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xOt-究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2006年第l期第22卷—— o 1.2006.yol 22. 接受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几点启示 吕正兵 (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广电系,重庆400044) 摘要:文学的阅读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文学的接受研究是一种传播效果研究。因而,接 受理论与传播学研究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 文章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似、相通,拓宽传播 学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虚体;具体化;受众 中图分类号:I1 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6)01-0058—03 文学的阅读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研究也是一种传播效果研究,接受理论与传播学研究之 问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他们之问的相似、相通,拓宽传播学的研究视域。在接受理论 那里,讨论受众的接受, 得不先探讨受众的接受对象及接受活动是如何发生的 “召唤结构”是接受理论从接受对象那里提炼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接受理论的重要代表伊塞尔认为, 不管读者有多么独特的解读,它总是依据作为接受对象的文本信息内容激发出来的。文本有一个“召唤结 构”,这个结构里暗含着许多空白和未定点。失去它们,文本看似内容饱满,实则是等丁作者在说教,毫无 生动性,激不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反之,读者的阅读欲望则强烈、浓厚,积极去填补和充实它们,把悬而 未决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的期待需要 “召唤结构”是多层次的,由空白和未定点构成的悬念也是多重的,读 者的填补和充实也就随之不断变化的。“召唤结构”常常蕴涵不符现实常规的内容和诡谲的表述形式,以便 造成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不和谐,形成了文本——读者两者之问的张力,增强了阅读活动的强度和深度。所 以,文本的“召唤结构”足读者解读文本意义的推动力。伊塞尔把“文本的召唤性与读者的再创造这样一 种交流关系”称为“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l《 H 这个读者不是指某个具体实在的人,他一头关 联着在创作过程就被预先设定的空框结构,一头关联着在阅读过程中潜含激发解读者去探求的可能性,二 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是活跃在这一互动关系的场域之中的虚体。从传播的角度来 看,信息同样只有嚣于一个信源与信宿相互关联的场域才能被传播。 为了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传播_者要在这个场域中编构什么样的信息呢?根据接受理论的启示,传 播者可以在信息的议程设置过程中编织~个“召唤结构”,这个结构包括双重空间:显性意义空间和隐性意 义空间。以显性意义空间为理解基础,把受众导向隐性意义空间。这样一种信息类似于麦克卢汉所说的冷 媒介,因为它“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VPO【 】巧 52 冷媒介暗含的不确定性信息相对 较多,但不是被“冻结”的媒介,不是艰深晦涩不可理解,它提供了一些确定性的信息作为理解的基础和 前提。解读冷媒介犹如欣赏中国画,它虚实相生,以实触虚。比如要表达“太阳”这个信息,它提供的正 面信息不是太阳本身,而是太阳周围的云。太阳不会作为具体清晰的现象出现,“太阳”这个信息始终是带 有召唤性的虚体。所以,要完全接受“太阳”这个信息的意义,必须通过对虚体信息想象性理解来达到对 真正信息的把握。我认为,这个虚体就是“召唤结构”。受众触动了这个枢纽,信息的意义就会喷发出来。 当然,结构的编织要在意义的抑制与促发之间保持适当的度,“如果‘把关人’抑制信息的流动,信息在整 收稿日期:2005-07-10 作者简介:吕正兵(1978一),男,重庆人,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200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5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个社会系统巾可能得不到完全扩散:如果‘把关人’ 促进信息的流动,则信息扩散就会更加迅速。”131 ㈣ 所以,召唤性的信息(“虚体”)编码必须具备以下 条件:首先,它是可理解、可接受的。被编构的f信 息首先要能在传播过秤中产生意义,毫无意义的信 息不能促使接受者参与信息“消费”,信息也必然会 在受众选择性接触中被过滤、排斥。其次,信息由 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两种因素组成。确定的因素是筇 一个条件的必然要求,不确定的因素形成了第三个 条件:信息的内在结构足处于一种非饱和的状态, 它隐含着召唤的功能。