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升初总复习教案(超详细内容+精品习题)

小升初总复习教案(超详细内容+精品习题)

来源:九壹网
第一部分:常用公式整理

一、常用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4、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5、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6、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二、常用数量关系等式

1、份数: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路程: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价量: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数据运算: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三、常用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

1

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圆形(S:面积 C:周长л d=直径 r=半径) 周长=直径×л=2×л×半径 C=лd=2лr 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四、常用公式

1、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2、和差问题:(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3、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4、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5、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6、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7、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8、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9、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10、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11、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2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五、常用数据及规律

1、圆周率常取数据

3.14×1=3.14 3.14×2=6.28 3.14×3=9.42 3.14×4=12.56 3.14×5=15.7 3.15×6=18.84 3.14×7=21.98 3.14×8=25.12 3.14×9=28.26 2、常用特殊数的乘积

25×3=75 25×4=100 25×8=200 125×3=375

125×4=500 125×8=1000 625×16=10000 37×3=111 3、常用平方数

11²=121 12²=144 13²=169 14²=196 15²=225 16²=256 17²=2 18²=324 19²=361 10²=100 20²=400 30²=900 40²=1600 50²=2500 60²=3600 770²=4900 80²=00 15²=225 25²=625 35²=1225 45²=2025 55²=3025 65²=4225 75²=5625 85²=7225 4、关于常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2=0.5 4=0.25 3/4=0.75 1/5=0.2 2/5=0.4 3/5=0.6 4/5=0.8 1/8=0.125 3/8=0.375 5/8=0.625 7/8=0.875 1/20=0.05 3/20=0.15 7/20=0.35 9/20=0.45 11/20=0.55 1/25=0.04 2/25=0.08 3/25=0.12 4/25=0.16 6/25=0.24 5、常用立方数

1³=1 2³=8 3³=27 4³= 5³=125 6³=216 7³=343 8³=512 9³=729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数理规律及应用

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

3

一、概念 (一)整数

1 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 数位: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约数。

6倍数与约数: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例如:10的约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7常用整除规律: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2)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3)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4)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5)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6)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或25)整除。例如:16、404、1256都能被4整除,50、325、500、1675都能被25整除。

(7)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能被8(或125)整除。例如:1168、4600、5000、12344都能被8整除,1125、13375、5000都能被125整除。

(8)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9)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8质数与合数: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97。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9、12都是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4)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 叫做15的质因数。

(5)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例如把28分解质因数

(6)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其中,1、2、3、6是12和1 8的公约数,6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7)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成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有下列几种情况: 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 (8)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9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1)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3)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2的倍数有2、

4

4、6 、8、10、12、14、16、18 …… 3的倍数有3、6、9、12、15、18 ……其中6、12、18……是2、3的公倍数,6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4)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5)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6)几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小数 1 小数的意义:

(1)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得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2)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4)小数点左边的数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做小数部分。

(5)在小数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小数部分的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和整数部分的最低单位“一”之间的进率也是10。 2小数的分类

(1)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例如: 0.25 、 0.368 都是纯小数。 (2)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叫做带小数。例如: 3.25 、 5.26 都是带小数。

(3)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 41.7 、 25.3 、 0.23 都是有限小数。 (4)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 4.33 …… 3.1415926 …… (5)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例如:∏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

3.555 …… 0.0333 …… 12.109109 ……

(7)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 3.99 ……的循环

节是“ 9 ”, 0.5454 ……的循环节是“ 54 ”。

(8)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例如: 3.111 …… 0.5656 …… (9)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叫做混循环小数。 3.1222 …… 0.03333 …… (10)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需写出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末位数字上各

点一个圆点。如果循环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只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例如: 3.777 ……简写作 0.5302302 ……简写作。 (三)分数

1 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 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带分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3 约分和通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四)百分数

1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百分数通常用\"%\"来表示。百分号是表示百分数的符号。

5

二、方法

(一)数的读法和写法

1. 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 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 那个数位上写0。

3. 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4. 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5. 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6. 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7. 百分数的读法:读百分数时,先读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读数时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8. 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二)数的改写

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1. 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例如把 12543000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125430 万;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1 2.543 亿。

2. 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例如: 1302490015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 13 亿。

3. 四舍五入法: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 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例如:省略345900 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35 万。省略 4725097420 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47 亿。 4. 大小比较

1. 比较整数大小:比较整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2.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 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数,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数的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先通分,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数的互化

1. 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 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母去除分子。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4. 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5. 百分数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6. 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7. 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数的整除

1.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先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去除,一直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2.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为止,然

6

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的最大公约数。

3. 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先用这几个数(或其中的部分数)的公约数去除,一直除到互质(或两两互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求积,这个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 成为互质关系的两个数: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 (五)约分和通分

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通常要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通分的方法:先求出原来的几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三、性质和规律

(一)商不变的规律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商不变。 (二)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3. 小数点向左移或者向右移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位。 (四)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2. 因为零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 3. 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四、运算的意义

(一)整数四则运算 1整数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 整数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7

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二)小数四则运算 1. 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小数减法:

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4. 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 乘方:

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例如 3 × 3 =32 (三)分数四则运算 1. 分数加法:

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分数减法: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5.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四)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 2.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3.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b×c) 。 5.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 。 6. 减法的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 (五)运算法则

1. 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3.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

8

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 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5. 小数乘法法则:

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6.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7.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补“0”),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8.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9.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的法则进行计算。 10.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11.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12. 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六)运算顺序

1. 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2. 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3. 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4.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5. 第一级运算:

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6. 第二级运算:

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五、具体应用

(一)整数和小数的应用 1 简单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解题步骤:

a 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帮助理解题意。

b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工作。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

手,逐步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

9

C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 复合应用题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 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 3 ) 解答加法应用题:

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b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和乙数比甲数多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4 ) 解答减法应用题:

a求剩余的应用题:从已知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

b求两个数相差的多少的应用题:已知甲乙两数各是多少,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或乙数比甲数少多少。 c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求乙数是多少。 (5 ) 解答乘法应用题:

a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已知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求总数。

b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是多少,另一个数是它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 ( 6) 解答除法应用题:

a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把这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的,求每一份是多少。 b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已知一个数和每份是多少,求可以分成几份。

C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倍的应用题:已知甲数乙数各是多少,求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 d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典型应用题

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的和特定的解题规律的复合应用题,通常叫做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最大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大数应给数最大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 100 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 60 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 100 ,所用的时间为,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 60 千米,所用的时间是,汽车共行的时间为 + = , 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 ÷ =75 (千米)

(2)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

10

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 4774 米,照这样计算,织布 6930 米,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 另一个单位数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 另一个单位数量。

例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 800 米, 6 天修完。实际 4 天修完,每天修了多少米?

分析:因为要求出每天修的长度,就必须先求出水渠的长度。所以也把这类应用题叫做“归总问题”。不同之处是“归一”先求出单一量,再求总量,归总问题是先求出总量,再求单一量。 80 0 × 6 ÷ 4=1200 (米) (4)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他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问题。 解题关键:是把大小两个数的和转化成两个大数的和(或两个小数的和),然后再求另一个数。 解题规律:(和+差)÷2 = 大数大数-差=小数 (和-差)÷2=小数和-小数= 大数

例某加工厂甲班和乙班共有工人 94 人,因工作需要临时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工作,这时乙班比甲班人数少 12 人,求原来甲班和乙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从乙班调 46 人到甲班,对于总数没有变化,现在把乙数转化成 2 个乙班,即 9 4 - 12 ,由此得到现在的乙班是( 9 4 - 12 )÷ 2=41 (人),乙班在调出 46 人之前应该为 41+46=87 (人),甲班为 9 4 - 87=7 (人) (5)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解题关键:找准标准数(即1倍数)一般说来,题中说是“谁”的几倍,把谁就确定为标准数。求出倍数和之后,再求出标准的数量是多少。根据另一个数(也可能是几个数)与标准数的倍数关系,再去求另一个数(或几个数)的数量。

解题规律:和÷倍数和=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汽车运输场有大小货车 115 辆,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多 7 辆,运输场有大货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分析:大货车比小货车的 5 倍还多 7 辆,这 7 辆也在总数 115 辆内,为了使总数与( 5+1 )倍对应,总车辆数应( 115-7 )辆。

列式为( 115-7 )÷( 5+1 ) =18 (辆), 18 × 5+7=97 (辆)

(6)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解题规律:两个数的差÷(倍数-1 )= 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例甲乙两根绳子,甲绳长 63 米,乙绳长 29 米,两根绳剪去同样的长度,结果甲所剩的长度是乙绳长的 3 倍,甲乙两绳所剩长度各多少米?各减去多少米?

