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张艺谋电影《活着》与余华小说《活着》揭示的不同主题

浅谈张艺谋电影《活着》与余华小说《活着》揭示的不同主题

来源:九壹网
改编不等于且不可能等于再现

浅谈张艺谋电影《活着》与余华小说《活着》揭示的不同主题

董二奎

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中文2008级3班

[摘要] 文学作品与影视创作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文作品的材料是语言文字,影视的材料是视听形象。从文学到影视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一种艺术形式转化成另一种,绝对的重现是不可能的。阅读原著与欣赏以此为脚本拍摄的电影的感觉总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再自然不过的感觉了。一部文学作品由抽象到具象或者说由平面到立体(观者由间接联想到直观感知),为什么就“变味儿”了呢?这里,我谨以《影视文学》课本中关于“改编原则”一节的论述为理论依据,以我喜欢的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同以此小说为脚本拍摄的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两部艺术作品在主题方面(余华的《活着》与张艺谋的《活着》有诸多不同,在此,不一一赘述,仅选择其主要(核心)的不同点—主题来阐发)的不同为具体材料(例证)来粗浅地阐释(证明):“改编不等于且不可能等于再现”这条黄金定论。由于本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以下论述不免纰漏层出,望与姚老师和同学们奇文共赏,疑义相析。

[关键词] 改编 再现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再创造

基本观点:电影《活着》注重时代背景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大潮中的不由自主;小说《活着》注重个体生命对命运的

承受力和承受态度。两者都关涉生命、命运的话题,但前者着眼于社会历史层面;后者更关注人性层面。

理论依据:改编不等于再现;改编是为了表达导演的意图,获得新的解释。

论证:以下将从内容、叙述方式、语言、创作风格等方面展开对比论述

一、小同大异的内容

小说名为《活着》,实为“死亡”的集合(父亲气极猝死,母亲想儿而逝,儿子抽血夭折,闺女难产离世,妻子抱病而亡,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等)。作者几乎将主人公置之死地,富贵遭遇了世间所有的痛苦与绝望。从此他的思想和情感凝固了,像“植物人”一样活着。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老富贵最终“畜生”般的活着,行尸走肉一般。在这里,希望和绝望已经没有任何区别,富贵只是静静地活着,不为别的什么,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电影《活着》中,张艺谋似乎“仁慈”了许多,其主人公的遭遇远远不如小说描述的那么悲惨。这不仅是由于影片含量(时间)、技术、表现手法等客观因素的,更是由于作者与导演的创作意图、人生体验(感悟)等主观方面原因的不同造成的。影片中虽时刻伴随着家破人亡的悲痛,但活着的希望始终绵延不断,特别是“大团圆”的结局(富贵一家经历无数的风风雨雨,终有三代四口人活了下来,享受着家庭的温馨和活着的幸福)。

电影《活着》中富贵既有失去之痛,更有活着的希望和动力;而

小说《活着》已无所谓绝望与希望,富贵对死亡或者说活着已经是毫无知觉,就像是注射了麻药的病人对疼痛毫无感觉一样。

内容是作品主题的反应与表达。只有更全面解读文本与影片内容,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主题。两部作品的内容可以说是小同大异。也许只有经历过人世间一切悲欢离合,才会更接近生命的本真,才能确实理解“活着”。我们可以说余华与张艺谋对“活着”理解的深度不同,但我认为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二者的视角不同,创作出发点不同。 二、叙述方式大相径庭

小说中,作者采用“无我的叙述方式”。从“我”到富贵(小说开头,由“我”引出主人公富贵),又从富贵到“我”(结束全篇之目的),富贵异常平静地将自己悲惨的一生娓娓道来(从容地,很自然地述说);作者刻意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小说中压抑灰色的笔触,使人几乎屏住呼吸视听。当我稍想轻松些许,命运的打击波便接踵而至,整个社会在余华的笔下都集体痛苦麻木着。

电影删去了“我”这条线索,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命运,使观众只能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进入身临其境的逼真状态。影片通过字幕“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及“以后”直接表现上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现状: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历史给了影片和片中人物广阔的发挥空间,故事皆在历史背景下发展,人物的命运都与之息息相关。

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叙说述说“活着”,超越了包括社会历史的一切。而张艺谋就是从时代、社会的视角,述说个人在社会历史的大潮中身若浮萍,毫不由己。 三、言语视角与目的不同