召唤性的信息(“虚体”)充 分激起了接受者的参与渴望。这样,在具体的接受 活动中,信息的编码与受众的参与就形成了两种视 界 一方面,信息提供了由语言组织的召唤性的图 式化视界(Schematized views):另一方面,受众的接 受总带有自己的期待视界 期待视界和图式化视界 的小对等性在接受过程巾会不会互相背离,两个截 然不同的视界能实现对话与交流吗? 接受理论的先驱英伽登在解决读者的期待视 界和文本的图式化视界的对话与交流时认为,作品 的魅力产生于它的实际描写与读者预期之间的心理 张力。也就足说,两个视界处于一种 F衡状态,不 能以一方压倒另~方,否则这种心理张力就会遭到 破坏。保持两个视界的动态 衡的有效方法就点 具 体化”(Coucretize)。作者以符号化的文字建构了文 本,它的意义只有在被解读的活动中才能复活。客 观上说,作者以语言为巾介进行创造,语言可以大 致表述文本的整体或部分意义,可以突出创作者认 为足关键的情节因素。为了读者的阅读活动可能发 生,设定一些确定的情节和意义是必要的,。否则, 文本的创作就成了创作者自语的方式。但语言终究 是吉不尽意,在文本的细微处或间接处,在创作者 的无意识处仍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文本意义的显 性空问与隐性空间互相交织成各种图式化的视界, 而“图式化方面的实际体验,需要具体的知觉 需 要读者的再现行为。即在生动的材料巾直觉地、再 造地体验这些图式化方面,从而使再现的客体直接 地显现出来”。【 1 q 文本本身要求具体化,也使 读者在主观上对文本实现具体化成为可能 因为读 者总是在已具有的个人经验与社会背景的“前理解” (Pre。understanding)的作用下,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创意性的解读。在“前理解”的支持下,读者的解 读有效地克服了文本意义=作者原意=读者阐释意 义的恶性循环。读者的内心期待视羿引导他们积极 参与阅读活动,探索作品中信息的意义。具体化是 作者表达的意义与读者前理解之间的一种交流活 动,它主张文本意义在动态过程中产生,反对文本 意义的普遍性,主张意读的具体性、差异性。 在广义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编码与解码 存在“具体化”的活动吗?编码者运用语言符号建 构一定的意义,意义用以指称一定的事物与事件。 但是,“符号 是事物本身(The symbol is NOT the thing symbolized)。语言不是事物(The world is NOT the thing) ” 】旺 符号、语言建构的文本语境是一 种虚拟的语言环境。在符号,语育被编码者最初设 想的表意动机和解码者对它们的解读之问,存在着 许多差异。解码者有必要对虚拟的语言环境进行某 种程度的还原,并凭借编码者提供的语言环境进行 情景的想象。想象又是基于文本的信息内容,原有 的信息内容可能表明了编码者的态度、价值倾向, 也可能没有表明出来。“即使排除明显的评判 (explicit iudgment),仍有暗含的评判(implied judgment)”。【 】吨 暗含的评判有待于发挥解码者的 能动性,暗含的评判就是对信息内部的空框结构具 体化。冈此,具体化在各类信息传播中是存在的。 在编码的过程中,外在的经验事实被编码者以并种 符号形式给予周定化。具体化就是要拆解这种由符 号固定起来的整体形态,击碎编码原意并重组信息 的意义。这足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前面信息的意 义总是影响下一个信息的意义产生。具体化是一条 环环相扣的循环链。“因为每个环节都有它特殊的形 态和存在条件,所以每一个都是对‘形式渠道’的 打破或中断,而有效生产的流动(再生产)就是依 这个‘形式渠道’的连续而定的。”[61 ’具体化是 信息意义的连续动态扩散过程,一个信息由本意到 扩散后的多重意义,具体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后 果必然带来解码方式的多样化。在传播学研究中, 伯明翰学派的斯图亚特・霍尔在《编码/解码》一文 中指出,受众在解码过程中可能有三种解读方式: ①主导一霸权的地位(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②协调的符码(Negotiated Code)或者地 位③对抗的符码(Oppositional Code)[61 0雏 。 主导 ——霸权是要受众服从于媒介的权利控制,协调是 大众与媒介在意义接受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对 抗是大众对媒介生产的意义实行反其道而行的接受 策略。细察接受理论的具体化和霍尔的三种解读方 式,可以发现,他们都以受者为中心,都注重接受 主体对文本信息的解读。但是,接受理论是以受众 .5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吕正兵:接受理论对传播掣 歼究的几点启示 的审美心理期待为出发点,同时又以受众的接受为 终点。这给我们研究受众的接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 角,就实用性信息传播来说,具体化的理论可能不 适用。因为实用性的信息无需建构任何美学效应, 受众也就没必要启动自己的审美心理机制。但对影 视语占、文学语言、广告语言等信息传播来说,从 受众的审美心理期待切入研究是一条适用的渠道。 说到底,作为接受主体的受众在接受过程中的作用 不可忽视。我们到底怎么理解受众呢? 接受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尧斯认为读者足创 造历史的重要力最。在英伽登具体化解读的基础上, 他极其重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性再创造。