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长会上的发言稿)
梁译丹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有27个年头了,我的学生中有两个考上清华大学,有些出国深造,有的当上了工程师,有的从事宇航事业,各行各业老都有人才,也有两个初中刚毕业就成了杀人犯,同样的学校教育,为什么有的成才,有的却成了犯罪分子呢,其中的差别就在于家庭教育。
一、 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刚入学,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作品,学生就是什么成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于今后的发展尤其是重要的。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不用意志努力的,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交使人终身受用。
可能有不少家长认为:小孩子进入小学,主要是来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对于这观点,我个人认这是比较片面的,不可取的。不错,小孩子进入小学,是开始来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了,但这不是小学教育的全部。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儿童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包括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还包括做人的基础,生活的基础。如果说得简洁点,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种是我们小学教育的任务,也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因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一)、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的内容很多,对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讲,就是要学会对人有礼貌,学会尊重人,
1
学会关心人,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再具体一点,就是要对长辈、老师、同学有礼貌,学会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和同学(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知道体贴、关心父母(例如不给父母添麻烦、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关心父母的身体和情绪状态、学会询问和安慰父母……),同学之间也要和睦相处。这些都是做人的基础,打好了这些基础,将对小孩一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的孩子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已经习以为常了,到了学校,过上了集体生活,学会做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我发现我们班有个孩子,他的笔袋里的铅笔是与日俱增,我就很纳闷,他平时是最爱丢东西的,怎么突然会这么多铅笔,我怀着好奇心去问他,他没等开口,他的同桌说:“老师是他捡得,还有别人捡的他就说是他的,”我一看这些笔,的确花色不同,我就把他叫到我的跟前,与他聊天,这孩子说是他妈妈看他总丢铅笔,就告诉她这么做的,听他这人么一说,我恍然大悟,同时也为这位家长的做法感到生气,家长们呢,现在他拿的是别人的铅笔,将来就容易拿别人的钱包哇,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莫以恶小而为之呀!莫以善小而不为”呀!就像许多家长常说的:不求成才,只求成人。所以我们家长的第一责任就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二)学会生活。
这方面的内容也很多,我们对一年级孩子的基本要求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基本的生活技能。
1、关于生活习惯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不用意志努力的、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使人终
2
身受用。一年级小朋友要培养的生活习惯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晚8点,早6点),早晚刷牙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保持卫生的习惯,勤剪指甲的习惯,物有定所的习惯。在这里我着重讲一下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因为有的孩子要到八点才姗姗而来,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七点二十分就到校了,在这相差的半小时时间里,晚来的孩子比早来的要少做多少事,长此以往他们之间必然会拉开距离。所以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不要睡得太晚,八点睡觉早晨六点起床,正好睡足十个小时。如果家长有事不能提醒孩子,就让闹钟来帮帮孩子,让孩子一听到闹铃响后就起床,一定要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校。要使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长必须担任一个监督、督促者的角色。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商议制订一个作息时间表,把表贴在桌边或床边等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孩子严格要求自己。相信过几个星期孩子就会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其他生活习惯也是如此,只要家长用心却培养,一定会有效果的。
2、关于生活技能
首先,要让孩子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在五六十年代,小孩每天要花3小时做家务,现在则是花3小时看电视,孩子之所以讨厌做家务,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干,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夏令营活动中,一个很小的孩子看着鸡蛋发呆,老师问:“你不爱吃鸡蛋么?”“爱吃”“那你怎么不吃呢?”“这鸡蛋跟我们家的鸡蛋长得不一样”“你们家的鸡蛋长得什么样?”“我们家的鸡蛋是白的,软的,这鸡蛋太硬,咬不动!”后来才了解到,这孩子从小就没见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切成四块摆好了放在面前吃。父母能代替孩子做事,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只有在学会处理各种事的同时,才能学会面对困难,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很怕失败,他承受不了失败。要让孩子自己走好脚下的路,输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3
