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十三 姓氏名号

十三 姓氏名号

来源:九壹网
练习四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练习五

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练习六

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

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

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

古文今译:就是在正确理解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地译成通顺规范的现代文。

直译:又叫对译,就是要求对文言材料的每个字词一一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对等说法或相应词语,做到不增不漏。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对原文词语作适当的增减变更,对原文词序作适当的调整,从而通畅准确地再现原意

序跋文:对一部书或一篇诗文进行说明的文字叫做序跋文。放在书(文)前面的叫序,放在后面的叫跋。序,也叫叙或引;跋,又称为题跋、跋尾或书后。二者性质相近,都是记叙或议论作者身世、写作缘起、内容、体例等,相当于现在的前言和后记。

赠序,也叫送序,是专为送别而写的文章,相当于现在的临别赠言。赠序与序跋之序是两种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文体。赠序是由诗序演化而来。古代文人在送别的宴席上,常常饮酒赋诗,诗成后由在场某人为之作序以记其事。后来虽无饯别聚会或赠诗,送别的人也要写一些表示惜别、劝勉、称颂、祝愿的话相赠。这样,赠序就脱离了序跋之序而成为一种的应用文体。赠序出现于晋,盛行于唐宋。 奏议 :臣下写给皇帝的书信、报告。 诏令 : 皇帝写给臣下的书信、命令

箴(zhēn),即古“针”字。最早的针是用竹子做的,所以字形从竹。后来出现了金属的针,于是又造了“鍼”字,再简化为“针”。古人用箴治病,即今针灸“针”。因而也把劝谏别人或揭示自我过失、自警自戒的格言也称为箴。虽然箴、鍼、针三字意义相同,但作为文体的名称,习惯上只用“箴”字。

铭,原意是记载、镂刻,也指刻在山石、器物或碑板上的文字。因为它表达可以成篇的内容,便成为

一种文体。铭文有两种:一种是刻铸在器物金石上,用于祝颂或规戒的文体;一种是埋在地下记述死者事迹的文体,见碑志中的“墓志铭”。

颂,是歌颂;赞,是赞扬。颂文和赞文是两种近似的文体,都是的文章。

辞:是《楚辞》的简称。由于《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所以辞又称为“ 骚 ” 或“骚体”。《楚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在《诗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点。 赋:本来是《诗经》、《楚辞》的一种表现手法,特点是铺陈事物。后来,

赋由表现手法发展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韵文。赋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的文体。

骈体文,也叫骈文,是受汉代辞赋对偶、排比的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它讲究声律和对仗,但不押韵。因为通篇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所以也叫四六文。

骈体文在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一般把它叫做“时文”,用来同“古文”相对。从晚唐开始又称为“四六 ”或“四六文” ,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崇尚藻饰是骈体文的突出特点,包括炼字、铺排、夸饰等

炼字:就是使用色彩极浓、富丽典雅的词汇,如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词语,构成图画般的美文。前人称之为炼色。

【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的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合叙】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合叙。也叫并提、分承。

【互文】 为了行文简练或适应韵文对字数的,把本应合用的词语前后分用,其义互相呼应,彼此关照。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也叫互言、互体、互备、参互、互见、互文见义。

【错综】 古人在用词上为了和谐、变化、富有生气,避免单调、重复,在结构相同的单句(多为四字句)的相对应位置上,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错综,也叫变文、变文避复、对文。也有人称为互文、互文同义。

“枯木朽株”、“门当户对”、“暴风骤雨”等成语中运用了错综的修辞方法。

【藏词】 古人引用典籍时,有意把语句割裂开来,隐藏表示本意的部分,而用它前面或后面的词语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藏词,也叫割裂。藏词分为藏头和歇后两种。

【委婉】古人说话、行文中,或因有所顾忌,或出于谦恭,或出于礼仪、外交的需要,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委婉,也叫婉转、婉曲、婉辞。

【代称】 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这种修辞方法叫代称,也叫借代。

【用典】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就是用典,也叫稽古。是援引前人的事迹或诗文中的词句以表情达意的修辞方法,属于引用的一种。

用典既能增强论据,深化含意,丰富文章内容,又可使文章含蓄、委婉、典雅、精炼。

【暗用】 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从字面上一点儿也看不出来,而是暗含在典故之中,不让人感到是在用典。有的迂曲难懂

【正用】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在表达的思想完全一致

【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往往在大家熟悉的典故中,语出意表,惊人耳目,即反其意而用之

