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翻译过程研究:回顾与述评
李占喜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思路:其一。对翻译操作过程的静态研究;其二。对译者思维运作过程的动态研究。前者是指对翻译的操作步骤作出客现、静态的描速:后者是指对译者的到脑思维如何运作进行动态的描述。本文从这两大思路回顾和述评了国内外翻译过
程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的系统化
研究、翻译学科建设的推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翻译过程;静态研究:动态研究.
1.引言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意识到,目前的翻译研究缺乏系统性(Gutt,1991),提倡从整体上、宏观上将翻译理论研究系统化(郭建中,2000:序3),这样可以大大推动翻译学科的建设。要从整体上、宏观上研究翻译就不能忽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然而,“我国的译学理论建构还处于初创阶段,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语言、文学及文化方面单一、静态的零散的对比研究。从哲学、美学、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角度,在更高的层次深入研究翻译功能、借用心理认知科学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成果更少.有待系统和完善。各学科问的交叉研究和整合开发”(杨乎,2003:1)。
双语转换这一行为的复杂过程研究的不够深入.导致译学界长期以来陷入直译与意译、科学与艺术、归化与异化等纷争的泥潭。难怪有学者抱怨,忽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是造够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吴义诚,1997:2)。笔四、从跨学科角度寻找切人点较为困难等。
虽然“翻译从一语言转换成另一语言的心理机制至今还(郭建中。2000:66),但是,国内外有些学者,例如,Nida;英国学者Beu;德国学者Iorscher,Gutt;中2-翻译过程研究:回顾与述评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主要有两大思路:译的操作步骤作出客观、静态脑思维如何运作进行动态的描2.1静态研究
2.1-1国外相关研究
A.Nida的生成语法模式(1969)
Nida
f1969)认为。翻译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析
(AnMysm)、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在分析阶段,主要是确定原文文本(词汇、句法、和修辞等各方面)的意义。换句话来说。在分析的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要考虑。转换过程即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语言,也就是说,从原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在重组阶段,就是译者把在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在检验阶段.即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检验的不是文字或语法上的对应.而是对比原文的意义和译文的意义是否对等。“动态对等”是Nida翻译理论的核心,它要求对译文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
我们认为。Nid且有关翻译过程观点的优点是。对翻译过程描述的流程图直观、简单明了;但实际上。他所勾画出来的是一个具体的翻译操作过程。不足之处是,在转换阶段,“转换的心理机制至今是一个迷”(郭建中,2000:66),Nida没有努力去揭开这个迷。由此看来,Nida并没有详细地解释翻译的动态过程。
B.Steiner的模式
SteirIer(1975)把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1)信赖(trust)。
2)侵2L(aggression),3)吸收(incorp0嘶on),4)Sb偿(restitution)。
信赖,即在着手翻译之前,译者信赖原文的价值,认为原文值得翻译。侵人。即侵入原文,就象抓俘虏一样,译者打破语言的外壳深入到原文的内部。将核心的思想抽取出来。吸收,即把前一步骤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须移植归化到译语之中.用译语完整地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补偿,即翻译应当寻求在翻译的前段失去的平衡。Stemer对翻译的过程作出了客观、静态的描述,但是。他的观点没有揭示出翻译过程的动态性。
2.1.2国内的相关研究
张今(198刀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文学翻译,他认为,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理解就是探求原文艺术内容的过程;表达就是探求译文语言形式的过程。不论理解和表达,都要力求达到主客观的一致。理解是。要力求做到译者对原作艺术意境的主观认识同原作中客观存在的艺术意境相一致。表达是,译者根据自己脑海中的审美意象。参照原文语言形式.在译文语言中选择适当的词语和词语组合(表现法),对几种可能的译法进行语言、逻辑、思想和艺术分析,最后重新建构出。一种他认为最能再现自己头脑中的审美意象的新的语言形式来。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在理解和表达两个环节中.理解是关键。
更待探讨和成议论研究不者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其二、翻译界学者长期以来重实践轻理论的心态;其三、翻译界同仁在译学之外的理底有待提高;其是个谜”美国学者国学者张今、柯平、王军、李占喜等对翻译过程还是进行过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其一,对翻译操作过程的静态研究;其二,对译者思维运作过程的动态研究。前者是指对翻的描述:后者是指对译者的到述。
柯平(1998)2用符号学有关语义分析的相关理论来研究翻译过程。他认为。该过程就是理解原文。并把这种理解恰当地传递给读者的过程:它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组成,即理解、传达、和校改。在理解阶段。译者要分析原文的言内因素和言外因素.前者包括对言内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的理解:后者包括文化因素和非文化因素对指称意义、语用意义、言内意义的影响。传达阶段,是译者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正确、充分而又自然地传送给译语接受者的过程。译者在该阶段注意力的焦点是译语读者.他必须着重考虑如何用他们能够自然接受的语言.告诉他们原作者所说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译者需要艺术家的灵感和良知。也需要工匠的技巧和汗水。校改是保证译文可信性(灵魂)的一个关键。在这个阶段。译者要注意去除“翻译腔”,进行必要的文字润饰,并要避免“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
我们认为.张今和柯平都对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了深入有意义的探索:对翻译过程进行了静态客观的描述。但是,由于他们依赖的理论基础的缺陷。他们不可能对翻译过程的动态性作出深入的研究。