每 一个独特的个体在解读文本之前都有自己的审美心 理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寻找与自己期待视界 相关的文本因素。读者期待的视界与文本提供的图 式化视界可能相交。可能平行,读者要在解读中不 断进行思考、调整,这样,阅读就始终处于运动的 状态。简单重现作者原意就不可能了,解读者必须 在接受过程中对文本意义进行发挥和改变。这种改 变“不仅是由作品 唤起’的,而且是读者的创造 性想蒙和认知参与的结果”。川瞳 尧斯还认为,解 读不仅是共时性的,而且是历史性的,阐释是在文 本的阐释史中进行的。共时性的阐释固然对文本内 部结构有丰富、深入的洞见,但易把文本固定在一 个封闭、自足的结构巾。对文本进行纵向考察有助 于克服这种弊端。阐释者在任何阐释活动中“不能 直接了解历史,只是通过历史留下的文献来了解历 史,而这些文献并不呈现 事实’,它们自身就是阐 释”。【 ∞ 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由于客观现象的 不可还原。阐释就是对前人已有阐释的阐释。读者 解读小说《阿Q正传》,与其说是在对小说文本的 阐释,不如说是在阿Q的阐释史中进行的阐释。50 年代至7O年代。人们把阿0视为“落后的农民”, 80年代初阿Q又被人们视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而到了9O年代,人们又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来谈论阿 Q的精神性格。[Sl q¨ 文本是纯客观的,但它的意 义不是,它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多极关系中 产生。只要有阅读活动的发生,文本的意义就不会 处于“完成时”,而永远处于“进行时”。事物在进 行的状态就意味着它有无限再生成的可能,对文本 意义来说,它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因此,文本的 “意义系统足一个无穷延伸的可变曲线,一个由作 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实现模 式”。I。l o 这一闸释观念可以给传播学研究带来一 .60. 些启发。 接受理论对作为受众的读者定位有助于传播 学展开新的研究。受众在一定意义上不是单个的具 体实在的主体,他是历史的经验事实的集合。他的 接受行为不是纯粹个人行为,而是包涵过去经验事 实的历史性行为。因此,受众的阐释话语就变得很 复杂了,它包含多层结构:(一)受众自己的阐释话 语。每个阐释者的生活世界迥异,经验的事实必然 千差万别,所形成的阐释话语肯定是个性化的。(二) 以往阐释者的话语。闸释是一条无限延伸的链条, 过去的每个阐释者都是这链条上的一环。现在总是 过去的延伸与发展,纯粹把二者孤立开来看,势必 造成极端相对主义。使现在与传统发生断裂,走向 封闭与停滞。阐释的话语就会成了无本之源,无以 更新,说出来的不是陈词滥调,就是自恋式的诳语。 (三)受众的阐释话语面对未来具有开放性。一种 话语有没有生命力,看它对现实经验的阐释效用如 何。而闸释话语有没有发展潜力,就看这种话语有 没有理论弹性。任何话语本身不可穷尽阐释对象, 既然如此,话语就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就能 在不断的阐释实践活动中继续开放生成。因此,我 们在研究受众及其接受效果时,除了考察被接受的 信息给受众提供的意义和受众自己的能动解码以 外,还应充分重视与之相关的阐释史。由阐释链构 成的阐释史无疑是受众和接受对象之间的一个中间 环节。重视信息传播过程的巾介因素是必要的,拉 扎斯菲尔德就此提出过“传播流”的理论。他认为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的观众,而是 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一意 见领袖一一般受众一。【9】“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 拉氏考察意见领袖的作用是放在共时性空间。而我 们如果要考察历时性空间里中间环节的作用,接受 理论正好给予我们这方面的启示。当然,历时性考 察受众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接受效果的研究必是纷 繁芜杂。对受众这一角色认识的变化。具体的受众 是在历史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的身上体现了 相关历史话语的痕迹。如果说拉氏的“意见领袖” 及诺依曼的“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着受众的接受, 那么,历史话语起着同样的作用。其次,历时性的 考察同样要求以受众为中心,它充分尊重了受众的 参与权利并肯定了受众的主观解读能力。试想。任 何信息传递到没有参与欲望和解读能力的受众身 上。它还能被再创造出意义来吗?再次,历时性的 传播考察注意到信息随着时空的变化(下转第63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t庆三峡学院掌报2006年第l期 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新闻的 一个“新”字,就足新鲜。要求新闻报道要做到即 分坚持“从本质上把握客观事物的真实性”的提法。 并不完全吻合新闻工作的特定性质与规律,我认为。 应适当把握分寸,使之切合新闻工作的实际。 参考文献: 时性,以最快的速度客观地把事实如实报道出来, 这是新闻工作的特点。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理论 角度讲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如果要 求新闻工作者对新近发生的事物都能一眼洞穿其本 质,这既不大现实,也不太可能,如果一定要坚持 见到“本质”才予以报道,既不科学,也会破坏新 …1张小元.