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导学案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导学案

来源:九壹网
课 前 先学案 粤教版必修一 第4单元 古典诗歌(1)

第16课 《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导学案

编写:邓曼丽 审核:钱少武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3、鉴赏并运用本诗的写作特色。

【学法指导】

1、 诵读感悟法 2、 问题探讨法 3、 研究性学习法

【课文助读】

1、文体知识 1)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2)乐府诗

汉代的民歌,是当时国家音乐机关乐府所采集的,配上乐曲来歌唱,入乐的歌词便称为乐府诗。今天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这些诗篇不为儒家诗权所束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传达出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这方面的代表,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历来争论颇多,有人认为汉末人作。有人认为六朝人作。有人根据诗前小序有“汉末建安中”字样,断定为汉末作品。有人根据诗中有汉以后的风俗习惯的描写,断定为六朝作品。这两种说法都缺乏充分根据。可以肯定的是:本诗写作时间当在陈朝之前;在流传过程中,会受到人们的增润修饰,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会完全保持它最早的面貌,因此,可以说是那些不同时期的无名氏作者的集体创作,若从汉末算起,已流传一千七百多年,它以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和强烈的反抗政权精神,博得了历代人民的喜爱。

这首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可能从建安以来,在群众中流传已久,而到六朝才写定的。虽然经述文人加工,但民间文学的特点仍很显著。 2、铺陈手法简介

铺陈:铺叙;陈述。就是诗经中的“赋”,目的是为强调,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木兰辞》里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与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托物起兴的手法。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C.《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是南朝的徐陵。

D.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官署。它收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首__________,它与北朝的民歌《___________》合称“_________”。原题是《_____ _______》,收入南朝人________编的《___________》中。 3、《孔雀东南飞》是__________,“乐府”最初是汉代设置掌管音乐的机关,后来就把一种民间流传的诗歌叫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_。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______________传统,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4、诗歌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5、请你提出一两个预习遇到的问题。

课 堂 检测案 第16课 《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

【课堂检测】

1、这首诗叙述的故事是悲剧性的,却又在结尾暗示焦仲卿、刘兰芝两人化成了鸳鸯,给故事带来了一点亮色。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来,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看法。

2、找出本诗所运用的铺陈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课 堂 训练案 第16课 《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

【当堂训练】

1、选择与“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所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 )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诗中极力渲染郡守家操办婚事的热闹豪华气派,其作用是什么?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目的是造成紧迫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B.目的是与后面的悲剧结局形成强烈对比。

C.表现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崇高品格和坚贞不移的节操。 D.目的是侧面揭露郡守的剥削罪行。 3、请从某一角度鉴赏本诗的写作特色。

课 后 拓展案

第16课 《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

【课后拓展】

一、阅读下面诗句,完成1~3题。

“著我绣夹群,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再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排比和铺陈 D.比喻和起兴 2、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重、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出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C、借此延缓别离时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禁不住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3、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二、比较阅读

阅读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词,与《孔雀东南飞》作比较,对古代妇女的爱情悲剧应怎么理解,即课后【思考·探究·练习】第三题。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城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 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yì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gān,泪痕残,欲笺jiān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作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预习自测】答案: 1、C(徐陵是编者)

2、长篇叙事诗 《木兰辞》 乐府双璧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徐陵《玉台新咏》 3、乐府诗 乐府诗 乐府 现实主义 4、(1)引起下文,托物起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失散。

(2)孔雀徘徊反顾,营造缠绵、哀怨的氛围,为全市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课堂检测】答案: 1、(1)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两人化为天上的星座,一年得以见一次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两人合葬,化为蝴蝶);古代戏曲作品里,《窦娥冤》的结尾写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最后将一个个坏人绳之以法,《梧桐雨》的结尾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上团圆等,也算得上是这一类型的结尾。

(2)外国: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两人合葬,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消除宿怨)。

这种结尾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

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2、①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 ②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

③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3、①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②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③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 ④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当堂训练】答案: 1、D 2、D

3、本诗写作特色总结: 1)起兴和结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序曲以孔雀失偶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尾声以鸳鸯双飞作结(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在民歌中是常见的(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末尾用“多谢后世人,戒之甚勿忘”有民间说唱文学的痕迹。 2)铺陈排比的手法 2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被逐作铺垫。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 9段——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这既是对兰芝的赞美,也是对扼杀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制度的谴责(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摘自《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21段——“府君得闻之……郁郁登郡门”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3)精彩的比喻

12段——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临别的誓言。这话出自兰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

25段——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由于误会而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4)人物对话的个性化:本诗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课后拓展】答案:

一、1、D(没起兴) 2、B(不符合刘兰芝的特点) 3、C

二、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破坏青年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要想幸福生活,就要争取婚姻自由。(详见教参(粤教版)P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