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写作教学新思维

读后感写作教学新思维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后感写作教学新思维

作者:高子阳

来源:《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育》2011年第04期

可以这么说,所有文章、书籍、绘画、音乐、建筑、发明等都是人类读物、思物之后创造出的作品。作家、画家、音乐家、设计师、科学家等无一不是通过读自己、他人、过去、现在、未来等产生感想后,才创造出人世间的奇迹的。我把这些“感”,称作大读后感。中小学生写作教学,如果也用这样的大读后感观实施教学,那么学生爱上写作,指日可待!长期以来,读一本书写读后感,被作为一种写作体裁来教学,因为多种原因,很多学生不会写、不愿写读后感。笔者启动大读后感的写作教学新思维,找到了诸多不利于读后感写作的原因,以新的读写观进行了几年实验,把实验所得书写于此,以求读者批评指正!

一、人为什么愿意读书不愿意主动写读后感?

(一)人的惰性决定的 读书简单地用眼、用脑、用手把材料看完就行。写读后感则需要动脑思考、理清书中的故事、抓住经典的句段、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最终才能形成文章。这么烦的事,让人累!大多数的人不愿意干累活,所以很少有人读书之后主动写读后感。对于成人来说,都知道写读后感好,但懒于写。稍做调查,就会发现身边的老师有几人读书,有几人每读一本书自动写写读后感?成人都不愿意写读后感,学生怎么可能会主动写?而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的父母等亲人,爱读不爱写的人比比皆是。

(二)与长期以来重读轻写有关 多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母语教育整体来说是重读轻写的。一个学期,30多篇课文,习作却是不超过8次的量,虽然部分课文后面有写作的小要求,也只是一些片断习作等。课文量过多、写作量过少,自然而然地就形成重读轻写的坏习惯。像日本,一个学期只学四至六篇课文(每年三个学期),每篇课文都有非常具体的写作任务,几乎篇篇都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写并重,爱读爱写同行,大多数学生就不偏读轻写了。老师们都清楚,一所学校重视什么,往往被重视的就会成为强项。虽然我国中小学开始重视整本书阅读了,但写仍然游离在外。

(三)人的习惯问题 读后写一点东西,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小学六年,并没有哪位老师将读后感作为一个人必须拥有的良好习惯来培养。学生拥有写读后感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一次写作是不可能达到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认为,需要21天可以养成习惯,需要90天可以养成终身不易更改的习惯。而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至今没有发现哪所学校的老师按照习惯形成的这一规律,与学生共同进行若干习惯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读写学习中缺少“欠债还债”理念 我国首位获得国家科学奖的大数学家吴文俊教授,回忆他的恩师陈省身教授怎么教他时,有这样一个故事——陈教授把吴文俊带到图书馆就不闻不问了。一年后,陈省身找到吴文俊说:“你应该还债了!”吴文俊说:“我又没有欠人家的钱,还什么债?”“你读了一年人家的书,就是欠了人家的债!”陈教授说。“怎么还债?”“按照书中正确的说法做下去,能发现记录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考解决书中没有解决的部分难题,能够通过研究写一些自己的东西出来,就这样还债。”从那开始,吴文俊就开始了不断地欠债还债。现在的吴文俊教授已经九十高龄了,一直到现在没有停止过。这个故事告诉世人“读书是欠债,欠债就要还债,而按照书中的正确说法去做,或者写出自己的东西来,就是还债”。我们学生、老师多是愿意欠债,但不愿意还债,而我们读了不写,也是缺少感恩之心的表现。以“欠债还债”的思维引领学生写读后感就是培养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读后感的写作模式单一 传统的读后感写作模式是:先写看了什么书,接着大致介绍这本书,最后写写感受。笔者决不会全盘否定这一写作模式,但持续以这一形式撰写所有书的读后感,的确遭人厌烦,缺少创新。

