2 / 4
难以理解,我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思想力是什么意思?如何做到一个有思想力的人?接着通过隐士和熊的故事自然得出没有知识就无法做到道德,美德即知识 。但是不是拥有知识就拥有美德?我通过旅法博士后李钟询和相关材料得出客观上知识是来自教育,自然得出了苏格拉底的第三个主张:教育使人认识自己内在的美德。接着通过讨论比较,合作探究,总结归纳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格拉观点的异同。
通过展示古罗马伟大的政治家、演说家、教育家、哲学家西塞罗对苏格拉底的评价,指出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了研究“人”的学问。
苏格拉底是西方智慧的代表,终生为维护真理而奋斗,为教育青年而努力,和对抗。由于他性格倔强、言辞激烈,而这位伟大的先哲在公园前399年,受到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被判有罪,处以死刑。
合作探究:1、假如你是苏格拉底,你会越狱逃走,还是听从“神”的劝告,从容赴死?并请说明缘由。
苏格拉底最终选择遵守法律审判,他说:“我身为雅典公民,一定要遵守法律。法律以不义的方式判我有罪,但我不能因此反抗法律。”而且毫无悔意坦然喝下毒液,从容就义,并在死前不忘告诉学生““我们曾向克雷波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2、苏格拉底之死体现了什么人文精神?
体现了遵守法律,捍卫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等人文精神.闪烁着诚实与正义的光辉。讲完了苏格拉底之后,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得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亚里士多德不仅青出于蓝而胜与蓝,处处皆有超过老师的成就,还对柏拉图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过渡:从智者学派将人们关注的对象从神到人,探讨人类社会,苏格拉底关注人的幸福和伦理道德,再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提倡理性,他们都体现了人文主义。什么是人文主义? (三)人文主义的内涵
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四)意义
1、最早在西欧奠定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传统; 2、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萌芽和起源
3 / 4
3、知识小结
人文主义就是注重人和人性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的理性思考。 合作探究
如果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四人中有一位被评为“感动雅典人物”,请结合他们的思想主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
在人文精神的演进历程上,古希腊先哲们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人的身上,使得在距今两千年的希腊出现了人文精神,它散发着永久的魅力。这种人文精神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得到复兴和发展,到启蒙运动时进一步弘扬。从源头而下,人文主义思想始终闪耀着光芒!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本节课教材理论含量很高,内容大多抽象晦涩,学生难以理解,而课堂时间有限,通过“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两环节落实到位。 五、优化思考
本课值得思考的问题:内容难度大、理论含量高,教师如何更新理念,思想,更好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一直思索而未解决的问题。敬请大家指导!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