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题目

来源:九壹网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先进的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指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得以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得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得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得以实现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强弱 6、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

A.社会生产 B.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 C.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 )

A.它们具有阶级性 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D.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8、社会意识相对性的最突出表现在:( )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9、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0.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有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1、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不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先进的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是超阶级的 C.先进的社会意识有相对性

D.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1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4、劳动资料作为物的要素,是“死的劳动”。“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这些话是要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B.劳动资料是不重要的 C.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D.人工自然(如机车、铁路等)是人的意志的产物 1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6、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0、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2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C.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制度状况的规律 23、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4、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和设施 25、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2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A.道德、逻辑学、政治思想 B.法律思想、文学、逻辑学 C.哲学、艺术、宗教 D.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2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8、资本主义政体的现状说明:( )

A.政体和国体是没有联系的 B.有何种国体就有何种政体 C.有何种政体就有何种国体 D.政体和国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9、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0、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欧洲许多国家按顺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大部分地区由封建社会未经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云南等部分小数民族地区却直接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情况说明了:( )

A.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B.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C.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D.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决定性 31、阶级在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32、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33、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社会改革 D.科学技术

3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35、社会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 C.先进思想和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3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3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学技术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 B.科学技术是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滥用科技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学技术是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38、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3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40、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些观点是:( )

A.群众史观 B.英雄史观 C.杰出人物有重大历史作用的观点 D.机械论观点 41、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具有思想意识

4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4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44、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45、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4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的意志和作用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48、人的本质决定于它的:( )

A.生物性 B.社会性 C.阶级性 D.历史性 49、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理性的外化 50、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

A.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51、在个人及其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任何人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含在这个总结果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意志 C.任何人都不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影响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52、马克思曾写到:“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这句话是要着重说明:( )

A.社会交往促进社会关系的变革 B.社会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C.社会交往是科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社会交往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活动 53、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唯心史观的局限性表现在:( )

A.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

B.至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而没能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其意义

C.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看其消极的影响

D.看到了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意义,而没有看到创造精神财富的积极意义 2、社会存在包括:( )

A.生产关系 B.地理环境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C.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D.社会存在的发展不会受到社会意识的作用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A.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D.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 D.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6、社会意识的相对性表现为:( )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各形式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7、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

D.社会意识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8、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9、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10、下列事物或现象中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A.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教的本质》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法律思想 D.达芬奇艺术思想 11、关于国家,正确的说法有:( )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D.国家会随着与社会的完全统一而消亡

12、关于政治统治与社会职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职能是完全的 B.政治统治是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

C.当国家管理社会生活时并没有失去其阶级统治的性质

D.国家成为政治统治工具时实际已经在起着管理社会生活的作用 1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C.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4、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十月社会主义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15、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发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16、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和社会改革 D.社会基本矛盾 1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 )

A.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阶级社会新旧社会制度更替的杠杆

D.被统治阶级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手段 18、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

A.理论斗争 B.自觉斗争 C.经济斗争 D.政治斗争 19、关于社会改革,正确的说法有:( )

A.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过程

B.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采取的革新举措 C.改革只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

D.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手段

20、关于社会与社会改革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后者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B.前者的根源是阶段斗争,后者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 C.前者是阶级发动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组织和领导的 D.前者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后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1、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2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2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表现在:(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的各种活动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

1、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6、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7、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9、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0、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1、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12、人类历史是杰出人物创造的。

五、简答和材料题:(简要回答问题,或阅读材料,分析并简要回答问题)

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性以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2、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4、以下是有关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材料。

材料1: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1994年12月24日《文汇报》

材料2:科学技术特别是科技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近代分工、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是“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但是,科学技术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

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试根据以上材料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5、资本主义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首先是在、中国等而并非在欧美等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英国资产阶级开始于10年,但在战胜封建制度后的1660年却出现了旧王朝复辟。 试根据以上材料阐明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及其根源。 6、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