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说《活着》与同名电影之间的对比分析

小说《活着》与同名电影之间的对比分析

来源:九壹网
第

10卷第1期Vol. 10,N〇. 1

Changan Xue Kan

长安学刊

2019年3月

Mar. ,2019

小说《活着》与同名电影之间的对比分析

王雅時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佘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出版于1993年,1994年张艺谋导演将它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荧幕。 电影保留了小说的基本内容,但在多处细节处进行了改编,将文字转换为更适合电影创作的方式。通过分 析小说《活着》与同名电影之间故事情节、传播媒介、叙事手法、主题态度的不同,了解小说与同名电影对于 “活着”的不同诠释,明白应该如何真正的“活着”。

关键词:活着;叙事手法;传播媒介;主题态度;对比 文章编号:978 -7 -80736 -771 -0(2019)01 -112 -02

小说《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出版于 1993年。它讲述了小人物富贵因嗜赌成性,从地主家的 少爷沦为下地干活的农民,在坎坷的一生中经历了数次 的亲人离别,最终只能与一头老牛相伴度过晚年的故 事。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被张艺谋导演改编成同 名电影,搬上银幕。电影由于传播媒介、导演的个人理 解等方面与小说有所不同,所以在改编时保留了部分原 著的情节,但也适当的做了一些改编。本文主要通过对 比两者之间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传播媒介、主题态度等 方面,来了解小说《活着》与同名电影之间对于“活着” 的不同诠释。

-、“土地”与“宅院”的不同意象分析

在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中,故事是发生在南方的 乡下,主人公富贵将自家的一百多亩土地输了个精光, 由原先的地主少爷沦为了普通下地干活的农民。而在 电影《活着》中,故事发生在北方的城镇,主人公富贵是 将自家的宅院作为赌债抵押给了龙二,从此沦为靠皮影 戏谋生的手艺人。这点微小的改编,却显现了导演张艺 谋的良苦用心。在近代,所谓地主就是土地的所有人。 “地主”是一个称呼,是一个阶层的显现,更是一种身份 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在小说《活着》中写到:“四十多年 前,我爹常在这里走来走去,他穿着一身黑颜色的绸衣, 总是把双手背在身后,他出门时常对我娘说:‘我到自己 的地上去走走。’ 这是在作为地主时的表现,对于自己拥有的土地充满了一种自豪感。到田间的视察,其实 是在宣布着土地的所有权,这与后来富贵将家产输光后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富贵输光家产后,小说中是这样描 述的:“我爹已不是走在自己的地产上了,两条腿哆嗦着走 到村口。” T “那天傍晚我爹拉屎时不再叫唤,他眯缝着眼睛 往远处看,看着那条向城里去的小路慢慢变得不清楚。 此时,一无所有的富贵爹,已失去了曾经的傲气,也没有了 当初的财富和地位,自然不敢应农民的那句老爷。

在电影中,将“土地”改编成了“宅院”,这是导演花

了很大的心思。宅院是一个家庭的避风港,它不止象征 着财富,也具有“家”的寓意。在电影中,富贵将自己家 的“宅院”给龙二抵了赌债,富贵爹说:“我以为我会死在 这院里。” I说完这句话,对着富贵一通发泄后便撒手人 寰。他不只是生气失去了所有的财富,更多的悲伤在于 人已年迈却要被扫地出门,无家可归。这里,“宅院”的 失去,也预示着“家”散了,噩运的开始。富贵爹被气死, 家珍怀着有庆被父亲接走,富贵带着富贵娘和凤霞相依 为命。所以,这个关于“宅院”的改编是很令人深思的。 将故事的大环境由南方的乡下改编为北方的城镇,导演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小人物富贵一生的命运更加与当 时的时代大环境结合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会用 文字表明不同的年代。

二、传播媒介的不同,电影与小说的叙事手法分析小说《活着》主要是通过双重视角来叙述主人公富 贵的一生。在小说中,首先出现的是作为叙述人的 “我”,从叙述人的视角来展开文章的写作。因为作为叙 述人的“我”遇见了一个名叫富贵的老人,他与一头疲惫 的老牛相伴。通过“我”与他的交谈,从他那里了解到了

作者简介:王雅琦(1994一 ),女,河南省郑州市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在读硕士,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影视文化 研究。导师:南华副教授。

112

他坎坷的一生。第二重视角,是通过小说主人公富贵的 视角,自己作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我”来讲述自己