(六)中小学很少考或不考读后感 从一年级至高三的各类型语文考试,还没有发现考读后感的作文题。因为书太多,一个班的学生可以在某个时间段看同样的一本书,但每位同学的兴趣不一样,读书肯定差异相当大,批试卷的老师不可能读那么多的书,不好改这类作文,自然也不会命这个题目。不考就不教,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教材上有读后感的写作内容,老师也就避重就轻,不去深入研究,只是简单让学生写一点,当作一次作业完成就行了。

(七)师生对“读后感”的含义共同模糊 因为学生考试很少考读后感,大多数老师也就放弃了读后感的教学研究,尤其对“读后感”这个概念师生处于共同模糊状态。什么是“读后感”?“读后感”三个字内涵着四层意思:第一层:一定要读,这是爱上写读后感的前提。第二层:读后。即把有关信息读完、理解完。这是写读后感的中间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没有“读后”,感就难以存在。第三层:感。《说文解字》中释:“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这个字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而“咸”字的本义是“呼喊”的意思。“感”由“咸+心”组成,“感”自然也可以解释成“动人心的呼喊”。人人都遇到过动人心的事,人人也都有这种呼喊,所以人人能写好读后感。祖宗造这个字就要求我们,相信自己会有心动,相信自己会有动人心的呼喊。这种解释真好!心不动即没有感。只有读者读完信息,心动了,感就自然而生了。而这个“感”字,老师们都知道,但“心动”“动人心的呼喊”这一简洁而非常有冲击力的解释,好多老师一直没有意识到。所以,无数的学生写了读后感,却不知道是在写自己的“心动”之处,写那种“动人心的那种呼喊”。第四层:表达形式。读后感的表达形式一般说有三种:一是“直接说出来”,这是最常用的方式,几乎会说话的人,都使用过或正在、永远使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自己读后的感受;二是写出来,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感的,一生坚持用这种方式表达感的,是不多的;三是正式发表出来,现在发表的形式是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的,黑板报、自办小报、博客、BBS、日记随笔、正式出版书、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等。只知教写作,不知引领学生发表的老师太多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八)整本书教学还处在孕育期 《语文课程标准》有“多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至今,对于绝大多数的学校来说,整本书教学还处在孕育期。我不是说学生们没有读整本书,我的意思是说,现在所读的整本书内容单一,数量极少。没有大量的整本书阅读,也就没有实质性的、经常性的班级读书会;每学期没有多次、多形式的读书会,学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读后感”的主动书写;没有更多的读后感主动书写,也就没有广泛的读书交流,学生就享受不到读后感给自己与他人带来的快乐。

二、写好读后感最重要的事,就是大量阅读整本书!

(一)我国中小学生每年该读多少本书? 多年的阅读,让我整理出如下资讯:

1.各个民族、国家每年人均读书量。(1)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本;(2)前苏联人人均每年读书55本;(3)美国从克林顿总统开始实施每人每年读50本书阅读计划;(4)在亚洲日本人读书最多,人均每年读40本;(5)韩国人均每年读书25本;(6)近几年,我国多个机构调查得出人均每年读书1.6本、2本、4本。

2.我国新课程改革期间有关阅读量的规定。(1)200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9年的阅读量是400万字,学生人均每年读书5本;(2)上海的语文课程标准将400万字调整为4000万字,这个量就是每人每年读50本书的量。(3)从2001年之后要求小、中、大学生每学期读30本书。

3.我国名人名家关于读书量的论述。(1)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顾炎武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3)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中青年干部说:“要阅读两亿字的书。”(2亿字应该是2000本左右的书)

4.一些阅读量极多的案例。(1)苏霍姆林斯基个人藏书19000册;(2)南怀瑾读了几十万卷书;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说他看到过钱钟书读书,一天要读20本书,是一目一页地读书(《管锥编》书后的索引就有万本书);季羡林等一生读书数万卷甚至几十万卷;(3)美籍华人邹奇奇12岁就读完了2000本书;(4)2010年9月19日康文署给4岁的文浩谦颁奖,文浩谦一年读书2618本。