【借用】借用典故表达与典故原意无关的另一种意义。就明暗而言,借用也属于暗用,只是在引用方法上各有特点。

【化用】作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典故剪裁为一 个词或词组,让它融化在字里行间,表面不易看出是在用典。 这种用典方式节省文字,又自然流畅。骈体文用典多为化用,讲究剪裁融化。 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作同义词。

十三 姓氏名号 一、姓与氏

 上古社会,姓氏有别,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 上古同姓不通婚,因此贵族妇女的姓十分重要。  战国以后,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  到了汉代,不再称氏,统称为姓,而且平民也有姓了。 介绍几种姓氏来源

(1)以祖先的族号为氏,如:唐、虞、夏、殷等; (2)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如:王、公、伯、侯等; (3)以分封的国名为姓氏,如:齐、鲁、宋、卫等; (4)以担任的官衔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 (5)以贵族的谥号为姓氏,如:武、宣、穆、庄等; (6)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如:城、郭、园、池等; (7)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8)以从事的工作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9)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

(10)因避难而改姓氏,如:韩信的儿子韩天贡,逃到广西宜山改姓韦。 二、名与字 • • • • • • •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取字。 名和字在意义上有一定联系。

周代贵族男子字前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表示性别,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秦以前,名与字连说时,往往先说字后说名,如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

汉以后往往先说名后说字,如萧君圭(名)君玉(字)、王回(名)深父(字)、安国(名)平父(字)、安上(名)纯父(字)

古代尊呼卑或自称时称名,对平辈或尊者称字。如《左传·宣公二年》晋国大夫士季自称名“会”,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称司马光的字“君实”。 三、号 1、谥号

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按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评价性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谥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带褒义的,如文、武、景、忠等; 二是带贬义的,如灵、厉、幽、炀等; 三是表同情的,如哀、怀、悼等。 2、庙号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 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 3、年号

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

 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第一年称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新君

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 明清两代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可以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

称为乾隆皇帝,等等。

4、别号

• 古人的别号是自己取的,如王安石别号半山,陆游别号放翁,陶潜别号五柳先生,李清照别号易

安居士。

• 一个人也可以取几个别号,如汤显祖号海若,又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

• 古人为表示对人尊敬,常以官职、地望(出生地或住地)来代替名字,如韩愈世称韩吏部(官终

吏部侍郎)或韩昌黎(昌黎韩氏是望族)

四、避讳

 封建社会称已故国君或尊长的名字叫讳。

讳。

 避国君和孔子的名字,叫国讳或公讳;避祖先和尊长的名字,叫家讳或私讳。 避讳的主要办法有:改字、缺笔、空字 1、改字:

 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代替。

 如避汉高祖刘邦的讳,汉人就用“国”字代“邦”;  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唐人就用“人”字代“民”。

 隋文帝父亲名忠,“忠”、“中”同音,于是改官名“中书”为“内史”。 2、缺笔:

即缺避讳字的一笔。

如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玄”字不写最后一笔; 避孔丘的讳,“丘”不写第四笔。

3、空字:

即空着不写避讳的字。

如许慎《说文解字》中“秀”、“庄”等字下都空着,不作分析,标上“上讳”二字,是避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讳。 舆 地

舆即地。古人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后称舆地或方舆,是地理的意思。 一、州

• • 二、郡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 陇西、颍川、南阳、邯郸、渔阳….等。后增加四郡:桂林、象郡、南海、闽中。  郡下设县 三、道

 唐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

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四、路

《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 在书写或说话时不直接称呼国君和尊者的名字,遇到和他们的名字相同的字时要设法回避,称避

o o 五、省

路最初是宋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划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全国分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名称及区域跟今天的省大致相当。 元代的路小,相当于州府。

 省本是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又在全国设中书省的行署,称行中书省,简

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行政区域名称,简称省。  明分全国为十三省,下分府(州)、县。  清初分为十八省,光绪时增为二十三省。 六、府

唐代把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后代府数渐多。 唐代府隶属于道。 宋代隶属于路。

元代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 明清把州改为府 七、县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时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县比较固定,但也有分合改名的情况。 八、职 官

三、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 2、除

一、古文今译的标准

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总结外文翻译经验时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  所谓“信”,指译文必须忠实反映原文的意思,表达要准确;  所谓“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

