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
考试三
1395
国家开放大学 20XX年 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开卷)     论述题:
党的以来,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减贫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 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 实现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根据古特雷斯的讲话, 并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 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100 分)     参:
老子在《道德经・ 二章》 中讲道,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意思是说, “有” 与“无”、“难” 与“易”、“长” 与“短”、“高” 与“下”等, 虽然是相互对立的, 但又是相互依存的。
在哲学上,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被称为矛盾, 简要地说,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这种关 系是由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同时, 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哲学上讲的这种辩证矛盾, 不同于思维中存在的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自相矛盾, 而辩证矛盾则体现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吸引、 相互转化的性质。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都是对立的, 但它们之间又相互依存、 互为前提, 没有攻就没有守, 没有苦也无所谓乐。
同时, 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足球比赛中, 队员们奋力拼搏, 就有可能转守为攻, 转败为胜; 学习中, 艰辛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 苦也就转化为乐。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相互反对、 相互、 相互否定的关系,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机械运动中的吸引与排斥、 物理运动中的正电与负电、 社会运动中的阶级斗争等都体现为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 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
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 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 其中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
力。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和平与战争、 新生与死亡、 运动与静止……我们细心观察世界, 就会发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处处有矛盾;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 时时有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旧的矛盾解决了 , 新的矛盾又会产生, 事物始终都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但现实中的矛盾各不相同。     在某一领域、 某一事物及其运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既有性质上的共同性即共性, 也有其特殊性即个性, 从而体现出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但不论怎样,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我们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 既要注意矛盾的共性, 更要注意矛盾的个性。
研究矛盾的个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也是解决矛盾的前提, 不同性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俗语所说的“对症下药” 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学习唯物辩证法, 就要学会运用矛盾学说去分析矛盾和解
决矛盾, 而具体分析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就在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5 个保命知识点
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太平天国农民。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五四运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是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最重大的胜利。
特别注意:彭德怀说,历史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它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支援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中国的,而且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
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做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但不是一个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
《中华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临时约法》是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性、民主性。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工作方针、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的作用。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①的封建统治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②外国资本主
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③自然灾害严重。     辛亥发生的原因:
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②清末“新政”的破产。     ③资产阶级派的推动。
4.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南京临时企图用承认清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5.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性质和阶级关系。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党领导战争、创建人民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南昌。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揭开了土地战争的序幕。
6.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③传播了新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④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辛亥的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清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结束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③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④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运动的高涨。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垄断性)。     ③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人民群众。
8.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运动。
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而延安整风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9.资产阶级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正是资产阶级派形成的阶级基础。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它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10.1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组织——兴中会。1905 年 8 月 20 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1.1917 年爆发的十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十月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的一部分。
1919 年 5 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
12.国共第一次合作,改组后的是一个代表工人、农
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大失败后,是一个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13.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4.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城头一声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南昌连同秋收、广州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标志着中国党领导战争、创建人民的开端,开启了中国新纪元。
(1)90 年来,人民已经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由过去“小米加步”武装起来的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90 年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历经挫折而奋起、历经苦难而辉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党坚强领导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胜利,也是人民英勇奋战的胜利。
(2)四个坚定不移。(全体将士)要坚定不移坚持党对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党指向哪
里、就打到哪里;要坚定不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子弟兵;要坚定不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要坚定不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3)党对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完全区别于一切旧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是保持人民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4)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历史告诉我们,理想高于天,人民之所以能够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民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有崇高理想信念,有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
(5)经过 5 年努力(以来),人民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我们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我们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大力加强政治建军,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我们推进全面深化国防和改革,建立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实现了人民组织形态的整体性重塑,迈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历史性步伐,人民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我们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我们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不断提高人民建设质量和效益。
15.1931 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16.1936 年 5 月,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抗日反蒋”的口号。9 月 1 日,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1936 年12 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了“联蒋抗日”,西安事变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7.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是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统一战线,力争中国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是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18.1937 年 8 月,中国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19.在 1921 年中国党诞生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之命运”):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顽固势力,希望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的力量之一,致力于把中国建成一个的资本主义社会。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的主要力量,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的民主共和国。三种建国方案在实际中,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和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0.人民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统治由发展到消灭
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第一大历史任务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新民主主义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2.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致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的,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
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2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1954 年 9 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使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确立了中国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确立的标志是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4.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比较     对象     途径
具体步骤及性质     目标     农业     合作社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集体经济     手工业     合作化
手工业合作小组(社会主义萌芽)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集体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国家资本主义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萌芽)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     全行业公私合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国营经济
25.1942 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1957 年《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