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木锁”的保护研究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木锁”的保护研究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4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l2月 VO1.24 NO.4 JOURNAL OF ABA TEACHES COIJ25GE Dec.2007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木锁”的保护研究 马 宁,周毓华 f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成阳 712082) 【摘要】羌族木锁及其制作技艺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保 护。文章探讨了羌族木锁的来历,制作和使用情况,提出了面临的困难和保护对策。 【关键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木锁;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4142(20O7)O4—0004-03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四川省 的大恩大德.因此,铁器在羌族地区就显得格外珍贵。 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羌族先民们就自然把目光投向身 松潘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 边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用硬质木料制作像锁子这样 地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羌族总人口为 重要的生活用品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精巧的木锁由 30.61万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羌 于其质地坚硬、不易腐烂、用时长久而有“千年木锁”的 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世界 称号。由于木锁的使用寿命能和碉楼相始终,而碉楼往 上享有美誉,木锁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开展 往能伫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不倒.因此木锁就被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羌族木锁的制作技艺属 以“千年木锁”的美誉。木锁到底是羌族在何时发明的, 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技能的范畴,具有很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强的保护价值.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论及它的文 二、木锁的制作及其使用 章。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希望将这 制作木锁首先要选择原材料.一般是质地十分坚 种历史悠久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布于众,引起专 硬的硬木头, “铁沙木”、“铁令子”、“柏木”、“椴木”等 家学者的重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首选,羌族木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整体性,整个 一、“千年木锁”称号的来历 木锁是在一整块木头上雕凿而成的。在历史上,制作木 羌族之所以使用木锁来关闭门户是有其深刻的历 锁还要请“释比”做法,所颂具体经典已不可考。制作时 史、地理原因的。历史上,羌族居住的地方被认为“刚卤 要选用直径为30~50厘米的原木,把这根木头截下长 之地”.此地没有铁矿出产,所有铁器的原料都来自汉 度为65厘米的木墩,削成长60厘米、宽20厘米、高35 族地区,是羌族通过和汉族进行各种交易而得来的,而 厘米的长方体,再把长方体削成上底为40厘米、下底 且都被用来制作生活必需品,比如被羌族人视为神灵 为60厘米、高35厘米的梯形。然后就可以进行内部的 的铁三角,羌族小伙子必需的腰刀等。羌族对铁器的重 处理了。将长方体的一底的正中掏出一个长30厘米、 视程度在“释比”经典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上坛经 宽10厘米、高10厘米的槽,可以放入同样大小的“锁 《吉》就专门演唱铁的来源和用处,赞扬了铁神对羌人 同”或称为“锁头”、“锁杆”,在“锁同”的底部掏一个槽. 【收稿日期】2【)()7—07—01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总论和若干濒危珍贵遗产抢救》(O5xMzO42)“羌族 部分”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宁(1978一),男,羌族,甘肃陇南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读博士生,民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羌、藏文 化;周毓华(196 )。男,陕西乾县人。民族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藏族史、藏族文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马宁,周毓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木锁”的保护研究 5 长度占“锁同”的一半,宽度占“锁同”的3/4。用来插钥 代了结实笨重的老式家具,木锁和其他老式家具一样 匙,“锁同”的另一半是实心的,用来挡门。木锁的钥匙 被戴上了“古旧”的帽子,失去了年轻人的市场 另一方 也是木质的,长30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木板, 面是因为老艺人收不到徒弟,面临人亡技灭的困境。羌 前后均为圆形,在前部有两个并排的木头螺丝,是楔在 族地区的年轻多外出打工.随着本地旅游业的发 钥匙上的,钥匙有鸭舌形和蛇形两种。在“锁同”上方有 展,有一些人返回家乡开发乡村旅游,从事着工作轻 一个木槽,里头有一个长l2厘米、大小和“锁同”一样 松、利润丰厚的工作,再没有人愿意加入相对艰苦的民 间艺人的行列,致使木锁的制作技艺传承出现断层,陷 的木头,叫“木六孑L”,在里面放有3个木头螺丝,由于 匙上没有“木奶奶”。它的位置靠在门一侧,外人取不 形状酷似妇女的乳头,所以叫做“木奶奶”,鸭舌形的钥 入了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 四、对策 掉,门关上以后就封闭了,保险系数极高。 当人从房外面向门时.锁子在人的右面,便于正手 (右手)开门,如果右面位置不够,才安在左边,锁孔开 在墙外层,又称“锁洞”、“门洞洞”.它呈一个倒立的梯 形,下底靠“锁同”,长度以能取出“锁同”为标准,钥匙 也要能抽取,取钥匙时要先侧楞起。再抽出来。锁孑L高 33厘米,上底为3O厘米,下底为6O厘米。整个锁子呈 一个倒放的梯形.在“锁同”内侧钉一个钉子.用来挂钥 匙,只有本家、本村、本族人才知道钥匙的所在,外人是 不知道的 所以羌族人出门一般不带钥匙。木锁的大小 取决于羌族庄房墙壁的厚度,一般的墙厚1尺2、1尺 5、1尺8,2尺的墙较少。如果碉房的墙厚3尺,锁孔无 法贯穿墙体,锁孑L要靠墙的内侧,便于开门,否则手不 够长,开不了门。 开门法:用木头钥匙插入“锁同”,向上一敲,再向 后拖.要求动作连贯,前后时间不能超过一秒,才能把 门打开,动作稍微迟缓就打不开门。 三、木锁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困难 据笔者调查,以前由于羌族人买不到铁锁,另一方 面认为铁锁不牢靠,容易坏,特别是容易被小偷橇掉, 而使用木锁的保险系数高,因此每家人的大门都使用 木锁.木锁就一直流传了下来。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发 生变化,纵观羌族使用木锁的情况,可以以1980年为 界,之前羌族人使用木锁非常普遍,但是随着当地社会 经济的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铁锁由于小 巧方便,逐渐取代木锁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生活用品。据 笔者调查,2000年,四川理县桃坪羌寨98户人家,在各 家大门上使用木锁的人家占到了总人家的90%:到 2002年,村民已经开始在大门上使用大型铁锁了:到 2005年,绝大多数村民都在使用铁锁,少数几户人的老 房子保留了木锁,新建造的房子出于开发民族旅游的 需要也使用了木锁以吸引游客,而绝大多数村民的房 子使用了铁锁或者汉族门闩式的木锁。可以说,羌族木 锁正在逐步走向衰亡。 现在能够制作羌族木锁的艺人已经很难找了.一 方面是由于没有了市场,各种轻便新颖的家具逐渐取 (一)加强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保护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植根于羌族民族土壤中的 活态文化.