 所谓“雅”,指译文要典雅、优美,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直译 意译 (一)直译

直译中常见的问题是:或增或漏文言材料

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战国策·齐策四》)  译文一 孟尝君感到奇怪,问道:“此人是谁?”左右答道:“就是唱„长铗归来‟的。”

 译文一漏译了原文的“之”字、“夫”字,译文二才符合直译的要求。 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吕氏春秋·壅塞》)

 译文一 齐国的国王爱好用箭射东西,高兴人们谈论自己能用强硬不容易拉动的弓箭。  译文二 齐宣王喜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

 译文一虽也算得上基本准确、通顺,但增加了内容,就显罗嗦,不如译文二简洁晓畅。

直译常见的另一问题是: “死译”或“硬译”

“死译”或“硬译”,即逐字逐句地复制原文,不能用通顺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原文的内容。  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 因此灾祸没有哪一种悲惨超过贪图私利,悲痛没有哪一种悲痛超过伤心,行为没有哪一种

 这段译文除“辱”字未能译作使动,“于”字未能译出介词“比”的意思外,基本对原文词语作了

对译,但译得太硬太死。

耻辱超过污辱先人。

3、擢 4、迁

5、谪 6、黜

7、去 8、乞骸骨

 译文二 孟尝君对此感到奇怪,问道:“此人是谁?”近侍们答道:“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门客。”

 此句可译作:因此灾祸没有比贪图私利更悲惨的,悲痛没有比伤心更厉害的,行为没有比使先人

受辱更羞耻的。

(二)意译

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墮。 (贾谊《过秦论》)

 文中的“作难”、“七庙”,现代汉语中没有完全等义的词语,只好变更作“发难”或“起事”、“帝

王的统治”或“整个王朝”,句子可译作:  陈涉一人带头发难,整个秦王朝便很快灭亡。  ②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齐策四》)  译文:债款全部收齐后,用(它)买些什么回来?

 句中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责”),译文把它补上,表述就完整了。  ③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隐公元年》)

 译文 (姜氏)请求京地(作段的封邑),(庄公)让(段)居住在京地,(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  原文共三个小句,它们的主语各不相同而都没出现,“使”的宾语也省略,若不按照文意补出,译

文句意就不完整,且容易造成误解。

 补出这些省略的成分,增加“京地”所连带的动宾成分,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使意思晓

畅。

 ⑤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后汉书·班超传》)

 译文 我班超年纪已很老,常担心自己年纪衰老,像老没了牙的犬马一样,突然死去。  原文用“犬马齿歼”,表示自己年纪已很老,是委婉中的自贬之辞;用“僵仆”,表示死去,是委

婉中的避讳语。译文注意到这些,从而准确地传达了原意。

三、古文今译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一)注意原文的语气

(二)注意原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三)注意原文中被后世当作成语的句子或

词组

(四)注意原文中的文化专名 (五)注意原文的立场、观点、情感

(二十一)古代的文体 文体各家分类数量

魏 · 曹 丕 《典 论 · 论 文 》--- 4类 晋 · 陆 机 《 文 赋 》--- 10类 梁 · 刘 勰 《 文 心 雕 龙 》--- 35类 梁 · 萧 统 《 文 选 》--- 37类 明 · 吴 讷(nè) 《 文 章 辨 体 》--- 59类

骈体文与赋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赋的语言形式介于诗与散文之间,但赋是押韵的,属于韵文一类。而骈体文却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说它是散文,它又讲究平仄和对仗;说它是诗歌,它又不押韵。所以归韵文不行,归散文也不行,只好自成一类。

铺陈事物是赋的特点;赋在结构上一般是三个部分(序、主体、乱)。这两方面骈体文是不 强调的。

至于骈偶(对仗),是骈体文的主要特点,汉赋不讲究骈偶

六朝时用骈体文写赋,这就是骈赋,骈体文与赋合流。骈赋就是用韵的骈体文,如江淹的《别赋》。

标点练习

明 · 徐 师 曾 《文 体 明 辨 》-- 127类 明 · 贺 复 征 《 文章辨体汇选 》-- 132类 清 · 姚鼐(nài) 《古 文 辞 类 纂》--- 13类 清 · 曾 国 藩 《 经史百家杂钞 》--- 11类