分析:两根绳子剪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甲绳所剩的长度是乙绳的 3 倍,实比乙绳多( 3-1 )倍,以乙绳的长度为标准数。列式( 63-29 )÷( 3-1 ) =17 (米)…乙绳剩下的长度, 17 × 3=51 (米)…甲绳剩下的长度, 29-17=12 (米)…剪去的长度。

(7)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是计算路程、时间、速度,叫做行程问题。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

11

搞清楚速度、时间、路程、方向、杜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规律解答。 解题关键及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间=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快的在前):路程=速度差×时间。

例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两人同时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 16 千米,乙每小时行 9 千米,甲几小时追上乙? 分析:甲每小时比乙多行( 16-9 )千米,也就是甲每小时可以追近乙( 16-9 )千米,这是速度差。 已知甲在乙的后面 28 千米(追击路程), 28 千米里包含着几个( 16-9 )千米,也就是追击所需要的时间。列式 2 8 ÷( 16-9 ) =4 (小时)

(8)流水问题: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它也是一种和差问题。它的特点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和顺行中的不同作用。 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 水速: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速度:船顺流航行的速度。 逆水速度: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顺速=船速+水速 逆速=船速-水速

解题关键:因为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流水问题当作和差问题解答。解题时要以水流为线索。

解题规律:船行速度=(顺水速度+ 逆流速度)÷2 流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路程=顺流速度×顺流航行所需时间 路程=逆流速度×逆流航行所需时间

例一只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顺水而行,每小时行 28 千米,到乙地后,又逆水航行,回到甲地。逆水比顺水多行 2 小时,已知水速每小时 4 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必须先知道顺水的速度和顺水所需要的时间,或者逆水速度和逆水的时间。已知顺水速度和水流速度,因此不难算出逆水的速度,但顺水所用的时间,逆水所用的时间不知道,只知道顺水比逆水少用 2 小时,抓住这一点,就可以就能算出顺水从甲地到乙地的所用的时间,这样就能算出甲乙两地的路程。列式为 284 × 2=20 (千米) 2 0 × 2 =40 (千米) 40 ÷( 4 × 2 ) =5 (小时) 28 × 5=140 (千米)。

(9)还原问题:已知某未知数,经过一定的四则运算后所得的结果,求这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我们叫做还原问题。 解题关键:要弄清每一步变化与未知数的关系。

解题规律:从最后结果出发,采用与原题中相反的运算(逆运算)方法,逐步推导出原数。 根据原题的运算顺序列出数量关系,然后采用逆运算的方法计算推导出原数。

解答还原问题时注意观察运算的顺序。若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时别忘记写括号。

例某小学三年级四个班共有学生 168 人,如果四班调 3 人到三班,三班调 6 人到二班,二班调 6 人到一班,一班调 2 人到四班,则四个班的人数相等,四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分析:当四个班人数相等时,应为 168 ÷ 4 ,以四班为例,它调给三班 3 人,又从一班调入 2 人,所以四班原有的人数减去 3 再加上 2 等于平均数。四班原有人数列式为168 ÷ 4-2+3=43 (人) 一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2=38 (人);二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6+6=42 (人)三班原有人数列式为 168 ÷ 4-3+6=45 (人)。

(10)植树问题:这类应用题是以“植树”为内容。凡是研究总路程、株距、段数、棵树四种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叫做植树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植树问题首先要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从而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然后按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解题规律:沿线段植树

棵树=段数+1 棵树=总路程÷株距+1

12

株距=总路程÷(棵树-1)总路程=株距×(棵树-1) 沿周长植树

棵树=总路程÷株距 株距=总路程÷棵树 总路程=株距×棵树

例沿公路一旁埋电线杆 301 根,每相邻的两根的间距是 50 米。后来全部改装,只埋了201 根。求改装后每相邻两根的间距。

分析:本题是沿线段埋电线杆,要把电线杆的根数减掉一。列式为 50 ×( 301-1 )÷( 201-1 ) =75 (米) (11 )盈亏问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特点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人,在两次分配中,一次有余,一次不足(或两次都有余),或两次都不足),已知所余和不足的数量,求物品适量和参加分配人数的问题,叫做盈亏问题。

解题关键:盈亏问题的解法要点是先求两次分配中分配者没份所得物品数量的差,再求两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称总差额),用前一个差去除后一个差,就得到分配者的数,进而再求得物品数。 解题规律:总差额÷每人差额=人数 总差额的求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不足,总差额=多余+ 不足

第一次正好,第二次多余或不足,总差额=多余或不足 第一次多余,第二次也多余,总差额=大多余-小多余 第一次不足,第二次也不足,总差额= 大不足-小不足

例参加美术小组的同学,每个人分的相同的支数的色笔,如果小组 10 人,则多 25 支,如果小组有 12 人,色笔多余 5 支。求每人分得几支?共有多少支色铅笔?

分析:每个同学分到的色笔相等。这个活动小组有 12 人,比 10 人多 2 人,而色笔多出了( 25-5 ) =20 支, 2 个人多出 20 支,一个人分得 10 支。列式为( 25-5 )÷( 12-10 ) =10 (支) 10 × 12+5=125 (支)。 (12)年龄问题:将差为一定值的两个数作为题中的一个条件,这种应用题被称为“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年龄问题与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类似,主要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岁不断增长,但大小两个不同年龄的差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年龄问题是一种“差不变”的问题,解题时,要善于利用差不变的特点。 例父亲 48 岁,儿子 21 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 分析:父子的年龄差为 48-21=27 (岁)。由于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可知父子年龄的倍数差是( 4-1 )倍。这样可以算出几年前父子的年龄,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 4 倍。列式为: 21( 48-21 )÷( 4-1 ) =12 (年)

(13)鸡兔问题:已知“鸡兔”的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和“兔”各多少只的一类应用题。通常称为“鸡兔问题”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解题关键:解答鸡兔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的腿数差,可推算出某一种的头数。 解题规律:(总腿数-鸡腿数×总头数)÷一只鸡兔腿数的差=兔子只数 兔子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如果假设全是兔子,可以有下面的式子: 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 兔的头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例鸡兔同笼共 50 个头, 170 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兔子只数( 170-2 × 50 )÷ 2 =35 (只) 鸡的只数 50-35=15 (只) (二)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 1 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与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含有分数。 2分数乘法应用题:

13

是指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要求问题所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3 分数除法应用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也就是求他们的倍数关系。

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搞清把谁看作标准的数也就是把谁看作了“单位一”,谁和单位一的量作比较,谁就作被除数。

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是比较量,乙是标准量,用甲除以乙。 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减乙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关系式(甲数减乙数)/乙数或(甲数减乙数)/甲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 ,求这个数。

特征:已知一个实际数量和它相对应的分率,求单位“1”的量。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把单位“1”的量看成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或者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算式,但必须找准和分率相对应的已知实际 数量。 4 出勤率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数×100%

小麦的出粉率= 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100% 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职工的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5 工程问题:

是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它与整数的工作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

解题关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 数量关系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6 纳税

纳税就是把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 利息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14

第二章度量衡

一、长度

(一) 什么是长度

长度是一维空间的度量。 (二) 长度常用单位

* 公里(km) * 米(m) * 分米(dm) * 厘米(cm) * 毫米(mm) * 微米(um) (三) 单位之间的换算

* 1毫米=1000微米 * 1厘米=10 毫米 * 1分米=10 厘米 * 1米=1000 毫米 * 1千米=1000 米

二、面积

(一)什么是面积

面积,就是物体所占平面的大小。对立体物体的表面的多少的测量一般称表面积。 (二)常用的面积单位

* 平方毫米 * 平方厘米 * 平方分米 * 平方米 * 平方千米 (三)面积单位的换算

* 1平方厘米=100 平方毫米 *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 1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 * 1公倾=10000 平方米 * 1平方公里=100 公顷

三、体积和容积

(一)什么是体积、容积

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二)常用单位

1 体积单位:* 立方米 * 立方分米 * 立方厘米 2 容积单位 * 升 * 毫升 (三)单位换算 1 体积单位

*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容积单位

* 1升=1000毫升 * 1升=1立方米 * 1毫升=1立方厘米

四、质量

(一)什么是质量:质量,就是表示表示物体有多重。 (二)常用单位:* 吨 t * 千克 kg * 克 g (三)常用换算 * 一吨=1000千克 * 1千克=1000克

五、时间

15

(一)什么是时间:是指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二)常用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三)单位换算 * 1世纪=100年 * 1年=365天平年 * 一年=366天闰年

*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大月有31 天 * 四、六、九、十一是小月小月小月有30天 * 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 1天= 24小时 * 1小时=60分 * 一分=60秒

六、货币

(一)什么是货币

货币是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二)常用单位:* 元 * 角 * 分 (三)单位换算 * 1元=10角 * 1角=10分

16

第三章代数初步知识

一、用字母表示数

1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 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量关系简明的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 (1)常见的数量关系

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s=vt v=s/t t=s/v

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a=bc b=a/c c=a/b

(2)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 =a-b-c (3)用字母表示几何形体的公式

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正方形的边长a用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²

平行四边形的底a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2

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b用表示,高用h表示,中位线用m表示,面积用s表示。s=(a+b)h/2 s=mh

圆的半径用r表示,直径用d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d=2∏r s=∏ r²

扇形的半径用r表示,n表示圆心角的度数,面积用s表示。 s=∏ nr²/360

长方体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表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v=sh

s=2(ab+ah+bh) v=abh

正方体的棱长用a表示,底面周长c用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17

s=6a² v=a³

圆柱的高用h表示,底面周长用c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

圆锥的高用h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体积用v表示. v=sh/3

3 用字母表示数的写法

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

在一个问题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量,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答案时,除数一般写成分母,如果式子中有加号或者减号,要先用括号把含字母的式子括起来,再在括号后面写上单位的名称。 4将数值代入式子求值

* 把具体的数代入式子求值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先写出字母等于几,然后写出原式,再把数代入式子求值。字母表示的是数,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 同一个式子,式子中所含字母取不同的数值,那么所求出的式子的值也不相同。

二、简易方程

(一)方程和方程的解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

方程和算术式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方程是一个等式,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 2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三、解方程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四、列方程解应用题 1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义

*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2 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 列方程,解方程;

* 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 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 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范围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a一般应用题;

18

b和倍、差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d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e 比和比例应用题。

五、比和比例 1比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5)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 正比例和反比例 (1)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19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2)成反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20

第四章几何的初步知识

一、线和角 (1)线 * 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 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长度都相等。 * 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角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

(1)特征: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c=2(a+b) s=ab 2正方形 (1)特征: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 c=4a s=a² 3三角形

(1)特征: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 (2)计算公式 s=ah/2 (3)分类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为45度,它有一条对称轴。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按边分

21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有三条对称轴。 4平行四边形 (1)特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2)计算公式 s=ah 5 梯形 (1)特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中位线等于上下底和的一半。 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 (2)公式 s=(a+b)h/2=mh 6 圆

(1)圆的认识

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r表示。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d表示。 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的长度,即d=2r。 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2)圆的画法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即圆心)上;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3)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4)圆的面积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5)计算公式 d=2r r=d/2 c=∏d c=2∏r s=∏r²

7扇形

(1)扇形的认识

22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扇形有一条对称轴。 (2) 计算公式 s=n∏r²/360 8环形 (1) 特征

由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同心圆相减而成,有无数条对称轴。 (2) 计算公式 s=∏(R²-r²) 9轴对称图形 (1) 特征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有2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菱形有4条对称轴,扇形有一条对称轴。

三、立体图形 (一)长方体 1 特征

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 计算公式 s=2(ab+ah+bh) V=sh V=abh

(二)正方体 1 特征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12条棱,棱长都相等 有8个顶点

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 2 计算公式 S表=6a² v=a³

(三)圆柱

23

1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进一法:实际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计算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数的时候,省略的位上的是4或者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2计算公式 s侧=ch

s表=s侧+s底×2 v=sh/3 (四)圆锥 1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2计算公式 v= sh/3 (五)球 1 认识

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叫做球面。 球和圆类似,也有一个球心,用O表示。

从球心到球面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球的半径,用r表示,每条半径都相等。

通过球心并且两端都在球面上的线段,叫做球的直径,用d表示,每条直径都相等,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

2 计算公式:d=2r

24

第五章简单的统计

一、统计表 (一)意义

* 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二)组成部分

* 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三)种类

*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四)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 2整理数据:

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

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 正式制表:

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二、统计图 (一)意义

* 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 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 折线统计图

25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第三部分:知识点配套习题演练

26

第一章、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2014•顺德区自主招生)甲、乙两数,如果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比乙少,则原来甲数是乙数的( ) A.15倍

B.25倍

C.40倍

D.50倍

【解答】解:(1﹣)×100÷1 =40(倍)

答:原来甲数是乙数的40倍; 故选:C.

2.(2014•重庆)小路的一边从一端种树.每隔4米种一棵,需种37棵树,如果改成每隔6米种一棵,可有( 棵树不动. A.10

B.12

C.13

D.14

【解答】解: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6的倍数有:6,12,18,24,30…, 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

一共的米数是:(37﹣1)×4=144(米), 不动的棵数有:144÷12=12(棵), 由于开头一棵不动;

所以一共有12+1=13(棵)不用动; 答:可有13棵树不动. 故选:C.

3.(2015•深圳)已知×<+,且a、b、c都是不等于0的自然数,则有( ) A.a+b>c

B.a+b=c C.a+b<c 【解答】解:×=,+=

所以:c×c<c(a+b). 则a+b>c. 故选:A.

4.(2014•县模拟)某日深圳最低气温9℃,北京最低气温﹣15℃,深圳最低气温比北京高( ) A.6℃

B.﹣6℃ C.24℃ D.19℃

)27

【解答】解:9﹣(﹣15)=24(℃), 答:深圳最低气温比北京高24℃, 故选:C.

5.(2015•黑河)要使四位数825□能被3整除,□里最小应填( ) A.4

B.3

C.2

D.1

【解答】解:因为8+2+5=15,15是3的倍数,所以填0可以; 15+3=18 15+6=21 15+9=24 都能被3整除. 故选:B.

6.(2013•深圳)已知a、b、c都是整数,则下列三个数A.至少有一个

B.仅有一个

中,整数的个数是( )

C.仅有两个 D.三个都是

【解答】解:当a,b,c都为偶数时,则a+b,a+c,c+b的和为偶数, 那么

都为整数;

当a,b,c都为奇数时,则a+b,a+c,c+b的和为偶数, 那么

都为整数;

当a,b,c中有一个偶数,两个奇数时,a+b,a+c,c+b的和中有两个为奇数,一个为偶数, 那么

只有一个为整数;

当a,b,c中有一个奇数,两个偶数时,a+b,a+c,c+b的和中有两个为奇数,一个为偶数, 那么

只有一个为整数;

中至少有一个为整数;

所以,如果a,b,c是三个任意整数,那么故选:A.