2.2.动态研究2.2.1国外相关研究九心理语言学翻译模式
RogerT.B
ell(1991)指出,翻译过程分为分析和综合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了三个不同的操作领域(句法、语义、语用)。在翻译的解码过程中,译者要通过句法、语义、语用等分析获得原文的语义再现(semanticrepresentation)和文体(=tyle)等内容,然后在翻译的构码过程中再经过语用、语义、句法等合成来生成译文。根据他的观点。要阅读文本,必须先进行句法分析。然后。经过语法分析器以及词汇搜索系统进入语义分析阶段最后,进入语用阶段。找出其主位结构并进行语域分析。
这样。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分析后,文本会进入语义再现阶段、思维组织阶段和计划阶段。文本的语义再现包括以下句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分句结构、命题内容、主位结构、语域特征、言外之力、言语行为等。语义再现就是对分句进行三个方面分析后的结果。同时,整个分析还会输入思维组织器官,许多译者在正式翻译前,都会通读一遍全文。实际上是在做这项工作。当原语文本已转换为语义再现后.如果译者已经决定要对其进行翻译,就会进入合成的过程。即在翻译的构码过程中再经过语用、语义、句法等合成来生成上述译文。
该模式的优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描述翻译的思维过程.解释了对原文文本的理解与对译文形成的详细过程。缺点是,流程图形复杂,缺少可操作性。没有
很好的使用价值。“Bell讲的翻译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原文的
语义表现合成为译入语文本,但是他没有讲清楚合成的具体步骤”(孙艺风,2000:61)。“把整个文本进行线性分割处理.其单位为‘分旬’……在大多数情况下.句子确实是可供处理的较好的翻译单位,但是也有例外”(廖七一,2001:229)。“对于呼唤功能文体.其最小翻译单位是段落,最大翻译单位为文本”(Newmark。2001:15)。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由于他主要
依赖的是语言学理论。所以,他设计的翻译流程图并没有动态地描述出双语转换时译者的思维运作过程。
B.关联翻译理论
Gutt以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构建出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把翻译视为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认为翻译研究的对象是译者的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运作过程。他把翻译解释为语际问引述(interlingualquoting)。Gutt把关联理论中语言使用的描述性用法(descriptiveuse)和阐释性用法(interpretiveuse)运用到语际问的语境(interlingualcontexts)中.并且.把翻译界定为类似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中的引述的
二次交际情景(translation鹪asecondarycom
municatiOllsituation
similar
to
quoting
indirect/indirectspeech)。。直接
性翻译”(directtnmslation)发生在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交际线索和语义表征方面释义性相似的情况下。间接性翻译(indirecttranslation)发生在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功能方面而不一定是交际线索和语义表征方面.描述性地相似的情况下。
Gutt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索,关联翻译理论在西方翻译理论界也争得了一席之地。并且受到西方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他的观点的优点在于。对译者思维运作的过程作出了具有说服力的阐释.但其缺陷也不容忽视:(1)过分执著于关联理论。没有对在他之前发表语用翻译观点的学者的观点作出评述;(2)没有指出:在此要交
际情况∞condarycommunicationsituations)下,译者的译文
在与译语读者进行交际时出现的冲突与关联的两个原则之间的关系;(3)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这一原则标准似乎有些过于抽象。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怎样作出语境假设?具体在哪个层面上与目的语相关联?他却没有作出详尽的说明;(4)他没有涉及文化缺省的翻译问题。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可参考李占喜(2008)
C.“有声思维”实证研究
德国学者WoffgangI_orscher在90年代初采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对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他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收集翻译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数据.发现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按步骤解决。一般来说,受试者不可能找到最合适的译语。他们会在记忆里搜寻.激活记忆里的信息网,产生临时的答案。然后试图优化已有译语。L6rscher的研究成果说明,翻译时译者首先根据背景知识获得原文的语义内容,然后又在原文语义内容的引导下.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生成译文。但是他无法解释和描述.翻译时对原文信息进行重构过程中译者的语言选择策略和心理动机。
2.2.2国内相关研究
A.语篇解构和重构的翻译思维模式
王军应用VanDijk的话语宏观结构理论和Rado的翻译的逻辑素思想.建立了翻译中语篇解构和重构的思维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步在大脑中形成原作的宏观结构.并且识别出被称之为逻辑索的原作的各种语言与非语言的特征和译文要求的特点.然后在宏观结构的指导下。以逻辑素为思考单位,将原文转换为译文。
王军的研究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运作的动态过
程.其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我们认为,仅仅靠Van
Dijk的话语宏观结构理论和Ratio的翻译的逻辑索思想来揭开译者大脑的“黑匣子”.是不太现实的。目前,还没有学者对人类大脑的思维运作过程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另外,他也没有对译者在转换译文时的心理动机.即译者的译语选择从哪些角度顺应于目的语读者。作出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可以从王的研究中借鉴她的研究思路,去解释翻译中语篇解构和重构的动态过程。
B.关联一顺应研究路向
