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典型议论段落的写作 【写作指导】  什么叫议论文?
议论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
议论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指导过程】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1、先看示范: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2、小试身手
同样是这则材料,我们还可以推导出“成功贵在‘积累’”、“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等结论,大家试试看:
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2.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
3.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材料句)…… ……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
一、标准语段的学习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例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二、看下面的语段存在什么问题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材料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4.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 ……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  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材料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可见”不“可见”呢?依稀可见,但能见度还不够高。因为一则具体的材料,往往可以证
三、小结:气球是“吹”圆的,雪球是“滚”大的,文章是“抻”长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善于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组织较为充分而恰切的材料,展开漂亮的分析与阐释,善用归纳、演绎和类比,横向移植,举一反三,在45分钟里写出800字的文章,还是不成问题的。老实说,你把一个标准议论段的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依次添加材料加以佐证,予以扩展,成段,那不就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吗?
冰心有一首小诗:小草,对青年说:发现你自己;白云,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鲜花,对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一、标准语段的学习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例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而同学们常犯的错误,除了观点幼稚、材料贫乏之外,恰恰在于缺少其中的阐释与分析;常常给出材料之后,马上就把结论“贴”上去,弄得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水是水,油是油,油水分离,而非水融。例如:
看下面的语段存在什么问题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
明好几个观点;凭什么就一定要证明你的这个观点而非其他观点呢?不作具体的阐释分析,是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的。比如上例,要是在“材料句”与“结论句”之间,加上如下的“分析句”就清晰可见了:
为什么他(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
——然后接“可见……”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说实话,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阐释和分析。缺了阐释和分析,恰恰失去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不用说它的说服力、逻辑性、严密性了。
一般说来,理论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阐释;事实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分析。那么,怎样提高分析能力和阐释能力呢?
首先需要大家有一定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力,然后需要大家有一定的语言实践和操作经验。为此,进行一定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还是特有必要的。
请大家先看一例示范: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同样是这则材料,我们还可以推导出“成功贵在‘积累’”、“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等结论,大家试试看:
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2.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
请大家继续练习:
3.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材料句)…… ……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
4.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 ……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
小结:气球是“吹”圆的,雪球是“滚”大的,文章是“抻”长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8.清代袁枚有文曰:“蚕食桑,所吐者,非叶也;蜂采花,所酿者,而蜜也。”…… ……可见,虽说吸收是创新的前提,但是加工转化和提炼才是创造的关键。
9.现代诗人闻一多,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学习美术与文学。那时美国的经济不知要比旧中国繁荣多少倍,但在这位爱国诗人的眼里,“这里的风云另带一番颜色,这里的鸟鸣调子格外悲凉”,他整天思念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中国的人”。学成以后,他立即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二十军军长,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1932年因为反对进攻中国工农红军,被蒋介石强令出国“考察”。有一次他去华盛顿邮局寄东西回国,工作人员看不起中国人,态度十分傲慢。善于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组织较为充分而恰切的材料,展开漂亮的分析与阐释,善用归纳、演绎和类比,横向移植,举一反三,在45分钟里写出800字的文章,还是不成问题的。老实说,你把一个标准议论段的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依次添加材料加以佐证,予以扩展,成段,那不就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吗?