读思这一个个数据,如坐针毡!这些数据说明什么?相信所有的读者都能得出:中国人已经到了每年该读50本书的时代;我国中小学生读书太少了,作为读书的地方——学校,学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领导、老师应该行动起来,让每位学生读更多的书,以养成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发达地区应该率先推行每年读书50本的实验(也可叫做“每周读书一本”的实验),因为发达地区都不能行动起来,落后地区更难推行;新课程改革至今,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仍然追求着单一的分数,学校领导等人很少进行过中外阅读量的比较研究,一点危机意识都没有,即使绝大多数学校从未放弃过课外阅读的实践工作,但其阅读量能达到人均每年50本的学校还没有听说过;我国不缺少人应该多读书的理论及多读书的价值思考,关键是如何落实,落实到每所学校、每个家庭之中。

近几年,我关注0~12岁的孩子每周读书一本问题,从著名作家黄乃毓的《童书是童书》《童书非童书》、彭懿的《图画书》中知道千余本图画书,这些书都是0~6岁(也可以说0~99岁)的人都能够读的。上面邹奇奇、文浩谦之所以读了那么多本书,其实绝大多数指的就是这些图画书。小学一二年级,专门为他们准备好了桥梁书,20分钟就能够读完一本,目前我国翻译出版的桥梁书有150多本,每一本都值得看,能基本满足这一年龄学生的阅读。满足三至六年级的书最多,翻译的获得世界大奖的童书就有数千种,再加上我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家的数百本作品,从文学作品的阅读角度可以完全满足。另外,我国小学生可以阅读的科普书也有数百本,遴选百本,推荐给学生,学生肯定会拥抱这些书的。

今天的中国孩子要想有真正意义的成长,离不开每年读50本书,小学六年要读完300本。没有这么多书的阅读,学生怎么可能会写、爱写读后感?所以,爱上写读后感,大量读书是最重要的!

(二)每周读书一本,有什么理论支撑着我们进行实验? 其中有四个理论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1.17岁之前学生应该接受大量的阅读训练。17岁,人的眼睛才发育成熟,一旦发育成熟眼球固定时眼睛感知的信息量的多少也基本固定,也就是说阅读速度也相对固定了。17岁之前,人的生命活力是相当强的,只有尽可能多地进行多读整本书的科学训练,眼球固定时眼睛感知的信息量才能多。如果17岁之前,大多数学生只读课本、练习题,眼球固定时眼睛感知的信息量不可能多。这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成人读书慢,其实就与我们0~17岁没有接受大量阅读有关。钱钟书为什么阅读那么快,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多的书?因为他的童年读了很多书。

2.人的永久性记忆,离不开信息对于大脑的反复刺激。在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的心理、生理学家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字、词汇或一个词组,必须反复刺激大脑皮层达75次以上时,才会在大脑中产生永久性记忆。

3.创造性地使用文字需要重复。美国一研究机构经过20余年对千余例0~17岁的孩子进行“一个词需要重复多少遍,才能准确、灵活使用;一个词需要重复多少遍,才能终身灵活、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造性地使用”的研究。最后得出:重复3000遍能准确、灵活使用,重复15000遍才能终身灵活、创造性地使用。

4.一个了不起的阅读定律。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研究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定律:(1)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2)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3)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4)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5)你获得的文凭越多、越高,你工作的时间就越长;(6)你工作的时间越长,你赚的钱就越多。 从这四个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生要想有真正的创造能力,与手、脑等多个器官科学重复地使用文字是极其相关的。什么是科学的重复?大量阅读是科学的重复;多做、多说、多写是科学的重复。

(三)那么多的童书,不读可惜呀!

1.日本有多家专门收藏图画书的图书馆,每个馆藏皆为50万册以上,面向孩子开放。这些本应该0~6岁孩子读的,我国大多数的孩子没有读,太可惜了!