李占喜(2005。2007)以“文化承载语”的翻译为个案.从语用学视角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以及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构建出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其旨在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笔者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即,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作出动态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在正确认知处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译者是以确保译文读者认知和谐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际的。译者调动其现有的认知资源并发挥其主体意识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以及在译语认知语境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在找到与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相匹配的最佳关联之前.以及在作出合适的语言选择传达其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之前.译者的思维运作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译者找到最佳关联.以及他的语言选择满足了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这时译者的认知资源才会得到最佳配置。
徐盛桓教授认为.“…作者丰富和补充了以前一些以关联论为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观点.使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罗选民教授认为。“这是一部比较有创意的博士论文。……作者在论文中将翻译过程分为语篇释意的交际过程和语篇产出的交际过程。前者是一个寻找关联明示推
理的过程.而后者是考虑如何让语言选择与读者的认知达到
和谐。虽然与西方学者尤金?奈达的分析一重构有相同之处,但本文在方法上更具有阐释性和可操作性。……将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相结A.加强了不同学科理论的融合,是对Gutt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补充。”何自然教授认为,“本篇论文结合所学的语用学理论,对翻译过程作出了有见地的阐释,并具创见,是一部力作。”(参见拙著封底)
3.结语
翻译过程研究是一个极其复杂并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由于翻译过程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并且这种交际是在不同的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对译者翻译操作过程的静态研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对译者思维运作的动态研究则更难进行。因为:译者的大脑是一个“黑匣子”.心理学家、认知语言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等都想揭开人类大脑“黑匣子”之谜。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这项工作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声思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但在实验过
程中。该方法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因为受试的心理状态、情绪、参与态度等因素有时难以很好地控制。尽管如此,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很有意义的。对于翻译理论的系统化研究、翻译学科建设的推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utt,E.—A.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
Context[M].Manchester.sLJerom
ePublishing。1991,2000.【2】N池,E.A.&C.R.Taber.%e
TheoryandPracticecEf
Transhtion[M].Leiden:E.BrilL1969.
【3]Steiner,G.AfterB
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h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88,1975.
[4]Bell.R.T.TranslationandTranslating:TheoryandPm
-ctice[g].NewYork:Longman,1991.
[5]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htion[M],Oxfordand
NewYork:Pergamon,1981.
’6】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
网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j,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8】杨白俭.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和任务o】.中国翻译.2002,(1):4-10。
【9】杨
平.对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思考01.中国翻译.
2003,(1):3—5。
【10】吴义诚.翻译研究的几个问题o】.中国翻译.1997,(2):
2-5。
【11】李占喜.“关联域”视角中的互文性翻译Ⅱ】.语言与翻译,2005a,(1):57—60。
【12】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一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p】(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论文),2005。
【13】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40—43。
【14】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2007。
【15】李占喜.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管窥翻译过程的特点
叩.西安国语大学学报,2007a,(1):66—68。
【16】王军.论翻译中语篇解构与重构的思维模式Ⅱ】.外国语.2002,(6):57—。
f17】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8】孙艺风.文学翻译过程.裁:谢天振.2003.翻译的理论构建与文化透视【q,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6-72。
此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语用翻译学原理_)[07J07400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翻译课堂教学
的语用学研究>【08BYY005】之阶段性研究成果。