回归与超越一一理论新闻学新视野【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 003. 【2】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3. 闻的时效性。从另一个角度讲,新闻报道是否真实, 并不取决于其报道的事物现象的本质如何,如果对 一【3】刘鉴强.金元宝岂能遮住新闻眼 .南方周末. 调查.2003-10-16.第l2版. 个假的现象进行的是客观的报道。那么该报道仍 [4】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然属于真实的报道,因为它如实地报道了这个功I象。 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关键着眼点还应在于如实地报 道,而不是过分强调对事物进行学理性研究。对过 (责任缡辑:郑宗荣) On the Feature of News’Truth 坩ANG Lj—xin (School ofHumanities,ChongqLngd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Abstract:As for the truth of news,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causes about the falsehood of news report in China,concludes that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and precise definition of truth,and by building all efficient and open supervising mechanism by means ofjudicature and high-tech,the rule of news’S truth can play its practical role indeed. Key Words:news;truth;media;reportage (上接第63页)不断增殖、延异,接受者不但要解读 信息本意,还要解读增殖和延异出来的那部分意义。 这无疑进一步扩大了效果研究空问并丰富了信息的 意义。 参考文献: 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走学出版 社,2003. 【6】【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王广州译.载罗 钢.刘象愚主编.文化读本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0. …I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二十世纪 美学(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f美】阿里夫・德里克.关于“指涉性”一词的访 谈解释.见谢少波、王连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M】.北京: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一 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钱理群、温儒敏、昊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l。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2. 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美】帕麦拉・休梅克。胡洁译.载张国良主编.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二十世纪 美学(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日】旱川.思想和行动中的语言.徐明译.栽张国 (责任编辑:郑宗荣) Several Revelations in Communication Studying from Acceptant Theory LV Zheng—bing (College ofHumanities anddrt,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 Abstact:Readirng literature is a kind of informational communication,and the study of literary acceptante is also a kind of studying of communicational eflbct.So,there are some internal reltiaonships between acceptant theory and communicational study.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comparability between them,extends the study range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the imaginary object;concretize;audience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