2.本来一二年级要看的桥梁书,结果一二年级的老师、家长不知道,时间错过了。目前我国已经翻译出版的桥梁书有200多种了,一二年级的孩子应该阅读了!

3.数千本获得安徒生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及各国所设的童书奖作品,没有引起众多三年级以上的老师、家长重视。

三、从哪些方面着手引领学生爱上写读后感?

(一)从“课文”教学的读后感着手

课文都是精选出来,老师要精讲的,学生要多读的。学完之后,学生也都会产生“感”的,只是我们没有专门的学习课文要写读后感的教学要求。

在日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要写读后感。看到这里,老师们肯定说,这怎么可能呢?这样做太累了!课文被读了那么多遍,什么都知道了,有什么好写的?但,日本的中小学生做到了。比如,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公社出版的《国语》教材,在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有关于“读后感”的写作任务。四年级上册有篇课文叫《三个愿望》,课后安排的听说和写作练习:

听说练习:根据以下话题,选择一个进行发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己经历的因为小事与好朋友发生争吵的事情。 和争吵的人成为好朋友,自己觉得很开心的经历。 自己想要实现的愿望。

写作练习:将自己刚刚发表过的谈话内容写成信,寄给课文中的人物“比克塔”或“诺比”。互相扮演“比克塔”或“诺比”,给好朋友回信。写信方法:(略)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每篇课文的学习都要写读后感肯定不现实,因为日本中小学每学期才学习五六篇课文。那如何一学期选择几篇课文引领学生写“课文”的读后感呢?

每学期教学之初,先让学生通读教材,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他们一定能分别确定三篇自己喜欢、不喜欢的文章。语文老师根据每位学生送交的结果,可以发现全班同学共同喜欢、不喜欢的文章。学完课文,从哪些方面写读后感?一是写出喜欢、不喜欢的原因;二是给文中有关人物写信;三是写写读后收获。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共有24篇文章。这是我校四(二)班学生给课文中的人物写的信。 李时珍爷爷: 您好!

您带领着宠宪在察访药材,您不知疲倦、不怕生病、不怕危险,坚持修订《本草纲目》是值得我学习的。

有一次,您找到了一种药材,却不知道它的药性,决定去尝试,很多人劝您不要这样做,可你却说:“不尝怎么知道它呢?”于是你吃了下去,还好没事,被你发现了。

您住破庙、吃干粮,这些事都是平常人做不到的。深夜,您还在写作,记下白天的发现。 我和全世界的人们都应该感谢您! 谢谢您!

您二十一世纪的朋友:李籽仪 2010年10月16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普罗米修斯: 您好!

您是一位神通无比的天神,您为了让人类有火,做了盗取天火的大事。

您躲在太阳车要经过的路上,用茴香树偷取了天火,被宙斯发现,将你锁在了悬崖绝壁上,让您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还有那只鹫鹰啄食着您的肝,太可怕了,真的不想重复这些事。

您没有屈服,太厉害了!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应该感谢您! 地球上的小朋友:王思宇 2010年11月28日

一篇篇地学着课文,用文章记录自己的学习感受,这些文章才会永远地记在人的心中,变成人的素养,否则会很快遗忘。

(二)读一本书,写一句话、一段话读后感

任何一本书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比如《西游记》不就是唐僧带着四个徒弟到西天取经吗?而绝大多数的童书封底有作家、出版人写下的一句话、一段话,引导学生读整本书,很少有人用这些现成的资料来教学生写读后感。我在教学中,告诉学生们,作家、出版人都可以这么做,你们也行。读一本书,写一句话、一段话是非常简单的,学生不会拒绝。而每读完一本书,学生能主动写一句话、一段话也是了不起的收获,这一教学手段非常简单,大家千万不要瞧不起这一句话、一段话的读后感,一至四年级都可以使用。 (三)读一本书,以写一首诗的方式写读后感