7.(2012•吉水县)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0%,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 20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 25 % 【解答】解:(1)1﹣80%=20%;

(2)(1﹣80%)÷80%, =0.2÷0.8, =25%;

答: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20%,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25%;

28

故答案为:20,25. 8.带分数

分别化成最简假分数后,三个分数的分子恰好相等,已知A.B.C都小于10,则A+B+C

= 12 .

【解答】解:3A+2=6B+5=8C+7,

3(A+1)﹣1=6(B+1)﹣1=8(C+1)﹣1, 假设:3(A+1)=6(B+1)=8(C+1)=k+1, 6=3×2, 8=2×2×2,

所以3和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3×2×2×2=24; k+1=24,A+1=8,B+1=4,C+1=3, 所以A=7,B=3,C=2, 则A+B+C=7+3+2=12; 故答案为:12.

9.一个六位数524□□□,能被3、4、5、同时整除,这个六位数最大是 524940 .

【解答】解:能被3,4,5整除说明它是60的倍数.所以末位必然是0,倒数第二位必然是偶数, 3+5+8=16

5+2+4=11,要尽可能大,应该让倒数第三位为9,那么倒数第二位最大为4才能使得各位数字和是3的倍数, 故这个数是524940. 故答案为:524940.

10.(2015•南昌校级模拟)如图,甲、乙、丙三个互相咬合的齿轮,若使甲轮转5圈时,乙轮转7圈,丙轮转2圈,这三个齿轮齿数最少应分别是多少齿?

【解答】解:5×7×2=70(圈), 70÷5=14(齿),

70÷7=10(齿),70÷2=35(齿);答:甲.乙.丙三个齿轮最少应分别是14齿,10齿,35齿.

(二)数的运算

1.小林在计算(1800﹣□)÷24+36时,没注意题中的括号,先用□里的数除以24,然后按四则运算的顺序计算得1834,这道题的正确得数应该是( ) A.109

B.36 C.48

29

【解答】解:1800﹣□÷24+36=1834, 1836﹣□÷24=1834, 1836﹣1834=□÷24, □÷24=2, □=2×24, □=48;

(1800﹣□)÷24+36, =(1800﹣48)÷24+36, =1752÷24+36, =73+36, =109.

答: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109. 2.(2012•华池县)小强小时走A.

÷

B.

千米,他走1千米要多少小时?正确列式是( )

C.÷.

D.×

×

【解答】解:走1千米需要的时间:÷故选:C.

3.(2013秋•锦屏县校级期末)一个数增加它的后还是,则这个数是( ) A.

【解答】解:÷(1+) =÷ =.

答:这个数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3小题)

4.一辆长途汽车起点是甲站,终点是丙站,中途停靠乙站.从甲站到乙站和从乙站到丙站的票价都是2元,而从甲站到丙站的票价是3元.某辆汽车离开甲站时载有16名乘客,到了乙站有9人下车,8人上车,那么该长途汽车这一趟的车票收入是 55 元. 【解答】解:2×9+2×8+3×(16﹣9) =18+16+3×7

30

B. C.

=18+16+21 =34+21 =55(元)

答:该长途汽车这一趟的车票收入是55元. 故答案为:55.

5.计算:999999×999999+1999999= 1000000000000 . 【解答】解:999999×999999+1999999 =999999×999999+999999+1000000 =999999×(1+999999)+1000000 =1000000×999999+1000000 =1000000×(999999+1) =1000000×1000000 =1000000000000.

6.(2017•仪征市)小强把一根长米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后,沿着所有折痕剪开,每根绳子长 子是总长度的

米,每根绳【解答】解:每根绳子长的米数: ÷4=×=

(米);

每根绳子是总长度的: 1÷4=; 答:每根绳子长故答案为:

米,每根绳子是总长度的.

,.

三.计算题(共1小题)

7.两数相除,商3余4,如果被除数、除数、商及余数相加,和是43,求被除数. 【解答】解:设除数为x,那么被除数为3x+4, (3x+4)+x+3+4=43 4x+11=43 4x=43﹣11 x=32÷4 x=8 被除数为:8×3+4=24+4=28

31

答:被除数是28 四.解答题(共3小题) 8.计算1999×

, ,

【解答】解:1999×=(1998+1)×=1998×=1997+=1997

+1×, .

9.(2011•越秀区校级自主招生)学校运来一堆沙子.修路用去吨,砌墙用去吨,还剩下吨,剩下的沙子比用去的沙子多多少吨?

【解答】解:用去的沙子:+=剩下的比用去的多:﹣

(吨),

(吨), 吨.

答:剩下的沙子比用去的沙子多

10.(2012•陕西校级自主招生)甲数的是16,它的20%比乙数少26,求乙数是多少? 【解答】解:甲数:16

乙数:20×20%+26=20×0.2+26=30; 答:乙数是30.

(三)应用题

1.(2015•长沙)在含盐30%的盐水中,加入5克盐和10克水,此时盐水含盐百分比是( ) A.大于30%

B.等于30%

C.小于30%

【解答】解:加入盐水的浓度为: 5÷(5+10) =5÷15 ≈33.3%.

32

33.3%>30%,

即加入盐水的浓度比原来盐水的浓度大, 所以这时盐水的含盐率比原来提高了. 故选:A.

2.(2015•深圳)跳蚤市场琳琳卖书,两本每本60元,一本赚20%,一本亏20%,共( ) A.不亏不赚

B.赚5元

C.亏2元

D.亏5元

【解答】解:设两本书的原价分别为x元,y元 则:x(1+20%)=60 y(1﹣20%)=60 解得: x=50 y=75

所以两本书的原价和为:x+y=125元 而售价为2×60=120元 所以她亏了5元

3.求图中的x,正确列式是( )

A.

B.

C.

D.以上都正确

【解答】解:由线段图可知: x=+﹣1; 或x=﹣(1﹣), 或x=﹣(1﹣); 故选:D.

4.(2016•井冈山市自主招生)有11个零件,其中有1个零件的质量与众不同,它比正品的零件要轻些,用一架天平至少要称 3 次才能确定哪件是次品零件.

【解答】解:把11分成11(4,4,3),把两个4个一组的放在天平上称,如平衡,则次品在3个一组里,再把3分成(1,1,1)可找出次品,需2次.

如在4个一组中,把4分成(2,2),找出次品的一组,再把2分成(1,1)可找出次品,需3次. 所以至少要称3次才能确定哪件是次品零件.

33

故答案为:3.

5.(2014•贵阳校级自主招生)某厂甲车间有工人180人,乙车间有工人120人,现从两车间共调出50名工人支援新厂,余下工人因工作量增加,每人每天增加工资20%,因工种不同,甲车间工人每人每天工资60元,乙车间工人每人每天工资48元,已知工厂每天所发工资总额与以前相同,甲车间现有工人 150 人. 【解答】解:60÷(1+20%), =60÷120%, =50(元). 180×50÷60, =9000÷60, =150(人);

答:甲车间现有工人150人. 故答案为:150.

6.师傅带着两名徒弟加工一批零件,按加工零件数量的比例分配6000元的报酬,如果按照原计划,每个徒弟可以分得1200元,但开始工作前有一名徒弟生病住院,最后是师傅和另外一名徒弟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如果徒弟的工作效率相同,请问;师傅实际可以分得 4500 元.

【解答】解:师傅和每个徒弟的工效比为:(6000﹣1200×2):1200=3600:1200=3:1, 师傅实际应得:6000×

=4500(元);

答:师傅实际可以分得4500元. 故答案为:4500.