平仄三原则: 1.平对仄,仄对平; 2.节奏点的平仄要求严格; 3.虚词相对不讲平仄。

帝 置 酒 洛 阳 南 宫 高 祖 曰 列 侯 诸 将 毋 敢 隐 朕 皆 言 其 情 吾 所 以

有 天 下 者 何 项 氏 之 所 以 失 天 下 者 何 高 起 王 陵 对 曰 陛 下 慢 而 侮 人 项 羽 仁 而 敬 人 然 陛 下 使 人 攻 城 略 地 所 降 下 者 因 以 与 之 与 天 下 同 利 也 项 羽 妒 贤 嫉 能 有 功 者 害 之 贤 者 疑 之 战 胜 而 不 与 人 功 得 地 而 不 与 人 利 此 所 以 失 天 下 也 上 曰 公 知 其 一 未 知 其 二 夫 运 筹 策 帷 帐 之 中 决 胜 於 千 里 之 外 吾 不 如 子 房 镇 国 家 抚 百 姓 给 餽 饟 不 绝 粮 道 吾 不 如 萧 何 连 百 万 之 众 战 必 胜 攻 必 取 吾 不 如 韩 信 此 三 者 皆 人 杰 吾 能 用 之 此 吾 所 以 取 天 下 者 也 项 羽 有 一 范 增 而 不 能 用 此 其 所 以 为 我 擒 也 群 臣 悦 服 (《史记〃高祖本纪》

良 尝 闲 从 容 步 游 下 邳 圯 上 有 一 老 父 衣 褐 至 良 所 直 堕 其 履 圯 下 顾 谓 良 曰 孺 子 下 取 履 良 愕 然 欲 殴 之 为 其 老 强 忍 下 取 履 父 曰 履 我 良 业 为 取 履 因 长 跪 履 之 父 以 足 受 笑 而 去 良 殊 大 惊 随 目 之 父 去 里 所 复 还 曰 孺 子 可 教 矣 后 五 日 平 明 与 我 会 此 良 因 怪 之 跪 曰 诺 五 日 平 明 良 往 父 已 先 在 怒 曰 与 老 人 期 后 何 也 去 曰 后 五 日 早 会 五 日 鸡 鸣 良 往 父 又 先 在 复 怒 曰 后 何 也 去 曰 后 五 日 复 早 来 五 日 良 夜 未 半 往 有 顷 父 亦 来 喜 曰 当 如 是 出 一 编 书 曰 读 此 则 为 王 者 师 矣 后 十 年 兴 十 三 年 孺 子 见 我 济 北 谷 城 山 下 黄 石 即 我 矣 遂 去 无 他 言 不 复 见 旦 日 视 其 书 乃 太 公 兵 法 也 良 因异 之 常 习 诵 读 之 (《史记〃留侯世家》)参看下一页对“鸡鸣”、“夜半”的解释。

陈 丞 相 平 者 阳 武 户 牖 乡 人 也 少 时 家 贫 好 读 书 有 田 三 十 亩 独 与 兄 伯 居 伯 常 耕 田 纵 平 使 游 学 平 为 人 长 美 色人 或 谓 陈 平 曰 贫 何 食 而 肥 若 是 其 嫂 嫉 平 之 不 视 家 生 产曰 亦 食 糠 覈 耳 有 叔 如 此 不 如 无 有 伯 闻 之 逐 其 妇 而 弃 之

及 平 长 可 娶 妻 富 人 莫 肯 与 者 贫 者 平 亦 耻 之 久 之 户 牖 富 人 有 张 负 张 负 女 孙 五 嫁 而 夫 辄 死 人 莫 敢 娶 平 欲 得之 邑 中 有 丧 平 贫 侍 丧 以 先 往 後 罢 为 助 张 负 既 见 之 丧 所独 视 伟 平 平 亦 以 故 後 去 负 随 平 至 其 家 家 乃 负 郭 穷 巷 以弊 席 为 门 然 门 外 多 有 长 者 车 辙 张 负 归 谓 其 子 仲 曰 张 仲 曰 平 贫 不 事 事 一 县 中 尽 笑 其 所 为 独 奈 何 予 女 乎 负 曰 人固 有 好 美 如 陈 平 而 长 贫 贱 者 乎 卒 与 女 为 平 贫 乃 假 贷 币以 聘 予 酒 肉 之 资 以 内 妇 负 诫 其 孙 曰 毋 以 贫 故 事 人 不 谨 事 兄 伯 如 事 父 事 嫂 如 母 平 既 娶 张 氏 女 赍 用 益 饶 游 道日 广 (《史记〃陈

丞相世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