在儿童诗作品中,有一类诗,是作家读完一本本书后写下的。这些诗非常简单,把书的内容概括成几行字,中间穿插着作家的想法,就OK了!这种诗,比古诗及其他类型的新诗都好写。因为诗的内容读者读完书就知道了,想法在边读边想的过程中早就有了。比如: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贾里·罗大里的《睡美人》:童话在哪里?/每个家里有一个。/在桌子的木头里,/在杯子里,/在玫瑰里。/童话躲在里面,/很久了,不说话。/她是一个睡美人,/需要将她唤醒。/如果没有一个王子,/或者一个诗人把它亲吻,/有个孩子将会/白白等待她的童话。这首诗(也可以称为读后感),就是阅读童话《睡美人》写下的。再看美国著名作家希尔·谢尔弗斯坦读完《木偶奇遇记》写下的一首诗:匹诺曹,匹诺曹,/木头刻成的小木偶,/每当他撒个谎,/就会又长出一寸鼻头。//匹诺曹,匹诺曹,/觉得生活这么无聊,/直到那一天的大清早,/他碰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那披红斗篷的狐狸,/还有那只该死的猫。//它们大叫:“来吧,匹诺曹,/让我们给人们带来欢笑,/从廷巴克图直到东京都,/你会在木偶绳子上又唱又跳。”//匹诺曹,匹诺曹,/被卖给巡回马戏团,/被坏脾气的人装进笼子,/被人用棍子戳个没完。//匹诺曹,匹诺曹,/他从笼子里面逃走,/他逃到孩子们玩耍的地方,/他们骂人,打架,还把烟抽。//匹诺曹,匹诺曹,/他醒来发现自己长了驴子耳朵,/他哭得像个孩子,/木头的心也伤透。//匹诺曹跑回了家,/用他最快的速度,/却发现爸爸去了海上,/他也马上向海边出发。//匹诺曹,匹诺曹,/他和爸爸被鲸鱼吞掉,/浑身湿透,/也许很快就要死掉。//匹诺曹,匹诺曹,/他在鱼肚子里点起火把,/那鲸鱼打个大喷嚏,/在烟雾中把他们喷走啦。//匹诺曹,匹诺曹,/他醒来在第二天清早,/他的木偶线不见了,/驴耳朵也飞走了,/鼻子恢复了正常大小,/身体健康,不是木头,这可真奇妙。/他大声说道:“哦,当个真正的男孩我很骄傲,/现在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把《木偶奇遇记》读给同学们听完之后,再读这首诗,同学们都笑了,他们一起说:“这样的诗,我们也会写。”“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孩子诗性的语言非常多,孩子读完一本书产生诗性的语言同样是非常多的。把这些语言变成诗,自然也是相当简单的。引领学生把读完的一本书变成诗,一点都不难,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只是把希尔·谢尔弗斯坦写的《木偶奇遇记》发给学生并一起读思,学生在读其他书的时候,主动写了起来,并且写得非常有意思。 (四)读一本书,选择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给其写一封信

什么是“信”?信是真诚的交流。读书其实就是读者与作者及文中的人物交流的过程。给谁写信?给作家写信,是大智慧的表现(与作者为友,能加快成长的步伐)!给书中的人物写信,是相当好玩的(书中的人物,有的有名有姓,有的有名无姓,有的有姓无名,有的无名无姓,有男的、女的、老的、小的……)当然也可以给上课老师写信,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给出版人写信,也是一种感恩!选择一个写一封不需要寄出去的信(也可以寄出),大家交流交流,是非常快乐的! 2009年5月,我在广东佛山为学生上了一堂《亲爱的汉修先生》交流课。课上完后,每位学生都给我写了一封信,我也一一回了信。在广东佛山铁军小学的网站中可以读到这些信。