不能脱离生产者和享用者而存在。它的 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进行凝固的“死”保护,而必须进 行活态的保护.而活态保护的关键在于对传承主体的 保护.主要指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 这些身怀绝技的传承多是耄耋老人,他们所掌握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由于后继无人而濒临消失。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层 含义.一是要保护这些掌握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的老艺人.二是要突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 承性,确保这些技艺不因老艺人的逝去而消失,特别注 重对年轻艺人的培养。这取决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阿 坝州各级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着力改善传承主 体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从事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工作的有利环境。汶川县在2006年建立了本县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并向他们发放了证书, 明确了他们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位, 这在羌族地区尚属首次。但是,由于缺少资金,工作也 只能进行到这一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羌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所处的不利局面。理县桃坪羌寨为了保护古 寨,要进行整体搬迁,要建立新寨子,大概需要建造100 座房子,供500多村民居住,理县在建设新寨子的 时候保持了羌寨的特色,在门户上使用了木锁,这需要 一定数量的工匠。使人们再一次看到了羌族木锁制作 技艺传承人的能力,也看到了羌族木锁制作技艺传承 人在羌族发展中的重要性。羌族木锁制作技艺传承人 是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体现者,负载着古老的羌 族文化.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接创造者和继承 人,他们所掌握的木锁制作技艺已经成为了羌族文化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羌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将会成为无源之水,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将会是一句空话。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羌族 木锁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游客对于木锁有着浓 厚的兴趣,不光要看,更要亲自动手试着开一回,使他 们真正体验到了羌族木锁的独特之处。构成了羌寨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正 的重要一环。高丙中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些 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大 东西是壮丽的,可以用来表演的,但这只是非物质文化 的问题莫过于宣传不到位,广大羌族群众不明白什么 遗产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老百姓自得其乐的凡人琐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 传承者和发扬者,人民不重视,不传承,再优秀的 事,使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的。”o1(余长安:2007) 造者、在羌族地区加大非物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羌族木锁的制作技艺是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消失,因此,以进行表演的,不会因为表演而改变它的本来面目,如 果让木锁制作技艺传承人在羌寨中表演如何制作木 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宣传工作力度就显得非常必要,可 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进行讲解,将其录 在地方广播电视台播出,使广大群众理解非 锁,不但可以激起游客的兴趣,还可以使羌寨游增添一 制成节目,个新的项目,同时还可以增加木锁制作技艺传承人的 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明白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入,吸引年轻人学习木锁制作技艺,使木锁制作技艺 等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发展下去。 (二)重视发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基层社区 的作用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过程中。重视 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之一。12 ̄65 (王文章:2006)羌族人民生活在山高水深的岷江上游 地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基层社区特别是乡、 村是广大羌族群众繁衍生息、生产劳作的基本场所,很 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这些乡、村基层社区中的人 为主要负载者和传承者,以这些基层社区为流传区域 而不断传承,可以说,羌族的乡、村基层社区是羌族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也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最前沿阵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好坏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羌族广大的基层社区的作用能否得到 很好的发挥。一般说来,人们对于本社区所拥有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有着一种先天的“血缘联系”,有着深厚的 感情,将她认同为本社区全体民众与生俱来的私有财 产,同时拥有一种优先继承权和发展权,也就是说,一 个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在产生她的母体中被 继承,然后才有可能在负载她的人的作用下突破地域 的,向着更广阔的区域传播,使更多的人享用她。 因此,羌族基层社区的人们对于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有着优先的继承权和发展权,直接决定着羌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羌族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必须树立起人性的文化尺度,不 能忽视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羌族民 众。理县桃坪羌寨为了保护古羌寨而集体搬迁,建设具 有浓郁羌族风情的新寨就是羌族群众和地方共同 努力的结果。 (三)加大在羌族地区宣传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力度。使广大羌族群众自觉传承和使用羌族木锁等非 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使更多的人了 解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笔者调查,目前羌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一直停留在层面,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努力 的重要性,发起一场“人动”,使广大羌族群众人人 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 尊重民众文化传承的白发性、自主性和文化个性。提倡 文化的自觉精神,激发羌族群众的保护热情,使他们自 觉地进行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从根本 上遏止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的不利局面。 