一生的坎坷经历。每到故事的关键时刻,便会有作为叙 述人的“我”与富贵之间的交谈,通过交谈来向读者解释 说明故事中的重要细节,以及作为当事人的富贵的内心 感受。由于小说与电影传播媒介的不同,小说是文字媒 介,电影是视听媒介,所以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叙事手法, 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电影《活着》中,导演直接以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 来表现富贵一生的经历,将富贵的生活通过摄像机镜头 的运动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导演使用蒙太奇手法,通过 镜头的拍摄与剪辑,来展现他想表达的观点,但尽量不 留痕迹的将摄像机隐藏起来,给观众感同身受,一种直 观的感觉。他通过特写镜头来表现故事中的重要细节, 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来表现当事人的内心感受。相对 于视听媒介来说,小说作为文字媒介,它的优势是它客 观的讲述故事,表达作品的主题。因为不同的读者有不 同的见解,由于理解的不同,他们会构建出不同的人物 形象,符合自身审美和理解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说 过:“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读者可以 有更多想象的空间。而电影作为视听媒介,它的优势在 于不像文字那么的苍白,它有多重手段可以用来表现导 演此刻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剪辑的方式、音乐的 渲染、演员的表演等等。它能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活 生生的展现在银幕上,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更为直观。 但是,电影导演相比小说作家有更强的掌控力,它抑制 了观众的想象,这有时会造成原著党对于人物形象和电 影改编的不认同感。

在电影《活着》中,将富贵由小说中输光家产沦为农 民,改编成为了一个皮影戏表演者。皮影戏在电影中贯 穿始终,其实这处改编就和电影与小说的不同传播媒介 有关。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它更注重的是视觉感受。 相对于农民下地干活的场景,显然皮影戏更具有看点。 首先,皮影戏是中华传统文化,电影本身是一种媒介,插 人到电影中,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宣扬。电影 《活着》在国外的传播,也使皮影戏走进了外国人的视 野。其次,皮影戏本身也是视听艺术,与电影能较好的 融合在一起,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最后,皮影戏在电 影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时期,皮影戏道具 被烧毁,这也和时代政治背景联系在了一起。这处改编 就电影来说是相当成功的。

三、电影与小说对于主题“活着”的不同理解与表达在小说《活着》的结局中,富贵爹娘相继去世,有庆 给夫人抽血过多致死,凤霞难产、家珍得软骨病、二 喜工伤相继去世,连唯一的小孙子苦根也因吃豆子过多 而撑死,只剩下富贵一人与一头老牛为伴。余华主要想 通过讲述富贵一生坎坷的经历,在经受了亲人的相继离 世后,那份坚軔、乐观、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表明“活 着”的意义,以死亡反衬活着。“余华曾在《活着》韩文 版自序中这样说道:‘《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 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均一发。让一根头发去

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 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 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 物而活着。’ ” :4]这是余华先生对于“活着”的理解和态 度,所以才有了小说中的现实悲惨结局。虽然,有庆、凤 霞、二喜、苦根都死于偶然,但是都是当时大时代下产生 的悲剧。余华没有过多的去表明态度,留给读者自己去 品味。但是,他对于“活着”的态度却格外的强调,那就 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以乐观的态度回归生存的本真。

关于“活着”,导演张艺谋与余华先生有不同的理解 和诠释。在电影《活着》的结局中,富贵爹娘相继去世, 有庆被疲劳驾驶的区长意外撞到墙砸死,凤霞难产去 世,家中剩下了家珍、富贵、二喜和小孙子馒头继续着今 后的生活。家里保留了老中青三代,基本维持了一个完 整的家庭。尤其是在电影的结尾,富贵对馒头说:“鸡长 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 成了牛。\"

I “馒头长大了就不骑牛了,就坐火车,坐飞

机,那个时候啊,日子就越来越好。” 3 ]此处,导演表明了 他对于“活着”的理解和诠释。他认为,“活着”是在经 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后,仍能以乐观的心态,心怀希望, 往前看,相信未来的生活会更好,做到精神上的“活着”。 电影的结局相对于小说来说,没有那么多的悲凉,多了 一丝温情和希望。在电影《活着》的最后结局中,二喜的 存在代表的是家庭经济收人和坚实劳动力,馒头的存在 就是这个家庭未来的希望,也是这个家庭生命的延续。

这样不同的处理,其实也与电影和小说所处不同文 化有关,电影属于大众文化,它需要对观众有一个主流 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具有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生活态 度。而小说属于精英文化,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群 追求的。它更多的是偏重读者自身的理解,从中悟出自 我需要的精神食粮。

四、结语

无论是小说《活着》还是电影《活着》,在国际上都 多次获得重要奖项,这是对于小说故事本身的肯定,也 是对于同名电影改编的巨大肯定。将时代的缩影集中 在一家人的身上,将大环境对于人民生活的冲击,全集 中在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之中。通过讲述小人物富贵一 生的坎坷经历,以及他对待巨大变故的人生态度,来告 诉世人什么是“活着”,应如何“活着”。通过对比小说 与电影故事情节、传播媒介、叙事手法、“活着”的人生态 度的不同,了解作家和导演他们对于“活着”的不同诠 释,以及什么才是应有的“活着”的人生态度,给世人以 引导,令人深思。

参考文献:

[1] 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8.[2] 张艺谋.活着[CD],1994.

[3]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2009. 1[4] 郑娜.《活着》:向死而生——从小说到电影的比较分析[J]. 濃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 1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