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1次会议及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 简报(一)
2005年是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个重要年份。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成为全球第一份具有法律强制力的遏制气候变化的国际法。《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大大刺激了国际碳市场。在2005年上半年, 国际碳市场经历了一个蓬勃的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受益方。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国内的CDM产业经历了启动时期,并且正在朝着一个更加蓬勃的方向发展。
一年一度的公约缔约国会议和首届议定书缔约国会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会议,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一个例行会议,每年各个缔约国相聚一堂,就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国际行动进行磋商。 2005年,是缔约国会议第十一次会议。由于《京都议定书》在今年生效,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十一次会议也自然地成为了《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的第一次会议。所以今年在蒙特利尔的气候变化会议,又称公约缔约国第十一次会议(COP11)及议定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MOP1)。
每一年的缔约国会议,在各个大洲轮流举行。COP10在南美洲国家阿根廷顺利举行,今年的会议理应轮到北美洲,但是由于美国一直未能加入议定书,并且一直阻碍公约的进程,所以并没有提出申请。因此大家的目光一直集中在加拿大的身上。直到今年年初,加拿大都没有提出承办大会的申请。如果没有申办国提出申请,大会就将自动在公约秘书处德国波恩举行。
最终加拿大还是主动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承办了这次具有某种历史意义的会议。
反观加拿大的行为,了解气候变化历史的人都会有所了解。每一届公约缔约国会议的东道国都将承担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庞大的会议组织,会议开支要消耗大量的预算。另一方面,东道国的环境(或者外交)作为会议的要在推动会议进程上显示出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意愿。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是一个政治竞技场,因此东道国作为必须要显示出强有力的领导能力,推动谈判的发展,并且推动会议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如果所有的努力失败,谈判陷入僵局,没有任何成果,那么东道国作为会议会招致来自各方的埋怨。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加拿大经历这样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才决定承办本次会议。
作为东道国的加拿大,为此次会议没有少下功夫。本次会议,由于是第一次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也是对“后2012”进行讨论,因此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此次注册参会的人数,突破了历史纪录,达到了一万人。而东道国加拿大也致力于推动“蒙特利尔授权”作为本次会议成果的出台,为“后2012”谈判提供一个路线图和时间表  开幕
从加拿大在此次开幕式上所作出的努力,我们就可以看出加拿大对此次会议的重视和决心。此次开幕式上,前所未有地加入了一段长达20分钟的演出。歌剧演员、儿童合唱队和舞台表演者的联合演绎, 向人们展示了气候变化正在全球不断发生,而全球各个地区的人们都在受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背景高科技的运用更是向人们生动地展示各地气候变化的威胁。演出震撼而精彩,灯光音效和舞台背景的运用更加将整个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在这样强烈的震撼效果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十一次会议及《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于11月2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正式开始。
~
此次会议缘何成为世界焦点?
一方面,作为《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第一次议定书缔约国会议,此次会议将就议定书下的履行细则进行谈判。例如,通过遵约机制,细化和完善CDM 的实施细则,讨论联合履行(JI)的执行问题,讨论资金机制的运作细则等。
另一方面,《京都议定书》规定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结束前7年开始对第一承诺期之后的新一承诺期的减排进行谈判。 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后京都”或“后2012”谈判。本次蒙特利尔大会将开始对“后2012”时期的减排、减排承诺、各国义务划分进行讨论。
回想《京都议定书》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想象,“后2012”的谈判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京都议定书》形成于缔约国会议第三次会议,历经了三年的协调和磋商,这还没有包括第一次缔约国会议之前的多次气候大会的研究与讨论。而在《京都议定书》产生之后的7年间,这部国际法又经历了美国的退出,俄罗斯的迟迟不肯加入等一系列波折,终于在其诞生后的第七年作为一部国际法正式生效。
“后2012”的谈判比《京都议定书》的形成更加复杂。因此对于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的人们来说,需要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接受一个漫长的谈判过程。所以蒙特利尔的会议只是开始,我们不可能期待一次会议就能够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与会各方对这次会议的期待,也大多是希望蒙特利尔大会能够启动后2012的减排谈判。