课后强化训练:将材料与结论之间的省略号替换为恰切的阐释分析句,注意学会“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概括与综合。
5.马克思终生贫困,有时他不得不蛰居在家,因为没有上衣和鞋子;有时还不了借款、付不起房租,甚至连稿子都没钱寄出。号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因交不起学费,常常到列车上高声叫卖报纸。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与贫困为伍,小偷在他的房间里翻遍每一个角落,竟找不到一枚硬币。我国清代作家蒲松龄,屡试不第,生活无着,只得以教蒙馆(做私塾先生)为生。建国前,统治时期,著名学者闻一多,居然靠给人刻图章来补助衣食。…… ……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逆境出人才。
6.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生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爱因斯坦中学时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才被大学录取,学业也并不出众;毕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他在艰苦的条件下执著的思考、探索,顽强的学习、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蓝图。大发明家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小学,且成绩很差,竟被作为“智力低下者”而劝退了;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4万页资料,试验过1600多种矿物和6000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都工作十几个钟头,比一般人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时,他骄傲的宣称自己是135岁的人。…… …… 可见,天才在于勤奋刻苦,成功在于坚持不懈。
7.一次旅馆大火,人们纷纷夺路而逃,及火灭返屋,才发现:肖邦仍在专心弹奏,他的挚友、正在向他学习钢琴的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仍在凝神倾听,对于刚才的“火灾”竟无半点察觉。南北朝时的著名学者祖桓,一日伏案读书,外面忽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事后人们议论刚才的雷电风雨时,他却浑然不知。爱迪生,新婚之夜,作为新郎却突然“失踪”——人们找了很久,才找到——他正在实验室里专心的实验呢。还有,一次,专心工作的牛顿忽然觉得有点饿了,便叫佣人拿两个鸡蛋来;可牛顿却不知不觉的将手表扔进坩埚煮了起来。再如,陈毅将军,青年是到人家做客,却一头扎进主人的书房读起书来。主人捧上糍粑和砂糖招待他,专心读书的陈毅却用糍粑蘸着墨汁吃了起来,吃得满嘴乌黑却津津有味。…… …… 可见,成功需要执著,成功需要专注。  吉将军正要发作,陪同他的驻美大使参赞悄悄的说:“你可以说你是日本人,这样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勃然大怒,一把抓住参赞的衣领,大声训斥说:“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说完怒气冲冲回到住所,找了一个木牌,专门写上“我是中国人”五个大字,天天佩在胸前,出入于美国的大庭广众。日寇侵占北京期间,画坛泰斗齐白石深居简出,敌伪人员经常来纠缠,索取字画。白石老人为了民族的尊严,在门口贴出字条:“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甲午海战,丧权辱国的庚子赔款事件,深深的刺痛了李四光的心。他到日本留学时,选学造船机械,立志学造船为国雪耻。辛亥后,他又到英国学习,却改学了地质。朋友们很惋惜他中断了即将学成的专业,他却说:“要造船,就要有钢铁;要钢铁,就要采矿;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只不过给洋人当矿工。”这些名人,他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他们虽然各自……,但是全都……。从这些名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凡是拥有崇高理想的人,都深深地懂得,个人的理想、前途总是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要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首先就要热爱祖国。
10.记得冰心有一首小诗:小草,对青年说:发现你自己;白云,对青年说:发展你自己;鲜花,对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这不正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三步曲”么?
所谓“发现自己”,就是说……
所谓“发展自己”,就是说……
所谓“贡献自己”,就是说……
发现自己,发展自己,贡献自己,这正是青年人应当选择的正确的人生之路,也是青年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途径。
附课上训练参:
1.《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2.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发展而来、累积而成的。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交错共生。(正面分析)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有“远”,也就无所谓“近”……(反面论证):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
3. ⑴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材料句)翅膀本是用来追求飞翔的快乐与自由的,倘若用来追求金钱,则失去了翅膀本来的作用。生命本是用以追求自然的奥秘、精神的浩瀚、灵魂的自由的,倘若仅仅用来追求金钱、追求物质享乐,则失去了生命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失去了作为人本该享受的精神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结论句)
⑵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材料句)显然,“鸟翼”象征理想、追求,而“黄金”则代表物质享受。那么,只要在“鸟翼”与“黄金”之间划上等号或是将二者紧紧的捆绑在一起,那么,一个人的精神自由、人生价值便宣告结束了。鸟翼坠上黄金,飞鸟失去的只是蔚蓝的天空和飞翔的快乐;灵魂坠上黄金,人类则失去了应有的善良、自由、快乐和尊严。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结论句)
4.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你看:“0”尽管大腹便便,内里却空无一物,即使一千个“0”,也仍等于一无所有;“1”虽然骨瘦如柴,却很实实在在,即使一个“1”,也自然代表一份不容抹煞的价值。“0”就象一张夸夸其谈的大嘴,“1就像一只默默劳作的大手”,二者岂止天壤之别?因此我们说,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