在孩子做家务时,他做完了,你要向他道谢,鼓励他,如此一来,孩子就会为自己是家庭中一员感而到自豪,从而产生体贴心,责任感,自信心等等。给孩子与年龄相符的工作,不但家长轻松,还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但要提醒家长的是,要注意宽容和忍耐,就算他做得不好,也不要当面抱怨,你等会儿再偷偷重做一次就可以了,如果他弄得一团糟,也不要生气,为了教育,一定要让他做家务,慢慢地,他做事会越来越有条理性,也有了判断力和洞察力,这对他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还可以用激励、奖励的方法让孩子乐于做事情。(比如家长要让孩子整理自己的房间,可以神秘的对孩子说:“今天妈妈想分给你一个任务,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把书桌整理好!等妈妈检查满意了,再送你一个惊喜。”妈妈给孩子承诺了,就必须兑现,给孩子买一本书,一方面给以鼓励,一方面培养孩子读书的热情。这岂不是两全齐美。)
其次,教育孩子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有些孩子的书包很乱,书、本子、废纸、水彩笔随便往书包里一塞,铅笔盒里也是乱七八糟的,结果到校后经常在找东西。做作业本子找不到,写字找不到笔,上美术课时工具也忘带,每天找东西的时间比学习时间长。我班的周子淇,蓝昱程,李宗芮,刘予希,韦枝鲲,韦政宇啊,就是这样,每天他们几个的桌膛、书包是最乱的。而且经常会把作业落到学校或家里。因此就要靠家长动动脑筋了:教育孩子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并且要好好的爱护使用。做完作业后,先把所有的书放进书包后再去做别的事。这样的小事家长放心让孩子去做,不要帮他整理,而是教给他如何整理书包的方法,例如:语文数学书放在上面,各科的练习册放在一起,明天要交的作业归在一起,把书包当成自己的房间,每一本书就是房间里的摆设,最好每天都把书固定的放在同一个位置上,这样孩子到校后找作业、找书、找备用本时不必花太多时间了。
(三)学会学习。
4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点: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任务主要靠我们老师在学校来完成。我们的建议是:重点抓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1、要想方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来自哪里?来自外在的鼓励,来自知识本身的吸引力,来自学习的成功体验。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帮孩子安排学习的内容,并没考虑孩子的兴趣,强加孩子的意愿,对孩子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这样反而压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我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夫妇对教育其子女干黎有一套独特的方式——兴趣引导、培养灵活思维。干黎刚上小学时,其母亲经常一面忙着做饭,一面给孩子出算术题,如:他妈妈在做饭的时候如果发现盐没了,就会让孩子去买,给他拿3元钱,让他买盐,再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把3元钱花完,他就会动脑筋去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她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这种有趣的“厨房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干黎的学习兴趣,并使她养成了灵活的思维方式。其实我们的家长也是可以的,例如针对期初拼音学习的情况,家长们就可以陪孩子做一些拼音游戏,制作拼音卡片,生字卡片,抽签认读、拼读等,与孩子猜字谜,进行词语接龙,找朋友等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故意输给孩子几次,让孩子有成就感,乐于去玩,同时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数学方面也可以通过玩扑克来比较数字的大小,进行加减法计算等游戏,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千万别提学习,计算之类的话,即使孩子有错误出现,千万不要埋怨,仍然要高兴的引导,快乐的玩耍,否则孩子会感到厌烦的。只要家长们善于动脑,其实引导孩子学习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的,只有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积极性,就能使孩子们将苦学变成乐学。
2、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主要是良好的读写习惯(防止近视),阅读习惯(帮助选书买书,指导阅读),思考问题的习惯,朗读的习惯,整理文具的习惯。学习习惯
5
与生活习惯是一样的,在这里不做过多讲解,这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家长必须坚持监督,一旦习惯养成将终生受用。最近不少家长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回到家就做作业,可是一做就是1、2个小时,也没有忙完,作业量也不大,这是怎么回事? 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一定是孩子拖拉, 不专心,边写边玩的毛病导致的 。养成立刻做作业的好习惯,学习自觉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这是孩子自控能力培养的根本,不能忽视。为此,可以制订几条规则,在做作业前让孩子自我监督检查:(1)收起桌子上一切与做作业无关的东西。(2)准备好必需的文具。跟学校里摆放的一样。(3)打开台灯,调好光线,坐在椅子上,把课本、练习本打开,拿起笔开始写……(4)计时,作业期间不能上厕所,不喝水,不下位,不要叫爸爸妈妈 。让孩子每天对照着这几条规则做,过一段时间,他就不需要逐条对照也能静下心来了。而且当孩子写完作业了,作为家长一定要看一看写得怎么样,要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如果很好一定要给予表扬鼓励,并且陪孩子玩一玩,让孩子体会到尽快完成作业的益处。
其实,孩子就像一粒种子,他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也有成为一棵小草的可能,这就要看家长要给他提供什么样的养分了。因此,我们每位家长都要重视孩子的成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