7.(2016•井冈山市自主招生)水果店运来一批橘子,第一天卖出总数的40%,第二天卖出140千克,剩下的与卖出的重量比是1:3,这批橘子重多少千克? 【解答】解:1+3=4, 140÷(1﹣40%﹣), =140÷0.35, =400(千克);

答:这批橘子重400千克.

8.(2009•郑州自主招生)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相距6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5小时后两车还相距220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答】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80×2.5+2.5x+220=600, 200+2.5x+220=600,

34

2.5x+420=600, 2.5x=600﹣420, 2.5x=180, x=72; 答:乙车每小时行72千米.

9.(2015•寿阳县模拟)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5%,第二周修了全长的.第一周比第二周少修多少米?

【解答】解:1200×﹣1200×15%, =400﹣180, =220(米);

答:第一周比第二周少修220米.

10.(2010•花山区校级自主招生)两站相距475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站相对开出,甲车的速度是50千米,乙车的速度是45千米.求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用方程解) 【解答】解:设两车开出后x小时相遇,则: (50+45)x=475 95x=475 x=5;

答:两车开出后5小时相遇.

11.(2012•郑州校级自主招生)一个商场打折销售,规定购买200元以下(包括200元)商品不打折,200元以上500元以下(包括500元)全部打九折,如购买500元以上的商品,就把500元以内(包括500元)的打九折,超出的打八折,一个人买了两次,分别用了134元、466元,那么如果他一次购买这些商品的话,可节省多少元? 【解答】解:200×90%=180(元);

134元<180元,说明原价就是134元,没有打折; 500×90%=450(元); 466>450;

一次购买134元可以按照8折优惠; 134×(1﹣80%), =134×20%, =26.8(元);

答:一次购买可节省26.8元.

12.(2011•广州自主招生)实验室里有盐和水.

35

(1)请你配制含盐率5%的盐水500克,你需要取盐和水各多少克进行配制? (2)如果要求你把(1)所配制的500克的盐水变成15%的盐水,需加盐几克?

(3)如果要求你配制含盐率13%的盐水5000克,你应该从含盐率5%和15%的两种盐水各取多少克才能配成? 【解答】解:(1)500×5%=25(克); 500﹣25=475(克);

答:需要取盐25克,取水475克.

(2)475÷(1﹣15%)﹣500, =475÷85%﹣500, ≈558.8﹣500, =58.5(克); 答:需要加盐58.5克.

(3)解:设需要加含盐率15%的盐水x克,需要的含盐率是5%的盐水就是5000﹣x克,由题意得: 15%x+(5000﹣x)×5%=5000×13%, 15%x+250﹣5%x=650, 10%x=400, x=4000; 5000﹣4000=1000(克).

答:含盐率5%的盐水取1000克,含盐率15%的盐水取4000克才能配成.

13.(2018•长沙)甲、乙和丙同时由东、西两城出发,甲、乙两人由东城到西城,甲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丙也骑自行车每小时20千米,已知丙在途中遇到乙后,又经过1小时才遇到甲,求东、西城相距多少千米?

【解答】解:乙丙经过x小时相遇,根据总路程相等列出方程: (15+20)x=(5+20)(x+1)

35x=25x+25 x=2.5 总路程:(15+20)×2.5 =35×2.5 =87.5(千米)

答:东、西城相距87.5千米.

14.(2017•青岛)买一辆汽车,分期付款购买要加价7%,如果改用现金购买则可享受“九五折”优惠,王叔叔算

36

了一下,发现分期付款要比现金购买要多付7200元,你知道这辆车原价是多少元吗? 【解答】解:7200÷(1+7%﹣95%), =7200÷12%, =60000(元);

答:这辆汽车的原价是60000元.

15.(2018•长沙)一块长方形铁皮(如图),从四个角各切掉一个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这个盒子用了多少铁皮?它的容积有多少?

【解答】解:(1)26×21﹣3×3×4, =546﹣36, =510(平方厘米);

(2)(26﹣3×2)×(21﹣3×2)×3, =(26﹣6)×(21﹣6)×3, =20×15×3, =900(立方厘米);

答:这个盒子用了510平方厘米铁皮;它的容积是900立方厘米.

16.(2012•宁波)邱老师带240元钱去买一批笔记本.在甲商店,看到一种标价为8元的笔记本,邱老师感到很满意,问营业员怎么买?营业员说:“买十本送一本”.到了乙商店,看到同样的笔记本,营业员介绍说:“每本8元,十本起,可打九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算一下,邱老师到那家商店购买合算,为什么? 【解答】解:甲店笔记本的单价是原价的: 10÷(1+10)=

乙店笔记本的单价是原价的90%; 因为

>90%,所以去乙店便宜;

答:去乙店买便宜.

17.(2014•西乡县)从西乡到西安的高速路长292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车平均每小时行68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用方程解答) 【解答】解: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x千米,得:

37

68×2+2x=292 136+2x=292 2x=156 x=78

答: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8千米.

18.甲容器中有含盐量25%的盐水80克,乙容器有盐水120克.现将甲、乙两容器中的盐水混合后得到含盐40%的溶液,求原来乙容器中盐水的浓度? 【解答】解:80×25%=20(克); (80+120)=200(克); 200×40%=80(克); (80﹣20)÷120×100%, =60÷120×100%, =50%;

答:原来乙容器中盐水的浓度是50%.

19.兄弟两人骑马进城,全程51千米.马每小时行12千米,但只能由一个人骑.哥哥每小时步行5千米,弟弟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轮换骑马和步行,骑马者走过一段距离就下鞍拴马(下鞍拴马的时间忽略不计),然后独自步行.而步行者到达此地,再上马前进.如果他们早晨六点动身,何时能同时到达城里? 【解答】解:设哥哥步行了x千米,列方程得:

+

=x=

﹣+,

x=30,

(小时)=7小时45分,

早晨6点动身,下午1点45分到达. 答:下午1点45分能同时到达城里.

20.有个制造小球的工厂,生产了6箱小球,每个箱子里有100个小球.正品小球每个重10克,次品小球每个重11克.由于每个箱子里的小球由同一车间生产,如果一个箱子里有次品,则这个箱子里的球肯定都是次品.现在假设只有一个箱子里有次品,利用有砝码的天平,如何称一次把这个箱子找出来?

【解答】解:把六个箱子分别编号:1号,2号…6号,根据箱子编号拿出和编号相同的小球个数,也就是拿出1+2+3+4+5+6=21个小球,

38

并称量出21个小球的重量,若小球都是正品,21个小球的重量应该是21×10=210克, 因为21个球中有次品,所以21个球的重量一定大于210克, 若称得取出球的重量比210克多几克,那么几号箱中的求即是次品.

39

(四)常见的量

1.(2012•哈尔滨校级模拟)下面节日在同一季度的一组是( ) A.劳动节儿童节 青年节 C.重阳节 教师节 国庆节

B.妇女节清明节 建军节 D.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解答】解:A、劳动节是5月1日,青年节是5月4日,都在第二季度;

B、妇女节在3月8日,在第一季度,建军节在7月1日,在第三季度,它们不在同一季度;

C、重阳节在9月9日,教师节在9月10日,这两个节日在第三季度,国庆节在10月1日,在第四季度,它们不在同一季度;

D、春节、元宵节在1月,在第一季度,端午节在一般在阳历5、6月,在第二季度,它们不在同一季度; 故选:A.

2.(2012•碑林区校级自主招生)9.05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厘米. A.9、500

B.9、50

C.9.05、100

D.9、5000

【解答】解:9.05平方米=9平方米500平方厘米. 故选:A.

