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讨◎ 宋代山水 ——从画作到画论 王 莹 郭 侈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宋人对自然、社会的崭新认识,在山水画作和山水 画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宋人强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常 理”,这些与山水画的精神,一脉相承。 此时在自然的自身中已经开始衰落,转而庸俗化于文人之间,成 为了一种新的清淡风气。这种新的清淡风气的内容,对苏东坡 们而言,更显得是如此。这也鼓舞着许多文人的超越心灵,托山 关键词:山水精神;淡彩;文人;画论 山水在两宋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是因为有宋人对自然、社会 的崭新认识在起作用。宋人强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常 理”。宋代的文人画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 中——“写意”,它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了主要的作用,成为了艺 术创作的内在尺度和常理。 1 山水画作的黄金时期——宋 就文化史的发展而言,山水之所以能在唐五代兴盛,而在两 宋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实在是因为宋人对自然、社会的崭新认识 在起作用。 水墨和淡彩山水画发展的高峰,出现在第10世纪到11世 纪百余年间的宋代。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到郭 熙、米芾,都是可以自成一家的大画家。其中也有师承李思训的 画青绿山水的,但从全盘来看,这不是它的主流,而是以青绿山 水投时好,以水墨、淡彩抒写自己的襟抱。例如,董源在当时“画 家只以着色誉之,谓其景物富丽,宛然有李思训风格,今考源所 画,信然,盖当时着色山水未多,能仿李思训者亦少,故特以此得 名。自其自出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 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鉴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 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宣和画谱》卷 十一)”。董源这一类的画,不是青绿着色,而是出于水墨、淡 彩。所以他“水墨类王维(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这是 他的自出胸臆;而“着色如李思训(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 三)”,这是他投时所好。如董源的代表作《潇湘图》,图绘一片 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沙洲苇渚在大片的水面中映带无尽。 画面中以水墨为主,间杂淡色,以横卷形式表现山峦,多运用点 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来表现出远山的植被,塑造出了 一种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 石的凹凸起伏。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了些许的空白,营造 出了一种云雾迷蒙之感,烟水微茫,山林深蔚。山水之中又有人 物渔舟点缀其间,刻画人微,赋色鲜明,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 了无限生机。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论古今优劣》中说“若论佛道人 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 近”,正说明了自魏晋人物画的主流逐渐向山水画方面转变,而 这一转变,直到北宋而宣告完成。《图画见闻志》卷一《论三家 山水》中言:“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 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 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 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峰峦浑厚,势伏雄强,抢笔俱 均,人屋皆质者,范式之作也……”这段话,是说明山水画在此一 阶段完成了三种不同的典型。这里比较董其昌的南北分派,实 际上更加能够掌握到山水画的精神和其不同的形相。 自北宋起,在意识、作品上,山水画断然取代人物画,居于中 国千年来绘画中的主流地位,分析其原因,有下述这三点: 一者,山水画的技巧经过长期的酝酿,到了五代时已经完全 成熟,因而到北宋有了这一技巧成熟了以后的收获。 二者,一直到唐代绘画所受政治上的影响甚大。朝廷的好 恶,无形中制约了绘画向山水画、风景画方面的发展。汤天宝以 后,皇帝对绘画的兴趣已经大大的减低。到了唐末,统治集团及 与政治有关的宗教势力自顾不暇,不关心绘画,但山水画则是由 完全摆脱了政治影响的高人逸士,有如l0世纪的荆浩、关仝、董 源、巨然、李成、范宽们所完成的。他们与政治的距离越远,则所 寄托于自然者越深,而他们所表现于山水画的意境也就越高,同 时,形式也就越完整。 三者,北宋文人。和唐代不同的是,经过五代之变,彻底扫 荡了门第意识,都是出自于平民。而在唐代发达到顶点的禅宗, ・18・ 水竹木的绘画,来寄托对自然景物的慕恋。更加应该指出的是, 宋代所完成的古文运动,与山水画的精神,一脉相通,这也就更 加的有助于山水画的发展。 北宋文人画标榜的是创作者的社会身份,即所谓的“士 夫”,这种强调要求绘画创作越来越成为一种的个人表现, 而不受过多外在社会因素的牵制。 2 山水画论的黄金时期一宋 宋代专门论画的书,除郭熙的《林泉高致》外,其他著名的, 还有米芾的《画史》,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蔡京、蔡卞所编的 《宣和画谱》,南宋邓椿的《画继》。其中,米芾自标逸格,独辟蹊 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和《画继》成为研究画史的主要 资料。 山水画到了北宋已经普及到一般的文人了,并且,以北宋欧 阳修为中心的古文运动,与当时的山水画,尤其默契,因此,更加 的容易引起文人对画的爱好。同时,文人们无形中将其文学观 点转用到论画上面,也规定了以后论画的方向。宋代的古文运 动,实际上收工于欧阳修,他所复兴的古文,重视内容,并且重视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所以,从欧阳修起的一群文人们,由其对诗 文的修养以鉴赏当时流行的山水画,常有它的独到之处,并曾影 响最深到以后的画论里。 毫无疑问,这些“对绘画的精辟见解”也是由诗新运动 所激发的人文精神的产物,对于文人画家们的心理表现至少有 三个方面的引导:首先,与重道充文的精神相适应,绘画也作了 由l‘‘艺”进乎“道”的提升,以德论艺,实开了以“人品”定“画品” 的先河;其次,以苏轼为首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从事绘画,只是副 业,本色仍是文人,他们的绘画精神里包含了非功利性,文人画 作为一种精神的补偿,排斥、淡化、泯灭功利意识,因此陶养出超 然世俗的情怀;再次,以“画者,文之极也。”一语道出了宋代文 人与绘画的密切关系,宋代绘画出现文化性的倾向,并随之产生 了普遍性的诗画相通、诗画互补。文人画的绘画题材、思想内 涵、审美情趣、品评标准等发生了与前代显为不同的变化,它较 少有绘画性的技法要求,不再汲汲于形似而追求神似,强调的是 “意”,把绘画文学化了。 苏轼在评论唐代王维的绘画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 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还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 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从 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强调绘画不应只重形似、颜色,更加应当 重神韵、意气和画中意味的表达,强调绘画要有文学化因素和诗 与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及鄙视求形似而缺少精神内涵的画家们。 因此,当时的画院采取“以诗为题,追求画中之意”的考试方式, 就是受到宋代文人画运动及其画论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宋代文人画改变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常规 性道路,即解脱了宫廷画家们和职业画家们重视“技术”,力求 摆脱如何把外界事物的形貌尽量模仿得真实的束缚,在中国绘 画的发展和画风转变的节点上,以独特的画风占据了中国绘画 的主导地位,而这种独特的画风正是当时文人们的复杂心理在 绘画上的表现,对后世的文人画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此,这个由“士流”精英所代表的雅文化,为宋以后的中 国绘画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 (增订本)[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24.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6-124. [3]毕斐.历代名画记论稿[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i-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