两者言语随都有平实、生活化的特点,但言语的视角与目不同。 小说语言平实、生活化,富于对生命、人性本真最朴素的表达。如:“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等等。小说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只是描述而已,不曾透漏作者的主观评判。

电影中语言的政治历史色彩浓重,与布景、声音等配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不论是二喜对着毛爷爷头像义正严词地说“毛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还是牛镇长一块钢铁三个炮弹的打法:“第一发炮弹打在蒋介石的床上,第二发炮弹打在蒋介石家的饭桌上,第三发炮弹打在蒋介石家的茅坑里。”等都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还原。再如“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牛之后了呢?”“牛之后就是主义了。”等反应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的句子不胜枚举。

余华与张艺谋都描写社会历史,但其视角和目的不同。余华是以超越时代社会的姿态冷静客观地描绘社会历史(可以说是为了描述历史而描述历史),其侧重点不在于社会历史对个人的影响;而张艺谋则是站在社会历史层面上临摹(再现)社会历史,其目的是再现历史,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有针砭时弊的意味。

张艺谋在《活着》中着重表象个人在社会中受,不自由;而余华则着眼于命运,展示了个体生命对命运的承受力。 四、创作风格(规律)不同

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其作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小说《活着》亦是如此。

我们不妨比照余华的其它作品,如《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现实一种》、《兄弟》等,总是以怪诞、冷漠,甚至是接近残忍的方式,剖析生命、命运、人性等话题。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 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执导充满浓浓中国乡土情味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照 。 纵观张导的作品,我们能看出明显的时代印记,艺谋总是试图真实再现当时社会。因此,其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是处在社会大潮中,免不了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这在《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山楂树之恋》等作品都有反应,在《活着》中更是如此。

从余华和张艺谋的创作规律,我们可以洞察两部《活着》的不同,特别是在主题方面。 五、评论界的不同评价

有评论家这样评价小说《活着》:“《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

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

有评论家这样评价影片《活着》:“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经,男主人公富贵的一生为纬,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嬉笑怒骂的讽刺和批判。”

从以上评述,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在主题方面的差异。 六、作者个人对其作品的不同评价

作者对其作品的评述,虽不能完全说明其创作意图,但却是我们了解作者,理解作品不容忽视的重点之一。(文学作品一经发表就已是“身不由己”。)

正如余华在《活着》中文版自序中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

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七、《活着》是张艺谋唯一一部遭禁播的影片

在谈到影片《活着》在禁播时张导说:“活着这部电影之所以敏感,就是因为谈到了近半个世纪中国几次重要的政治运动,比如说反右,比如炼钢铁大跃进,比如。当年拍出来就放在这里通不过了,直到今天。说一句额外的话,中国一直有审查制度,中国电影没有分级制度,所以中国上映的电影是8岁到80岁的都要看。我们做导演的只是希望,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国际化,审查制度未来会宽松。中国有很多的好故事,审查制度宽松了,导演的空间也会大一些。”

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影片《活着》遭禁播,而小说《活着》却不仅“逍遥法外”、“披金戴银”呢?这纵然与“”脱不了干系,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两者在主题表达方面的细微差别。

其实,张导只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罢了。而且,影片《活着》绝不会仅仅停留在社会批判层面。

改编归根到底是导演的再创造,是导演在对原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影像赋予作品新的解释。从客观方面来说,电影与文学作品在形式、解释手法等方面有诸多的不同;从主观方面来说,作者与导演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读者和观众更是如此。

两部《活着》带给我太多的思考和感悟,这仅仅是开始,活着的脚步再继续„„

活着,在中华民族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结尾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切不可简单地用“好”、“坏”来评价文艺作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是一家之言。

品评文艺作品如此,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这世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

致谢语

感谢你姚君玲老师!您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格,开放包容的智者胸怀,跳跃立体的创新思维,使我获益良多。在此,我对姚君玲老师表示我的衷心感谢!

感谢黄会林、周星主编教材《影视文学》给我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感谢我的合作伙伴梁海蛟、相丽敏以及所有给予我帮助与指导的同志们。

还要感谢百度搜索给我提供的海量信息。

参考资料

[1]黄会林、周星主编教材《影视文学》 [2]百度—搜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