3.(2005•让胡路区校级自主招生)如果十月份恰好有四个星期日,那么10月1日不可能是( ) A.星期五

B.星期四

C.星期三

D.星期二

【解答】解:假设10月1日是星期天,那么10月8日、15日、22日、29日就是星期天,这个月就有五个星期天了,所以1号不可能是星期天;照这样推算如果10月1日是星期六和星期五也同样有5个星期;

假设10月1日是星期一,那么10月7日、14日、21日、28日就是星期天,这个月还剩三天,到星期三.只有四个星期天,所以这个明显是可能的,照这样推算如果10月1日是星期二和星期四也同样有4个星期; 所以如果十月份恰好有四个星期日,那么10月1日不可能是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天; 故选:A.

4.(2009•成都校级自主招生)2003年上半年有( )天. A.181

B.182

C.183

D.180

【解答】解:31×3+30×2+28=181(天); 故选:A.

5.(2011•湘桥区校级自主招生)2011年2月份有( )天. A.28

B.29

C.30

D.31

【解答】解:2011不是4的倍数,2011年是平年,2011年2月份有28天; 故选:A.

6.(2017•长沙)时针从第一个数字到第二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 )

40

A.60秒 B.60分 C.2小时

【解答】解:时针从第一个数字到第二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小时,1小时=60分; 故选:B.

7.(2018•广州)( ),这两个月的天数和是62天. A.4月和5月

B.5月和6月

C.6月和7月

D.7月和8月

【解答】解:在4个选项中,只有D中7月和8月都是大月,31+31=62天,符合题意; 故选:D.

8.(2009•延庆县)老寿星李爷爷16年2月29日出生,到2012年,他过了( )个生日. A.26

B.27

C.28

D.29

【解答】解:1900年是平年 2012﹣16=116(岁), 116÷4﹣1 =29﹣1 =28(个).

答:到今年,他过了28个生日. 故选:C.

9.时钟现在表示的时间是14时正,那么分针旋转1991周后,时钟表示的时间是( ) A.1时

B.13时

C.15时

D.3时

【解答】解:1991÷24=82天…23小时,1991小时共82天又23小时. 14+23﹣24=13小时, 答:时针表示的时间是13时. 故选:B.

10.新生开学后去远郊步行拉练,到达A地时比原计划时间10点10分晚了6分钟,到达C地时比原计划时间13点10分早了6分钟,A,C之间恰有一点B是按照原计划时间到达的,那么到达B点的时间是( ) A.11点35分

B.12点5分

C.11点40分

D.12点20分

【解答】解:由于全程是匀速运动,

所以从晚6分追到早6分,前半程和后半程所需时间是一样的, 13点10分﹣10点10分=3小时 3小时÷2=1小时30分

10点10分+1小时30分=11点40分 答:到达B点的时间是11点40分. 故选:C.

41

11.(2014•北京)连续八个月最少共有 242 天. 【解答】解:连续8个月最少是2~9月, 最少:31×4+28+30×3 =124+28+90 =242(天)

答:连续八个月最少共有 242天; 故答案为:242.

12.(2017•衡南县)4平方米= 400 平方分米 8平方米30平方分米= 830 平方分米 307平方厘米= 3 平方分米 7 平方厘米. 【解答】解:(1)4平方米=400平方分米 (2)8平方米30平方分米=830平方分米 (3)307平方厘米=3平方分米7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400,830,3,7.

13.(2008•洛阳校级自主招生)1997年,包老师的岁数恰好是出生年份的各个数字之和,请问包老师今年几岁了? 【解答】解:97﹣(10a+b)=1+9+a+b, 11a+2b=87, 11a=87﹣2b, a=

a和b只能只能是0、1、2、3、4、5、6、7、8、9、十个数字中的一个,符合的即为解; 当b=0,1、2、3、4、6、7、8、9、时,不能整除,无解; 只有b=5时,a=7,符合;所以他出生的年份是1975; 1997﹣1975=22(岁); 答:包老师今年22岁了.

(五)式与方程

1.(2011•漳浦县校级自主招生)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a,个位上的数字是b,这个两位数用含有字母的式

42

子表示是( ) A.ab

B.10a+b

C.10b+a

D.10(a+b)

【解答】解:因为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 所以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为10a+b. 故选:B.

2.(2013•锦江区校级自主招生)小刚由家去学校然后又按原路返回,去时每分钟行m米,回来时每分钟行n米,小刚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 )米. A.(m+n)÷2

B.2mn÷(m+n)

C.1÷(m+n)

D.2÷(m+n)

【解答】解:去时用的时间:1回来用的时间:1来回的平均速度:2÷(故选:B.

(分钟),

)=2

(分钟),

==2mn÷(m+n);

3.(2011•南岗区校级自主招生)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acm,如果它的边长增加5cm,所得正方形的面积比原来的正方形的面积增加了( )cm. A.a+25

B.5a×5a

C.(a+5)

D.10a+25

2

【解答】解:增加的面积可以看成是长为5厘米,宽为a厘米的长方形与长为a+5厘米,宽为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 a×5+(a+5)×5 =5a+5a+25

=10a+25(平方厘米); 面积增加了:10a+25平方厘米. 故选:D.

4.(2018•遵义模拟)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数字是5,个位上的数字是a.这个两位数表示方法是( ) A.5a

B.50a

C.50+a

【解答】解: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数字是5,个位上的数字是a,此数为50+a. 故选:C.

5.(2008•广州校级自主招生)老李a岁,小红(a﹣18岁),再过c年后,他们相差( )岁. A.18

【解答】解:a﹣(a﹣18) =a﹣a+18 =18(岁).

B.c C.c﹣18

43

故选:A.

6.(2014•永宁县)4x+8错写成4(x+8)结果比原来( ) A.多4

B.少4

C.多24

D.少6

【解答】解:4(x+8)﹣(4x+8), =4x+4×8﹣4x﹣8, =32﹣8, =24.

答:4x+8错写成4(x+8)结果比原来多24. 故选:C.

7.(2018•潍坊)若分式A.扩大两倍 【解答】解:

中的 m、n同时扩大2倍,则分式的值( ) B.不变

C.缩小两倍

D.无法确定

m、n同时扩大2倍,则分式的值不变. 故选:B.

8.(2015•绵阳)有这样一组数:30,1+30,2+30,3+30,4+30,5+30,…其中第n个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 示为( ) A.n+30

B.(n+1)+30

C.(n+2)+30

D.(n﹣1)+30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其中第n个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n﹣1)+30; 故选:D.

9.已知 A×B=24,B×C=24,C×D=32,D×B=48,求A×B×C×D=( ) A.744

B.768

C.824

D.15360

【解答】解:因为24=2×2×2×3=4×6, 32=2×2×2×2×2=4×8, 48=2×2×2×2×3=6×8, 24=2×2×2×3=6×4, 所以A=4,B=6,C=4,D=8; 所以A×B×C×D=4×6×4×8=768. 故选:B.

10.(2011•碑林区校级自主招生)甲袋有A千克面粉,乙袋有B千克面粉,如果从乙袋取出6千克放入甲袋中,甲乙两袋重量相等,列等式是 B﹣A=12 .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出:A=B﹣6×2=B﹣12, 即B﹣A=12,

44

故答案为:B﹣A=12.

11.(2009•兴庆区校级自主招生)要求计算a﹣(b﹣c),小强却把它算成了a﹣b﹣c,结果比正确答案小40.那么c= 20 .

【解答】解:由题意得: a﹣b﹣c+40=a﹣(b﹣c), a﹣b﹣c+40=a﹣b+c, a﹣b﹣c+40﹣a+b﹣c=0, 2c=40, c=40÷2, c=20. 故答案为:20.

