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D.个体内差异评价
4、对小学生进行减压团体心理辅导时,采用的思想放松方法主要属( )。 A.行为疗法 \\ B.艺术疗法
C.认知疗法 D.精神分析疗法
5、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
2021-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押题练习试卷D卷 含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①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必修课程④选修课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 A.内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对做错的题目暂不打“x\",做对后再打“V“,这种评价属于( )。 A.延迟评价 B.絶对评价 C.相对评价 A.有效说服 B.树立榜样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6、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7、被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 A.杨贤江 B.徐特立 C.蔡元培 D.陶行知
8、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这是因为其道德发展处于( )。 A.权威阶段 B.公正阶段
第 1 页 共 6 页
C.可逆性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9、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研究表明,追求成功者与害怕失败者相比,更倾向于选择( )。 D.班级授课制
14、方华情绪快而强,容易冲动,常常是爆发式的,并伴随有明显外部表现,她的气质类型属于( )。
A 比较难的任务 B 非常难的任务 C 比较容易的任务 D 难度适中的任务
10、学习过程中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叫( A.监控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学习环境策略
11、新课程评价主要倡导的评价方式是( )。
A.发展性评价 B.综合性评价 C.多元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12、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行管理的目标属于( )。
A.常规管理目标 B.非常规范管理目标 C.日常管理目标 D.生活管理目标
13、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
15、在幼儿园时,小军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汽车送给妈妈作为生日礼物 ;三年级时,他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是妈妈喜欢的漂亮发夹。这一转变说明了他的思维已经进入了(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张老师将“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过程与方法目标 C.思想与方法目标 D.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小学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意义,第二学段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这要求该部分内容应采取的组织方式( )。
A.直线式 B.圆周式 C.螺旋式 D.横线式
18、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
第 2 页 共 6 页
A.历史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文献法
19、保证班主任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是( )。
A.教导学生 B.指导学生 C.辅导学生 D.研究学生
20、小林又一次偷拿水果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着头回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这说明小林最缺乏( )。
A.道德认识教育 B.道德情感教育 C.道德意志教育 D.道德行为教育
3、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一(2)班的林老师上完《要下雨了》一课之后,设计了两项作业: (1)请你回家后把小白免碰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最喜欢的人听; (2)你还想知道下雨前其他动物的表现吗?可以跟家里人交流一下。第二天,林老师刚走进教室,学生就纷纷围住他,迫不及待的汇报作业的完成情况,还抢着说:“我好喜欢这个作业哦!” 问题:
(1)结合材料, 评析林老师的作业设计。 (2)谈谈教师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小辉个子矮小,家境又不好,常常受到同学们歧视,班主任王老师多次对同学们进行教育,但收效甚微。无奈之下,王老师只好另辟蹊径。小辉生日的早晨,同学们走进教室,惊讶地发现小辉的课桌上有一个漂亮的盒子,上面写着“天使的礼物”。小辉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惊喜地看到一个生日蛋糕。在同学们“生日快乐”的歌声中,他愉快地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蛋糕。
第 3 页 共 6 页
同学们边吃蛋糕边猜测这位送礼物的“天使是谁?望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王老师说道:“天使代表着圣洁、善良,专门为人们传播真、善、美。她是不愿意披露自己姓名的,但她确实生活在我们中间。小辉是咱班第一个收到天使礼物的人,我相信天使不但会把爱带给小辉,也会带给别的同学。而我们每一个同学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天使,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需要温暖的人。从那以后,班里“天使的礼物” 经常出现,同学间都能够互相关心、平等相处。 问题:
(1 )请对王老师设计的这一活动进行评析
(2 )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课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第 4 页 共 6 页
参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A 2、A 3、A
4、【解析】D。冥想放松、方法属于自我暗示的方法之一,它属于精神分析疗法。 5、C
6、【解析】A。 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7、C 8、A 9、D 10、A 11、A 12、A 13、D 14、A 15、C 16、A 17、C 18、C 19、D 20、C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1.林老师的作业无疑是成功的,既实现了教学目的,又受到学生一致好评,效果显著。 首先,作业的内容具有代表性,作业形式不拘泥于传统,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又容易让学生接受,积极参与。林老师让学生将课文关键内容,课后以讲趣事的方式转述给他人,形式简单,参与度高,无形之中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作业具有一定得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林老师以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课下积极探索,与家人一起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
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 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2、答案如下:
(1)材料中王老师设计的这一活动值得肯定,很好的践行了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地将班主任的力量履行到了实处。 ①王老师的这一活动设计符合新课改理念中的教师观。新课改的教师观表明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材料中,王老师面对班级同学之间对于小辉的歧视,采用“另辟蹊径”的活动,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互相关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现了品德成长。
②王老师的活动设计符合班主任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的角色。材料中,王老师发现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和谐,于是积极采取措施,利用这一活动,很好的协调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
③王老师的这一活动符合德育过程基本规律中利用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规律。材料中,王老师针对有同学歧视小辉的现象,并没有一味的进行说教,而是利用道德情感这一切入口,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从而实现了学生品德的提升和班级良好氛围的建设。
④王老师的这一活动设计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材料中,面对同学之间关系的不和谐这一复杂情境,王老师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创造性的利用“天使的礼物”这一活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⑤上述四点皆说明了王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不仅维护了小辉的尊严,也让全班学生受到了教育。总之,王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学习。
(2)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是班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班主任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如下:
德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答案如下: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基本需要,也叫缺失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成长的需要。 3、答案如下: 基本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第 5 页 共 6 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只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情况,才能使班主任很好的把握学生,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②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并践行活动民主的原则。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班主任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感染学生;
③发挥阵地的宣传作用。利用班级,形成正确的导向和良好的班风; ④利用主题班会。通过相关的主题班会,使学生们认识到班级氛围的重要性;
⑤通过班级活动,营造和谐班级。班主任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班集体的魅力。
⑥培养学生自信心,利用“期望效应”激励学生进步;艺术批评,在进行必要批评时要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1)①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出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的跑过来,努力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猥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②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以及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的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以及“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像平剧里的净角出场”等拟人手法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③作者用浅显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浓厚的情感,在作者眼里,白鹅是一位性格高傲的朋友,虽有些可笑,但很可爱。它虽然固执,却立场坚定,一视同仁。虽然有些迂腐,却个性张扬,质朴率真。所以,虽然离开了郊外的小屋,但作者对那只曾给一家人以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的白鹅依旧恋恋不忘,记忆犹新,其背后,是丰子恺先生一颗热爱动物、博爱的心。总之,作者用漫画式的独特视角与幽默表述法,写出了鹅的高傲,渗透着那份欣赏和爱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 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白鹅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来表达对白鹅喜爱之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白鹅性格特点。 难点:朗读全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3)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出几则谜语,你们来猜猜谜底?
1. 一只顺风船,白蓬红船头,划起两只桨,湖上四处游。
2.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教师诵读谜语,学生举手回答谜底,活跃课堂氛围)
师:同学们还记得鹅的诗歌吗?(跟着学生一起诵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那么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鹅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导入不仅要与所教课程有相关性,还要具备趣味性和启发性,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氛围。谜语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课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于是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复习诗句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