各个缔约方都怀着对此次会议的期待来到了蒙特利尔。此次会议让所有熟悉气候变化谈判的人们回想起 10年前在柏林的第一次缔约国会议和在那次会议上通过的柏林授权。 1996年的 柏林缔约国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柏林授权清晰明确地规定了如何履行框架公约中提出的基本原则,如何“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义务进行全球减排”。正是柏林授权提出了2000年以后的新的承诺,并且提出了发达国家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任务,而发展中国家暂时不必承担减排义务。
在本次会议上,东道国加拿大,正在努力推进类似于”柏林授权”的文件,希望这份“蒙特利尔授权”能够起到当年柏林授权的作用,为下一份议定书的产生起到路线图的作用。因此,此次大会的,加拿大环境Mr.Dion,努力促成在此次两周的大会期间形成“蒙特利尔授权”,使这份文件能够为下一步谈判画出路线图和时间表。
更重要的一点,此次会议将向全球碳市场发出一个重要的信号。2005年正是全球碳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一年。欧盟排放交易市场于2005年1月正式启动,全球的CDM项目蜂拥而上。 碳市场一片兴旺与红火。但是碳交易和股票交易有相似之处,交易的产品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是碳排放权。 如果议定书中规定的减排承诺不存在,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碳排放权。现在在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碳信用(碳信用是碳排放交换权的一种单位)就会变成一堆废纸。因此,此次会议需要给碳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降低碳交易的不确定性。否则,商业企业看不到2012年之后碳市场的存在,会使整个蓬勃发展起来的碳交易行业在未来的几年中迅速萎缩。
大会花絮
~
边会
大会的边会异常丰富,各个研究机构、NGO和各国都积极参与组织这些边会。每天下午,各个边会就在分会场举行。一直延续到晚上8点。
与紧张严肃的谈判相比,边会就像是一条热闹的风景线。很多谈判代表也会来到边会会场,一方面听取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讨论,另一方面在边会会场厂上也多少可以缓解一下紧张的谈判气氛和心情。
由于清洁发展机制是今年的一个热点,因此关于清洁发展机制的边会异常丰富。讨论适应问题的边会也非常多。  NGO
NGO是气候变化谈判中非常活跃的一支力量。 气候变化领域的NGO经历了十余年的气候变化谈判。既是气候变化谈判的见证者,也同时伴随着这一过程成长和壮大。气候变化问题尤其是在公约缔约国会议的谈判过程异常复杂,其中的技术细节繁杂而琐细,而政治斗争激烈复杂。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NGO如果想真正参与,必须要达到一定的专业化水平。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NGO已经形成了相当的专业化水平, 内部的分工和合作机制发展得相当完善。NGO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已经成为各国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参与方。每一届缔约国会议上都可以看到NGO活跃的身影。
NGO如何工作的?NGO在这个国际舞台上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究竟能做些什么?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首先,NGO的工作内容。NGO在联合国大会上具有观察员的身份,因此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会议上,NGO可以以观察员的身份旁听所有的开放会议。因此NGO内部会进行分工,某些人会长年跟踪某些话题,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国际谈判的过程,需要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也是一场心理战和谈判战的过程。谈判场就是一场博弈赛。各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能够得到更大的考虑和保存。
NGO与各个国家代表团不同,很少有个人或国家的利益参与其中,所以更有可能从一个中立的角度提出观点,而这可能是对环境更加有力的一些观点。在观点的分寸把握上,NGO还是具备相当的专业素养和经验,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习惯。 应该说气候变化领域NGO所提出的观点还是比较温中肯而中立的。
由于NGO仅仅是观察员的身份,因此无法对大会的进程进行阻碍和推进。所以更多的工作是通过院外活动和游说完成的。由于NGO在这一领域常年的工作,积累了相当的人脉网络资源和在此领域的相当的威信。因此可以与各国的代表,进行非正式的磋商与会见,双方互相交换意见和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NGO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国家的谈判立场。
此外,NGO还很善于利用自己的媒体和网络资源,和活跃的活动形式,以此加大自身的影响能力。ECO是一份NGO出版的剪报,每天凌晨出版,早上第一时间出现在会场。该简报评述前一天的谈判,和分析接下来一天的谈判。剪报的头版文章,往往都是一篇非常鲜明的社论,得益于前一天各个话题追踪人的信息反馈,NGO会对自己的观点和谈判局势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
ECO如同NGO人的号角。 在气候变化谈判的会场广泛散发,各国代表每天早上都回到会场中找到当 天的ECO来看,阅读NGO的观点已经成为各国代表的一个习惯。
~
此外,NGO每天都会评选一个当日的“化石国家奖”(fossil of the day)颁奖的目的在于批评那些在谈判过程中表现最差的国家。“化石国家奖”每天晚上六点在展区揭幕,很多人届时会光临现场,听NGO宣读这一结果。在过去的几年中,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因为阻挠谈判进程经常荣登榜首。这个奖项就像美国电影届的“金酸梅奖”,得奖人不会来领取。 但是,这样的方式依然对很多国家形成了压力和约束。“化石国家奖”的得奖者每天会在ECO上被曝光,并且会配有一段文字说明他们是由于什么原因荣膺当日的最差谈判国家的榜首。
~
WWF的活跃身影。
大会开幕的第一天,WWF的工作人员就身着北极熊的服装,扮演成北极熊,在大会会场外,散发“我爱Kyoto"的宣传画和WWF的立场声明文件。十只身着北极熊和两只大熊猫道具服装的大玩偶穿插在人群中间,提醒着人们要防止气候变化,支持《京都议定书》,引来很多人驻足观看和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