12.(2012•河南自主招生)A杯中盛有3m毫升纯酒精,B杯中盛有2m毫升纯净水,从A杯倒出a毫升到B杯里,搅匀后,又从B杯倒出a毫升到A杯里,则这时A杯中混入的纯净水比B杯中混入的纯酒精多 0 毫升. 【解答】解:从A杯中取出a毫升纯酒精到入B杯搅匀后,酒精的浓度为则从B杯中取出a毫升混合液中水有a•而B杯中纯酒精的含量为(a﹣a•因为a﹣a•

毫升,即为这时A杯中含有的水,

)毫升, =

所以A杯中含有的水与B杯中含有的纯酒精一样多, 即这时A杯中混入的纯净水比B杯中混入的纯酒精多0毫升; 故答案为:0.

13.(2015•深圳)解方程: (1)3.2x﹣4×3=52 (2)8(x﹣2)=2(x+7) 【解答】解:(1)3.2x﹣4×3=52 3.2x﹣12=52 3.2x﹣12+12=52+12 3.2x= 3.2x÷3.2=÷3.2 x=20

45

(2)8(x﹣2)=2(x+7) 8x﹣16=2x+14 8x﹣16﹣2x=2x+14﹣2x 6x﹣16+16=14+16 6x=30 6x÷6=30÷6 x=5

14.(2007•铜梁县校级自主招生)若ab=2,a+b=5,(a+b)=a+2ab+b,那么a+b+1= 22 . 【解答】解:因为ab=2,a+b=5, 则a+b+1 =(a+b)﹣2ab+1 =5﹣2×2+1 =25﹣4+1 =22.

故答案为:22,.

15.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字是a,百位上的数字是b,十位上的数字是c,个位上的数字是d,这个四位数是 1000a+100b+10c+d .(提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各级进率为10) 【解答】解:由题意得:这个四位数是: a×1000+b×100+c×10+d×1 =1000a+100b+10c+d.

答:这个四位数是1000a+100b+10c+d. 故答案为:1000a+100b+10c+d.

2

2

2

2

2

2

2

2

2

(六)式与方程

1.(2018•天津)把10克糖溶在100克水中,水与糖水的比是( ) A.1:10

B.1:11

C.9:10

D.10:11

【解答】解:100:(10+100), =100:110

=(100÷10):(110÷10) =10:11

46

故选:D.

2.(2018•长沙)两个数的比值是1.2,如果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两倍,比值是( ) A.1.2

B.2.4

C.4.8

D.9.6

【解答】解:如果比的前项扩大2倍,后项缩小两倍,比值会扩大4倍 那么现在的比值为:1.2×4=4.8. 故选:C.

3.(2014•锡山区)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相当于甲圆面积的,相当于乙圆面积的,那么乙与甲两个圆的面积比是( )

A.6:1

B.5:1

C.5:6

D.6:5

【解答】解:由分析知:甲圆面积是阴影部分面积的6倍,乙圆面积是阴影部分面积的5倍,则乙圆面积和甲圆面积的比为5:6; 故选:C.

4.(2018•株洲)一杯糖水,糖与水的质量比是1:16,喝掉一半后,糖与水的质量比是( ) A.1:8

B.1:16

C.1:32

【解答】解:喝了一半后,糖水的浓度不变,剩下的糖水中糖和水的比不变,还是1:16. 故选:B.

5.(2014•海门市)下列X和Y(x,y都不为0)成反比例关系的是( ) A.Y=3+X

B.X+Y=

C.X=Y

D.Y=

【解答】解:A、因为Y=3+X,所以Y﹣X=3(一定),是X和Y的差一定,X和Y不成比例; B、因为X+Y=(一定),是X和Y的和一定,X和Y不成比例; C、因为X=Y,所以X÷Y=(一定),是比值一定,X和Y成正比例; D、因为Y=,所以XY=6,是乘积一定,X和Y成反比例; 故选:D.

6.(2011•海淀区校级自主招生)甲班人数的等于乙班人数的,甲乙两班人数的比是( ) A.:

B.9:8 C.8:9 D.无法确定

47

【解答】解:甲乙两班人数的比是: (÷):1, =:1, =9:8. 故选:B.

7.(2012•安源区校级自主招生)买同样的书,花钱的总价与( )成正比例. A.书的本数

B.书的页数

C.书的单价

D.不能确定

【解答】解:买同样的书,也就是书的单价一定.可得: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可以看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单价一定,也就是总价与数量相对应数的比值一定.所以花钱的总价与数量(书的本数)成正比例关系. 故选:A.

8.(2014•顺德区自主招生)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是( ) A.修一段路,每天修的米数和所用天数 B.定期一年的利息与本金

C.3小时做的零件总数与做一个零件所用时间 D.圆的面积和半径

【解答】解:A、因为:每天修的米数×所用天数=这段路的总长(一定),所以每天修的米数和所用天数成反比例;

B、因为一年存款的利息:本金=定期一年的利率(一定),

是本金与利息对应的比值一定,所以定期一年存款的本金与利息成正比例;

C、3小时做的零件总数×做一个零件所用时间=所用时间(一定),所以3小时做的零件总数与做一个零件所用时间成反比例;

D、因为S÷r=πr,r变化,πr就变化,所以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不成比例; 故选:B.

9.如图,一个长形是由四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的,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原长方形面积之比是( )

A.1:2

B.3:4

C.5:8

D.3:8

【解答】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长方形的长是4,宽是1,面积是4×1=4,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1÷2+2×1÷2=1.5,

48

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原长方形面积之比是:1.5:4=3:8; 故选:D.

10.一个礼堂长18米,宽10米,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 )块方砖. A.1100

B.1125

C.45

D.180

【解答】解:18×10=180(平方米), 180平方米=18000平方分米, 4×4=16(平方分米), 18000÷16=1125(块); 答:需要1125块. 故选:B.

11.两个相同的容器中都装满了盐水,第一个容器中盐和水重量的比是1:4,第二个容器中盐和水的比是1:5,现在把两个容器里的盐混合在一起盐和水的重量比是( ) A.11:49

B.1:20

C.2:9

D.1:9

【解答】解:第一个容器中:1+4=5,盐占,水占, 每二个容器中:1+5=6,盐占,水占, (+):(+) =

=11:49. 故选:A.

12.一杯盐水200克,其中盐和水的比是1:24,如果再放入4克盐、4克水,这时盐与水的比是( ) A.1:24

B.3:49

C.5:28

D.4:29

【解答】解:原来盐水中盐的质量: 200×

=8(克);

原来盐水中水的质量: 200﹣8=192(克);

所以再放入4克盐4克水,这时盐和水的比是: (8+4):(192+4) =12:196 =3:49

答:这时盐和水的比是3:49.

49

故选:B.

13.(2017•长沙)甲走的路程比乙走的路程多,乙用的时间比甲多,那么甲乙的速度比是 5:3 . 【解答】解:1+=,1+=,则: (÷1):(1÷), =:,

=(×15):(×15), =20:12, =5:3;

答:那么甲乙的速度比是5:3; 故答案为:5:3.

14.(2018•市南区)如图,一长方形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的宽的比为1:3,若阴影三角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则原长方形面积为

平方厘米.

【解答】解:设一长方形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长方形的宽分别是a和b,则a:b=1:3, b=3a,大长方形的宽是a+b=b+b=b, 设长方形的长是c,则cb×=1, 所以cb=2(平方厘米),

原长方形的面积是:c×(a+b)=c×b=bc=×2=(平方厘米); 故答案为:.

15.(2017•长沙)在图△ABC中,AE=AC,BD=BC,阴影部分与空白部分面积的比是 1:3 .

【解答】解:BD:DC=1:3,所以三角形ABD面积:三角形ADC面积=1:3,

50

令三角形ABC面积=S,则 三角形ADC面积=S;

又因AE:EC=1:2,同理可得三角形AED面积:三角形CDE面积=1:2, 所以AED面积= 三角形ADC面积=×S=S 所以阴影面积:空白部分面积=1:3 故答案是1:3.

16.(2018•高邮市)已知六(2)班男生人数的与女生人数的14:11 ,如果女生有22人,全班有 50 人.