(五)更高、更好玩的要求——读一本书,学写一本书

看上去,这是很难的教学,当然这不是对所有学生的要求。这一教学旨在唤醒学生,认识有一类书是这样写的。老师们都读过《木偶奇遇记》,但大多数的老师没有读过阿·托尔斯泰的《金钥匙》。其实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读,你会发现《金钥匙》就是对《木偶奇遇记》的改写。阿·托尔斯泰说,他太喜欢《木偶奇遇记》,不过这本书改得非常有意思,人物的名字都不一样了,结尾不一样了,但过程大体相似。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书,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寒暑假中玩一玩这种游戏,也是一种幸福的追求。 (六)读后感的讲评与发表

学生对写作的喜爱,离不开老师的讲评。读后感也不例外。学生读完一本书,写下的读后感,老师一定要欣赏每一篇读后感,然后根据学生作品实际设计教案并上好读后感讲评课。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读后感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好的讲评课是一种鼓励,好的讲评课是一种唤醒,好的讲评课是一种动力,好的讲评课能够把学生的精彩放大,并寻找到发表机会……师生共读一本书的讲评课是一种模式,学生自主阅读的读后感讲评课又是一种模式。下面请看一个班级学生自主阅读若干本书之后的读后感及我的讲评: 一是“每人都有一句精彩”教学

师:每个人写下的读后感都最少有一句是精彩的,43位同学的精彩能汇聚成一条精彩之河。请看这条非常美丽的大河。 1.《昆虫记》——尤思渊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昆虫是多么的有趣。 2.《永不放弃》——黄佳宁

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如何做人,知道当困境来临时,要不断努力才能走出困境。 3.《恐龙探秘》——金昱昌

这本书勾起了我对大自然的渴望,我真想当一个自然学家。 4.《汪汪先生》——沈彦辰

来路不明的东西是不能吃的。狗狗因为舔了一种蓝色的液体,眨眼间就变成了汪汪先生。 ……

7.《父与子》——徐影霏

世界上最好的漫画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是《阿哀》。错了,是《父与子》。 8.《又见小绿人》——杜宇茜

读了这本书,我首先要说:“你不能单独看这本书,你必须先看《跟踪小绿人》,如果你先看《又见小绿人》,你会看不懂的。” 9.《骆驼祥子》——金杨乐

祥子对生活的向往仅仅是一辆车,一个家。 10.《女孩故事屋》——汤耀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里有女孩七彩的梦,这里有女孩成长的影子和最美的祝福。书中的故事耐人寻味。 ……

41.《八十天环游地球》——徐晨源

这是凡尔纳的书,他的书每一本都精彩,我们都应该看看这些书。 42.《夏洛的网》——佘昕怡 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

43.《红色俄罗斯童话》——张可忻

我读着这本书,好像轻轻擦拭着一盏灯,每读完一个小故事就像是把旧风灯复原,读完最后一个小故事旧风灯又变成了一盏盏新的灯…… 二是“三篇精彩读后感”朗读。

师:每位同学写下的读后感都是精彩的,我抽出沈佳言的《〈蓝色的海豚岛〉读后感》、张汪益的《〈擦亮路牌的人〉读后感》、费宇星的《〈一百条裙子〉读后感》,让他们读给大家听一听,请大家评说。

(三位学生各自读自己的读后感,略。同学们的点评,略) 三是“一个小问题”的教学。

师:欣赏大家作品之后,为了让同学们写得更好,根据这次写的读后感,我提一条小建议。

(同学们鼓掌)

师:有十位同学把读后感写成了“全文摘抄式”,我觉得可以改进,加几句自己的感想,哪怕只要一句自己的话,也要写下来。 四是“一句真诚的提醒”教学。

师:从这一次自由书写读后感,我知道这一阶段同学们自读了很多书。今天听了那么多的读后感,每位同学肯定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书。相信你们能通过相互借阅,把班级中的好书一一读完。

关于学生读后感的发表,前面已经涉及,不再赘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爱上读后感写作,就是爱上自己的心动!爱上读后感写作,就是爱上自己的主动!爱上读后感写作,就是爱上自己的行动!为了这些感恩之爱,我们一起努力,以此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读、爱上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