使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传承中发扬光大。成 为真正意义上活态的民族文化。 2007年5月24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 开幕,北川羌族自治县在主题日演出中,组织表演了 《开坛祭祀》、舞蹈《羌山鼓韵》、民乐合奏《羌笛悠悠大 禹情》、歌舞《千古奔流大禹魂》等节目,充分展示了羌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博得了中外与会人员的赞 赏,羌族地区应该多参加这种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羌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染 和熏陶,参与到保护行列中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 于行政区划的关系,北川羌族自治县隶属于绵阳市,而 羌族聚居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县隶 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至于两个地区缺少沟通 与合作,甚至出现过竞争,比如以前对于大禹出生地的 争论等,这种不恰当竞争分散了力量,不利于羌族民间 的团结,在羌族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羌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笔者认为,北川县和阿坝州应 该联合起来,走合作开发之路,这样可以避免资源浪 费,节省人力物力,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和保 护工作中取得实效。 (四)确定羌族木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 使羌族木锁的保护名正言顺 现在羌族地区从事羌族木锁制作的艺人数量在不 断减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以木匠的身份出现的,主 要承担羌族地区房屋的修建和家具的制作,但是现在。 羌族地区流行外地人制作的新式家具。当地木匠制作 的老式家具已经不再被青年人青睐,他们随时有失业 的危险,以至于羌族地区的木匠大量转行,随着老木匠 的去世.羌族木锁的制作技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据我们调查,羌族地方还没有将羌(下转第17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王明前:太平天国田凭新解 l7 【参考文献】 2004:352. 【11罗尔纲.太平天国文物图释【M】.北京:三联书店,1956: 【6】柯悟迟.漏网喁鱼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55. 139,12,14。15. 【71佚名.庚中避难日记【AI.罗尔纲,王庆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 【21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资料(总34号)【M】. 刊续编一太平天国(六),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北京:中华书局。1964:1.2-3. 227. 【3】牟安世.太平天国fM】.上海:上海A-R,出版社,1979:347. f8】龚又村.自怡日记【^】.罗尔纲,王庆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41蔡少卿.李秀成与太平天国江浙地区的土地[A1.中华 续编一太平天国(六)【zl'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书局近代史编辑室.太平天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第 73. 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9:220—221. 【9】倦圃野老.庚癸记略『A】.罗尔纲,王庆成.中国近代史资料 【51曾含章.避难记略【AJ.罗尔纲,王庆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 丛刊续编一太平天国(五)【Z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刊续编一太平天国(五)【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20.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anping Policy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WANG Ming-qian (History Dept.of Xiamen Univ.,Xiamen Fujian 361005,China) Abstract:“Tianping”was a certificate given by the Taiping authorities to the landowners with legal validity.The Tianping p01icy was a more superior social economic policy with national legal force and revealed Li Xiueheng’S determination to promote benign village politics.However,Li’S Tianping policy was nothing but a confirmation of the original land owning system.Based on the protection of land ownership,this policy would protect the original land-owners’rights to collect rents from the tenants.This policy was strongly political and assumed little revolutionary signiifcance.Turning in land rents doesn’t necessarily transit to the granting of Tinaping.Only the Tianping oplicy pushed forward by Zhong Zhijun in 1 862 had a real connotation of agrarian revolution. Key words:The Tianping Heavenly Kingdom;Tianping;Li Xiueheng (.y-a- ̄6页) 族木锁及其制作技艺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 【参考文献】 行保护。作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人 …余长安,周龙.保护人类所有的记忆fN】.光明日报,2007—5— 员.我们呼吁当地尽快把羌族木锁及其制作技艺 25(5). 列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对其进行名正言顺 [2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1.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O06:365. 的保护,防止保护过晚造成人亡技灭现象的再次出现。 A Protective Research into the Immemorial Wooden Lock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Qiang MA Ning,ZHOU Yu-hua (Literary School of Tibetan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Xianyang Shanxi 7 1 2082,China) Abstract:The Qiang’s wooden lock and its technique are part and parcel of the Qiang’s intangible culturla heritage.At present,they are not under deserved attention and protection due to various reason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wooden lcok,it's making and use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lying ahead and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the Qiang’S intangible culturla heritage;inanemorial wooden lock;protective measure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