【解答】解:(1)由题意可得: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则男生人数:女生人数=(2)14+11=25, 22÷

=50(人);

:=14:11;

相等,这个班的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故答案为:14:11,50.

17.(2012•乐清市)已知x,y(均不为0)能满足x=y,那么x,y成 正 比例,并且x:y= 2 : 3 . 【解答】解:因为x=y,所以x:y=:=2:3, 2:3=2÷3=, 即x:y=(一定), 是比值一定,所以成正比例; 故答案为:正,2,3.

18.(2010•海珠区自主招生)圆锥体的高一定,底面积与体积成正比例. 正确 . 【解答】解:因为圆锥的体积 v=sh 所以 v:s=h(一定)

可以看出,圆锥的底面积与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体积随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

圆锥体的高一定,高的三分之一也是一定的,也就是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的比值一定,所以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是成正比例关系. 故答案为:正确.

19.参加体育、舞蹈、合唱小组的同学共188人,其中体育小组与舞蹈小组人数比为3:4,舞蹈与合唱小组人数的比为5:3,三个小组各多少人?

【解答】解:体育、舞蹈、合唱小组的人数之比为15:20:12,

51

15+20+12=47 188÷47=4(人) 4×15=60(人) 4×20=80(人) 4×12=48(人)

答:体育小组有60人,舞蹈小组有80人,合唱小组有48人.

20.(2015•深圳)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积比为2:3,体积比为5:6,求高的比. 【解答】解:把圆柱的底面积看作2份数,圆锥的底面积看作3份数 再把圆柱的体积看作5份数,圆锥的体积看作6份数,那么 圆柱的高:圆锥的高 =(5÷2):(6×3÷3) =:6 =5:12.

答:圆柱和圆锥高的比是5:12.

(七)探索规律

1.(2015•贵阳)一列分数的前4个是、、A.

B.

、C.

.根据这4个分数的规律可知,第8个分数是( )

D.

【解答】解:第8个数的分子是8; 分母是:17+9+11+13+15=65; 所以第8个分数是故选:C.

2.(2016•成都)有一根1米长的木条,第一次据掉它的,第二次据掉余下的,第三次据掉余下的,…,这样下去,最后一次据掉余下的,这根木条最后剩( ) A.米

52

B.米 C.米 D.米

【解答】解:1×(1﹣)×(1﹣)×(1﹣)×(1﹣)×(1﹣)×(1﹣) =1×××××× =(米),

答:这根绳子还剩下米. 故选:B.

3.(2016•广州)一列数 1,2,2,3,3,3,4,4,4,4,…中的第 34 个数为( ) A.6

B.7

C.8

D.9

【解答】解:根据规律,设第34个数为n,则1+2+3+…+n﹣1<34<1+2+3+…+n, 所以所以n=8. 故选:C.

4.(2014•石家庄)古希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1、3、6、10…这样的数称为“三角形数”,而把1、4、9、16…这样的数称为“正方形数”,从图中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大于1的“正方形数”都可以看作两个相邻“三角形数”之和.下列等式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

<34<

A.13=3+10

B.25=9+16

C.36=15+21

D.49=18+31

【解答】解:这些三角形数的规律是1,3,6,10,15,21,28,36,45,…, 且正方形数是这串数中相邻两数之和, 很容易看到:恰有36=15+21. 故选:C.

5.(2018•仙桃)按如图方式摆放桌子和椅子.

当摆放8张桌子时,可以坐( )人. A.30

B.32

C.34

D.36

【解答】解:6+4×(8﹣1) =6+4×7 =6+28 =34(人)

53

答:当摆放8张桌子时,可以坐34人. 故选:C.

6.(2018•延平区)数列2,5,9,14,20,( ),35,按照排列规律小括号里应填( ) A.27

【解答】解:20+7=27, 验证:27+8=35, 故选:A.

7.(2012•淮安校级自主招生)将2008减去它的,再减去余下的,再减去余下的,…依此类推,直至最后减去余下的A.

,最后的结果是( )

B.

C.1

D.)×(1﹣

),

B.28

C.30

【解答】解:2008×(1﹣)×(1﹣)×…×(1﹣=2008××…×=2008×=1. 故选:C.

×

×

…××,

8.(2012•淮安校级自主招生)将整数1,2,3,…,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排列.这样,第1次转弯的是2,第2次转弯的是3,第3次转弯的是5,第4次转弯的是7,….则第16次转弯的是( )

A.71

B.72

C.73

D.74

【解答】解:16÷2=8;

第16次转弯是第8个偶数项,这一项上的数字是: 8×9+1=73;

即第16次转弯处的数字是73. 故选:C. 9

54

.看一看,想一想,黑盒子里应填哪个数字?( )

A.9

B.10

C.8

D.7

【解答】解:通过前两图中的数字可得出规律:上排左边数字减去右边数字的差然后再乘以左下角的数字就是右下角的数字,

所以,第三图中阴影部分的数字为18÷(6﹣2)=9; 故选:A.

10.按规律填数:4,7,13,25,( ),97. A.49

B.50

C.48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得, 25×2﹣1=49;

检验:49×2﹣1=97,所以规律正确; 故选:A.

11.从1到2005连续自然数的平方和12

+22

+32

+…+20052

的个位数是( ) A.0

B.3

C.5 D.9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12

+22

+32

+…+20052

的个位数是5; 故选:C.

12.有一串分数排列如下:、、、、、

…,那么这列数的第100个数是(A.

B.

C.

D.

【解答】解:第100个数的分子是: 1+(100﹣1)×2, =1+99×2, =1+198, =199; 分母是:

3+(100﹣1)×3, =3+99×3, =3×(1+99), =3×100,

55

) =300; 这个分数就是故选:A.

13.(2015•陕西自主招生)把2015名学生排成一排,按1,2,3,4,5,6,7,6,5,4,3,2,1,1,2,3,4,5,6,7,6,5,4,3,2,1…循环报数,则第201名学生所报的数是 6 . 【解答】解:201÷13=15…6,

因为,在1、2、3、4、5、6、7、6、5、4、3、2、1这组循环数中,第6个数是6, 答:第201名学生报的数是6. 故答案为:6.

14.(2013秋•武威期末)按规律填数:100%,0.9,, 70% (百分数), 4成 (成数).

【解答】解:因为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相差0.1.所以100%,0.9,,70% (百分数),数),4成 (成数). 故答案为:70%,

,0.5,4成.

(分数),0.5(小

(分数), 0.5 (小数),

15.(2014•西安)按照如图所示的规律摆下去,第20个图形摆放的黑色棋子的个数是 440 .

【解答】解:第20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是21×22﹣22=440(个).故答案为:440. 16.找规律:1,2,3,4,5,12, 7 , 48 . 【解答】解:5+2=7; 12×4=48;故答案为:7;48. 17.(2014•东台市)准备(1)每个 (2)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一排

都是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

你要研究的问题是:正方体个数与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之间的关系.

56

探索过程:

根据你的发现填空.

当正方体个数为10时,所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是 42 平方厘米. 当正方体个数为a时,所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是 2+4a 平方厘米. 当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是202平方厘米时,正方体个数是 50 . 【解答】解:1个小正方体,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可以写成2+1×4; 2个小正方体,表面积是10平方厘米,可以写成2+2×4; 3个小正方体,表面积是14平方厘米,可以写成2+3×4;

4个小正方体,表面积是18平方厘米,可以写成2+4×4;…所以a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就是2+4a平方厘米; 当a=10时,表面积是:2+10×4=42(平方厘米),

当2+4a=202时,4a=200,a=50,答:当正方体个数为10时,所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是42平方厘米.当正方体个数为a时,所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是2+4a平方厘米.当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是202平方厘米时,正方体个数是50.

故答案为:42;2+4a;50.

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